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初識——給上海讀者
關燈
小
中
大
見被生活折舊了的臉孔貼在玻璃窗上,疲倦而木然。
和平飯店前有西裝革履的男人,福佑路市場裡有捧着大碗吃飯的女人。
城隍廟前有人依着畫廊雕柱對鏡頭做出粲然笑臉。
我還是不認識我的讀者。
他們經過了什麼又看見了什麼?他們害怕着什麼又追求着什麼?他們有什麼樣的幻滅又有什麼樣的夢想?不曾和他們一起成長,我無從想象他們生活裡的點點滴滴,可是在那長長的隊伍前端,我們曾經深深地對望;回想那對望的一刻,或許我們竟是熟識的。
寫作者在孤獨中寫作,讀書人在孤獨中閱讀,那孤獨其實是種種情懷的交會。
文字之所以有力量将不同世界的人牽引在一起,是因為不管他們經過了什麼看見了什麼,在心的最深處,他們有一樣的害怕與追求、相似的幻滅與夢想,午夜低回時有一樣的歎息。
我們畢竟在同一條曆史的長廊裡,或前或後;鮮花釋出清香,像絲帶潦繞。
(原載1996年6月19日《文彙報·筆會》) 讀者來信(一) 龍應台女士:您好! 我是個五十七、将近六十歲的老太了。
從前天的《文彙報》上看到您說您還沒有發現老太喜歡看您的文章。
今天我要給您一個驚喜:有,我就是一個,而且非常之喜歡看您的文章。
自從您在報上發表專欄以來,我幾乎每期都看,我覺得您的文章很适合我的口味。
尤其是知道您是湖南人後,我更加喜歡,因為我也是湖南人。
我覺得我們湖南出了一位真正了不起的女作家了。
我為之高興和自豪。
對于您的文章内容我都記不太清楚了,可能是年齡及每天的家務太忙的關系,現在看什麼都容易忘。
隻覺得您很有個性,很倔強。
敢想敢說。
看問題很敏銳。
筆頭鋒芒四射。
我就喜歡看這種文章。
至于我為什麼沒有去排隊買您的書呢? 說實在話,我不怕您見怪,我從小就喜歡看書,卻從來沒有自己買過書看過。
小時候家裡很窮,想看書時隻是去新華書店櫃台邊看,或去圖書館借來看。
從沒有想過自己去買書看。
以後有了工作結了婚,應該說條件有所改善,但我仍覺得買書不劃算。
一是要花去很多錢,二是要收檢和有地方存放。
我們房子這麼小,連住人都住不下,哪有它放的位置! 我先生是個很喜歡買書的人,常去書店買書,但他是不大考慮錢和收檢的問題,因此經常為這事吵吵鬧鬧。
當然吵歸吵,看我還是要看的。
現在雖然年紀大了,也退了休,但比上班時更忙,更累,因為有了第三代,要幫他們做,一天到晚做不完的家務。
因此像我們這種人,怎麼可能去排隊買書看呢?有時一年到頭都不去一趟上海市裡。
盡管還有些這方面的靈感,也就隻好免了。
今天和您寫這封信,隻是想讓您知道,您的文章在大陸人們心中有何等的影響,更加增強您的自信,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在這裡同時我還要告訴您,我的女兒也很喜歡您的文章。
祝您 永遠前進 寶冶讀者 1996.6.21草 讀者來信(二) 應台先生:您好! 拜讀19日刊于《文彙報》您的《給上海讀者》,為您的一片至誠所感,冒昧奉函,談一點感想。
本人是五十多歲的男性讀者,一個以繪畫為主業的文化工作者,“文革”前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繪畫、讀書、記日記于吾如吃飯、喝水一樣重要。
讀先生的文章也僅從今年《文彙報》改版後的《筆會》上《龍應台專欄》開始,很驚喜,看到就讀。
您是我中國當代一位難得的睜眼看祖邦看世界的女作家;您寫的東西讓人覺得實在,文中有一股浩然之氣,有一種中國古代大文人和外國大作家所共有的大氣;特别可驚喜之處,這樣的文筆又是出自我們民族近現代“又有害怕又有追求的長廊中”走出來的一位娉婷女才子之手。
大陸的男讀者憋悶得慌。
掃視大陸文壇,數十年來,少有能挺着脊梁、亮着喉嚨、坦然說話的,總是不得已說些吞吞吐吐、轉彎抹角的不知所雲的話。
我們很少讀到直言、坦言、放言、真言的好文章,怎不悶得慌!除了數年前的戴厚英先生的文章,大陸女作家中大氣的作品似也少見。
一個女子走出學校,走出家庭,面向社會大聲說話,慷慨陳詞,怎麼能過多推崇“小女人的文章”呢?
和平飯店前有西裝革履的男人,福佑路市場裡有捧着大碗吃飯的女人。
城隍廟前有人依着畫廊雕柱對鏡頭做出粲然笑臉。
我還是不認識我的讀者。
他們經過了什麼又看見了什麼?他們害怕着什麼又追求着什麼?他們有什麼樣的幻滅又有什麼樣的夢想?不曾和他們一起成長,我無從想象他們生活裡的點點滴滴,可是在那長長的隊伍前端,我們曾經深深地對望;回想那對望的一刻,或許我們竟是熟識的。
寫作者在孤獨中寫作,讀書人在孤獨中閱讀,那孤獨其實是種種情懷的交會。
文字之所以有力量将不同世界的人牽引在一起,是因為不管他們經過了什麼看見了什麼,在心的最深處,他們有一樣的害怕與追求、相似的幻滅與夢想,午夜低回時有一樣的歎息。
我們畢竟在同一條曆史的長廊裡,或前或後;鮮花釋出清香,像絲帶潦繞。
(原載1996年6月19日《文彙報·筆會》) 讀者來信(一) 龍應台女士:您好! 我是個五十七、将近六十歲的老太了。
從前天的《文彙報》上看到您說您還沒有發現老太喜歡看您的文章。
今天我要給您一個驚喜:有,我就是一個,而且非常之喜歡看您的文章。
自從您在報上發表專欄以來,我幾乎每期都看,我覺得您的文章很适合我的口味。
尤其是知道您是湖南人後,我更加喜歡,因為我也是湖南人。
我覺得我們湖南出了一位真正了不起的女作家了。
我為之高興和自豪。
對于您的文章内容我都記不太清楚了,可能是年齡及每天的家務太忙的關系,現在看什麼都容易忘。
隻覺得您很有個性,很倔強。
敢想敢說。
看問題很敏銳。
筆頭鋒芒四射。
我就喜歡看這種文章。
至于我為什麼沒有去排隊買您的書呢? 說實在話,我不怕您見怪,我從小就喜歡看書,卻從來沒有自己買過書看過。
小時候家裡很窮,想看書時隻是去新華書店櫃台邊看,或去圖書館借來看。
從沒有想過自己去買書看。
以後有了工作結了婚,應該說條件有所改善,但我仍覺得買書不劃算。
一是要花去很多錢,二是要收檢和有地方存放。
我們房子這麼小,連住人都住不下,哪有它放的位置! 我先生是個很喜歡買書的人,常去書店買書,但他是不大考慮錢和收檢的問題,因此經常為這事吵吵鬧鬧。
當然吵歸吵,看我還是要看的。
現在雖然年紀大了,也退了休,但比上班時更忙,更累,因為有了第三代,要幫他們做,一天到晚做不完的家務。
因此像我們這種人,怎麼可能去排隊買書看呢?有時一年到頭都不去一趟上海市裡。
盡管還有些這方面的靈感,也就隻好免了。
今天和您寫這封信,隻是想讓您知道,您的文章在大陸人們心中有何等的影響,更加增強您的自信,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在這裡同時我還要告訴您,我的女兒也很喜歡您的文章。
祝您 永遠前進 寶冶讀者 1996.6.21草 讀者來信(二) 應台先生:您好! 拜讀19日刊于《文彙報》您的《給上海讀者》,為您的一片至誠所感,冒昧奉函,談一點感想。
本人是五十多歲的男性讀者,一個以繪畫為主業的文化工作者,“文革”前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繪畫、讀書、記日記于吾如吃飯、喝水一樣重要。
讀先生的文章也僅從今年《文彙報》改版後的《筆會》上《龍應台專欄》開始,很驚喜,看到就讀。
您是我中國當代一位難得的睜眼看祖邦看世界的女作家;您寫的東西讓人覺得實在,文中有一股浩然之氣,有一種中國古代大文人和外國大作家所共有的大氣;特别可驚喜之處,這樣的文筆又是出自我們民族近現代“又有害怕又有追求的長廊中”走出來的一位娉婷女才子之手。
大陸的男讀者憋悶得慌。
掃視大陸文壇,數十年來,少有能挺着脊梁、亮着喉嚨、坦然說話的,總是不得已說些吞吞吐吐、轉彎抹角的不知所雲的話。
我們很少讀到直言、坦言、放言、真言的好文章,怎不悶得慌!除了數年前的戴厚英先生的文章,大陸女作家中大氣的作品似也少見。
一個女子走出學校,走出家庭,面向社會大聲說話,慷慨陳詞,怎麼能過多推崇“小女人的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