第三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夫去破,隻好讓衆百姓多苦幾天。
你這次來的好意,我很領情。
至于南陽一帶父老兄弟們說我的軍紀如何嚴明,倒叫我心中不安。
常言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何況是新集的幾萬大軍,訓練的時間很短,難免會有些人暗中不守紀律,騷擾百姓,隻是沒有查出來罷了。
你還有什麼要緊話要對我說?” 孫本孝見闖王說話是這樣平和謙遜,打破了他的心中顧慮,說:“闖王爺,倘若我說錯了,請你不要怪罪,我就大膽直說了吧。
你這次來到河南,老百姓都看得清楚,的确是一番打天下的氣派。
你提出的宗旨是剿兵安民,打富濟貧,開倉放赈,又叫百姓們都不向官府納糧。
南陽一帶的貧苦百姓都把你看成了現世救星,打心眼裡擁戴你。
可是,闖王,你的這些濟世活人的救急藥方,都隻能,隻能……” 自成見孫本孝想說又不好出口,便鼓勵他說:“你大膽直說,不必忌諱。
” “好,我說,我說。
我說的是,你闖王爺的這些好藥方隻能治表面上的病,不能治五髒裡邊的病。
如今這世道,病根太深啦。
” 自成忙問:“如何能治除病根?” 孫笑一笑,說:“請闖王想個法兒,叫窮百姓如何有謀生之路,能夠早見太平;太平後能夠使土、農。
工、商各安其位,各樂其業。
” 闖王說:“我起義宗旨就是要順應天心民意,誅除無道,使天下早見太平。
一俟天下太平之後,兵戈停止,士、農。
工、商就能夠各安其業,共享太平之福。
” 孫本孝不再說話,搖搖頭,歎一口氣,心思顯得沉重。
闖王感到奇怪,笑着問: “你以為戰亂不會停止,天下不會太平麼?” 孫搖搖頭,說:“小的擔心的是,日後戰亂停了,天下太平了,小百姓未必能享到太平之福。
小百姓享不到太平之福,戰亂還會重起。
小的盼望闖王爺想出一條根本的治國大計,使小百姓在義軍所占地方能夠喘喘氣兒,在闖王爺坐了天下之後确能享到太平之福,各安生業。
” 闖王說:“目今戰亂不止,我決不再征錢糧。
日後戰亂停止,我将使國家輕搖薄賦,吏治清明,興學校,獎農桑,通商惠工。
這樣,百姓們難道不可以各安生業,共享太平之福?” 孫本孝又搖搖頭,說:“縱然天下太平,小民也不免有失業之苦。
” 闖王的心中一驚,覺得這個人的話很有道理,比他平日所想的要深。
他同牛金星交換了一個眼色,又對孫本孝看了看,說道: “确實在太平年頭小民也常常有失業的,男不能耕,女不能織,稍遇災荒便妻離子散,餓死道路。
你看,有什麼辦法可以使将來天下太平之後,小民不再有失業之苦?” 孫本孝回答說:“小的自己讀書很少,想不出一個好主意。
隻是我祖居府城,親身經曆和耳聞目睹的事情很多,也聽過不少老年人談論古今,深知小民的痛苦不完全是因為世道亂,災荒大;病根多種在太平治世。
小的知道闖王爺是真正居心救民,重建太平,所以小的特意跑來求見闖王,除禀明南陽城的防守情況,也說出來這幾句心裡話,請闖王爺作個思慮。
” 闖王想了想,說:“啊,你的意思我明白啦。
縱然在太平治世,小民也有官府聚斂敲剝之苦,大戶欺淩兼并之苦。
有一種苦,小民就不能享太平之福;倘若這兩種苦一齊落在身上,縱然不遇天災戰亂,也常會走投無路,陷入絕境。
我深知百姓如同在水深火熱中過日子,所以才興起義師,來到河南。
等日後我有了天下,一定從根本上想想辦法。
” 孫本孝說:“倘若使小民不受官府聚斂敲剝之苦。
不受大戶欺淩兼并之苦,就能使小民有求生之樂,長保闖王爺的鐵打江山。
” 闖王又說:“我家十世務農,所以深知小民之苦。
我幼年替村中富戶放過羊,挨過鞭打;二十一歲的時候因為在家鄉不能糊口,托親戚說情,去當銀川驿卒①。
當驿卒沒有好吃的果,送公文風雪奔波,迎送和侍候過往官員常常要遭受打罵。
後來朝廷裁減驿卒,砸了飯碗,我隻好去吃糧當兵。
當兵之後,朝廷欠饷;偶然關晌,長官又侵吞饷銀。
當兵也是沒辦法,逼得我隻好聚衆鼓噪,殺官起義。
可是在起義的開頭幾年,到底将來應該怎麼辦,我的心中是一盆糨子。
近幾年,我走的地方多了,見的世面多了,遇到的各色人等多了。
每到一個地方,我喜歡留心看一看,問一問,想一想。
一來二去,我懂得了一些道理。
拿田賦說吧,這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卻自來積弊很深,使百姓受苦不淺。
第一,各地田賦,輕重不一,十分不公。
拿你們河南全省說,杞縣、太康兩縣比别處都重。
拿全國說,聽說有的府、州、縣就比别處重。
……” ①驿卒--明代有的府、州、縣設有驿,主管的官兒稱為驿丞,專管傳送公文,派舟、車、夫、馬接送過往官員。
如官員在驿中住宿,還負責按照官員的品級高低和随從多寡而供應酒飯、被帳等等。
每個驿中有驿卒若幹,以供驅使。
牛金星插言說:“蘇、松兩府①就比别處重。
” 闖王接着說:“拿一個縣來說,往往近鄉比遠鄉重。
第二是每兩銀子額外加三分,名叫‘火耗②’,叫地方官吏們下到腰包裡,實無道理。
豈不是額外搜刮百姓?” ①蘇、松兩府--蘇州府、松江府。
②火耗--明代法定,田賦每兩銀子外加三分,理由是縣衙門将征收的零碎銀子熔鑄成大錠上運,會有消耗,所以名曰火耗。
實際上火耗絕不會這樣多,而且也不應由百姓負擔。
金星說:“杞縣、太康本是窮地方,隻因田賦較重,地方官吏吃的‘火耗’多,做官人就稱之為‘金杞縣、銀太康’。
” 闖王又接着說:“第三是不顧百姓死活,動不動加征田賦。
看看從萬曆以來,加征了多少銀子!第四是隻要有一點戰亂,官軍過境,軍前雜派按田賦增收,常比正賦多幾倍。
第五是有錢有勢的鄉紳大戶之家,勾結官府胥吏,将自己應繳田賦和随糧增加的額外雜派轉嫁到小民身上。
這一層,最為不公,使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小民受苦最深。
” 孫本孝趕快說:“着,着,都叫闖王爺說着了。
闖王爺,小的真沒想到,你在戎馬奔波之中竟然有工夫看透了幾百年田賦積弊!怪道闖王爺來到河南以後就叫百姓們不再向官府納糧!” 自成點點頭,接着說:“還有,小民另一樁最苦的是大戶盤剝,欺淩,兼并土地。
凡是大戶,錢多勢大,以強淩弱,毫無例外。
俗話說,大魚吃小魚。
大戶不吃小戶就不能成為大戶,富人不殺窮人不富。
所以我每攻破一個地方,對鄉紳土豪從不輕饒。
不嚴懲鄉紳土豪,就不能保護善良小民。
至于日後得了江山,如何定出法律,限制大戶,那是必要辦的。
目前忙于打仗,一時還顧不到。
你今天來,将南陽守城情況和鄉紳大戶底細告我知道,又提醒我立國救民的一樁大事,都十分叫我感謝。
眼下我初來河南,諸事草創,正是用人時候,你能不能留下來同我共事?” 孫本孝說:“老母為小的二十七歲守寡,今年七十二歲。
隻因老母尚在,無人奉養,所以小的雖有一片忠心,實不能跟随闖王。
一旦老母下世,小的一定一心相随。
” 自成說:“可惜你不能留在軍中!什麼時候回去?” “我馬上就回。
在此不敢耽擱太久,惹動鄰居生疑。
” 闖王随即叫雙喜取出十兩銀子交給孫本孝,囑咐他回去做個小生意,奉養老母。
又擔心他身帶銀子會在路上出事,吩咐派幾名騎兵在夜間送他到卧龍崗附近。
孫本孝走後,闖王對牛金星微微一笑,說: “這個人雖然讀書不多,卻能提醒我去思慮日後的立國大計,倒是一個很有心思的人。
” 牛金星說:“剛才闖王所講的田賦積弊和大戶兼并,确實是深中時弊,應當為百姓解此疾苦。
”他停了一下,突然問:“麾下下一步已經決定東進?” 闖王說:“我正要同你商量,這事須要馬上決定。
” 在屋裡和門口侍候的親兵們見闖王使個眼色,都立即回避了。
牛金星在來白土崗的路上,已經知道闖王打算率大軍從此向東,縱橫豫東和豫中,或者隻派李過和袁宗第東向豫中,他自己暫駐此間練兵。
他也知道,闖王進人河南以來,嚴禁部下攻破大小城池,隻攻山寨,用意甚妙。
盡管李自成還沒有來得及同他深談,他已經明白了自
你這次來的好意,我很領情。
至于南陽一帶父老兄弟們說我的軍紀如何嚴明,倒叫我心中不安。
常言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何況是新集的幾萬大軍,訓練的時間很短,難免會有些人暗中不守紀律,騷擾百姓,隻是沒有查出來罷了。
你還有什麼要緊話要對我說?” 孫本孝見闖王說話是這樣平和謙遜,打破了他的心中顧慮,說:“闖王爺,倘若我說錯了,請你不要怪罪,我就大膽直說了吧。
你這次來到河南,老百姓都看得清楚,的确是一番打天下的氣派。
你提出的宗旨是剿兵安民,打富濟貧,開倉放赈,又叫百姓們都不向官府納糧。
南陽一帶的貧苦百姓都把你看成了現世救星,打心眼裡擁戴你。
可是,闖王,你的這些濟世活人的救急藥方,都隻能,隻能……” 自成見孫本孝想說又不好出口,便鼓勵他說:“你大膽直說,不必忌諱。
” “好,我說,我說。
我說的是,你闖王爺的這些好藥方隻能治表面上的病,不能治五髒裡邊的病。
如今這世道,病根太深啦。
” 自成忙問:“如何能治除病根?” 孫笑一笑,說:“請闖王想個法兒,叫窮百姓如何有謀生之路,能夠早見太平;太平後能夠使土、農。
工、商各安其位,各樂其業。
” 闖王說:“我起義宗旨就是要順應天心民意,誅除無道,使天下早見太平。
一俟天下太平之後,兵戈停止,士、農。
工、商就能夠各安其業,共享太平之福。
” 孫本孝不再說話,搖搖頭,歎一口氣,心思顯得沉重。
闖王感到奇怪,笑着問: “你以為戰亂不會停止,天下不會太平麼?” 孫搖搖頭,說:“小的擔心的是,日後戰亂停了,天下太平了,小百姓未必能享到太平之福。
小百姓享不到太平之福,戰亂還會重起。
小的盼望闖王爺想出一條根本的治國大計,使小百姓在義軍所占地方能夠喘喘氣兒,在闖王爺坐了天下之後确能享到太平之福,各安生業。
” 闖王說:“目今戰亂不止,我決不再征錢糧。
日後戰亂停止,我将使國家輕搖薄賦,吏治清明,興學校,獎農桑,通商惠工。
這樣,百姓們難道不可以各安生業,共享太平之福?” 孫本孝又搖搖頭,說:“縱然天下太平,小民也不免有失業之苦。
” 闖王的心中一驚,覺得這個人的話很有道理,比他平日所想的要深。
他同牛金星交換了一個眼色,又對孫本孝看了看,說道: “确實在太平年頭小民也常常有失業的,男不能耕,女不能織,稍遇災荒便妻離子散,餓死道路。
你看,有什麼辦法可以使将來天下太平之後,小民不再有失業之苦?” 孫本孝回答說:“小的自己讀書很少,想不出一個好主意。
隻是我祖居府城,親身經曆和耳聞目睹的事情很多,也聽過不少老年人談論古今,深知小民的痛苦不完全是因為世道亂,災荒大;病根多種在太平治世。
小的知道闖王爺是真正居心救民,重建太平,所以小的特意跑來求見闖王,除禀明南陽城的防守情況,也說出來這幾句心裡話,請闖王爺作個思慮。
” 闖王想了想,說:“啊,你的意思我明白啦。
縱然在太平治世,小民也有官府聚斂敲剝之苦,大戶欺淩兼并之苦。
有一種苦,小民就不能享太平之福;倘若這兩種苦一齊落在身上,縱然不遇天災戰亂,也常會走投無路,陷入絕境。
我深知百姓如同在水深火熱中過日子,所以才興起義師,來到河南。
等日後我有了天下,一定從根本上想想辦法。
” 孫本孝說:“倘若使小民不受官府聚斂敲剝之苦。
不受大戶欺淩兼并之苦,就能使小民有求生之樂,長保闖王爺的鐵打江山。
” 闖王又說:“我家十世務農,所以深知小民之苦。
我幼年替村中富戶放過羊,挨過鞭打;二十一歲的時候因為在家鄉不能糊口,托親戚說情,去當銀川驿卒①。
當驿卒沒有好吃的果,送公文風雪奔波,迎送和侍候過往官員常常要遭受打罵。
後來朝廷裁減驿卒,砸了飯碗,我隻好去吃糧當兵。
當兵之後,朝廷欠饷;偶然關晌,長官又侵吞饷銀。
當兵也是沒辦法,逼得我隻好聚衆鼓噪,殺官起義。
可是在起義的開頭幾年,到底将來應該怎麼辦,我的心中是一盆糨子。
近幾年,我走的地方多了,見的世面多了,遇到的各色人等多了。
每到一個地方,我喜歡留心看一看,問一問,想一想。
一來二去,我懂得了一些道理。
拿田賦說吧,這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卻自來積弊很深,使百姓受苦不淺。
第一,各地田賦,輕重不一,十分不公。
拿你們河南全省說,杞縣、太康兩縣比别處都重。
拿全國說,聽說有的府、州、縣就比别處重。
……” ①驿卒--明代有的府、州、縣設有驿,主管的官兒稱為驿丞,專管傳送公文,派舟、車、夫、馬接送過往官員。
如官員在驿中住宿,還負責按照官員的品級高低和随從多寡而供應酒飯、被帳等等。
每個驿中有驿卒若幹,以供驅使。
牛金星插言說:“蘇、松兩府①就比别處重。
” 闖王接着說:“拿一個縣來說,往往近鄉比遠鄉重。
第二是每兩銀子額外加三分,名叫‘火耗②’,叫地方官吏們下到腰包裡,實無道理。
豈不是額外搜刮百姓?” ①蘇、松兩府--蘇州府、松江府。
②火耗--明代法定,田賦每兩銀子外加三分,理由是縣衙門将征收的零碎銀子熔鑄成大錠上運,會有消耗,所以名曰火耗。
實際上火耗絕不會這樣多,而且也不應由百姓負擔。
金星說:“杞縣、太康本是窮地方,隻因田賦較重,地方官吏吃的‘火耗’多,做官人就稱之為‘金杞縣、銀太康’。
” 闖王又接着說:“第三是不顧百姓死活,動不動加征田賦。
看看從萬曆以來,加征了多少銀子!第四是隻要有一點戰亂,官軍過境,軍前雜派按田賦增收,常比正賦多幾倍。
第五是有錢有勢的鄉紳大戶之家,勾結官府胥吏,将自己應繳田賦和随糧增加的額外雜派轉嫁到小民身上。
這一層,最為不公,使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小民受苦最深。
” 孫本孝趕快說:“着,着,都叫闖王爺說着了。
闖王爺,小的真沒想到,你在戎馬奔波之中竟然有工夫看透了幾百年田賦積弊!怪道闖王爺來到河南以後就叫百姓們不再向官府納糧!” 自成點點頭,接着說:“還有,小民另一樁最苦的是大戶盤剝,欺淩,兼并土地。
凡是大戶,錢多勢大,以強淩弱,毫無例外。
俗話說,大魚吃小魚。
大戶不吃小戶就不能成為大戶,富人不殺窮人不富。
所以我每攻破一個地方,對鄉紳土豪從不輕饒。
不嚴懲鄉紳土豪,就不能保護善良小民。
至于日後得了江山,如何定出法律,限制大戶,那是必要辦的。
目前忙于打仗,一時還顧不到。
你今天來,将南陽守城情況和鄉紳大戶底細告我知道,又提醒我立國救民的一樁大事,都十分叫我感謝。
眼下我初來河南,諸事草創,正是用人時候,你能不能留下來同我共事?” 孫本孝說:“老母為小的二十七歲守寡,今年七十二歲。
隻因老母尚在,無人奉養,所以小的雖有一片忠心,實不能跟随闖王。
一旦老母下世,小的一定一心相随。
” 自成說:“可惜你不能留在軍中!什麼時候回去?” “我馬上就回。
在此不敢耽擱太久,惹動鄰居生疑。
” 闖王随即叫雙喜取出十兩銀子交給孫本孝,囑咐他回去做個小生意,奉養老母。
又擔心他身帶銀子會在路上出事,吩咐派幾名騎兵在夜間送他到卧龍崗附近。
孫本孝走後,闖王對牛金星微微一笑,說: “這個人雖然讀書不多,卻能提醒我去思慮日後的立國大計,倒是一個很有心思的人。
” 牛金星說:“剛才闖王所講的田賦積弊和大戶兼并,确實是深中時弊,應當為百姓解此疾苦。
”他停了一下,突然問:“麾下下一步已經決定東進?” 闖王說:“我正要同你商量,這事須要馬上決定。
” 在屋裡和門口侍候的親兵們見闖王使個眼色,都立即回避了。
牛金星在來白土崗的路上,已經知道闖王打算率大軍從此向東,縱橫豫東和豫中,或者隻派李過和袁宗第東向豫中,他自己暫駐此間練兵。
他也知道,闖王進人河南以來,嚴禁部下攻破大小城池,隻攻山寨,用意甚妙。
盡管李自成還沒有來得及同他深談,他已經明白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