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要是跟官兵打起來,我,我十八般武藝全不會,該不會用棍子掄!” “好啊,用你的花栎木棍狠狠地掄!”袁宗第叫着說,這個老實農民使他感到很有趣,感情上也突然更親近了。

    “大叔,打仗的時候你不要離開我,免得吃他們的虧。

    ” “将爺你放心,俺吃不了虧。

    ” “吃不了虧?” “是啊,打死他們一個我夠本兒,打死兩個我賺一個,吃什麼虧呢?我才不含糊!” “大叔,我還沒把你看出哩。

    ”袁宗第說,要不是正在秘密行軍,他會放聲大笑起來。

     駝背看見袁宗第是一個不拿架子、脾氣随和的人,使他說話的膽量更壯,他告訴袁,這根棍子跟着他已有十年,乞讨時用它打惡狗,走路時當拐杖,遇着狼時又可以防身護體。

     “将爺,”他說,“俺有一次走在山路上,兩隻狼圍着想吃我。

    俺用這根花棟木棍子打死了一隻,餘下一隻也給我打跑啦,可是這棍子還沒有打過人,今日說不定要嘗嘗新哩。

    ” “你一棍子就打死一隻狼?” “俺一棍子把它打倒,又幾棍子才送它回老家。

    ” “大叔,你倒是有一手哩。

    ” “山裡人嘛,打狼不外行。

    狼是銅頭麻稈腰。

    你要是一下子打在狼腰上,準能打得它倒在地上爬不起來。

    ” “遇見官兵你可得打頭啊。

    ” “那個自然。

    遠的俺用棍子掄,近的還有斧頭哩,萬一斧頭脫了手,還帶有一把鐮刀哩。

    ” “哎,沒想到你這老頭子是個老英雄。

    你不要回家啦,随我們往河南去好不好?” 駝背回頭笑一笑,歎口氣說:“老娘還沒下世,沒人照料,要不是這,将爺,别看我有把年紀,龜孫才不跟着你們去!” 走在一起的弟兄們都對他發生興趣,打算勸他入夥,一道往河南。

    有人問他: “老鄉,往河南的路你熟不熟?” 駝背有點吃驚,笑着間:“兄弟,你說話不忌諱麼?” “俺們不在乎。

    ”那個弟兄回答說。

     “嘿!嘿!還是忌諱一點好。

    ”駝背又說:“往河南的條子麼,不多熟。

    要是熟,我準定還給你們帶條子,帶到天邊我也高興。

    ” 弟兄們忍不住笑了起來,不僅笑他是好人,回答得好,也笑他那麼愛說黑話。

    原來本地杆子和各地農民隊伍中都有許多詞彙是犯忌諱的,用另外創造的詞彙代替,一代代流傳下來,叫做黑話。

    例如路和敗露的露字同音,說成條子,帶路的向導叫做帶條子的;飯和犯同音,說成瓤子,而吃飯就叫做填瓤子;雞和急同音,雞子說成尖嘴子,雞叫說成尖嘴子放氣;鴨和押同音,鴨子說成扁嘴子。

    又有一些詞彙并不為聲音不吉利,也用另外的詞彙代替,例如把狗說成皮子,狗叫說成皮子炸;小河說成帶子;橋說成孔子等等,非常多,前一類詞彙忌諱較嚴,後一類可以馬虎。

    李自成的農民軍早已“正規化”,不大講究這種忌諱;尤其自成和他的左右将領,更少忌諱。

    如果他們有時也把路說成條子,那不過是順應下級弟兄們的習慣罷了。

    駝背老頭以為闖王的人馬也像别家的人馬一樣說話有許多忌諱,尤其在這樣危險時候,說話更得特别留神,不可“放快”①,所以他特别謹慎。

    聽見大家都在笑,他始而奇怪,繼而在心裡說: “人家闖王的人馬跟杆子不同啊!” ①放快--偶然說出來應當忌諱的詞彙叫做放快。

     他們又談了一陣話,直到聽見守山寨的人們的打更聲和叫喊聲,才把話停止了,駝背的心上稍微有點緊張,但是并不害怕。

    随後他的緊張消失了,自己想着可笑:“怎麼搞的?我這半輩子還沒有說過這麼多的話呢!” 前哨人馬越過一個山口,進入一道深深的峽谷。

    兩邊有高峰和密林,月光照射不到,很是幽暗。

    左邊的山頭上有一座山寨,寨門樓高出林杪,呈現在冷寂的月光下。

    整個寨子霧森森的,好像在注視着峽谷裡的人馬通過。

    從山寨裡傳出來守寨人們的梆子聲,混和着斷續的公雞啼叫。

    寨牆上沒有燈火,隻有幾點寒星挂在憔樓的一角,大家正在一邊向前走,一邊向山上觀望,忽然聽見一個守寨人用蒼啞的聲音叫着: 五更拂曉, 謹防劫寨, 把守好啊! 這最後一個字拖得很長,在四面山腰上發出回聲,在霜天寒風中使人有一種凄厲的感覺,随即,這個聲音問道: “夥計們,把守得好不好?” 另一個聲音回答:“把守得好!” “把守得牢不牢?” “把守得牢!” 這些問答,帶着回聲,像是挑戰一般地沉落到峽谷中來,隊伍中有不少人開始用小聲朝着山寨謾罵,有的恨恨地吐唾沫,有的在輕蔑地嘲笑。

    劉宗敏嚴厲地小聲命令: “向前後傳,不許做聲!” “傳,不許做聲!” 這句話,向前,向後,用低沉而嚴肅的聲音,一個接一個傳了出去。

    傳到闖王跟前,他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