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吵架
關燈
小
中
大
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我們北京人特别是服務于窗口行業的北京人,理應做得更好。
您看了此文有何感想?來稿請寄《北京晚報》總編室。
(原載1993年12月10日《北京晚報》第一版) 改善社會風氣先要改“髒口” 編輯同志: 讀完貴報12月10日第一版的《吵架》一文,十分高興。
無論如何也想把這喜悅的心情向貴報訴說一番。
使我高興的最主要的原因,并不僅是這位台胞文章的内容,而是我們北京人自己的報紙上能夠這樣在一版上登出“罵”北京人的文章,可見北京、北京人是大有希望的。
因為此類問題是大部分北京市民都認為不是問題的大問題。
我以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從領導做起,從輿論做起。
要想真正改善社會風氣,首先要改變不好的語言素質。
肖冰 編輯同志: 早就從龍應台的文章中得知她是個愛“生氣”、好“吵架”的女人了,如今剛到北京下機伊始就又是故态複萌,接連生氣與吵架。
其實許多北京人在讀龍應台這篇《吵架》時,都會搖頭的,都會感到她的“氣”生得不值當,她的“架”吵得不值當。
不知怎麼那麼巧,龍應台短短兩天聽到的這些語言,她一寫出來就讓人感到那麼熟悉。
恐怕許多人都已是司空聽慣的了,而且對這些話語早已是生不起來氣了,更談不到吵架了。
“顧客是上帝”,這話聽着挺順耳,其實又玄又虛。
為“上帝”服務的人根本不信“上帝”,那顧客即使是“上帝”又能奈之何! 其實顧客并沒有那麼大野心想當什麼“上帝”,那想當什麼呢?或者說應該把顧客——服務對象當作什麼呢?要求低的也就想當個街坊鄰居;要求高些的也就想當個熟人朋友;當然也有更高要求的,想當個“大”點兒的,不過也用不着當“上帝”。
段寶文 (原載1993年12月13日《北京晚報》第一版) 我代表首都我代表中國 有的北京人以“老大”自居是出現不文明的原因之一。
總感到自己居住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地處首都,環境優越,“見多識廣”,你外來賓客都得聽我的。
這種“老大”思想不解決,說文明禮貌隻是一句空話。
遊明信 老北京,最講個“禮”兒,最好個“面”兒,我們應該發揚這個好傳統,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不管你是幹部、工人還是學生,都是展現首都風貌的一個窗口,注意自己的言行。
維護首都榮譽是每一個北京人的職責,要始終牢記:我代表首都,我代表中國。
計萍 看了《吵架》,我為北京的窗口行業而臉紅。
建議在首都各行各業制訂标準的語言和對人、對事的标準形态,能讓中國人自己感到合适,外國人看了也認為中國人有風度;要下工夫培訓,并進行考核;不能一陣風,堅持下去,相信北京的窗口行業會給人們一個耳目一新的感覺。
岡稔 民航的問題,是十分重要的問題,這是一個外國人看中國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可以看到中國的變化。
恰恰是這個窗口使許多許多的外國朋友感到了失望。
關于神秘而美麗的新中國的傳說被這些壞印象蒙上了陰影。
丁憲民 建議首都機場、日壇市場的管理部門對照《吵架》一文,認真地檢查一下存在的問題,切實地提出改進措施,并舉一反三。
如确有誠意,應向台胞龍應台女士道歉。
張家駒 (原載1993年12月14日《北京晚報》第一版)
您看了此文有何感想?來稿請寄《北京晚報》總編室。
(原載1993年12月10日《北京晚報》第一版) 改善社會風氣先要改“髒口” 編輯同志: 讀完貴報12月10日第一版的《吵架》一文,十分高興。
無論如何也想把這喜悅的心情向貴報訴說一番。
使我高興的最主要的原因,并不僅是這位台胞文章的内容,而是我們北京人自己的報紙上能夠這樣在一版上登出“罵”北京人的文章,可見北京、北京人是大有希望的。
因為此類問題是大部分北京市民都認為不是問題的大問題。
我以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從領導做起,從輿論做起。
要想真正改善社會風氣,首先要改變不好的語言素質。
肖冰 編輯同志: 早就從龍應台的文章中得知她是個愛“生氣”、好“吵架”的女人了,如今剛到北京下機伊始就又是故态複萌,接連生氣與吵架。
其實許多北京人在讀龍應台這篇《吵架》時,都會搖頭的,都會感到她的“氣”生得不值當,她的“架”吵得不值當。
不知怎麼那麼巧,龍應台短短兩天聽到的這些語言,她一寫出來就讓人感到那麼熟悉。
恐怕許多人都已是司空聽慣的了,而且對這些話語早已是生不起來氣了,更談不到吵架了。
“顧客是上帝”,這話聽着挺順耳,其實又玄又虛。
為“上帝”服務的人根本不信“上帝”,那顧客即使是“上帝”又能奈之何! 其實顧客并沒有那麼大野心想當什麼“上帝”,那想當什麼呢?或者說應該把顧客——服務對象當作什麼呢?要求低的也就想當個街坊鄰居;要求高些的也就想當個熟人朋友;當然也有更高要求的,想當個“大”點兒的,不過也用不着當“上帝”。
段寶文 (原載1993年12月13日《北京晚報》第一版) 我代表首都我代表中國 有的北京人以“老大”自居是出現不文明的原因之一。
總感到自己居住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地處首都,環境優越,“見多識廣”,你外來賓客都得聽我的。
這種“老大”思想不解決,說文明禮貌隻是一句空話。
遊明信 老北京,最講個“禮”兒,最好個“面”兒,我們應該發揚這個好傳統,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不管你是幹部、工人還是學生,都是展現首都風貌的一個窗口,注意自己的言行。
維護首都榮譽是每一個北京人的職責,要始終牢記:我代表首都,我代表中國。
計萍 看了《吵架》,我為北京的窗口行業而臉紅。
建議在首都各行各業制訂标準的語言和對人、對事的标準形态,能讓中國人自己感到合适,外國人看了也認為中國人有風度;要下工夫培訓,并進行考核;不能一陣風,堅持下去,相信北京的窗口行業會給人們一個耳目一新的感覺。
岡稔 民航的問題,是十分重要的問題,這是一個外國人看中國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可以看到中國的變化。
恰恰是這個窗口使許多許多的外國朋友感到了失望。
關于神秘而美麗的新中國的傳說被這些壞印象蒙上了陰影。
丁憲民 建議首都機場、日壇市場的管理部門對照《吵架》一文,認真地檢查一下存在的問題,切實地提出改進措施,并舉一反三。
如确有誠意,應向台胞龍應台女士道歉。
張家駒 (原載1993年12月14日《北京晚報》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