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從西苑回來的第二天,崇祯下旨,将熊文燦削職,聽候勘問,将總兵左良玉貶了三級,将另一個總兵張任學削籍為民。
這天下午,他在文華殿召見楊嗣昌密商大計。
近幾天來,楊嗣昌看出來皇帝有意派他去湖廣督師,又想留他在朝廷“翊贊中樞”。
他自己也把這問題考慮再三,拿不定最後主意。
他很明白自己近幾年身任本兵,對内對外軍事上一無成就。
幾個月前因清兵人塞,破名城,擄藩王,損主帥,皇上為輿論所迫,不得已将他貶了三級,使他戴罪視事。
不料如今熊文燦又失敗了,而文燦是他推薦的。
若不是皇上對他聖眷未衰,他也會連累獲罪。
春天,他建議增加練①每年七百三十萬兩,随田賦征收,以為專練民兵之用,遭到朝廷上多人反對。
如今練響馬上就要開征,必然會引起舉國騷亂。
可是編練數十萬民兵的事,決難實施。
倘若練饷加了之後而練兵的事成了泡影,他就不好下台。
①練饷--崇祯十二年六月,朝廷以練新兵為名,決定在已經很重的田賦上增加七百三十萬兩銀子,名為練饷。
近一年來,朝野上下罵他的人很多,他很清楚。
雖然他全是遵照皇上的旨意辦事,但是一旦皇上對他的寵信減退,朝臣們對他群起抨擊,皇上是決不會替他擔過的。
如其到那時下诏獄①,死西市,身敗名裂,倒不如趁目前皇上寵信未衰時自請督師。
他相信自己的做事練達和軍事才能都比熊文燦高明得多,加上皇上的寵信,更加上以輔臣之尊,未出師就先聲奪人,成功是有指望的。
但是他也想到目前将驕兵惰,兵切兩缺,加上天災人禍弄得人心思變,大江以北幾乎沒一片不亂土地。
萬一出師無功,将何以善其後呢? ①诏獄--見本書第一卷第540頁注釋。
形勢急迫,不管對崇祯說,對楊嗣昌說,這個問題都必須趕快決斷。
在文華殿召對時候,雙方都在揣摩對方心思。
崇祯先問了問軍饷問題,随即轉到湖廣和陝西軍事方面,歎口氣說: “朕經營天下十餘年,用大臣大臣讀職,用小臣小臣貪污,國家事遂至于此,可為浩歎!如今決定拿問熊文燦,置之重典,以為因循誤事、敗壞封疆者戒。
洪承疇尚能做事,但他督師薊遼,責任艱巨,無法調回。
舉朝大臣中竟無可以代朕統兵剿賊之人!” 楊嗣昌趕快跪伏地上說:“熊文燦深負陛下倚任,拿問是罪有應得,就連微臣亦不能辭其咎。
至于差何人赴湖廣督師,請陛下早日決斷。
倘無适當之人,臣願親赴軍前,竭犬馬之力,剿平逆賊,借贖前愆,兼報陛下知遇之恩。
” 崇祯點點頭說:“倘先生不辭辛勞,代朕督師剿賊,自然甚好。
隻是朝廷百事叢脞①,朕之左右亦不可一日無先生。
湖廣方面究應如何安排,倘若先生不去,誰去總督請将為宜,須要慎重決定,以免債事。
先生下去想想,奏朕知道。
” ①叢脞--煩雜、零亂。
楊嗣昌回家以後,把崇祯的話仔細體會,認為這幾句話既是皇上的真實心情,也未必不含有試試他是否真心想去督師的意思。
他找了幾位親信幕僚到他的内書房中秘密計議。
幕僚們都認為既然皇上有意叫他前去督師,不如趁早堅決諸行,一則可以更顯得自己忠于王事,二則暫且離開内閣,也可以緩和别人的攻擊。
至于軍事方面,幕僚們是比較樂觀的。
他們認為官軍在數量上比農民軍多得多,像左良玉和賀人龍等都是很有經驗的名将,問題隻在于如何駕馭。
熊文燦之所以把事情弄糟,是因為既無統帥才能,使諸将日益驕橫,又一味貪賄,受了張獻忠的愚弄。
在這些方面,熊文燦實不能同楊嗣昌相提并論。
他們認為,楊嗣昌以輔臣之尊前往督師,又有皇上十分寵信,隻要申明軍紀,任何驕兵悍将都不敢不聽從指揮。
隻要戰事不曠日持久,能夠在一年内結束,國家還是有辦法供應的。
聽了幕僚們的慫恿,楊嗣昌的主意完全拿定。
他比幕僚們高明一點,不一味想着順利成功,也想着戰事會曠日持久,甚至失利。
他想,目今國勢艱難,代皇上督師剿賊是大臣義不容辭的事,萬一不幸軍事失利,他就盡節疆場,以一死上報皇恩。
不過這種不吉利的想法,他沒有告訴任何一個幕僚知道。
兩天以後,崇祯見到了楊嗣昌的奏疏,情詞慷慨,請求去湖廣督師剿賊。
他仍然因中央缺少像楊嗣昌這樣的大臣,将無人負責同滿洲秘密議和,猶豫很久。
直到八月底,又接到湖廣和陝西兩地軍事失利的奏報,他才下最後決心,命司禮監秉筆太監替他拟了一道給楊嗣昌的谕旨。
他提筆改動幾句,再由秉筆太監謄寫在金花箋紙上,當天發了出去。
那谕旨寫道: 間者,邊陲不
這天下午,他在文華殿召見楊嗣昌密商大計。
近幾天來,楊嗣昌看出來皇帝有意派他去湖廣督師,又想留他在朝廷“翊贊中樞”。
他自己也把這問題考慮再三,拿不定最後主意。
他很明白自己近幾年身任本兵,對内對外軍事上一無成就。
幾個月前因清兵人塞,破名城,擄藩王,損主帥,皇上為輿論所迫,不得已将他貶了三級,使他戴罪視事。
不料如今熊文燦又失敗了,而文燦是他推薦的。
若不是皇上對他聖眷未衰,他也會連累獲罪。
春天,他建議增加練①每年七百三十萬兩,随田賦征收,以為專練民兵之用,遭到朝廷上多人反對。
如今練響馬上就要開征,必然會引起舉國騷亂。
可是編練數十萬民兵的事,決難實施。
倘若練饷加了之後而練兵的事成了泡影,他就不好下台。
①練饷--崇祯十二年六月,朝廷以練新兵為名,決定在已經很重的田賦上增加七百三十萬兩銀子,名為練饷。
近一年來,朝野上下罵他的人很多,他很清楚。
雖然他全是遵照皇上的旨意辦事,但是一旦皇上對他的寵信減退,朝臣們對他群起抨擊,皇上是決不會替他擔過的。
如其到那時下诏獄①,死西市,身敗名裂,倒不如趁目前皇上寵信未衰時自請督師。
他相信自己的做事練達和軍事才能都比熊文燦高明得多,加上皇上的寵信,更加上以輔臣之尊,未出師就先聲奪人,成功是有指望的。
但是他也想到目前将驕兵惰,兵切兩缺,加上天災人禍弄得人心思變,大江以北幾乎沒一片不亂土地。
萬一出師無功,将何以善其後呢? ①诏獄--見本書第一卷第540頁注釋。
形勢急迫,不管對崇祯說,對楊嗣昌說,這個問題都必須趕快決斷。
在文華殿召對時候,雙方都在揣摩對方心思。
崇祯先問了問軍饷問題,随即轉到湖廣和陝西軍事方面,歎口氣說: “朕經營天下十餘年,用大臣大臣讀職,用小臣小臣貪污,國家事遂至于此,可為浩歎!如今決定拿問熊文燦,置之重典,以為因循誤事、敗壞封疆者戒。
洪承疇尚能做事,但他督師薊遼,責任艱巨,無法調回。
舉朝大臣中竟無可以代朕統兵剿賊之人!” 楊嗣昌趕快跪伏地上說:“熊文燦深負陛下倚任,拿問是罪有應得,就連微臣亦不能辭其咎。
至于差何人赴湖廣督師,請陛下早日決斷。
倘無适當之人,臣願親赴軍前,竭犬馬之力,剿平逆賊,借贖前愆,兼報陛下知遇之恩。
” 崇祯點點頭說:“倘先生不辭辛勞,代朕督師剿賊,自然甚好。
隻是朝廷百事叢脞①,朕之左右亦不可一日無先生。
湖廣方面究應如何安排,倘若先生不去,誰去總督請将為宜,須要慎重決定,以免債事。
先生下去想想,奏朕知道。
” ①叢脞--煩雜、零亂。
楊嗣昌回家以後,把崇祯的話仔細體會,認為這幾句話既是皇上的真實心情,也未必不含有試試他是否真心想去督師的意思。
他找了幾位親信幕僚到他的内書房中秘密計議。
幕僚們都認為既然皇上有意叫他前去督師,不如趁早堅決諸行,一則可以更顯得自己忠于王事,二則暫且離開内閣,也可以緩和别人的攻擊。
至于軍事方面,幕僚們是比較樂觀的。
他們認為官軍在數量上比農民軍多得多,像左良玉和賀人龍等都是很有經驗的名将,問題隻在于如何駕馭。
熊文燦之所以把事情弄糟,是因為既無統帥才能,使諸将日益驕橫,又一味貪賄,受了張獻忠的愚弄。
在這些方面,熊文燦實不能同楊嗣昌相提并論。
他們認為,楊嗣昌以輔臣之尊前往督師,又有皇上十分寵信,隻要申明軍紀,任何驕兵悍将都不敢不聽從指揮。
隻要戰事不曠日持久,能夠在一年内結束,國家還是有辦法供應的。
聽了幕僚們的慫恿,楊嗣昌的主意完全拿定。
他比幕僚們高明一點,不一味想着順利成功,也想着戰事會曠日持久,甚至失利。
他想,目今國勢艱難,代皇上督師剿賊是大臣義不容辭的事,萬一不幸軍事失利,他就盡節疆場,以一死上報皇恩。
不過這種不吉利的想法,他沒有告訴任何一個幕僚知道。
兩天以後,崇祯見到了楊嗣昌的奏疏,情詞慷慨,請求去湖廣督師剿賊。
他仍然因中央缺少像楊嗣昌這樣的大臣,将無人負責同滿洲秘密議和,猶豫很久。
直到八月底,又接到湖廣和陝西兩地軍事失利的奏報,他才下最後決心,命司禮監秉筆太監替他拟了一道給楊嗣昌的谕旨。
他提筆改動幾句,再由秉筆太監謄寫在金花箋紙上,當天發了出去。
那谕旨寫道: 間者,邊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