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勒轉馬頭,慢慢地把寶劍插入鞘中,随在獻忠的背後往浮橋奔去。
薄霧散盡,冬日早晨的太陽顯得分外嬌豔。
漢水上閃着金浪。
洪流向東去,人馬向西行。
不過大半個時辰,便到了老河口鎮外。
老河口在明朝末年還是一個不大的市鎮,不像清朝中年以後那樣的商業發達,但因為它是朝山要道,瀕臨漢水,所以比它近邊十裡的光化縣熱鬧得多。
這兒駐有張獻忠的少數部隊,市面秩序很好。
李自成因為弟兄們在出發前吃過早飯,就帶着隊伍從鎮外繞過,免得招搖。
當隊伍在老河口以北幾裡遠橫越朝山官路時,一個香客的口音引起尚炯的注意。
他停住馬把香客打量一眼,看他穿一件很破的紫花布短尾巴棉襖,戴一頂在當時北方下層社會中流行了短短幾年的一種小帽,帽檐低得遮住眉毛,使别人看不清他的臉孔,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帽子叫做“不認親”。
特别引起尚炯注意的是,在當時一般人的大襟扣子都是向右扣,隻有寶豐、郏縣和盧氏一帶山裡人的大襟向左扣,保留着上古某些民族“左衽”的遺風。
看見這種服裝,一種同鄉的感情從醫生的心頭上油然而生,便在馬上堆着笑容問: “老鄉,貴處可是寶豐一帶?” “不敢,小地方就是寶豐。
”香客恭敬地站住回答,因為知道是同鄉,也不怎麼害怕。
“我是盧氏人,”尚炯說,“咱們相離不遠。
” “那可是不遠,近同鄉哩!”香客笑着說。
“咱那一帶災荒怎麼樣?” “唉,大災啊,不能提啦!” 香客簡單地把家鄉的災荒情形說了說,但他說比起南陽府十三州縣來還輕一些,就怕明年春天會要餓死不少人。
尚炯啧啧地歎息兩聲,又問: “寶豐縣有一位牛舉人你可知道?” “知道。
知道。
” “他如今可在寶豐?” “聽人們說他在幾個月前進京了,怕沒有回來吧。
” “進京了?進京做什麼?” “聽說是為打官司的事。
” “打什麼官司?同誰打官司?” 香客看他問得這麼關心,知道這人同牛舉人不是泛泛的交情。
可是他實在回答不了他的問題,隻好抱歉地喃喃說: “咱,咱是鄉下莊稼人,不清楚城裡的事。
咱的鄰村有牛舉人的一家佃戶,咱隻是聽說一個荒信兒,沒有多打聽。
” 尚炯不再問下去,對香客笑一笑,鞭子一揚,繼續趕路。
當他同香客說話的時候,李自成也停下來,聽他們說話。
這時他在馬上回過頭來問: “子明,你打聽一位什麼牛舉人?” “啊,這是我的一位老朋友,極有學問,極有作為,可惜時運不佳,困守家園,不得一展抱負!” 自成連忙問:“什麼名字?” 尚炯把缰繩輕輕一提,使他的馬緊跑幾步,同闖王并馬而行,然後說: “此人姓牛名金星,字啟東,原籍盧氏,寄居寶豐,他是大啟丁卯①舉人,一次會試不售,原來也不屑于再去搞八股這一套無用東西,倒是很留意經濟②,對于天下山川形勢,古今治亂之理,了若指掌,我同他是少年同窗,自幼就對他十分敬佩,所以每遇到那一帶同鄉,總想打聽他的消息。
” ①大啟丁卯--明熹宗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
②經濟--古人所說的經濟指“經邦濟世”的學問。
經濟的學問就是治理國家的學問,關于國計民生的學問。
闖王又問:“這麼說,定是一位有真才實學的人了?” “确實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
我們是孩提之交,深知他少有大志,胸富韬略,讀書極博。
” 自成感慨他說:“像這樣的人才反而常常不能為朝廷所用,埋沒一生,不得展其所學!” “牛啟東素不喜章句之學,認為那是腐儒僞裝道學的幌子,驵儈謀求功名利祿的階梯,無關乎國計民生。
加上倜悅不羁,嫉惡如仇,因此不諧于俗,一肚皮經邦濟世的學問無人賞識,無處施展。
” “多大年紀?” “他中舉的那一年是二十九歲,如今正是不惑之年。
” 闖王頻頻點頭,沒再做聲。
他本有把天下英雄人才都羅緻到身邊的渴望和夢想,所以尚炯的談話自然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思。
過了一陣,他歎息說: “唉,我們要是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就好啦!” “那當然太好啦。
” 說話之間,他們從光化城外走過去三四裡遠,在一個荒涼的紅土崗坡前遇見了獻忠贈送的那隊人馬。
為首的小校名叫王吉元,鄧州人,約摸二十出頭年紀。
李自成問了王吉元的家中情形,又對弟兄們說了些勉慰的話,賞了點零用錢,繼續趕路。
這天中午,他們在浙川縣和光化縣交界處的一個山村裡停下打尖。
當士兵們忙着燒水做飯的時候,闖王同老神仙在村邊散步,走進一座破敗的關帝廟中。
關公的泥像塑得很不好,肚子
薄霧散盡,冬日早晨的太陽顯得分外嬌豔。
漢水上閃着金浪。
洪流向東去,人馬向西行。
不過大半個時辰,便到了老河口鎮外。
老河口在明朝末年還是一個不大的市鎮,不像清朝中年以後那樣的商業發達,但因為它是朝山要道,瀕臨漢水,所以比它近邊十裡的光化縣熱鬧得多。
這兒駐有張獻忠的少數部隊,市面秩序很好。
李自成因為弟兄們在出發前吃過早飯,就帶着隊伍從鎮外繞過,免得招搖。
當隊伍在老河口以北幾裡遠橫越朝山官路時,一個香客的口音引起尚炯的注意。
他停住馬把香客打量一眼,看他穿一件很破的紫花布短尾巴棉襖,戴一頂在當時北方下層社會中流行了短短幾年的一種小帽,帽檐低得遮住眉毛,使别人看不清他的臉孔,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帽子叫做“不認親”。
特别引起尚炯注意的是,在當時一般人的大襟扣子都是向右扣,隻有寶豐、郏縣和盧氏一帶山裡人的大襟向左扣,保留着上古某些民族“左衽”的遺風。
看見這種服裝,一種同鄉的感情從醫生的心頭上油然而生,便在馬上堆着笑容問: “老鄉,貴處可是寶豐一帶?” “不敢,小地方就是寶豐。
”香客恭敬地站住回答,因為知道是同鄉,也不怎麼害怕。
“我是盧氏人,”尚炯說,“咱們相離不遠。
” “那可是不遠,近同鄉哩!”香客笑着說。
“咱那一帶災荒怎麼樣?” “唉,大災啊,不能提啦!” 香客簡單地把家鄉的災荒情形說了說,但他說比起南陽府十三州縣來還輕一些,就怕明年春天會要餓死不少人。
尚炯啧啧地歎息兩聲,又問: “寶豐縣有一位牛舉人你可知道?” “知道。
知道。
” “他如今可在寶豐?” “聽人們說他在幾個月前進京了,怕沒有回來吧。
” “進京了?進京做什麼?” “聽說是為打官司的事。
” “打什麼官司?同誰打官司?” 香客看他問得這麼關心,知道這人同牛舉人不是泛泛的交情。
可是他實在回答不了他的問題,隻好抱歉地喃喃說: “咱,咱是鄉下莊稼人,不清楚城裡的事。
咱的鄰村有牛舉人的一家佃戶,咱隻是聽說一個荒信兒,沒有多打聽。
” 尚炯不再問下去,對香客笑一笑,鞭子一揚,繼續趕路。
當他同香客說話的時候,李自成也停下來,聽他們說話。
這時他在馬上回過頭來問: “子明,你打聽一位什麼牛舉人?” “啊,這是我的一位老朋友,極有學問,極有作為,可惜時運不佳,困守家園,不得一展抱負!” 自成連忙問:“什麼名字?” 尚炯把缰繩輕輕一提,使他的馬緊跑幾步,同闖王并馬而行,然後說: “此人姓牛名金星,字啟東,原籍盧氏,寄居寶豐,他是大啟丁卯①舉人,一次會試不售,原來也不屑于再去搞八股這一套無用東西,倒是很留意經濟②,對于天下山川形勢,古今治亂之理,了若指掌,我同他是少年同窗,自幼就對他十分敬佩,所以每遇到那一帶同鄉,總想打聽他的消息。
” ①大啟丁卯--明熹宗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
②經濟--古人所說的經濟指“經邦濟世”的學問。
經濟的學問就是治理國家的學問,關于國計民生的學問。
闖王又問:“這麼說,定是一位有真才實學的人了?” “确實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
我們是孩提之交,深知他少有大志,胸富韬略,讀書極博。
” 自成感慨他說:“像這樣的人才反而常常不能為朝廷所用,埋沒一生,不得展其所學!” “牛啟東素不喜章句之學,認為那是腐儒僞裝道學的幌子,驵儈謀求功名利祿的階梯,無關乎國計民生。
加上倜悅不羁,嫉惡如仇,因此不諧于俗,一肚皮經邦濟世的學問無人賞識,無處施展。
” “多大年紀?” “他中舉的那一年是二十九歲,如今正是不惑之年。
” 闖王頻頻點頭,沒再做聲。
他本有把天下英雄人才都羅緻到身邊的渴望和夢想,所以尚炯的談話自然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思。
過了一陣,他歎息說: “唉,我們要是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就好啦!” “那當然太好啦。
” 說話之間,他們從光化城外走過去三四裡遠,在一個荒涼的紅土崗坡前遇見了獻忠贈送的那隊人馬。
為首的小校名叫王吉元,鄧州人,約摸二十出頭年紀。
李自成問了王吉元的家中情形,又對弟兄們說了些勉慰的話,賞了點零用錢,繼續趕路。
這天中午,他們在浙川縣和光化縣交界處的一個山村裡停下打尖。
當士兵們忙着燒水做飯的時候,闖王同老神仙在村邊散步,走進一座破敗的關帝廟中。
關公的泥像塑得很不好,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