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 小城思索
關燈
小
中
大
帶來,試圖結合藝術與現代科技。
20世紀最前衛的藝術實驗就在小城魏瑪展開。
一支文化的利刃正磨淬它的鋒芒。
魏瑪的居民開始覺得不安;Bauhaus藝術家的穿着不符常規,他們的設計光怪陸離,事事背離傳統。
魏瑪的父母們要恐吓啼哭的孩子時就說,“再哭就把你送到Bauhaus去!”最緻命的是,工作房的藝術家們不是民族主義者。
一次大戰的慘敗,凡爾賽和約的恥辱,使20年代初的德國人自信心盡失,自信心越低的民族越需要講民族自尊。
Bauhaus裡充斥着外國藝術家,而且他們的藝術理念是世界性的,于是沒多久,魏瑪的大報上就出現了這樣的攻擊文字;“不以民族為本位的藝術就是對祖國的謀殺。
”發動攻擊的是魏瑪本地的作家和藝術家,挾着市民的支持。
這裡,高漲的本土意識向Bauhaus的國際意識宣戰了。
諷刺的是,反對先鋒藝術的人多半以文化傳統的衛道者自居,而他所捍衛的文化傳統就是歌德席勒所代表的傳統。
奇怪啊,席勒的作品裡有多少批判現狀、挑戰傳統的叛逆,歌德的思想裡有多少對寬闊的世界文學的向往,到了衛道者的手裡,全變成了死傳統,像泡在福爾馬林防腐劑裡的偉人屍體需要士兵的捍衛!唉,德國人與中國人怎麼這麼相似。
1925年,魏瑪已經成為反猶排外的納粹黨的根據地;Bauhaus被迫解散。
歌德的小城終于失去了最後一次發光的機會。
——6—— 沒有光,隻有濃煙滾滾,從大煙囪裡呼呼噴出,遮蓋了魏瑪的天空。
1919年,Bauhaus的藝術家選擇了魏瑪作為他們美學的烏托邦;剛剛推翻了封建帝制的德國共和國——德國曆史上第一個共和國,也選擇了魏瑪來開國會,作為民主的烏托邦;是為“魏瑪共和國”。
共和國的結局是悲慘的。
在亂局中人心求治,強人一呼百諾,魏瑪支持納粹的比例特别高。
1937年,納粹設置了一個集中營,殺人滅迹的煤氣爐、焚化爐,一應俱全;地點,又是魏瑪。
地面上屍橫遍野,天空裡濃煙滾滾。
這是哲學家與詩人的國度,這是掙脫了封建桎梏,人民作了自己主人的時代。
我在20世紀末見到魏瑪,一個安靜樸素的小城,商店裡賣着各形各色歌德和席勒的紀念品。
沒有劍将出匣的隐隐光芒,沒有蠢蠢欲動的躁熱不安。
看不出,它曾經撼動世界。
——7—— 推翻了帝王貴族,我們得到獨裁者。
推翻了獨裁者,我們得到大衆,同時得到最貼近大衆因此最平庸的文化品味。
當年,如果要公民投票來決定歌德和席勒的去留,來決定瘋子尼采的命運,平庸主義恐怕是最後的勝利者;民主的傾向就是向平庸看齊、靠攏。
但是,一個以平庸的标準為标準的社會,能思索什麼,創造什麼?平庸主義以大衆之名對菁英異類的壓抑和符騰堡公爵對席勒的壓迫有什麼根本差異? 我痛惜那飽受糟蹋、百年孤寂的尼采,我遺憾Bauhaus藝術家的壯志未酬。
也不在乎大聲地說,我對民粹精神非常疑懼,對平庸主義絕對反感。
如果大衆的勝利意味着文化的失敗,這個勝利隻能是虛假的,因為,缺少思索和創造的社會絕對走向停滞;在一個停滞的社會裡,還有誰是勝利者呢?大衆隻能擦亮前人的紀念品在黃昏裡過日子罷了。
嚴複在翻譯穆勒的《論自由》時,說到他自己對自由的理解:“隻是平實地說實話求真理,一不為古人所欺,二不為權勢所屈而已。
”其實不隻如此啊,嚴複,還得加上“三不為群衆所惑”,才是真正的獨立自由吧。
準備離開魏瑪,在旅店付賬的時候,掌櫃的告訴我:“那當然共産黨時代好!吃大鍋飯,沒有競争,大家都是好朋友。
現在呀,有了自由就沒有安全,這種自由太可怕了。
”我擡頭仔細看看他,是的,日爾曼先生。
請問往火車站和往尼采故居是不是同一條路? (原載1998年6月4日《文彙報·筆會》)
20世紀最前衛的藝術實驗就在小城魏瑪展開。
一支文化的利刃正磨淬它的鋒芒。
魏瑪的居民開始覺得不安;Bauhaus藝術家的穿着不符常規,他們的設計光怪陸離,事事背離傳統。
魏瑪的父母們要恐吓啼哭的孩子時就說,“再哭就把你送到Bauhaus去!”最緻命的是,工作房的藝術家們不是民族主義者。
一次大戰的慘敗,凡爾賽和約的恥辱,使20年代初的德國人自信心盡失,自信心越低的民族越需要講民族自尊。
Bauhaus裡充斥着外國藝術家,而且他們的藝術理念是世界性的,于是沒多久,魏瑪的大報上就出現了這樣的攻擊文字;“不以民族為本位的藝術就是對祖國的謀殺。
”發動攻擊的是魏瑪本地的作家和藝術家,挾着市民的支持。
這裡,高漲的本土意識向Bauhaus的國際意識宣戰了。
諷刺的是,反對先鋒藝術的人多半以文化傳統的衛道者自居,而他所捍衛的文化傳統就是歌德席勒所代表的傳統。
奇怪啊,席勒的作品裡有多少批判現狀、挑戰傳統的叛逆,歌德的思想裡有多少對寬闊的世界文學的向往,到了衛道者的手裡,全變成了死傳統,像泡在福爾馬林防腐劑裡的偉人屍體需要士兵的捍衛!唉,德國人與中國人怎麼這麼相似。
1925年,魏瑪已經成為反猶排外的納粹黨的根據地;Bauhaus被迫解散。
歌德的小城終于失去了最後一次發光的機會。
——6—— 沒有光,隻有濃煙滾滾,從大煙囪裡呼呼噴出,遮蓋了魏瑪的天空。
1919年,Bauhaus的藝術家選擇了魏瑪作為他們美學的烏托邦;剛剛推翻了封建帝制的德國共和國——德國曆史上第一個共和國,也選擇了魏瑪來開國會,作為民主的烏托邦;是為“魏瑪共和國”。
共和國的結局是悲慘的。
在亂局中人心求治,強人一呼百諾,魏瑪支持納粹的比例特别高。
1937年,納粹設置了一個集中營,殺人滅迹的煤氣爐、焚化爐,一應俱全;地點,又是魏瑪。
地面上屍橫遍野,天空裡濃煙滾滾。
這是哲學家與詩人的國度,這是掙脫了封建桎梏,人民作了自己主人的時代。
我在20世紀末見到魏瑪,一個安靜樸素的小城,商店裡賣着各形各色歌德和席勒的紀念品。
沒有劍将出匣的隐隐光芒,沒有蠢蠢欲動的躁熱不安。
看不出,它曾經撼動世界。
——7—— 推翻了帝王貴族,我們得到獨裁者。
推翻了獨裁者,我們得到大衆,同時得到最貼近大衆因此最平庸的文化品味。
當年,如果要公民投票來決定歌德和席勒的去留,來決定瘋子尼采的命運,平庸主義恐怕是最後的勝利者;民主的傾向就是向平庸看齊、靠攏。
但是,一個以平庸的标準為标準的社會,能思索什麼,創造什麼?平庸主義以大衆之名對菁英異類的壓抑和符騰堡公爵對席勒的壓迫有什麼根本差異? 我痛惜那飽受糟蹋、百年孤寂的尼采,我遺憾Bauhaus藝術家的壯志未酬。
也不在乎大聲地說,我對民粹精神非常疑懼,對平庸主義絕對反感。
如果大衆的勝利意味着文化的失敗,這個勝利隻能是虛假的,因為,缺少思索和創造的社會絕對走向停滞;在一個停滞的社會裡,還有誰是勝利者呢?大衆隻能擦亮前人的紀念品在黃昏裡過日子罷了。
嚴複在翻譯穆勒的《論自由》時,說到他自己對自由的理解:“隻是平實地說實話求真理,一不為古人所欺,二不為權勢所屈而已。
”其實不隻如此啊,嚴複,還得加上“三不為群衆所惑”,才是真正的獨立自由吧。
準備離開魏瑪,在旅店付賬的時候,掌櫃的告訴我:“那當然共産黨時代好!吃大鍋飯,沒有競争,大家都是好朋友。
現在呀,有了自由就沒有安全,這種自由太可怕了。
”我擡頭仔細看看他,是的,日爾曼先生。
請問往火車站和往尼采故居是不是同一條路? (原載1998年6月4日《文彙報·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