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九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淡黃的斜陽照着桅樯如林的汴河,照着車馬行人不斷的州橋①。

    這橋在小紙坊街東口,橫跨汴河之上,在宋朝名叫天漢橋。

    因為這橋建築得拱如玉帶,高大壯觀,水面又低,船過不必去桅,汴梁人士喜歡在此賞月,遂成為汴梁八景之一,即所謂“州橋明月”。

    現在有一個大約三十八九歲的矮漢子從小紙坊街出來,右腿微跛,正要上橋,忽然遇見河南按察使坐着綠呢亮紗八擡大轎,差役執事前導,前護後擁,迎面而來,一路喝道上橋。

    他就趕快向路北一閃,躲入石牌樓旁邊的開封府惠民局的施藥亭内。

    這一起轎馬官役正要過完,有一走在後邊的官員身穿八品補服,向施藥亭中望了一眼,忽然勒住絲缰跳下馬來,向矮漢子一拱手,笑着問道:“宋先生,在此何幹?” ①州橋--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開封被淹毀後,汴河淤填,日久州橋遺址不存。

     矮漢子趕快還禮,說:“适才登門叩谒,不期大駕随桌台大人因公外出。

    可是去相國寺拈香祈雨麼?” “非也。

    今日是周王府左長史王老爺五十生日,臬台大人與各衙門大人前去拜壽,留下吃酒,如今才回。

    我上午就随侍臬台大人前往周府,又使老兄枉駕,恕罪,恕罪。

    ” “哪裡,哪裡!魯老爺太過謙了。

    ”矮子趨前一步,小聲問道:“數日前奉懇之事,可有眉目?” “敝衙門中幾位辦事老爺,似可通融。

    但此案關系重大,恐怕還要費些周折。

    ” “魯老爺何時得暇,山人登府叩谒,以便請教?” “台駕今晚來吧。

    賤妾大前天生了一個小子,請兄台去替他批批八字。

    ” 矮子連忙作揖,滿面堆笑說:“恭喜,恭喜。

    山人今晚一定登府叩賀,并為小少爺細批八字。

    ” 這位八品文官匆匆上馬,追趕轎子而去。

    矮子走上州橋,一則從對面擁來一群災民,二則他心中有事,他沒有停下來眺望汴河景色,就沿着一邊石欄闆走過橋去。

    這橋東頭有一座金龍四大王①廟。

    矮子剛過廟宇不遠,看見兩個後生正在争吵,一個是本地口音,一個是外鄉口音。

    外鄉人是個江湖賣藝的,肩上蹲着一隻小猴子,腰裡别着一條九節鋼鞭,手裡牽着一隻小狗,提着一面小鑼。

    争吵幾句,本地後生突然抽出腰刀砍去,外鄉後生抛掉小狗,用九節鋼鞭抵擋。

    本地後生步步進逼,外鄉人卻隻是招架,并不還擊。

    本地後生越發無賴,揮刀亂砍不停。

    街上圍了一大片人,但沒人敢上前勸解。

    矮子從小飯鋪中借一根鐵燒火棍,不慌不忙,架開腰刀,又喝住了本地後生。

    但本地後生是個潑皮,怪他多管閑事,又欺他是個矮子,又是個瘸子,飛起一腳向他踢來。

    他把身子一閃,躲開這一腳,卻随手抓住對方踢起的腳後跟向上一掂,向前一送,這潑皮後生仰面朝天,跌出五尺以外,引得圍看的人們哄然大笑。

    潑皮從地上掙紮起來,又羞又惱,搶上一步,對矮子揮刀就砍,恨不得将矮子劈為兩半。

    矮子将燒火棍随手一舉,隻聽铿锵一聲,火星飛迸,将腰刀擋開一旁。

    他并不趁勢還擊,卻滿不在乎地說:“這下不算,請再砍兩下試試。

    ”潑皮盡管震得虎口很疼,還是不肯罷休,重新舉刀砍去。

    鋼刀尚未落下,忽然一個擠進來的算卦先生喝道: ①金龍四大王--相傳宋朝人謝緒于宋亡後投水而死,成為河神。

    明太祖造謠說,他同元兵在徐州以東呂梁湖打仗時,謝緒幫助他戰勝敵人,遂封謝緒為金龍四大王。

    開封臨近黃河,故明代對所謂金龍四大王較為迷信,至清代亦然。

     “住手!不得無禮!”等候潑皮遲疑着将刀收回,算卦先生又說:“這是宋獻策先生,綽号宋矮子,三年前曾在汴梁賣蔔,江湖上十分有名,你難道就不認得?他是好意勸架,你怎麼這樣無禮?” 潑皮後生已經領教了這位瘸矮子的一點本領,聽了算卦先生王半仙的介紹,雖然他不大知道宋獻策的大名,卻也明白此人有些來頭,松了勁,把腰刀插入鞘中。

    但因他餘怒未息,咕嘟着嘴,并不向宋獻策施禮賠罪。

    宋獻策似乎并不生氣,對潑皮後生說: “這位玩猴子的後生為混口飯吃,離鄉背井,來到汴梁,人地生疏。

    你有本領何必往外鄉人身上使?欺負外鄉人算不得什麼本領。

    ”他又對玩猴子的後生說:“強龍不壓地頭蛇,你何必同他争吵?以後遇到本地潑皮後生休惹他們。

    甯可自己少說幾句,忍受點氣,吃個啞巴虧,不要打架鬥毆。

    不管傷了人傷了自己,如何轉回家鄉?” 玩猴子的後生十分感激,深深一揖,說聲:“多謝先生!”牽着小狗轉身離開。

    宋獻策趕快把他叫住,問道: “你可是從陝西來的?” “不是。

    我是阌鄉縣人,同陝西搭界。

    ” “啊,你走吧。

    聽你的口音好像是陝西人。

    ” 玩猴子的後生又向宋獻策打量一眼,望州橋而去。

    潑皮後生的怒氣已息,自覺沒有意思,對王半仙和宋獻策一拱手,轉身走了。

    王半仙向宋獻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