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初識——給上海讀者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次面對面見到我的大陸讀者,是在一個北京派出所裡頭。
湖南來的哥哥讓人騙走了錢,我到派出所去為他說明,發現警察正看着《野火集》。
一個面貌清秀的年輕警察問我:“自由太多了,社會不亂嗎?” 第二次,是在從湘西駛往長沙的軟卧車廂裡。
文質彬彬的年輕乘客告訴我他們當年在大學裡傳閱《野火集》的情形。
我真是好奇極了,對我的大陸讀者。
他們是誰? 台灣讀者,我當然熟悉得很。
一次新書發布會就可以告訴我:他們大約是十七歲到七十歲之間的人,高中大學程度以上,在學大學生居多數,但是社會中的老師、工程師、記者、法官,各行各業都有。
女性多于男性,然而六十歲以上、白發蒼蒼的老先生不少,老太太卻幾乎沒有。
我也可以大略解釋這個讀者群結構。
讀者教育水準偏高,是因為書的知識性格。
女性稍微多于男性,尤其是二十五至三十五歲之間已經就業的女讀者,稍超過相對的男讀者,大約是因為,在台灣的社會形态中,男性一旦離開學校就進入所謂事業的戰場,不再有看書的時間;女性的“戰場”意識較淡,即使就業,卻仍注重個人内在的發展。
台灣的出版人也知道,買書的多是女性。
為什麼老先生讀者不少,老太太卻不見呢?我隻能猜;老先生讀者常來信和我談國家大事,老太太或許因為是上一代的女性,讀書的習慣和興趣與我所關心的題目沒有交集。
但是我認識我的台灣讀者。
他們在中學裡背誦過《青年守則》:助人為快樂之本,忠勇為愛國之本……。
他們在大學裡朗誦過《詩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春日遲遲,采蘩祁祁……”他們早上在巷口買套燒餅油條當早點,晚上也許和朋友吃日本料理。
他們對台北這個城市既厭惡又深愛不舍,他們對政治既樂觀又批評不已。
他們在知識和觀念上走在世界的前端:女性主義、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解構和後解構主義;在生活的實踐中,他們卻清楚地看見自己的腳步印在傳統的土壤上,一步一徘徊。
他們在茶館裡品茶;在酒吧裡喝酒;在書店裡浏覽;在小心翼翼地過馬路,牽着孩子的手;在計程車裡聽司機破口大罵政治人物;在機場,提着簡便的行李……。
是的,我認識他們,就像一起長大的街坊鄰居一樣。
但是我的大陸讀者是誰呢? 上海文藝出版社給了我一個機會。
5月1日的簽名會上,我終于見到了我想見的人。
隊伍太長,對每一個讀者我隻能深深地看他一眼,把面貌和感覺攝進印象裡,然後問他的職業。
讀者顯然也知道我們見面之不易,有人從南京、無錫乘火車趕來,有人帶了禮物:一首詩、一副對聯,郵票、卡片、裝飾品……。
一個年輕人說:“讀了你的《我不站着等》——” 他停頓一下,繼續說:“覺得很慚愧,但是想告訴你,大陸人不都這樣的。
” 我說:“我知道。
” 他彎身去摸索一個塑膠袋子,取出一束鮮花,遞給我:“早上擠公共汽車,就怕把花給擠壞了……” 我接過花,輕嗅花的香氣。
電視台的攝象記者正拍着别處,急急趕了過來,對年輕人說:“請你把花拿過來,再獻一次好嗎?” 年輕人斷然拒絕:“這是我真的感情,不表演的,沒有第二次。
” 我仍舊捧着鮮花,看着他走開的背影。
兩個半小時之後,我終于也認識了一個輪廓:我的大陸讀者,是十七歲到七十歲之間的人,高中大學程度以上,大中學生居半數,但社會中的老師、工程師、幹部、圖書館員,各行各業都有。
白發蒼蒼的老先生不少,老太太卻幾乎不見。
和台灣不同的是,讀者中有好些個所謂“藍領階級”:工廠工人、廚師、司機……。
最奇特的是,男性多于女性。
為什麼?我求教于上海朋友,為什麼在這裡男讀者遠超過女讀者?上海朋友半诙諧半正經地說:“大概因為台灣還是一個文化比較傳統的社會,男人是主導的、強悍的,而大陸的男人已經沒有那種優勢,比較柔弱。
你的文字,對不起,是比較陽剛的,所以比較吸引男性讀者吧?” 我很懷疑他的分析,但是,誰能給我更好的答案? 在華燈初上的外灘,我看見情侶在江岸上相依而坐,臉上有恬然遺世的神情。
擁擠的公共汽車在南京路上停停走走,我看
湖南來的哥哥讓人騙走了錢,我到派出所去為他說明,發現警察正看着《野火集》。
一個面貌清秀的年輕警察問我:“自由太多了,社會不亂嗎?” 第二次,是在從湘西駛往長沙的軟卧車廂裡。
文質彬彬的年輕乘客告訴我他們當年在大學裡傳閱《野火集》的情形。
我真是好奇極了,對我的大陸讀者。
他們是誰? 台灣讀者,我當然熟悉得很。
一次新書發布會就可以告訴我:他們大約是十七歲到七十歲之間的人,高中大學程度以上,在學大學生居多數,但是社會中的老師、工程師、記者、法官,各行各業都有。
女性多于男性,然而六十歲以上、白發蒼蒼的老先生不少,老太太卻幾乎沒有。
我也可以大略解釋這個讀者群結構。
讀者教育水準偏高,是因為書的知識性格。
女性稍微多于男性,尤其是二十五至三十五歲之間已經就業的女讀者,稍超過相對的男讀者,大約是因為,在台灣的社會形态中,男性一旦離開學校就進入所謂事業的戰場,不再有看書的時間;女性的“戰場”意識較淡,即使就業,卻仍注重個人内在的發展。
台灣的出版人也知道,買書的多是女性。
為什麼老先生讀者不少,老太太卻不見呢?我隻能猜;老先生讀者常來信和我談國家大事,老太太或許因為是上一代的女性,讀書的習慣和興趣與我所關心的題目沒有交集。
但是我認識我的台灣讀者。
他們在中學裡背誦過《青年守則》:助人為快樂之本,忠勇為愛國之本……。
他們在大學裡朗誦過《詩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春日遲遲,采蘩祁祁……”他們早上在巷口買套燒餅油條當早點,晚上也許和朋友吃日本料理。
他們對台北這個城市既厭惡又深愛不舍,他們對政治既樂觀又批評不已。
他們在知識和觀念上走在世界的前端:女性主義、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解構和後解構主義;在生活的實踐中,他們卻清楚地看見自己的腳步印在傳統的土壤上,一步一徘徊。
他們在茶館裡品茶;在酒吧裡喝酒;在書店裡浏覽;在小心翼翼地過馬路,牽着孩子的手;在計程車裡聽司機破口大罵政治人物;在機場,提着簡便的行李……。
是的,我認識他們,就像一起長大的街坊鄰居一樣。
但是我的大陸讀者是誰呢? 上海文藝出版社給了我一個機會。
5月1日的簽名會上,我終于見到了我想見的人。
隊伍太長,對每一個讀者我隻能深深地看他一眼,把面貌和感覺攝進印象裡,然後問他的職業。
讀者顯然也知道我們見面之不易,有人從南京、無錫乘火車趕來,有人帶了禮物:一首詩、一副對聯,郵票、卡片、裝飾品……。
一個年輕人說:“讀了你的《我不站着等》——” 他停頓一下,繼續說:“覺得很慚愧,但是想告訴你,大陸人不都這樣的。
” 我說:“我知道。
” 他彎身去摸索一個塑膠袋子,取出一束鮮花,遞給我:“早上擠公共汽車,就怕把花給擠壞了……” 我接過花,輕嗅花的香氣。
電視台的攝象記者正拍着别處,急急趕了過來,對年輕人說:“請你把花拿過來,再獻一次好嗎?” 年輕人斷然拒絕:“這是我真的感情,不表演的,沒有第二次。
” 我仍舊捧着鮮花,看着他走開的背影。
兩個半小時之後,我終于也認識了一個輪廓:我的大陸讀者,是十七歲到七十歲之間的人,高中大學程度以上,大中學生居半數,但社會中的老師、工程師、幹部、圖書館員,各行各業都有。
白發蒼蒼的老先生不少,老太太卻幾乎不見。
和台灣不同的是,讀者中有好些個所謂“藍領階級”:工廠工人、廚師、司機……。
最奇特的是,男性多于女性。
為什麼?我求教于上海朋友,為什麼在這裡男讀者遠超過女讀者?上海朋友半诙諧半正經地說:“大概因為台灣還是一個文化比較傳統的社會,男人是主導的、強悍的,而大陸的男人已經沒有那種優勢,比較柔弱。
你的文字,對不起,是比較陽剛的,所以比較吸引男性讀者吧?” 我很懷疑他的分析,但是,誰能給我更好的答案? 在華燈初上的外灘,我看見情侶在江岸上相依而坐,臉上有恬然遺世的神情。
擁擠的公共汽車在南京路上停停走走,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