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行。

    吐出一點就痛快一點,全吐出來就全痛快,于是他接着說: “再說,潼關離漢水很遠。

    說他在潼關南原打敗仗,逃到漢南山中,這就把方向弄錯啦。

    又是對不上榫兒。

    ”說到這裡,獻忠很想放聲大笑,但是在林銘球面前他隻好用力憋住,結束他的話說:“末将無知,冒昧直言,請大人恕罪。

    ” “啊啊,有理,有理,想來‘漢南’應該是‘洛南’之誤。

    ” 這時林銘球才略微感到不好意思,同時更清楚地知道張獻忠确非一般凡庸之輩,更不能以簡單的“流賊”看待。

    沉吟片刻,他笑着問: “你覺得洪制府治軍如何?” 張獻忠謙遜他說:“獻忠是什麼人,怎麼敢議論洪總督治軍如何?” “沒有外人,說出不妨。

    ”林銘球用眼光盯着獻忠,鼓勵他不必顧慮,實際上他想張獻忠對洪承疇的善于帶兵一定不能不佩服。

     獻忠笑一笑,出乎林銘球意外他說:“在朝廷的幾位統帥中,洪總督還算是呱呱叫的。

    可惜他手下的軍隊也常殺良冒功,百姓恨之入骨。

    ” “洪亨九也會殺良冒功?” “幾個月前,獻忠看見一份邸抄,上邊有禦史柳東寅劾洪總督的一封奏疏,大人可曾見過?” “啊,記不清了。

    ” “洪總督向皇帝奏報他在四川保甯府舊縣壩進剿李自成獲得大捷,據柳東寅的奏疏上說,洪總督的人馬并沒有與李自成的大隊交戰,隻是在後邊不即不離地追着,有時截住幾十個掉隊的,撿點兒便宜,官軍所過村鎮,斬良民的首級報功。

    有一個村子被割走首級的良民有七十多人。

    這些冤死的良民中就有柳東寅的親戚在内。

    ” “啊啊,我想起來了。

    确有此事。

    沒想到敬軒将軍對朝廷的一切動靜能如此留心,如此清楚!哈哈哈哈……” 獻忠也笑起來,說:“不瞞大人說,這也是沒有辦法,非留心不可啊,打仗不是玩兒的,不能夠糊裡糊塗地坐在鼓裡。

    要是那樣,可不早完了?” 林銘球對于張獻忠的看事精明洞徹,不能不暗暗驚佩。

    盡管獻忠的話未免唐突了他這位巡按大人,但是他無法不承認獻忠的話實有道理。

    從前他聽人們說張獻忠目不識丁,非常粗魯,最近才聽說獻忠小時讀過書,人極聰明,但從前那種先入為主的成見總難從心上抛掉,今日一見,就把舊有的成見抛到爪哇國了,他正想間一問獻忠目前在谷城練兵情形,獻忠站起來向他告辭。

    他的話就不說了。

     他變得十分客氣,一直把獻忠送到岸上,又站着說了幾句獎勵的話,然後拱手相别。

     張獻忠帶着馬元利和二百名騎兵奔回谷城,留下養子張定國保衛巡按,定國叫大部分人馬仍回到附近的村鎮上去,隻留下三百人駐紮江邊。

    他本人就駐在江岸上的龍王廟中。

     望着張獻忠的大旗在臨近黃昏的日影中,在騰起的滾滾煙塵中,在冬季的荒寒遼闊的江岸上遠去以後,幾位親信的幕僚和清客走進巡按大人的座艙,談他們對張獻忠的一些印象,更主要的是想聽一聽巡按大人的印象。

    他們稱贊張獻忠的軍容嚴整,非一般“流寇”可比,又說張獻忠頗有禮節,看起來是“誠心歸順”,林銘球被張獻忠将的一軍,他原不打算對大家說出,但是他想着那些話大概早已被同船的幕僚聽去,倒不如說出來好,于是他笑着說: “諸位老先生不知,張敬軒雖然讀書不多,但心中極有見地,不怪他在流寇中能夠成這麼大氣候,關于陝西官軍最近在潼關南原之捷,張敬軒就有不同看法,學生認為他的話也頗有理。

    ” 當他把獻忠的意見說出來以後,這些幕僚和清客們立刻異口同聲他說:“啊,有理!有理!”其實,他們一向對于塘報,對于一切報捷的官方文件,并不多麼相信,對于潼關南原的戰果到底有多麼大,也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不過平時誰都不肯在公開場合說出心裡話,如今趁機會說出罷了。

    話題轉到張獻忠的儀表上,有人說敬軒将軍(他們從此都稱張獻忠為敬軒将軍或單稱敬軒,表示親切和尊敬)的胡須實在好,恐怕有一尺多長,簡直是個美髯公。

    有人說他面皮微黃,稍微清瘦,但看起來十分英武,“-悍異常”。

    後來又談到張獻忠額上一塊傷疤,推測着可能是今年正月間在南陽被羅岱①射的箭傷,但又說可能是被左良玉用刀砍的。

     ①羅岱--明朝的一位将官,于第二年(崇祯十二年)七月在作戰中被獻忠俘獲。

     林銘球同幕僚們談了一陣,打個哈欠,便走往愛妾船上。

    姨太太替他倒杯熱茶,又親手把銀耳湯端到他的面前,嬌滴滴他說: “老爺,我從前以為張獻忠是長着一把紅胡子,頭上插着兩根雉雞翎,原來不是!” 林銘球撚着花白胡須笑着說:“那是戲台上的山大王,不是張敬軒。

    ” “你看,從前人們說他殺人不眨眼,多怕人!他為什麼叫做八大王?” “我聽說他在兄弟中排行老八,所以起事後就自稱八大王。

    ” 看見丫頭和老媽子都退了出去,姨大大小聲說:“明天咱們到了谷城,不知張獻忠會送給咱們什麼禮物,千萬别叫我跟老爺白來一趟。

    ” “你放心,金銀珠寶總是少不了的。

    ” “我什麼都不想,就想要一顆祖母綠①。

    ” ①祖母綠--一種名貴的綠色寶石,産于中亞,大約是現在伊朗或伊拉克一帶。

    祖母綠是中國古代的譯音,或譯子母綠、祖木刺等。

     當林銘球正在陪着撒嬌的姨太太說話時候,張獻忠帶着他的騎兵繼續向谷城奔馳。

    他對馬元利快活地問: “元利,你說,咱們今天扮的這出戲有趣麼?” “很有趣。

    ”馬元利揚揚鞭子,發出會心的微笑。

     “哎,他個龜兒子!”張獻忠罵了一句,大笑起來。

     第二天上午,張獻忠率領一部分重要将領,監軍道張大經率領着谷城地方官紳,在郊外迎候巡按大人。

    林銘球雖然因風不順,換乘八人大轎,但路上耽耽擱擱,還是到未時才到。

    他的如夫人和一部分幕僚的來到,已經近黃昏了。

     林銘球駐在察院裡,離張獻忠的公館很近。

    進了察院以後,稍事休息,張大經和獻忠率領衆将同地方官紳正式進行參見,然後就在察院裡舉行盛宴為巡按接風,席散以後,林銘球把獻忠單獨留住,引進簽押房,屏退左右,突然問道: “敬軒将軍,你可知道李自成的下落?” 獻忠暗暗地吃了一驚:“巡按為何這樣問我?”他實際也不知道,難道是朝廷聽到什麼謠言,對他有所懷疑? “回大人話,末将毫無所知。

    不知朝廷可有确實消息?” “朝廷也無确實消息。

    不過闖賊死屍迄未找到,傳出許多謠言,學生此次前來谷城,實與此事有關。

    ”林銘球一邊說一邊留心獻忠的神色,口氣中含有壓力,不過他已對獻忠使用“學生”這個自謙的詞兒了。

     獻忠欠身問:“不知可有些什麼謠言?” “有的說他逃到漢南或商洛山中,有的說他逃到老回回那裡卧病不起,有的說他确實陣亡。

    謠言紛紛,莫衷一是。

    十大以前,忽有一股流賊打着闖王旗号,突襲潼關,等賀人龍倉皇追出,這股流賊卻不見了。

    闖賊下落如不迅速查明,不惟洪制台與孫巡撫會受皇上責問,連我們總理大人也有幹系。

    ” “為什麼總理大人也有于系?” 林銘球略停一下,說:“敬軒,我看你誠意歸順,不妨對你明言。

    近來有人向總理密報,說李自成逃來谷城,潛藏你處。

    雖是謠傳,但總理對此極不放心,故特命學生親來一趟。

    ” “末将敢對天起誓,李自成确實不曾逃來。

    自從崇祯八年以來,我與李自成鬧翻了臉,互不來往。

    所以他縱然兵敗後無處存身,也決不敢逃來末将這裡避難。

    ” “你二人互相不服,意見甚深,朝廷也有所聞。

    但俗話說,和尚不親帽兒親。

    你們從前畢竟都是十三家中人啊。

    ”林銘球注視着張獻忠的臉孔,嘿嘿地幹笑起來。

     獻忠也笑了笑,說:“獻忠誓做朝廷忠臣,豈能與流賊暗中往還!懇大人轉禀總理大人,勿信謠言,使獻忠安心駐兵谷城,保境安民,為襄陽上遊屏障,使總理大人無西顧之憂。

    倘若熊大人對獻忠尚有疑心,獻忠手下十萬軍心如何能安?” 林銘球趕快安撫說:“我一定轉禀總理大人,請敬軒不必在意。

    不過,倘若闖賊走投無路,萬一逃奔前來,請求将軍庇護一時,也望将軍務必不失此立功良機,将此兇狡巨賊縛送朝廷,則不惟将軍從此見信于朝廷,且可邀封侯之賞,垂芳名于青史。

    ” “倘萬一李自成敢來投奔,末将定遵大人鈞谕,将他縛送朝廷,以表獻忠歸順赤誠。

    ” “好,好!将軍正富青春,前程不可限量。

    ” “多懇大人栽培。

    ” 林銘球端起茶杯子放在嘴唇邊咂了一下,露出倦容。

    張獻忠趕快起立,躬身告辭。

     出了察院,張獻忠帶着一大群親兵親将步回公館,邊走邊心中罵道:“林銘球,什麼玩意兒,還想來詐老子哩!”剛到院裡,白文選迎上來,在他的耳邊咕哝一句: “李闖王來了。

    ” 獻忠一驚,瞪大眼睛向白文選望一望,但害怕走漏風聲,沒有問什麼話,若無其事地向後宅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