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論公共空間之必要
關燈
小
中
大
說三道四的欲望和必要。
廁所隻有機械功能而不具社交功能。
在這種情況下,各人關起門來辦各人的事兒最簡單便捷,誰也不打擾誰。
門,是必要的。
可是當公共廁所是相屬某一個社區的設施時,它不可避免地就擔負起交流的任務。
都是街坊鄰居,在廁所裡碰面能不聊幾句嗎?若是和暖的春天,人們可以在村子裡頭大樹下邊抽煙邊談話;若是螢火蟲猖狂的夏夜,人們可以抱着自己的凳子到廟前廣場上邊趕蚊子邊論天下;到了寒氣侵人的冬日裡,反正不能下去,難道公共廁所不是個頗為溫暖的去處?至少那兒遮風擋雨,那兒彌漫着人的氣味,那兒肯定有人……即使是寂寥的半夜三更。
去那兒的人在排完胸中塊壘之後通常神清氣爽,無所郁結,容易挺直了背脊暢所欲言。
再說,廁所裡一目了然,不會有密探埋伏,竟也是個說話有豁免權的自由天地。
老農蹲在大樹底下聊天時,肯定個個把背對着樹幹,臉朝外。
臉朝外,才好左顧右盼,呼朋引友。
在這種地方若有一個家夥臉朝着樹幹,把背給别人看,顯然是憤世嫉俗的,古怪的。
公共廁所既然和大樹一樣是個互通氣息、發表意見的公共空間,哎,我當然蹲錯了方向! 而既然是公共空間,有門不如沒門吧?我們能否想象将咖啡館的座位一一間隔起來用門掩上?那就不再是有沙龍性質的咖啡館了。
我們能否想象将一個城市的大廣場切成小塊用一扇又一扇的門關閉?當然能的;從前的君主們為了不讓市民聚集論政,曾經在廣場上建築起七七八八的設施,用以抵消廣場的公共空間作用。
但是市民“街談巷議”的欲望是堵不住的;人們遂流向公園,流向老廟,流向……公共廁所。
倫敦有海德公園,台北有龍山老寺;而“文革”期間,多少人在交代不出來的時候脫口而出:“是廁所裡聽來的”?如果是個有高牆厚門、誰也聽不見誰望不見誰的廁所,賈平凹又怎可能在蹲廁時“聽到最及時的關于聯合國的一次會議内容”? 而且,我也絕不會聽到這麼精辟的民族自我分析:北京人多禮多話。
上公共廁所時,一個說:“真巧啊,您老也上廁所呀!天這麼冷,幸好這廁所離得近。
您先請先請……”那另一個就說:“你也來啦!身體好嗎?老爺好嗎?大嫂幾時……”臨走時,兩個人還得再來一回合:“你老尿完啦?好嗎?您……”而内向寡言的陝西人據說是這樣對話的: “尿?” “尿!” “完啦?” “完啦!” 因為沒有防堵的門,所以市民對國事的看法得以交換而集思廣益;人們對鄉裡的情感得以交流而同舟共濟,個人更因為胸腹中無所郁結而得以充分發洩個性才情。
作為一個責任重大的公共空間,公共廁所之有門無門朝裡朝外,差别大矣! (原載1997年12月18日《文彙報·筆會》)
廁所隻有機械功能而不具社交功能。
在這種情況下,各人關起門來辦各人的事兒最簡單便捷,誰也不打擾誰。
門,是必要的。
可是當公共廁所是相屬某一個社區的設施時,它不可避免地就擔負起交流的任務。
都是街坊鄰居,在廁所裡碰面能不聊幾句嗎?若是和暖的春天,人們可以在村子裡頭大樹下邊抽煙邊談話;若是螢火蟲猖狂的夏夜,人們可以抱着自己的凳子到廟前廣場上邊趕蚊子邊論天下;到了寒氣侵人的冬日裡,反正不能下去,難道公共廁所不是個頗為溫暖的去處?至少那兒遮風擋雨,那兒彌漫着人的氣味,那兒肯定有人……即使是寂寥的半夜三更。
去那兒的人在排完胸中塊壘之後通常神清氣爽,無所郁結,容易挺直了背脊暢所欲言。
再說,廁所裡一目了然,不會有密探埋伏,竟也是個說話有豁免權的自由天地。
老農蹲在大樹底下聊天時,肯定個個把背對着樹幹,臉朝外。
臉朝外,才好左顧右盼,呼朋引友。
在這種地方若有一個家夥臉朝着樹幹,把背給别人看,顯然是憤世嫉俗的,古怪的。
公共廁所既然和大樹一樣是個互通氣息、發表意見的公共空間,哎,我當然蹲錯了方向! 而既然是公共空間,有門不如沒門吧?我們能否想象将咖啡館的座位一一間隔起來用門掩上?那就不再是有沙龍性質的咖啡館了。
我們能否想象将一個城市的大廣場切成小塊用一扇又一扇的門關閉?當然能的;從前的君主們為了不讓市民聚集論政,曾經在廣場上建築起七七八八的設施,用以抵消廣場的公共空間作用。
但是市民“街談巷議”的欲望是堵不住的;人們遂流向公園,流向老廟,流向……公共廁所。
倫敦有海德公園,台北有龍山老寺;而“文革”期間,多少人在交代不出來的時候脫口而出:“是廁所裡聽來的”?如果是個有高牆厚門、誰也聽不見誰望不見誰的廁所,賈平凹又怎可能在蹲廁時“聽到最及時的關于聯合國的一次會議内容”? 而且,我也絕不會聽到這麼精辟的民族自我分析:北京人多禮多話。
上公共廁所時,一個說:“真巧啊,您老也上廁所呀!天這麼冷,幸好這廁所離得近。
您先請先請……”那另一個就說:“你也來啦!身體好嗎?老爺好嗎?大嫂幾時……”臨走時,兩個人還得再來一回合:“你老尿完啦?好嗎?您……”而内向寡言的陝西人據說是這樣對話的: “尿?” “尿!” “完啦?” “完啦!” 因為沒有防堵的門,所以市民對國事的看法得以交換而集思廣益;人們對鄉裡的情感得以交流而同舟共濟,個人更因為胸腹中無所郁結而得以充分發洩個性才情。
作為一個責任重大的公共空間,公共廁所之有門無門朝裡朝外,差别大矣! (原載1997年12月18日《文彙報·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