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職名稱,即道員,比知府高一級。
②執事--儀仗的俗稱。
“咱老子造反了十來年,縱橫好幾省,闖過些大風大浪,誰不說咱八大王是英雄,如今低三下四來迎接一個狗官,這是鬧騰的啥牌名!媽的,下次再這樣做,老子不是人養的!” 馬元利站在小船頭上向林禦史的座船行了軍禮,大聲禀報“谷城駐軍主将”張獻忠在岸上恭迎。
大船上有一個穿長袍的傳事官員轉禀艙中。
林銘球沒有做聲,輕輕地點一下頭。
傳事官員走出艙來,對馬元利說:“按台大人知道了,請将軍在前帶路。
”馬元利轉過身來向士兵們一揮手,小船立刻撥轉頭,帶領着大船前進。
一會兒,林銘球的七隻大船和馬元利的小船都到了張獻忠和馬步兵肅立恭迎的地方,在鼓樂和鞭炮聲中靠着北岸的碼頭停下。
張獻忠跳上大船,躬着身,拱着手,聲音洪亮他說: “卑将張獻忠參見大人!” 林銘球本來早就該走出船艙,但是他為要顯示自己是朝廷大員,一省的巡按大人,故意穩坐艙内,直到張獻忠參見時才放下手中茶杯,從艙裡彎腰走出。
但是一方面他要竭力做出威重樣子,不使獻忠輕視,一方面卻不免心中慌張,出艙口時忘記低頭,把紗帽頂碰了一下,趕快用手扶正。
張獻忠一見林銘球走出船艙,立刻極其恭敬地行跪拜大禮,而且叩過頭以後跪在船頭上故意不敢擡頭,林銘球原來沒料到張獻忠會對他這麼有禮,一看見這情形,心中大喜,趕快去攙獻忠,說: “将軍請起,請起,請到艙中叙話。
” 當林銘球同張獻忠走迸船艙以後,兩岸的鼓樂停止,直到這時,排隊的騎兵才下馬休息,但仍然絲毫不亂。
林銘球接見張獻忠的大船上有幾個親信幕僚,有的坐在後邊艙中,有的站在船頭上觀看獻忠的軍容,緊後邊也是一隻很大的船,坐着林銘球的一個愛妾、兩個老媽子和四個丫頭,有兩個艙裡裝着大小皮箱和山珍海味,這些箱子大多是空的,準備在谷城住上半年之後,把它們裝滿绫羅綢緞、金銀珠寶、古玩玉器、名人書畫等東西,運回武昌。
按照明朝制度,巡按在任上是不準攜帶家眷的,但是到了末年,老規矩已經壞了。
後邊還有四隻大船,其中有一隻船載着林銘球的幕僚和清客,三隻船載着衛隊。
這些幕僚、清客和衛隊都站在船頭和船尾上,用好奇的眼光望着張獻忠的将士們,竊竊地議論着,啧啧稱贊。
把獻忠讓進艙中以後,林銘球帶着矜持的笑容讓座。
獻忠十分謙遜,不肯就座,躬着身子說:“大人請坐。
大人請坐。
在大人面前哪有末将的座位!”經林銘球一再讓,他才恭恭敬敬地作了一個揖向巡按大人謝座,然後側着身子在客位坐下。
一個老家人端來兩杯茶放在他同主人的面前,他又恭敬地欠欠身子。
就在這時候,他在林銘球的保養得很好的、略微有點發胖的臉孔上瞟了一眼,立刻有一股惡心的感覺泛上心頭,好像吃下去一個蒼蠅,他暗暗罵道:“你王八蛋準是吃飽了民脂民膏,才養得這樣肥頭大腦,油光發亮!終有那麼一天……”他仿佛看見這麼一個胖胖的腦袋不是長在活人的身上,而是懸挂在谷城的城門上或什麼地方。
林銘球對張獻忠十分滿意。
幾個月來,他本人、他的姨太太和親信幕僚們,都通過不同的方式接受了獻忠的賄賂,早已開始轉變了對獻忠的一切成見。
如今看見獻忠如此隆重迎接,如此拜跪有禮節,他相信獻忠确實是真心誠意地歸順朝廷。
“學生此次來谷城……”林銘球說了半句,忽然停住,用肥胖的、細皮白嫩的、帶着長指甲的手端起茶杯舉了舉,同時小聲說:“請!請!” 獻忠恭敬地端起茶杯說:“大人請。
” 林銘球喝了半口香茶,放下杯子,拈着胡須,繼續說: “學生此次來谷城,是特意要同将軍一晤。
” 獻忠趕快站起來,躬身回答:“獻忠愚昧無知,一切聽大人訓示。
” “不必過謙,不必過謙。
”林銘球點頭微笑說。
“請坐下說話,不必拘禮。
自從将軍歸順朝廷,谷城士民相賀于道。
實乃蒼生之福。
不知麾下現有兵将若幹?” “約有十萬多一點。
”獻忠欠身回答,故意多說三倍還多。
“十萬人馬不是一個小數目,将軍如真能為朝廷效力,将來定能建不世功業,名垂竹帛。
” 獻忠慷慨他說:“獻忠少讀詩書,高深的道理不懂,但是‘為朝廷效力’這個宗旨是抱定了。
隻要能給末将十萬人的糧饷,給我正式職銜,發給關防,獻忠願意為鄖陽、襄陽、荊州三府保境安民,不受盜賊騷擾,叫家家戶戶都能夠大開着門兒睡覺。
” 林銘球連忙回答:“既然将軍有此誠意,朝廷也不能虧待将軍。
至于月饷、職銜、關防,等學生回襄陽後一方面向制府大人①禀明,一方面自己也上疏朝廷,代為乞請。
” ①制府大人--指熊文燦。
明、清兩代習慣,下級對總督尊稱制軍、制府或制台,熊文燦的名義是“剿賊總理”,地位同總督一樣。
“謝大人栽培!”獻忠又站起來準備磕頭,被林銘球攔住了。
“這是一個血性男子,深明大義。
”林銘球在心裡說。
“可見外間所傳種種,都是流言,不可憑信。
” 獻忠問:“大人,是不是現在開船,駕臨谷城?” “天色已晚,又是上水,今晚就停在這裡吧。
明天一早開船,如遇順風,已時可以趕到谷城。
” 獻忠站起來說:“大人旅途勞累,末将暫時告辭,準備明天率阖城紳民在城外恭迎。
” 林銘球親切地說:“請稍坐坐,随便叙話。
” 老家人又輕腳輕手地進來,換上熱茶,林銘球為表示自己的長者身份和對獻忠的關心,問了問獻忠的家庭情形和年齡。
當他知道獻忠今年隻有三十三歲時,便連連點頭,稱贊說: “正是有為之年!像将軍這樣年紀,隻要效忠朝廷,取功名富貴如拾芥耳。
”說畢,拈着花白胡須嘿嘿地笑了幾聲。
獻忠說:“末将自然願為朝廷效忠,無奈朝廷不肯相信,不給職銜,不發月饷。
長此下去,難免不使将士寒心,懇乞大人多多提攜,獻忠與全營将士都會感激大人恩德不忘。
” “放心,放心。
我一定替你奏明皇上。
” 林銘球又談到羅汝才新近受招撫的事情和李自成的被全部擊潰。
特别談到後者,他感到十分欣慰,說: “一則賴皇帝威靈,二則将士用命,陝西流賊一鼓蕩平。
”剛說到這裡,他忽然想起來“流賊”二字可能觸着獻忠忌諱,不由得頓了一下。
看一看獻忠的臉上神色照常,才接着說:“看塘報上說,這一次多虧洪制府指揮得宜,秦撫孫白谷設三伏于潼夫南原,每五十裡設伏一道,而令曹變蛟、賀人龍等從後窮追。
闖賊奔入伏中,人馬自相踐踏,曹将軍親自手執長刀,大呼砍賊,伏兵四起,四面掩殺。
賊死傷不可勝計。
那些僥幸逃脫重圍的,有的棄了刀槍,有的抛掉馬匹,逃人漢南山中。
事前洪制府傳谕各處鄉兵,都用大棒截擊,使賊飛走路絕,先後降者數十萬,委棄甲仗如山。
據塘報上說,李自成妻女俱失,僅從十七騎逃去,又說,他已被村民擊斃,不過尚未找到屍首,唉,這真是蒼生之福!”停一停,他又像畫龍點睛似的加了一句:“自然,李自成如果能似将軍這樣深明大義,早日歸順朝廷,也不至如此結局。
” 張獻忠裝做洗耳恭聽的樣子。
當林銘球把話說完,他微微笑着,沒說一個字。
他相信李自成确實是全軍覆沒,他自己派出去的探子也是這樣禀報,但是除此一點之外,他認為林銘球所說的許多話都是道聽途說,順口噴糞,使他覺得又生氣又可笑,同時在肚裡罵道:“媽媽的,原來你是個吹糖人兒的教出來的!” “敬軒将軍,據你看,陝西局面是否會從此安定?”林銘球得意地笑着問。
“這很難說,末将不敢妄加推測。
”張獻忠回答說,想給林銘球一點教訓,使他不要高興過火。
“李自成給官兵打潰了是真的,可是塘報上的話也常常很不可靠。
” “将軍的意思是……” “請大人恕獻忠直言。
” “不妨直言。
”林銘球拈着胡須,帶着惶惑的微笑。
“不怕大人怪罪,末将說句老實話,朝廷的塘報實在不能信真。
就拿剛才大人所說的那些塘報消息,末将在半月前也聽人談過,可是總覺得有些地方對不上樣兒。
比如說,春天時候,我聽說兵部楊閣老向皇帝上奏,說李自成進川時有幾十萬人,出川時隻剩下幾萬人。
其實,李自成在四川沒有打過硬仗,不會損失多少人馬,據末将估計,他們進川時的人馬不會超過三萬,出川時還是差不多這個數兒,其中李自成自己的人馬不會超過兩萬。
他這一股人連打了十個月的仗,到潼關南原還能有多少?說它有七八千人還差不離,連随營眷屬在内,頂多估計它一萬上下,不會再多。
塘報上說殺死了不計其數,投降了幾十萬,這就對不上榫兒啦。
”獻忠笑起來,又說:“大人,你說是麼?” “有道理。
有道理。
”林銘球笑着點頭說。
由于替李自成駁斥了官方塘報的胡扯八道,張獻忠的心裡感到愉快。
有些話好像魚骨頭卡在喉嚨裡,不吐不
②執事--儀仗的俗稱。
“咱老子造反了十來年,縱橫好幾省,闖過些大風大浪,誰不說咱八大王是英雄,如今低三下四來迎接一個狗官,這是鬧騰的啥牌名!媽的,下次再這樣做,老子不是人養的!” 馬元利站在小船頭上向林禦史的座船行了軍禮,大聲禀報“谷城駐軍主将”張獻忠在岸上恭迎。
大船上有一個穿長袍的傳事官員轉禀艙中。
林銘球沒有做聲,輕輕地點一下頭。
傳事官員走出艙來,對馬元利說:“按台大人知道了,請将軍在前帶路。
”馬元利轉過身來向士兵們一揮手,小船立刻撥轉頭,帶領着大船前進。
一會兒,林銘球的七隻大船和馬元利的小船都到了張獻忠和馬步兵肅立恭迎的地方,在鼓樂和鞭炮聲中靠着北岸的碼頭停下。
張獻忠跳上大船,躬着身,拱着手,聲音洪亮他說: “卑将張獻忠參見大人!” 林銘球本來早就該走出船艙,但是他為要顯示自己是朝廷大員,一省的巡按大人,故意穩坐艙内,直到張獻忠參見時才放下手中茶杯,從艙裡彎腰走出。
但是一方面他要竭力做出威重樣子,不使獻忠輕視,一方面卻不免心中慌張,出艙口時忘記低頭,把紗帽頂碰了一下,趕快用手扶正。
張獻忠一見林銘球走出船艙,立刻極其恭敬地行跪拜大禮,而且叩過頭以後跪在船頭上故意不敢擡頭,林銘球原來沒料到張獻忠會對他這麼有禮,一看見這情形,心中大喜,趕快去攙獻忠,說: “将軍請起,請起,請到艙中叙話。
” 當林銘球同張獻忠走迸船艙以後,兩岸的鼓樂停止,直到這時,排隊的騎兵才下馬休息,但仍然絲毫不亂。
林銘球接見張獻忠的大船上有幾個親信幕僚,有的坐在後邊艙中,有的站在船頭上觀看獻忠的軍容,緊後邊也是一隻很大的船,坐着林銘球的一個愛妾、兩個老媽子和四個丫頭,有兩個艙裡裝着大小皮箱和山珍海味,這些箱子大多是空的,準備在谷城住上半年之後,把它們裝滿绫羅綢緞、金銀珠寶、古玩玉器、名人書畫等東西,運回武昌。
按照明朝制度,巡按在任上是不準攜帶家眷的,但是到了末年,老規矩已經壞了。
後邊還有四隻大船,其中有一隻船載着林銘球的幕僚和清客,三隻船載着衛隊。
這些幕僚、清客和衛隊都站在船頭和船尾上,用好奇的眼光望着張獻忠的将士們,竊竊地議論着,啧啧稱贊。
把獻忠讓進艙中以後,林銘球帶着矜持的笑容讓座。
獻忠十分謙遜,不肯就座,躬着身子說:“大人請坐。
大人請坐。
在大人面前哪有末将的座位!”經林銘球一再讓,他才恭恭敬敬地作了一個揖向巡按大人謝座,然後側着身子在客位坐下。
一個老家人端來兩杯茶放在他同主人的面前,他又恭敬地欠欠身子。
就在這時候,他在林銘球的保養得很好的、略微有點發胖的臉孔上瞟了一眼,立刻有一股惡心的感覺泛上心頭,好像吃下去一個蒼蠅,他暗暗罵道:“你王八蛋準是吃飽了民脂民膏,才養得這樣肥頭大腦,油光發亮!終有那麼一天……”他仿佛看見這麼一個胖胖的腦袋不是長在活人的身上,而是懸挂在谷城的城門上或什麼地方。
林銘球對張獻忠十分滿意。
幾個月來,他本人、他的姨太太和親信幕僚們,都通過不同的方式接受了獻忠的賄賂,早已開始轉變了對獻忠的一切成見。
如今看見獻忠如此隆重迎接,如此拜跪有禮節,他相信獻忠确實是真心誠意地歸順朝廷。
“學生此次來谷城……”林銘球說了半句,忽然停住,用肥胖的、細皮白嫩的、帶着長指甲的手端起茶杯舉了舉,同時小聲說:“請!請!” 獻忠恭敬地端起茶杯說:“大人請。
” 林銘球喝了半口香茶,放下杯子,拈着胡須,繼續說: “學生此次來谷城,是特意要同将軍一晤。
” 獻忠趕快站起來,躬身回答:“獻忠愚昧無知,一切聽大人訓示。
” “不必過謙,不必過謙。
”林銘球點頭微笑說。
“請坐下說話,不必拘禮。
自從将軍歸順朝廷,谷城士民相賀于道。
實乃蒼生之福。
不知麾下現有兵将若幹?” “約有十萬多一點。
”獻忠欠身回答,故意多說三倍還多。
“十萬人馬不是一個小數目,将軍如真能為朝廷效力,将來定能建不世功業,名垂竹帛。
” 獻忠慷慨他說:“獻忠少讀詩書,高深的道理不懂,但是‘為朝廷效力’這個宗旨是抱定了。
隻要能給末将十萬人的糧饷,給我正式職銜,發給關防,獻忠願意為鄖陽、襄陽、荊州三府保境安民,不受盜賊騷擾,叫家家戶戶都能夠大開着門兒睡覺。
” 林銘球連忙回答:“既然将軍有此誠意,朝廷也不能虧待将軍。
至于月饷、職銜、關防,等學生回襄陽後一方面向制府大人①禀明,一方面自己也上疏朝廷,代為乞請。
” ①制府大人--指熊文燦。
明、清兩代習慣,下級對總督尊稱制軍、制府或制台,熊文燦的名義是“剿賊總理”,地位同總督一樣。
“謝大人栽培!”獻忠又站起來準備磕頭,被林銘球攔住了。
“這是一個血性男子,深明大義。
”林銘球在心裡說。
“可見外間所傳種種,都是流言,不可憑信。
” 獻忠問:“大人,是不是現在開船,駕臨谷城?” “天色已晚,又是上水,今晚就停在這裡吧。
明天一早開船,如遇順風,已時可以趕到谷城。
” 獻忠站起來說:“大人旅途勞累,末将暫時告辭,準備明天率阖城紳民在城外恭迎。
” 林銘球親切地說:“請稍坐坐,随便叙話。
” 老家人又輕腳輕手地進來,換上熱茶,林銘球為表示自己的長者身份和對獻忠的關心,問了問獻忠的家庭情形和年齡。
當他知道獻忠今年隻有三十三歲時,便連連點頭,稱贊說: “正是有為之年!像将軍這樣年紀,隻要效忠朝廷,取功名富貴如拾芥耳。
”說畢,拈着花白胡須嘿嘿地笑了幾聲。
獻忠說:“末将自然願為朝廷效忠,無奈朝廷不肯相信,不給職銜,不發月饷。
長此下去,難免不使将士寒心,懇乞大人多多提攜,獻忠與全營将士都會感激大人恩德不忘。
” “放心,放心。
我一定替你奏明皇上。
” 林銘球又談到羅汝才新近受招撫的事情和李自成的被全部擊潰。
特别談到後者,他感到十分欣慰,說: “一則賴皇帝威靈,二則将士用命,陝西流賊一鼓蕩平。
”剛說到這裡,他忽然想起來“流賊”二字可能觸着獻忠忌諱,不由得頓了一下。
看一看獻忠的臉上神色照常,才接着說:“看塘報上說,這一次多虧洪制府指揮得宜,秦撫孫白谷設三伏于潼夫南原,每五十裡設伏一道,而令曹變蛟、賀人龍等從後窮追。
闖賊奔入伏中,人馬自相踐踏,曹将軍親自手執長刀,大呼砍賊,伏兵四起,四面掩殺。
賊死傷不可勝計。
那些僥幸逃脫重圍的,有的棄了刀槍,有的抛掉馬匹,逃人漢南山中。
事前洪制府傳谕各處鄉兵,都用大棒截擊,使賊飛走路絕,先後降者數十萬,委棄甲仗如山。
據塘報上說,李自成妻女俱失,僅從十七騎逃去,又說,他已被村民擊斃,不過尚未找到屍首,唉,這真是蒼生之福!”停一停,他又像畫龍點睛似的加了一句:“自然,李自成如果能似将軍這樣深明大義,早日歸順朝廷,也不至如此結局。
” 張獻忠裝做洗耳恭聽的樣子。
當林銘球把話說完,他微微笑着,沒說一個字。
他相信李自成确實是全軍覆沒,他自己派出去的探子也是這樣禀報,但是除此一點之外,他認為林銘球所說的許多話都是道聽途說,順口噴糞,使他覺得又生氣又可笑,同時在肚裡罵道:“媽媽的,原來你是個吹糖人兒的教出來的!” “敬軒将軍,據你看,陝西局面是否會從此安定?”林銘球得意地笑着問。
“這很難說,末将不敢妄加推測。
”張獻忠回答說,想給林銘球一點教訓,使他不要高興過火。
“李自成給官兵打潰了是真的,可是塘報上的話也常常很不可靠。
” “将軍的意思是……” “請大人恕獻忠直言。
” “不妨直言。
”林銘球拈着胡須,帶着惶惑的微笑。
“不怕大人怪罪,末将說句老實話,朝廷的塘報實在不能信真。
就拿剛才大人所說的那些塘報消息,末将在半月前也聽人談過,可是總覺得有些地方對不上樣兒。
比如說,春天時候,我聽說兵部楊閣老向皇帝上奏,說李自成進川時有幾十萬人,出川時隻剩下幾萬人。
其實,李自成在四川沒有打過硬仗,不會損失多少人馬,據末将估計,他們進川時的人馬不會超過三萬,出川時還是差不多這個數兒,其中李自成自己的人馬不會超過兩萬。
他這一股人連打了十個月的仗,到潼關南原還能有多少?說它有七八千人還差不離,連随營眷屬在内,頂多估計它一萬上下,不會再多。
塘報上說殺死了不計其數,投降了幾十萬,這就對不上榫兒啦。
”獻忠笑起來,又說:“大人,你說是麼?” “有道理。
有道理。
”林銘球笑着點頭說。
由于替李自成駁斥了官方塘報的胡扯八道,張獻忠的心裡感到愉快。
有些話好像魚骨頭卡在喉嚨裡,不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