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百姓每①所奏,朕心甚憫。
着戶、兵衙門知道,究應如何豁免,如何赈濟,妥議奏聞。
百姓每毋庸在京逗留,以免滋事,緻于法紀。
欽此! ①每--同“們”。
元、明人常把“們”字寫成“每”字。
“們”是當時人民群衆新造的字,尚不十分流行。
他下的這一道禦批隻是想把老百姓敷衍出京,以免“滋事”。
他深感樣樣事都不順心,無數的困難包圍着他,不覺歎口長氣。
為圖得心中片刻安靜;他竭力不再想各省災荒慘重的問題,略微遲疑一下,另外拿起一封洪承疇從山海關上的奏本。
每次洪承疇的奏疏來到,不是要饷,就是要兵,使他既不願看,又不能不看。
現在他懷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看完引黃,知道是專為請求解除吃煙的禁令,并沒有提兵。
饷的事,才放心地打開奏疏去看。
原來在半年以前,他認為“煙”和“燕”讀音相同,“吃煙”二字聽起來就是“吃燕”,對他在北京坐江山很不吉利,便一時心血來潮,下令禁止吃煙,凡再吃煙和種植煙草的殺頭。
但煙草從呂宋傳進中國閩。
廣沿海一帶已經有八十年以上曆史,由戚繼光的部隊将這種嗜好帶到長城内外,也有七十年的曆史,所以他的上谕不但行不通,反而引起駐紮在遼東的将士不滿。
現在洪承疇上疏說“遼東戍卒,嗜此若命”,請求他解除禁煙之令,仍許北直和山東民間種植,并許商人自浙、閩販運。
崇祯将這封奏疏放下,心中歎道: “吃煙,吃煙!難道真有人來吃燕京?唉,禁又禁不住,不禁又很不吉利!” 兩天以後的一個早晨,五鳳樓上傳出來第一通鼓聲。
文武百官陸續進人端門,都到朝房等候。
有些人在竊竊私語,議論着新增的練饷所引起的全國輿論嘩然,百姓更加同朝廷離心的情況;有的在閑談着湖廣和四川等地的戰争消息;還有人在談論着近來的滿洲動靜。
但人們今天最關心的是練饷。
盡管許多人嘴裡不談,心上卻挂着這件大事。
他們避而不談,隻是怕惹禍罷了。
今天是常朝,比每天“禦門決事”的儀制隆重。
早在五更之前,六隻大象就已經由錦衣官押着身穿彩衣的象奴從宣武門内西城根的象房牽到,在午門前的禦道兩側悠閑地走動着。
午門上二通鼓響過之後,六隻大象自動地走到午門的前邊,站好自己位置,每一對左右相同,同錦衣旗校一起肅立不動。
三通鼓響過以後,午門的左右偏門掖門一齊打開了。
(中門是禦道,平時不開。
)一隊錦衣将軍、校尉和旗手走進午門,在内金水橋南邊,夾着禦道,分兩行整齊排列,肅立不動。
校尉手執儀仗,旗手專執旗幟。
同時擔任儀仗的一群太監從宮中出來,在丹墀下邊排班站定。
班尾是兩對仗馬,金鞍、金镫、黃絲辔頭、赤金嚼環。
盡管崇祯在上朝前總是乘辇,從不騎馬,但是四匹漂亮而馴順的禦馬總是在三六九上朝前按時牽到伺候,成為儀仗的組成部分。
另外四個太監拿紫檀木雕花馬凳,以備皇帝上馬時踏腳,站在仗馬旁邊。
夾着丹陛左右,肅立着兩行扈駕侍朝的錦衣将軍,穿鐵甲,佩弓、矢、刀、劍,戴紅纓鐵盔帽。
又過片刻,午門上鐘聲響了。
文武百官匆匆地從朝房中走出,從左右掖門人内。
當最後一個官員進去以後,一對一對大象都把鼻子互相搭起來,不許再有人随便進去。
文武百官到了皇極門外,按照文東武西,再按照衙門和品級區别,排成兩班,恭立在丹墀之上。
四個禦史官分班面向北立,負責糾儀。
當文武百官在五更人朝時候,一千多畿輔和山東土民由二十幾位老人率領,來到長安右門外邊。
曾經率領鄉裡子弟打過清兵的姚東照老先生也參加了。
他們絕大部分是瀕于破産的中小地主,但他們所代表的利益大大超出了他們所屬的階級,也反映了農民、中小商人和手工業主的利益。
昨天上午他們見到了皇上的禦批,使他們大為失望。
他們這一群老人當即又寫了一封痛陳苦情的奏本,送往通政司。
通政司因皇上已有旨叫他們“毋庸逗留”京城,且見奏本中有些話說得過于激切,不肯收下。
他們不管如何懇求,都無用處。
他們無奈,便趁着今天是常朝的日子,頭頂奏本,“伏阙上書”。
古代的所謂阙就是宮門。
拿明朝說,就是午門。
但如今老百姓向皇帝“伏阙上書”,不惟望不見午門,連承天門也無法走近,隻能跪伏在長安右門以外。
明代的文武官員多住西城,從長安右門人朝。
百姓們原希望有哪位内閣輔臣、都察院左右都禦史或哪位尚書、侍郎大人憐念小民,收下他們的奏本帶進宮去,呈給皇上,誰知守門的錦衣官兵壓根兒不許他們走近長安右門,用水火棍和刀、劍将他們趕散。
一見大官來到,把他們趕得更遠。
長安右門外有一座登聞鼓院,小廳三間向東,旁有一小樓懸鼓,有科。
道官員在此輪流值日。
按照明朝法律規定:百姓有冤,該管的衙門不替申理,通政司又不為轉達,百姓一擊登聞鼓,值日官員就得如實上報皇帝。
但是今天,登聞鼓院附近站立的錦衣旗校特别多,一個個如狼似虎,打得百姓們不能走近。
百姓們見長安右門不行,就從棋盤街轉過大明門,來到長安左門。
在這裡,他們遇到的情形一樣。
有些老人已經完全絕望,但有些老人仍不死心。
他們率領大家避開中間的路,跪得離東長安門稍遠一點,見從東城上朝的官員過盡,隻好懇求守門的錦衣官員收下他們的奏本送進宮中。
錦衣官員惟有斥罵,并不肯收。
他們想,就這樣跪下去,遲早會有人憐憫他們,将他們“伏阙上書”的事上奏皇帝。
他們跪得很亂。
有人過于饑餓,跪不穩,倒了下去。
有人身體虛弱得很,發出呻吟。
在紫禁城内,文武百官排班站定以後,有一個太監走出皇極門,手中拿一把黃絲靜鞭,鞭身一丈三尺,梢長三尺,闊有三寸,用蠟漬過,安着一尺長的朱漆木柄,上刻龍頭,塗以金漆。
他走至丹墀一角站定,揮起靜鞭在空中盤旋幾下,用力一抽。
鞭聲清脆,響徹雲霄。
連着揮響三次,太監收起靜鞭,走下丹墀站定。
于是,午門内寂靜無聲,儀仗森森,氣象肅穆。
過了片刻,内官傳呼“駕到!”崇祯頭戴翼善冠,身穿圓領繡龍黃羅袍,面帶憂容,在一大群服飾華美的太監們的簇擁中乘辇出來。
由翰林、中書、科、道各四人組成的導駕官員,從皇極門導駕而出,步步後退,将龍辇導向禦座。
文武百官躬身低頭,不敢仰視。
崇祯下了辇,升人禦座,這禦座在當時俗稱金台。
在他的面前是一張有黃緞繡龍圍嶂的禦案。
離禦案三尺遠有一道朱漆小欄杆,以防某一個官員正跪在地上奏事時突然撲近禦座行刺。
當崇須坐下以後,有三個太監,一人擎着黃緞傘蓋,兩人擎着兩把黃羅扇,從東西兩邊陛下上來,站在崇祯背後。
他們将黃傘蓋擎在禦座上邊,那兩把黃羅扇交叉着擎在他的身後,警惕地保衛着他的安全。
如果看見哪一個臣工在禦案前奏事時妄想行刺,兩個執黃羅扇的太監隻須手一動,一道鐵線圈會自動落下,從扇柄上露出利刃。
原來還有九個錦衣力士手執五把傘蓋和四把團扇,立在禦座背後和左右。
後來因為皇帝對錦衣力士也不放心,叫他們都立在丹陛下邊。
在“金台”背後和左右侍立的,如今隻有最親信的各種執事太監了。
儀表堂堂、聲音洪亮的鴻腫寺官高唱:“人班行禮!”随即文武百官面向金台,依照鴻胪寺官的唱贊,有節奏地行了一拜三叩頭的常朝禮,然後分班侍立。
一位糾儀禦史跪下奏道: “今有戶部主事張志發,平身起立時将笏落地,事屬失儀,合當拿問。
請旨!” 崇祯因昨夜幾乎通宵未眠,精神疲倦,隻低聲說了一兩句話,群臣都未聽清。
一位容貌豐秀、身穿圓領紅羅朝服。
藍色鹦鹉補子,腰束鑲金帶,專管上朝傳宣的随堂太監,從禦座旁向前走出幾步,像女人的聲音一般,朗朗傳旨: “皇上口谕:姑念他事出無心,不必拿問;着即罰俸三月,以示薄懲。
謝恩!” 崇祯手足浮動,似乎十分焦急,心不在焉地看見一位年約六十多歲的老臣從班中踉跄走出,匍匐跪下,顫聲奏道:“微臣朝班失儀,罪該萬死。
蒙陛下天恩浩蕩,不加嚴罰,使微臣生死難報,敬謹叩謝皇恩!”然後他流着淚,顫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崇祯仍然心不在焉,臉上除原來的憂郁神色外,沒有别的表情。
當張志發謝恩站起來的時候,崇祯的眼光正在向左邊文臣班中掃去。
他沒有看見首輔薛國觀,明白他是因為受了彈劾,“注籍”①在家。
又一位鴻胪寺官跪到面前,向他啟奏今日在午門外謝恩和叩辭的文武官員姓名和人數,同時一個随侍太監将一張紅紙名單展開,放在禦案上。
他僅僅向名單掃了一眼,又向午門外望了一下。
因為距離午門遠,他隻看見左右兩邊門洞外都跪伏着人。
鴻胪寺官随即起身,退了幾步,面向午門高呼:“午門外謝恩叩辭官員行禮!”當午門外的文武官員們正在依照另一個鴻胪寺官的唱贊,遙遙地向他行五拜三叩頭禮時,他又向午門外望一眼,跟着擡起頭來,望了望午門的城頭和高樓。
暗雲低沉,雷聲不住。
他忽然又重複了經常在心頭和夢中泛起的渺茫希望:要是楊嗣昌能夠成功,将張獻忠和李自成拿獲解京,他率領太子和諸皇子登上午門“受俘”,該有多好! ①注籍--朝臣受了彈劾,如果情節較重,就不再上朝,在家等候處理,在大門上貼“注籍”二字,避免與人來往。
又是照例地五府、六部等衙門官跪奏例行公事,崇祯都不大在意。
他正要向群臣宣布對薛國觀的處罰,忽然聽見從遠處隐隐約約地傳過來嘈雜的人聲,這在承天門附近是極其稀有的現象。
他猜到定是那畿輔和山東來的“無知愚民”不肯離去,不禁皺皺眉頭,心中怒恨,想道:“他們竟敢抗旨,仍在京師逗留!”但是他沒有忘記要臣民們看他是“堯、舜之君”,所以他忍着心中怒氣,将戶部尚書和傳郎們叫到面前,帶着悲天憫人的神色,慢慢說道: “朕一向愛百姓猶如赤子。
有些州、縣災情實在太重的,你們斟酌情形,錢糧是否應該減免,詳議奏聞。
”随着一陣南風,東長安門的隐約人聲繼續傳來。
他忍不住問:“這外邊的人聲可是上書的百姓麼?” 跪在地上的戶部尚書李待問擡頭奏道:“是山東和畿輔的百姓父老,因災情慘重,征派不止,來京城籲懇天恩,豁免征派,火速
着戶、兵衙門知道,究應如何豁免,如何赈濟,妥議奏聞。
百姓每毋庸在京逗留,以免滋事,緻于法紀。
欽此! ①每--同“們”。
元、明人常把“們”字寫成“每”字。
“們”是當時人民群衆新造的字,尚不十分流行。
他下的這一道禦批隻是想把老百姓敷衍出京,以免“滋事”。
他深感樣樣事都不順心,無數的困難包圍着他,不覺歎口長氣。
為圖得心中片刻安靜;他竭力不再想各省災荒慘重的問題,略微遲疑一下,另外拿起一封洪承疇從山海關上的奏本。
每次洪承疇的奏疏來到,不是要饷,就是要兵,使他既不願看,又不能不看。
現在他懷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看完引黃,知道是專為請求解除吃煙的禁令,并沒有提兵。
饷的事,才放心地打開奏疏去看。
原來在半年以前,他認為“煙”和“燕”讀音相同,“吃煙”二字聽起來就是“吃燕”,對他在北京坐江山很不吉利,便一時心血來潮,下令禁止吃煙,凡再吃煙和種植煙草的殺頭。
但煙草從呂宋傳進中國閩。
廣沿海一帶已經有八十年以上曆史,由戚繼光的部隊将這種嗜好帶到長城内外,也有七十年的曆史,所以他的上谕不但行不通,反而引起駐紮在遼東的将士不滿。
現在洪承疇上疏說“遼東戍卒,嗜此若命”,請求他解除禁煙之令,仍許北直和山東民間種植,并許商人自浙、閩販運。
崇祯将這封奏疏放下,心中歎道: “吃煙,吃煙!難道真有人來吃燕京?唉,禁又禁不住,不禁又很不吉利!” 兩天以後的一個早晨,五鳳樓上傳出來第一通鼓聲。
文武百官陸續進人端門,都到朝房等候。
有些人在竊竊私語,議論着新增的練饷所引起的全國輿論嘩然,百姓更加同朝廷離心的情況;有的在閑談着湖廣和四川等地的戰争消息;還有人在談論着近來的滿洲動靜。
但人們今天最關心的是練饷。
盡管許多人嘴裡不談,心上卻挂着這件大事。
他們避而不談,隻是怕惹禍罷了。
今天是常朝,比每天“禦門決事”的儀制隆重。
早在五更之前,六隻大象就已經由錦衣官押着身穿彩衣的象奴從宣武門内西城根的象房牽到,在午門前的禦道兩側悠閑地走動着。
午門上二通鼓響過之後,六隻大象自動地走到午門的前邊,站好自己位置,每一對左右相同,同錦衣旗校一起肅立不動。
三通鼓響過以後,午門的左右偏門掖門一齊打開了。
(中門是禦道,平時不開。
)一隊錦衣将軍、校尉和旗手走進午門,在内金水橋南邊,夾着禦道,分兩行整齊排列,肅立不動。
校尉手執儀仗,旗手專執旗幟。
同時擔任儀仗的一群太監從宮中出來,在丹墀下邊排班站定。
班尾是兩對仗馬,金鞍、金镫、黃絲辔頭、赤金嚼環。
盡管崇祯在上朝前總是乘辇,從不騎馬,但是四匹漂亮而馴順的禦馬總是在三六九上朝前按時牽到伺候,成為儀仗的組成部分。
另外四個太監拿紫檀木雕花馬凳,以備皇帝上馬時踏腳,站在仗馬旁邊。
夾着丹陛左右,肅立着兩行扈駕侍朝的錦衣将軍,穿鐵甲,佩弓、矢、刀、劍,戴紅纓鐵盔帽。
又過片刻,午門上鐘聲響了。
文武百官匆匆地從朝房中走出,從左右掖門人内。
當最後一個官員進去以後,一對一對大象都把鼻子互相搭起來,不許再有人随便進去。
文武百官到了皇極門外,按照文東武西,再按照衙門和品級區别,排成兩班,恭立在丹墀之上。
四個禦史官分班面向北立,負責糾儀。
當文武百官在五更人朝時候,一千多畿輔和山東土民由二十幾位老人率領,來到長安右門外邊。
曾經率領鄉裡子弟打過清兵的姚東照老先生也參加了。
他們絕大部分是瀕于破産的中小地主,但他們所代表的利益大大超出了他們所屬的階級,也反映了農民、中小商人和手工業主的利益。
昨天上午他們見到了皇上的禦批,使他們大為失望。
他們這一群老人當即又寫了一封痛陳苦情的奏本,送往通政司。
通政司因皇上已有旨叫他們“毋庸逗留”京城,且見奏本中有些話說得過于激切,不肯收下。
他們不管如何懇求,都無用處。
他們無奈,便趁着今天是常朝的日子,頭頂奏本,“伏阙上書”。
古代的所謂阙就是宮門。
拿明朝說,就是午門。
但如今老百姓向皇帝“伏阙上書”,不惟望不見午門,連承天門也無法走近,隻能跪伏在長安右門以外。
明代的文武官員多住西城,從長安右門人朝。
百姓們原希望有哪位内閣輔臣、都察院左右都禦史或哪位尚書、侍郎大人憐念小民,收下他們的奏本帶進宮去,呈給皇上,誰知守門的錦衣官兵壓根兒不許他們走近長安右門,用水火棍和刀、劍将他們趕散。
一見大官來到,把他們趕得更遠。
長安右門外有一座登聞鼓院,小廳三間向東,旁有一小樓懸鼓,有科。
道官員在此輪流值日。
按照明朝法律規定:百姓有冤,該管的衙門不替申理,通政司又不為轉達,百姓一擊登聞鼓,值日官員就得如實上報皇帝。
但是今天,登聞鼓院附近站立的錦衣旗校特别多,一個個如狼似虎,打得百姓們不能走近。
百姓們見長安右門不行,就從棋盤街轉過大明門,來到長安左門。
在這裡,他們遇到的情形一樣。
有些老人已經完全絕望,但有些老人仍不死心。
他們率領大家避開中間的路,跪得離東長安門稍遠一點,見從東城上朝的官員過盡,隻好懇求守門的錦衣官員收下他們的奏本送進宮中。
錦衣官員惟有斥罵,并不肯收。
他們想,就這樣跪下去,遲早會有人憐憫他們,将他們“伏阙上書”的事上奏皇帝。
他們跪得很亂。
有人過于饑餓,跪不穩,倒了下去。
有人身體虛弱得很,發出呻吟。
在紫禁城内,文武百官排班站定以後,有一個太監走出皇極門,手中拿一把黃絲靜鞭,鞭身一丈三尺,梢長三尺,闊有三寸,用蠟漬過,安着一尺長的朱漆木柄,上刻龍頭,塗以金漆。
他走至丹墀一角站定,揮起靜鞭在空中盤旋幾下,用力一抽。
鞭聲清脆,響徹雲霄。
連着揮響三次,太監收起靜鞭,走下丹墀站定。
于是,午門内寂靜無聲,儀仗森森,氣象肅穆。
過了片刻,内官傳呼“駕到!”崇祯頭戴翼善冠,身穿圓領繡龍黃羅袍,面帶憂容,在一大群服飾華美的太監們的簇擁中乘辇出來。
由翰林、中書、科、道各四人組成的導駕官員,從皇極門導駕而出,步步後退,将龍辇導向禦座。
文武百官躬身低頭,不敢仰視。
崇祯下了辇,升人禦座,這禦座在當時俗稱金台。
在他的面前是一張有黃緞繡龍圍嶂的禦案。
離禦案三尺遠有一道朱漆小欄杆,以防某一個官員正跪在地上奏事時突然撲近禦座行刺。
當崇須坐下以後,有三個太監,一人擎着黃緞傘蓋,兩人擎着兩把黃羅扇,從東西兩邊陛下上來,站在崇祯背後。
他們将黃傘蓋擎在禦座上邊,那兩把黃羅扇交叉着擎在他的身後,警惕地保衛着他的安全。
如果看見哪一個臣工在禦案前奏事時妄想行刺,兩個執黃羅扇的太監隻須手一動,一道鐵線圈會自動落下,從扇柄上露出利刃。
原來還有九個錦衣力士手執五把傘蓋和四把團扇,立在禦座背後和左右。
後來因為皇帝對錦衣力士也不放心,叫他們都立在丹陛下邊。
在“金台”背後和左右侍立的,如今隻有最親信的各種執事太監了。
儀表堂堂、聲音洪亮的鴻腫寺官高唱:“人班行禮!”随即文武百官面向金台,依照鴻胪寺官的唱贊,有節奏地行了一拜三叩頭的常朝禮,然後分班侍立。
一位糾儀禦史跪下奏道: “今有戶部主事張志發,平身起立時将笏落地,事屬失儀,合當拿問。
請旨!” 崇祯因昨夜幾乎通宵未眠,精神疲倦,隻低聲說了一兩句話,群臣都未聽清。
一位容貌豐秀、身穿圓領紅羅朝服。
藍色鹦鹉補子,腰束鑲金帶,專管上朝傳宣的随堂太監,從禦座旁向前走出幾步,像女人的聲音一般,朗朗傳旨: “皇上口谕:姑念他事出無心,不必拿問;着即罰俸三月,以示薄懲。
謝恩!” 崇祯手足浮動,似乎十分焦急,心不在焉地看見一位年約六十多歲的老臣從班中踉跄走出,匍匐跪下,顫聲奏道:“微臣朝班失儀,罪該萬死。
蒙陛下天恩浩蕩,不加嚴罰,使微臣生死難報,敬謹叩謝皇恩!”然後他流着淚,顫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崇祯仍然心不在焉,臉上除原來的憂郁神色外,沒有别的表情。
當張志發謝恩站起來的時候,崇祯的眼光正在向左邊文臣班中掃去。
他沒有看見首輔薛國觀,明白他是因為受了彈劾,“注籍”①在家。
又一位鴻胪寺官跪到面前,向他啟奏今日在午門外謝恩和叩辭的文武官員姓名和人數,同時一個随侍太監将一張紅紙名單展開,放在禦案上。
他僅僅向名單掃了一眼,又向午門外望了一下。
因為距離午門遠,他隻看見左右兩邊門洞外都跪伏着人。
鴻胪寺官随即起身,退了幾步,面向午門高呼:“午門外謝恩叩辭官員行禮!”當午門外的文武官員們正在依照另一個鴻胪寺官的唱贊,遙遙地向他行五拜三叩頭禮時,他又向午門外望一眼,跟着擡起頭來,望了望午門的城頭和高樓。
暗雲低沉,雷聲不住。
他忽然又重複了經常在心頭和夢中泛起的渺茫希望:要是楊嗣昌能夠成功,将張獻忠和李自成拿獲解京,他率領太子和諸皇子登上午門“受俘”,該有多好! ①注籍--朝臣受了彈劾,如果情節較重,就不再上朝,在家等候處理,在大門上貼“注籍”二字,避免與人來往。
又是照例地五府、六部等衙門官跪奏例行公事,崇祯都不大在意。
他正要向群臣宣布對薛國觀的處罰,忽然聽見從遠處隐隐約約地傳過來嘈雜的人聲,這在承天門附近是極其稀有的現象。
他猜到定是那畿輔和山東來的“無知愚民”不肯離去,不禁皺皺眉頭,心中怒恨,想道:“他們竟敢抗旨,仍在京師逗留!”但是他沒有忘記要臣民們看他是“堯、舜之君”,所以他忍着心中怒氣,将戶部尚書和傳郎們叫到面前,帶着悲天憫人的神色,慢慢說道: “朕一向愛百姓猶如赤子。
有些州、縣災情實在太重的,你們斟酌情形,錢糧是否應該減免,詳議奏聞。
”随着一陣南風,東長安門的隐約人聲繼續傳來。
他忍不住問:“這外邊的人聲可是上書的百姓麼?” 跪在地上的戶部尚書李待問擡頭奏道:“是山東和畿輔的百姓父老,因災情慘重,征派不止,來京城籲懇天恩,豁免征派,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