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要留也留不住,留下反而是個禍根,不如給他,從此心淨,奶奶氣得流着淚,心一狠,牙一咬,說:‘把這兩樣東西都送給他!咱以後永遠離開寶豐,少受欺負!’”
①宣德爐--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宮中制造的銅香爐,十分名貴。
金星氣得臉色發紫,兩手打顫,抓起來桌上的茶杯往地上摔得粉碎。
他想叫罵,但是他叫不出來,呼哧呼哧喘氣,在屋裡來回走着,腳踏得鋪磚地通通響。
尚炯聽見他摔茶杯子,從院裡走進來,看見他如此氣惱,連忙問: “啟翁,莫生氣。
為了何事?” 牛金星恨恨他說:“我就知道,他早就存心訛我的這兩樣東西!” 尚炯摸不着頭腦,又問:“到底為着何事?” “我現在氣得說不出來,随後談吧。
唉,光甫,我,受盡欺負,簡直要把肚皮氣炸!” “天色還早,咱們到汾河岸上走走如何?” 金星沒有回答,又來回走了幾步,把牙根咬得生疼,然後站在仆人面前,怒氣沖沖地問: “家裡還有别的事情麼?” 仆人說,他來的時候,全家已經搬回盧氏了,寶豐隻留下一個老夥計看房子,照管莊子。
金星點着頭小聲說: “搬得對,搬得對。
” “奶奶說‘小亂住城,大亂住鄉’,早就該搬回伏牛山裡。
” 金星不再問家裡事情,轉向尚炯說:“走,光甫,咱們到外邊走走,散散心去。
” 他們走出平陽西門,信步來到汾河岸上。
渡口有不少逃荒的難民,扶老攜幼,瘦得皮包骨頭。
岸上的莊稼長得很不好,麥苗已經打苞,可是又黃,又低,稈兒又細,并且很稀。
豌豆還沒結莢,可是官路兩旁有不少豌豆苗兒已經給災民吃光了。
在渡口旁邊的河岸上坐下以後,尚炯見牛金星的臉色仍很難看,勸解說: “官司了了,家也搬了,事情已經過去,不必放在心上。
我聽說有個宣德爐給王舉人訛去了,雖說欺人太甚,但究竟是身外之物,為這點事氣壞身體實在不值。
将來有報仇的日子。
”尚炯笑一笑,小聲補充一句:“有朝一日,不須你牛啟東動動小指頭,叫你的仇人跪在你的腳下求饒。
到那時,你願意怎樣報仇就怎樣報仇。
這樣的日子,我看不遠。
” 金星不覺小聲問:“不遠?” “等麥後我們來到河南,我包管你能報仇。
眼下讓他們橫行去,‘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①,大丈夫報仇十年不遲,何況隻用等幾個月?氣壞了身體可不值!” ①多行……待之--這是引用春秋時鄭莊公的話,見《左傳》隐公元年。
“光甫,你不知道,這口氣實在難忍。
起初先嚴作寶豐教谕,為着伏牛山中過于閉塞,決定在寶豐落戶。
可是寒舍在寶豐住了幾十年,到底是漂來戶,強龍不壓地頭蛇,王舉人倚勢欺人,言之令人發指。
如今弟才明白,原來他處心積慮想訛走舍下所藏的兩件東西!其實,弟平日對古董并不看重,隻是這兩件東西是先父遺物,弟雖不肖,何能将先父遺物拱手送人!王舉人趁弟不在家,賤内怕事,訛詐而去,叫弟如何甘心?此仇不報,弟将無面目見先嚴于地下!” “一件是宣德爐,還有一把什麼扇子?” “扇子是萬曆初年先嚴在北京候選①時在古董鋪中買的,為馬勳②所制,上有文待诏③的書畫,先嚴甚是寶愛,目前文待诏的書畫不難見到,馬勳的扇子就很少了。
更痛心的是,扇子上有幾行跋語是先嚴手澤!” ①候選--明代舉人、貢生在京候吏部選授官職,叫做“候選”。
②馬勳--明朝永樂年間,折疊扇才開始流行,在宣德和弘治年間(1426--1505)出現了幾位以制扇出名的民間工藝美術家,馬勳是其中之一。
③文待诏--文征明(1461-1559),明朝常州人,大書畫家兼詩人,曾做翰林院待诏的官。
“請放心,不要多久,這兩件東西定會完璧歸趙。
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
” “此仇不報,弟死不瞑目!” “既然官司已了,府上已安然遷回故鄉,兄心情如此郁悒,何不同弟入陝一遊?” 牛金星沒有回答,這時他的心中仍在矛盾,又想到商洛山中同闖王一晤,又擔心萬一将來大事不成,身敗名辱。
另外,既不是李自成“三顧茅廬”,又不是由自成正式禮聘,而僅僅是由尚炯相邀,他便由北京到商洛山中,終覺心上有個疙瘩。
但是他又想着自己已經快四十五歲了,難道就這樣白白地郁悶以終?他望着奔流的河水,忽然不勝感慨地歎口氣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①同時他想着不惟半生抱負落空,反而丢掉了舉人,斷送了前程,身入囹圄,贻祖宗父母之羞,又不禁發分恨聲。
①逝者……晝夜--這是孔丘的話,把光陰比做逝水,晝夜不停地奔流而去。
尚炯問:“老兄為何不語?” “我還是想先回到舍下看看,再作決定。
”金星慢吞吞他說,自己也覺得這句話并沒有多大道理。
“貴價剛回,府上情形,兄已盡知。
如怕令嫂夫人懸念,可差貴價明日回府,就說足下安抵平陽,順便往西安訪友,不日返家。
這樣,府上也就放心了。
” 牛金星苦笑不語,心中盤算:“怎麼好?去不去?嗯?” “既然老兄對去商洛山中仍有猶豫,弟不敢勉強。
西安為自古建都之地,老兄何妨趁此時機,前往一遊,豈不比悶居深山為佳?” 看一看關中名勝,長安古都,也是牛金星的多年宿願。
但是他明白尚炯勸他去西安的真正用心不在看名勝古迹,而是希望拉他同十八子一晤,所以他突然笑着說: “光甫,我們少年時同窗數載,你跟我一樣都是讀孔孟之書,受師長之教,真沒料到,你今日變成了這樣人物!” “你說我變在何處?” “自從咱倆在北京見面,你的心時時刻刻都在為十八子經營的買賣着想,你完全忠心耿耿幫他做生意,同他那個商号的人們變成了一家人,已經是水乳交融。
光甫,你入他
金星氣得臉色發紫,兩手打顫,抓起來桌上的茶杯往地上摔得粉碎。
他想叫罵,但是他叫不出來,呼哧呼哧喘氣,在屋裡來回走着,腳踏得鋪磚地通通響。
尚炯聽見他摔茶杯子,從院裡走進來,看見他如此氣惱,連忙問: “啟翁,莫生氣。
為了何事?” 牛金星恨恨他說:“我就知道,他早就存心訛我的這兩樣東西!” 尚炯摸不着頭腦,又問:“到底為着何事?” “我現在氣得說不出來,随後談吧。
唉,光甫,我,受盡欺負,簡直要把肚皮氣炸!” “天色還早,咱們到汾河岸上走走如何?” 金星沒有回答,又來回走了幾步,把牙根咬得生疼,然後站在仆人面前,怒氣沖沖地問: “家裡還有别的事情麼?” 仆人說,他來的時候,全家已經搬回盧氏了,寶豐隻留下一個老夥計看房子,照管莊子。
金星點着頭小聲說: “搬得對,搬得對。
” “奶奶說‘小亂住城,大亂住鄉’,早就該搬回伏牛山裡。
” 金星不再問家裡事情,轉向尚炯說:“走,光甫,咱們到外邊走走,散散心去。
” 他們走出平陽西門,信步來到汾河岸上。
渡口有不少逃荒的難民,扶老攜幼,瘦得皮包骨頭。
岸上的莊稼長得很不好,麥苗已經打苞,可是又黃,又低,稈兒又細,并且很稀。
豌豆還沒結莢,可是官路兩旁有不少豌豆苗兒已經給災民吃光了。
在渡口旁邊的河岸上坐下以後,尚炯見牛金星的臉色仍很難看,勸解說: “官司了了,家也搬了,事情已經過去,不必放在心上。
我聽說有個宣德爐給王舉人訛去了,雖說欺人太甚,但究竟是身外之物,為這點事氣壞身體實在不值。
将來有報仇的日子。
”尚炯笑一笑,小聲補充一句:“有朝一日,不須你牛啟東動動小指頭,叫你的仇人跪在你的腳下求饒。
到那時,你願意怎樣報仇就怎樣報仇。
這樣的日子,我看不遠。
” 金星不覺小聲問:“不遠?” “等麥後我們來到河南,我包管你能報仇。
眼下讓他們橫行去,‘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①,大丈夫報仇十年不遲,何況隻用等幾個月?氣壞了身體可不值!” ①多行……待之--這是引用春秋時鄭莊公的話,見《左傳》隐公元年。
“光甫,你不知道,這口氣實在難忍。
起初先嚴作寶豐教谕,為着伏牛山中過于閉塞,決定在寶豐落戶。
可是寒舍在寶豐住了幾十年,到底是漂來戶,強龍不壓地頭蛇,王舉人倚勢欺人,言之令人發指。
如今弟才明白,原來他處心積慮想訛走舍下所藏的兩件東西!其實,弟平日對古董并不看重,隻是這兩件東西是先父遺物,弟雖不肖,何能将先父遺物拱手送人!王舉人趁弟不在家,賤内怕事,訛詐而去,叫弟如何甘心?此仇不報,弟将無面目見先嚴于地下!” “一件是宣德爐,還有一把什麼扇子?” “扇子是萬曆初年先嚴在北京候選①時在古董鋪中買的,為馬勳②所制,上有文待诏③的書畫,先嚴甚是寶愛,目前文待诏的書畫不難見到,馬勳的扇子就很少了。
更痛心的是,扇子上有幾行跋語是先嚴手澤!” ①候選--明代舉人、貢生在京候吏部選授官職,叫做“候選”。
②馬勳--明朝永樂年間,折疊扇才開始流行,在宣德和弘治年間(1426--1505)出現了幾位以制扇出名的民間工藝美術家,馬勳是其中之一。
③文待诏--文征明(1461-1559),明朝常州人,大書畫家兼詩人,曾做翰林院待诏的官。
“請放心,不要多久,這兩件東西定會完璧歸趙。
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
” “此仇不報,弟死不瞑目!” “既然官司已了,府上已安然遷回故鄉,兄心情如此郁悒,何不同弟入陝一遊?” 牛金星沒有回答,這時他的心中仍在矛盾,又想到商洛山中同闖王一晤,又擔心萬一将來大事不成,身敗名辱。
另外,既不是李自成“三顧茅廬”,又不是由自成正式禮聘,而僅僅是由尚炯相邀,他便由北京到商洛山中,終覺心上有個疙瘩。
但是他又想着自己已經快四十五歲了,難道就這樣白白地郁悶以終?他望着奔流的河水,忽然不勝感慨地歎口氣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①同時他想着不惟半生抱負落空,反而丢掉了舉人,斷送了前程,身入囹圄,贻祖宗父母之羞,又不禁發分恨聲。
①逝者……晝夜--這是孔丘的話,把光陰比做逝水,晝夜不停地奔流而去。
尚炯問:“老兄為何不語?” “我還是想先回到舍下看看,再作決定。
”金星慢吞吞他說,自己也覺得這句話并沒有多大道理。
“貴價剛回,府上情形,兄已盡知。
如怕令嫂夫人懸念,可差貴價明日回府,就說足下安抵平陽,順便往西安訪友,不日返家。
這樣,府上也就放心了。
” 牛金星苦笑不語,心中盤算:“怎麼好?去不去?嗯?” “既然老兄對去商洛山中仍有猶豫,弟不敢勉強。
西安為自古建都之地,老兄何妨趁此時機,前往一遊,豈不比悶居深山為佳?” 看一看關中名勝,長安古都,也是牛金星的多年宿願。
但是他明白尚炯勸他去西安的真正用心不在看名勝古迹,而是希望拉他同十八子一晤,所以他突然笑着說: “光甫,我們少年時同窗數載,你跟我一樣都是讀孔孟之書,受師長之教,真沒料到,你今日變成了這樣人物!” “你說我變在何處?” “自從咱倆在北京見面,你的心時時刻刻都在為十八子經營的買賣着想,你完全忠心耿耿幫他做生意,同他那個商号的人們變成了一家人,已經是水乳交融。
光甫,你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