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軟枝黃蟬
關燈
小
中
大
“你也流亡嗎?”
他們索性笑出聲來,一點兒也不掩飾眼中的讪笑和嘲諷。
12月底,海德堡大學開了一個流亡作家的讨論會,我也在受邀之列。
朋友的嘲笑從這裡開始。
我則繼續幹我的活;在廚房裡和孩子們烤蛋糕,在市場裡找某一種牌子的洗衣粉,在教室裡和學生談台灣文學。
一個有丈夫、有孩子、有職業的女人,你可以說她擁有整個世界,但她失去了時間。
我沒有時間去問自己是否流亡。
直到有一天,有人送來一盆花。
“這是什麼花,”他笑盈盈地說,“我都不清楚。
隻是覺得它漂亮。
” 幾朵蓓蕾像細小的海螺似的層層窩卷着,隻有一朵盛開着。
不必伸出手,我也知道那花瓣的質感類似最柔軟的金絲絨布;花瓣的蒂處呈深杯型,裡頭剛好容得下三隻最肥胖的蜜蜂。
花的淡淡的香味,閉着眼,給我一百種花我都喊得出:這個,這個就是軟枝黃蟬…… 給花徐徐澆水,放在窗台上。
那朵鵝黃金絲絨似的花朵映在玻璃上,俏生生的,好像就要往上竄爬。
我開始想自己的流亡。
追根究底,什麼叫流亡呢?不過是迫不得已地離鄉背井,身不由己地進入一個語言文化都屬陌生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個人的生存意義成為一個孤島。
如果我不曾流亡,為什麼又四十年來一直此身若寄? 對身邊的玩伴們,我有着深深的嫉妒。
一班六十個學童,大約隻有一個“外省人”,五十九個本省人。
什麼叫“本省人”呢?就是有自己的房子的人。
不管是市鎮裡頭大街上的香鋪、雜貨店,或者是鄉下田陌中竹林圍繞的農舍,那些房子都屬于他們,他們的父母,他們的祖父母。
你瞧,他們的房子裡面,牆上總有一幀又一幀癟着嘴的老人的畫像:祖父祖母的、曾祖父曾祖母的、姨婆叔公太公的。
院子裡頭不是有棟玉蘭,就是有株含笑,反正都開着奶油色的花,發着包不住的濃香。
尤其是含笑,那香好像甜得可以化在嘴裡。
然後小夥伴不經意地告訴你: “那含笑啊?三叔公種的,他小時候種的。
” 檐下牆角,總坐着一個黑衫黑褲的老阿婆或老阿公,摟着花貓打着盹或呼噜呼噜抽着旱煙。
屋子裡通常是幽暗的,神秘的藏着因年代久遠而烏黑發亮的櫥櫃;那是祖母帶過來的嫁妝。
沒有誰和我一樣,住在“公家宿舍”裡。
公家宿舍,就是别人的房子。
前任搬走了,你們搬進去。
前任可能是夫妻倆,你們卻有兄弟姊妹四五六七個。
卧房反正隻有一間,于是那作母親的,将廚房後牆打通,搭出一個克難間,走廊裡再添一張雙層床。
女兒若大了一點,就在某個角落裡牽上一根麻繩、披上一塊布簾,作為閨房。
公家房子,所以牆上都是釘子,有的生了鏽,有的還新亮,這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代打的洞。
這兒一塊那兒一塊的框痕,曾經挂過什麼人的什麼照片或獎狀。
現在又拆走了。
而你們能挂上去的,頂多不過一張全家福,或許竟有父母在逃難前有預感似的補拍的一張結婚照。
其他就沒有了;總不能把奶奶臨走裁的一隻布鞋底挂在牆上吧?牆,國家說是窮,長年不修,殘破不堪。
牆裡頭破棉絮似的幹裂土塊不時紛紛落下,睡覺時,落得你一頭一臉。
公家房子,所以院落裡——如果竟然有院落的話,也不會有什麼長得大、會開花的樹;屋子裡的人兩三年一換,種子尚未抽苗,人已遠離;誰去種樹?為誰種樹? 本省人,就是那在清明節有墓可掃的人。
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我們念。
水光潋滟的稻田邊,就是墳場。
孩子們幫着大人抱着錢紙提着食籃,氣喘喘走在狹窄的田埂上。
整個田野都是晃動的忙碌的人影,拔草、掃墓、焚香、祈禱、跪拜、燒紙……一霎時,千百道青煙如絲如縷卷上天幕;在漠漠水光和淡淡天色之間,青煙像一
12月底,海德堡大學開了一個流亡作家的讨論會,我也在受邀之列。
朋友的嘲笑從這裡開始。
我則繼續幹我的活;在廚房裡和孩子們烤蛋糕,在市場裡找某一種牌子的洗衣粉,在教室裡和學生談台灣文學。
一個有丈夫、有孩子、有職業的女人,你可以說她擁有整個世界,但她失去了時間。
我沒有時間去問自己是否流亡。
直到有一天,有人送來一盆花。
“這是什麼花,”他笑盈盈地說,“我都不清楚。
隻是覺得它漂亮。
” 幾朵蓓蕾像細小的海螺似的層層窩卷着,隻有一朵盛開着。
不必伸出手,我也知道那花瓣的質感類似最柔軟的金絲絨布;花瓣的蒂處呈深杯型,裡頭剛好容得下三隻最肥胖的蜜蜂。
花的淡淡的香味,閉着眼,給我一百種花我都喊得出:這個,這個就是軟枝黃蟬…… 給花徐徐澆水,放在窗台上。
那朵鵝黃金絲絨似的花朵映在玻璃上,俏生生的,好像就要往上竄爬。
我開始想自己的流亡。
追根究底,什麼叫流亡呢?不過是迫不得已地離鄉背井,身不由己地進入一個語言文化都屬陌生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個人的生存意義成為一個孤島。
如果我不曾流亡,為什麼又四十年來一直此身若寄? 對身邊的玩伴們,我有着深深的嫉妒。
一班六十個學童,大約隻有一個“外省人”,五十九個本省人。
什麼叫“本省人”呢?就是有自己的房子的人。
不管是市鎮裡頭大街上的香鋪、雜貨店,或者是鄉下田陌中竹林圍繞的農舍,那些房子都屬于他們,他們的父母,他們的祖父母。
你瞧,他們的房子裡面,牆上總有一幀又一幀癟着嘴的老人的畫像:祖父祖母的、曾祖父曾祖母的、姨婆叔公太公的。
院子裡頭不是有棟玉蘭,就是有株含笑,反正都開着奶油色的花,發着包不住的濃香。
尤其是含笑,那香好像甜得可以化在嘴裡。
然後小夥伴不經意地告訴你: “那含笑啊?三叔公種的,他小時候種的。
” 檐下牆角,總坐着一個黑衫黑褲的老阿婆或老阿公,摟着花貓打着盹或呼噜呼噜抽着旱煙。
屋子裡通常是幽暗的,神秘的藏着因年代久遠而烏黑發亮的櫥櫃;那是祖母帶過來的嫁妝。
沒有誰和我一樣,住在“公家宿舍”裡。
公家宿舍,就是别人的房子。
前任搬走了,你們搬進去。
前任可能是夫妻倆,你們卻有兄弟姊妹四五六七個。
卧房反正隻有一間,于是那作母親的,将廚房後牆打通,搭出一個克難間,走廊裡再添一張雙層床。
女兒若大了一點,就在某個角落裡牽上一根麻繩、披上一塊布簾,作為閨房。
公家房子,所以牆上都是釘子,有的生了鏽,有的還新亮,這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代打的洞。
這兒一塊那兒一塊的框痕,曾經挂過什麼人的什麼照片或獎狀。
現在又拆走了。
而你們能挂上去的,頂多不過一張全家福,或許竟有父母在逃難前有預感似的補拍的一張結婚照。
其他就沒有了;總不能把奶奶臨走裁的一隻布鞋底挂在牆上吧?牆,國家說是窮,長年不修,殘破不堪。
牆裡頭破棉絮似的幹裂土塊不時紛紛落下,睡覺時,落得你一頭一臉。
公家房子,所以院落裡——如果竟然有院落的話,也不會有什麼長得大、會開花的樹;屋子裡的人兩三年一換,種子尚未抽苗,人已遠離;誰去種樹?為誰種樹? 本省人,就是那在清明節有墓可掃的人。
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我們念。
水光潋滟的稻田邊,就是墳場。
孩子們幫着大人抱着錢紙提着食籃,氣喘喘走在狹窄的田埂上。
整個田野都是晃動的忙碌的人影,拔草、掃墓、焚香、祈禱、跪拜、燒紙……一霎時,千百道青煙如絲如縷卷上天幕;在漠漠水光和淡淡天色之間,青煙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