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大怒,把禦案一拍,罵道:“可惡!這個老東西把朕視為桀、纣之君,真真該死!該死!”
“請皇爺息怒,不要同他一般見識。
” “劉宗周在做什麼?都是什麼人前去看他?” “聽說劉宗周回家以後,閉門省愆,謝絕賓客。
有些同僚和門生前去探問,他全不接見。
” “哼,他隻要畏懼知罪就好。
我等着他如何回話!” 晚膳以後,他考慮着對黃道周如何處治。
他曾經想過将黃道周移交刑部以诽謗君父的罪名問斬,但随即覺着不妥,那樣,不但會有許多人上本申救,而他自己在史冊上将留下殺戮儒臣的惡名。
反複想了一陣,他忽然有了主意,就在一張小黃紙條上寫道: 黃道周、葉廷秀,即予畢命,隻雲病故。
谕吳孟明知道! 他把這個密谕看了看,外加密封,叫一個親信的禦前太監馬上去親手交給吳孟明,不許讓任何人知道。
吳孟明捧着密旨一看,吓得脊背上冒出冷汗。
将傳密旨的禦前太監送走以後,他一個人在簽押房中盤算。
他想,黃、葉二人都是有名的朝臣,而黃更是當代大儒,海内人望,不惟桃李滿天下,而且不少故舊門生身居顯要。
如果把他們二人在獄中害死,他不但生前受舉國唾罵,死後也将遺臭萬年。
況且,皇上的脾氣他非常清楚:做事常常反複,自己又不肯落半句不是。
倘若過些時朝局一變,有人替黃道周和葉廷秀鳴冤,皇上是決不會替他吳某受過的。
到那時,他怎敢把密旨拿出來替自己剖白?不管将來朝局怎樣變,隻要正氣擡頭,他都會落到田爾耕和許顯純①的下場。
這太可怕了。
可是現有皇上密旨,怎敢違抗? ①田爾耕、許顯純--都是魏忠賢的心腹爪牙。
田任錦衣衛使,許家北鎮撫司。
崇祯登極後将他們殺了。
吳孟明彷徨很久,思前想後,決定暫不執行密旨。
他看見密旨上并沒有限他今晚就将黃等結果,事情還有挽回餘地。
當夜他就寫好一封密疏,五更時派長班到會極門遞進宮中。
疏中有這樣的話:“即令二臣當死,陛下何不交付法司明議其罪,使天下鹹知二臣死于國法?若生殺出之衛臣與北司,天下後世謂陛下為何如主?”天色剛明,他就找東廠太監曹化淳去了。
在崇祯朝,錦衣衛和東廠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但吳孟明認為曹化淳畢竟是皇上的家奴,所以對曹化淳處處表示尊敬,不敢分庭抗禮。
遇到有油水的大案子,他受賄多了,也不惜分給東廠太監。
另外,東廠的把柄很多,瞞不住吳孟明,曹化淳也怕得罪了他,說不定什麼時候自己也會吃虧。
因此他對吳孟明也很好,遇事互相維持。
他聽了吳孟明談了皇上的密旨以後,也贊同吳的謹慎處理,并答應親自進宮去探一探皇上看過吳的回奏以後有什麼動靜,如果皇上對吳不滿,他就設法相救。
吳孟明的密奏恰恰打中了崇祯的忌諱。
崇祯一心要讓後世稱他為聖君,為英明之主,像這樣命錦衣衛暗中害死兩個儒臣,載之史冊,确實不算光彩。
可是昨天黃道周廷争的倔強勁兒,實在使他痛恨,而葉廷秀竟然敢替他說話,公然偏黨,也不可饒。
想來想去,不處死這二人他實不甘心。
他正在沉吟,曹化淳進宮來了。
平日,他把東廠和錦衣衛倚為心腹和耳目,但是對它們都不是完全放心,時常利用這兩個機構互相監視。
現在他有點疑心吳孟明受了廷臣囑托,不完全是替他的“聖名”着想。
聽曹化淳奏完了幾件事情之後,崇祯問他: “曹伴伴,你同吳孟明常來往麼?” 曹化淳躬身奏道:“東廠與錦衣衛,一屬内臣,一屆外廷,隻有公事來往,并無私人來往。
” “朕想問你,吳孟明這個人辦事如何?” “俗話說,知子莫着父,知臣莫若君。
陛下天縱英明,燭照幽隐,自然對吳孟明十分清楚。
據奴婢看來,吳孟明倒是個小心謹慎、肯替陛下做事的人。
” “你知道吳孟明受賄麼?” 曹化淳心中吃驚,說道:“曆朝錦衣衛使,不受賄的極少。
自陛下登極以來,曆任錦衣衛使尚不敢幹犯法紀。
奴婢也曾密饬偵事人暗中訪查,尚未聽到吳孟明貪賄情節。
既然皇爺問起,奴婢再多方密查就是。
” 崇祯沒有做聲。
曹化淳也不敢多說一個字。
他一走,崇祯就派原來給吳孟明送密旨的親信太監去把密旨要回,由他親自燒毀。
他決定把黃道周和葉廷秀的案子暫且撂下,讓他們在鎮撫司獄中吃苦,不殺也不放。
想着近來他自己肝火很旺,在上朝時容易暴怒,有時對臣工拍案喝責,還有些事處置時不暇三思,事過不免後悔,所有這些,傳到後世都會是“聖德之玷”。
左思右想,滿懷煩惱,不覺長歎。
他把王德化叫到面前,說道: “你派人到翰林院去,把近兩年的《起居注》①取進宮來,替朕好生看看。
倘有記得不實之處,務必仔細改正,以存信史。
” ①《起居住》--記載皇帝日常言行的冊子。
王德化完全懂得他的意思,奏道:“皇爺是堯、舜之君,敬天法祖,勤政愛民,可為萬世人君楷模。
倘史臣們有記載不實之處,奴婢自當遵遵欽命,細心改正。
” 崇祯又想了想,說:“你替我傳谕史官們,國家大政,有内閣紅本①及诏谕在,日後修實錄②可為依據。
從今日起,這《起居注》不用記了。
” ①紅本--官員的奏疏統稱“本”,經皇帝(或司禮監秉筆太監代他)用朱筆批過的叫做紅本,存在内閣。
②實錄--每一皇帝死後,史官們把這一朝的大事編纂成書,叫做實錄。
王德化走後不久,劉宗周的奏疏就送到了崇祯面前。
同時送來的,還有一本是兵部題奏的陝西巡撫的緊急軍情塘報。
崇祯先拿起劉宗周的本,在心中說: “哼,這個本到如今才送進宮來!我倒要看看你怎樣回話!” 崇祯沒有料到,劉宗周在疏中不但不向皇帝引罪自責,反而批評了朝廷的許多弊政,甚至直接批評了君父。
崇祯還沒有看完這封大膽的奏疏,已經怒不可遏,提起朱筆,想批交刑部從重議罪,但是忍一忍,将筆放下,繼續看下去。
劉宗周批評皇上經常用诏獄對待臣民,每年親自斷獄數千件,失去了“好生之德”。
在政事上不顧大體,苛求瑣屑末節,使政體挫傷。
對地方官吏不問别的,隻看完不成錢糧的就予以治罪,于是做官的越發貪污,為吏的越發橫暴,逃避田賦的情況越發嚴重。
對百姓“敲撲”繁多,使民生越發凋敝。
用嚴刑峻法和沉重聚斂苦害百姓,所以盜賊一天比一天多。
在軍事上,他批評說:由皇上派遣太監監視軍務,使封疆之臣沒法負起職責。
于是總督和巡撫無權,而武将一天比一天怯懦。
武将怕死,士兵驕橫,朝廷的威令行到督。
撫身上也無濟于事。
朝廷勒限平賊,而軍中每日殺良冒功,老百姓越發遭受屠戮。
他接着懇求撤銷監視太監,增加地方官的責任,征聘天下賢士,懲辦貪酷官吏,頒布維新的政令。
他最後懇求說: 速旌死事督臣盧象升而戮誤國奸臣楊嗣昌以振紀綱。
釋直臣黃道周以開言路。
逮一貫殺良冒功之跋扈悍将左良玉以慰中原之民心。
停練饷之征,下罪己之诏,以示皇上維新之誠。
” “劉宗周在做什麼?都是什麼人前去看他?” “聽說劉宗周回家以後,閉門省愆,謝絕賓客。
有些同僚和門生前去探問,他全不接見。
” “哼,他隻要畏懼知罪就好。
我等着他如何回話!” 晚膳以後,他考慮着對黃道周如何處治。
他曾經想過将黃道周移交刑部以诽謗君父的罪名問斬,但随即覺着不妥,那樣,不但會有許多人上本申救,而他自己在史冊上将留下殺戮儒臣的惡名。
反複想了一陣,他忽然有了主意,就在一張小黃紙條上寫道: 黃道周、葉廷秀,即予畢命,隻雲病故。
谕吳孟明知道! 他把這個密谕看了看,外加密封,叫一個親信的禦前太監馬上去親手交給吳孟明,不許讓任何人知道。
吳孟明捧着密旨一看,吓得脊背上冒出冷汗。
将傳密旨的禦前太監送走以後,他一個人在簽押房中盤算。
他想,黃、葉二人都是有名的朝臣,而黃更是當代大儒,海内人望,不惟桃李滿天下,而且不少故舊門生身居顯要。
如果把他們二人在獄中害死,他不但生前受舉國唾罵,死後也将遺臭萬年。
況且,皇上的脾氣他非常清楚:做事常常反複,自己又不肯落半句不是。
倘若過些時朝局一變,有人替黃道周和葉廷秀鳴冤,皇上是決不會替他吳某受過的。
到那時,他怎敢把密旨拿出來替自己剖白?不管将來朝局怎樣變,隻要正氣擡頭,他都會落到田爾耕和許顯純①的下場。
這太可怕了。
可是現有皇上密旨,怎敢違抗? ①田爾耕、許顯純--都是魏忠賢的心腹爪牙。
田任錦衣衛使,許家北鎮撫司。
崇祯登極後将他們殺了。
吳孟明彷徨很久,思前想後,決定暫不執行密旨。
他看見密旨上并沒有限他今晚就将黃等結果,事情還有挽回餘地。
當夜他就寫好一封密疏,五更時派長班到會極門遞進宮中。
疏中有這樣的話:“即令二臣當死,陛下何不交付法司明議其罪,使天下鹹知二臣死于國法?若生殺出之衛臣與北司,天下後世謂陛下為何如主?”天色剛明,他就找東廠太監曹化淳去了。
在崇祯朝,錦衣衛和東廠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但吳孟明認為曹化淳畢竟是皇上的家奴,所以對曹化淳處處表示尊敬,不敢分庭抗禮。
遇到有油水的大案子,他受賄多了,也不惜分給東廠太監。
另外,東廠的把柄很多,瞞不住吳孟明,曹化淳也怕得罪了他,說不定什麼時候自己也會吃虧。
因此他對吳孟明也很好,遇事互相維持。
他聽了吳孟明談了皇上的密旨以後,也贊同吳的謹慎處理,并答應親自進宮去探一探皇上看過吳的回奏以後有什麼動靜,如果皇上對吳不滿,他就設法相救。
吳孟明的密奏恰恰打中了崇祯的忌諱。
崇祯一心要讓後世稱他為聖君,為英明之主,像這樣命錦衣衛暗中害死兩個儒臣,載之史冊,确實不算光彩。
可是昨天黃道周廷争的倔強勁兒,實在使他痛恨,而葉廷秀竟然敢替他說話,公然偏黨,也不可饒。
想來想去,不處死這二人他實不甘心。
他正在沉吟,曹化淳進宮來了。
平日,他把東廠和錦衣衛倚為心腹和耳目,但是對它們都不是完全放心,時常利用這兩個機構互相監視。
現在他有點疑心吳孟明受了廷臣囑托,不完全是替他的“聖名”着想。
聽曹化淳奏完了幾件事情之後,崇祯問他: “曹伴伴,你同吳孟明常來往麼?” 曹化淳躬身奏道:“東廠與錦衣衛,一屬内臣,一屆外廷,隻有公事來往,并無私人來往。
” “朕想問你,吳孟明這個人辦事如何?” “俗話說,知子莫着父,知臣莫若君。
陛下天縱英明,燭照幽隐,自然對吳孟明十分清楚。
據奴婢看來,吳孟明倒是個小心謹慎、肯替陛下做事的人。
” “你知道吳孟明受賄麼?” 曹化淳心中吃驚,說道:“曆朝錦衣衛使,不受賄的極少。
自陛下登極以來,曆任錦衣衛使尚不敢幹犯法紀。
奴婢也曾密饬偵事人暗中訪查,尚未聽到吳孟明貪賄情節。
既然皇爺問起,奴婢再多方密查就是。
” 崇祯沒有做聲。
曹化淳也不敢多說一個字。
他一走,崇祯就派原來給吳孟明送密旨的親信太監去把密旨要回,由他親自燒毀。
他決定把黃道周和葉廷秀的案子暫且撂下,讓他們在鎮撫司獄中吃苦,不殺也不放。
想着近來他自己肝火很旺,在上朝時容易暴怒,有時對臣工拍案喝責,還有些事處置時不暇三思,事過不免後悔,所有這些,傳到後世都會是“聖德之玷”。
左思右想,滿懷煩惱,不覺長歎。
他把王德化叫到面前,說道: “你派人到翰林院去,把近兩年的《起居注》①取進宮來,替朕好生看看。
倘有記得不實之處,務必仔細改正,以存信史。
” ①《起居住》--記載皇帝日常言行的冊子。
王德化完全懂得他的意思,奏道:“皇爺是堯、舜之君,敬天法祖,勤政愛民,可為萬世人君楷模。
倘史臣們有記載不實之處,奴婢自當遵遵欽命,細心改正。
” 崇祯又想了想,說:“你替我傳谕史官們,國家大政,有内閣紅本①及诏谕在,日後修實錄②可為依據。
從今日起,這《起居注》不用記了。
” ①紅本--官員的奏疏統稱“本”,經皇帝(或司禮監秉筆太監代他)用朱筆批過的叫做紅本,存在内閣。
②實錄--每一皇帝死後,史官們把這一朝的大事編纂成書,叫做實錄。
王德化走後不久,劉宗周的奏疏就送到了崇祯面前。
同時送來的,還有一本是兵部題奏的陝西巡撫的緊急軍情塘報。
崇祯先拿起劉宗周的本,在心中說: “哼,這個本到如今才送進宮來!我倒要看看你怎樣回話!” 崇祯沒有料到,劉宗周在疏中不但不向皇帝引罪自責,反而批評了朝廷的許多弊政,甚至直接批評了君父。
崇祯還沒有看完這封大膽的奏疏,已經怒不可遏,提起朱筆,想批交刑部從重議罪,但是忍一忍,将筆放下,繼續看下去。
劉宗周批評皇上經常用诏獄對待臣民,每年親自斷獄數千件,失去了“好生之德”。
在政事上不顧大體,苛求瑣屑末節,使政體挫傷。
對地方官吏不問别的,隻看完不成錢糧的就予以治罪,于是做官的越發貪污,為吏的越發橫暴,逃避田賦的情況越發嚴重。
對百姓“敲撲”繁多,使民生越發凋敝。
用嚴刑峻法和沉重聚斂苦害百姓,所以盜賊一天比一天多。
在軍事上,他批評說:由皇上派遣太監監視軍務,使封疆之臣沒法負起職責。
于是總督和巡撫無權,而武将一天比一天怯懦。
武将怕死,士兵驕橫,朝廷的威令行到督。
撫身上也無濟于事。
朝廷勒限平賊,而軍中每日殺良冒功,老百姓越發遭受屠戮。
他接着懇求撤銷監視太監,增加地方官的責任,征聘天下賢士,懲辦貪酷官吏,頒布維新的政令。
他最後懇求說: 速旌死事督臣盧象升而戮誤國奸臣楊嗣昌以振紀綱。
釋直臣黃道周以開言路。
逮一貫殺良冒功之跋扈悍将左良玉以慰中原之民心。
停練饷之征,下罪己之诏,以示皇上維新之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