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啞舍.青鎮圭
關燈
小
中
大
年咬了咬下唇,躊躇了片刻,終究還是開了口說道:“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秦王親立的規則,反而差點害死他自己。
這規則,究竟如何立之?” 扶蘇放下手中的竹簡,在袅袅而升得香薰爐煙中,靜靜的思考着。
這個問題顯然在少年心中存在已久,既然開了頭,他便侃侃而談下去:“此會軍報所言,燕國王公大臣除太子丹外,全部留的性命。
滅韓趙魏楚四國時,也無任何殺戮,秦王此舉仁義。
現今六國僅剩齊國殘存,統一天下指日可待,但臣恐六國貴族不甘于此日後必為禍患。
”他頓了頓後,字字擲地有聲的說道,“王座是用鮮血而塗成的,秦王應該讓那些人知道,要麼臣服,要麼死。
” 扶蘇眼中劃過深思,這個問題他以前也隐隐約約的想過。
但父王并不大開殺戒,這對師從大儒淳于越的他來說,也是頗為認同的。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孔子提出的“仁義禮”,這三個字扶蘇還是很認同的。
他與少年經常辯論,便知此乃今天一個的議題,扶蘇細細思量,唇邊揚起笑容,卻是很滿意少年已經開始學會了質疑。
質疑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所有規則,才能建立起自己心中的規則,這是成長的一個信号。
每個人心中,都有着屬于自己的青鎮圭。
隻是有些人會完全複制其他人的模樣形狀,有些人确實喜歡自己雕琢。
内侍顧存靜悄悄地走進殿内,呈上兩碗還冒着熱氣的蓮子羹,輕手輕腳的放在案幾上,又悄無聲息的倒退着離開。
扶蘇看着蓮子羹升騰的熱氣,隻是拿着調羹在慢慢地攪勻,看着白嫩的蓮子在漆碗中沉浮,扶蘇淺淺一笑道:“畢之,坐。
汝可知白起長張之戰否?” 少年一愣,随即點了點頭坐在複蘇身側,他兩私下從不計較尊卑,所以少年也很自然的捧了另一碗蓮子羹,不顧熱燙,親自嘗了一口,才把他嘗過的那碗放在了扶蘇面前。
這并不是恃寵而驕,而是在為扶蘇試毒。
盡管這個動作少年已經做過了無數次,但扶蘇也不禁在心底自嘲。
侍讀侍讀,其實真正是試毒吧? 這等舉措,自然在呈上來之前,還有其他内侍做過了。
但少年總是放不下心,每次扶蘇勸說都不管用,總推說他自小随師父學習百家技藝,草藥毒藥一門也頗有涉獵。
扶蘇越想就越怔忪,直到少年捧着另一碗蓮子羹已經吃了大半,他才回過神來,繼續前面的話題道:“白起位列戰國亂世四大名将之首,就因這長平一戰。
在此一役,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軍降卒四十餘萬,震驚天下。
雖大揚吾秦之威名,但對統一大業卻無絲毫一處。
” 白起一生領兵百戰百勝共殲滅六國軍隊一百餘萬,攻六國城池大小約九十餘座,一生從無敗績,被秦國人甚至其他國家的人奉為戰神。
甚至可以說,白起在秦國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比起秦王來都有過之而無不及,扶蘇居然敢在戰略上向白起提出質疑,若是傳将出去,肯定會掀起軒然大波。
見這少年捧着碗思索了起來,扶蘇也沒有把話說透。
因為他知道,少年必能領會他的意思。
果然沒過多久,少年便幽幽一歎道:“原來如此。
” 扶蘇滿意的點了點頭。
白起殺了降卒四十餘萬,固然造成了趙國自胡服騎射之後的驟然衰落和低迷,但也讓其餘六國起了兔死狐悲之心,同仇敵忾。
那四十餘萬的降卒,若知道是必死的下場,誰又能夠甘心棄械投降?就算是死,也要拉個墊背的。
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内,秦國再讨伐他國,所受到的抵抗都是非常頑強的。
“怪不得”少年喃喃道,也明白了為何秦王政每滅一國後,不殺王公大臣,也是為了那統一大業着想。
“父王此舉,雖短期内有所隐患,但若吾強秦延續,六國餘族不足為懼。
”扶蘇淡淡的說道,話語中的淡然氣勢十足。
少年眼中依舊有着憂慮,但他卻再也沒有說什麼。
而是悶頭把碗中的蓮子羹一口口喝完,這才擡起頭來,對扶蘇微笑道:“{這羹無事,可用。
” 扶蘇這才拿起調羹,喝了一口已經變涼的羹,表面上毫不在意,實際上心裡各種不爽。
這小子,不會是故意有意不讓他吃熱食,故意整他吧? 扶蘇站在靶場,先是接過自家伴讀遞過來的骨韘套在大拇指上,又接過一把紫衫木角弓,和一枝白色隼羽箭,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側身左肩對準靶位,微眯雙目沉心靜氣。
擡手,搭箭,扣弦,開弓。
每個動作都做的無比流暢自如遊刃有餘,動作優雅賞心悅目,一舉手一投足的氣度風範彰顯無遺。
“刷——”箭矢射向靶心,穿靶而過,扶蘇即使不用去确認,也知道力度應該正好讓靶子背後剛剛露出白色箭頭。
“白矢。
”少年在扶蘇的背後有遞來一堆箭矢。
扶蘇拈起三支箭矢,三矢好不停歇地連續而去,矢矢中的,箭矢與箭矢相銜,連珠得看象是一根箭。
“參連。
”少年的聲音中語帶贊賞,同時瞄向靶旁怯怯而立的小男孩,眼中帶着冷冷的警告。
扶蘇又拿起一支箭矢,搭在弦上凝視了許久,才緩緩出手。
這根箭矢是朝高處而射,箭尾和箭頭并不在同一條水平面上,速度并不快,平穩前行徐徐前進,最終也同樣正中靶心。
“剡注。
”少年的語氣中有着掩飾不住的崇拜,前兩種射藝他也可以做到,但這一手剡注卻是最難的。
之前的白矢和參連因為速度夠快,所以風向并不起決定作用。
剡注既要找好角度,也要對風向有正确的判斷,少年自認還不能做的這麼完美。
“襄尺。
”扶蘇淡淡的說道,眼角餘稍瞥過那又站得近了一些的小男孩,并未作任何停留便收回了目光。
襄尺,臣與君射,不與君并立,應退讓一尺。
少年站在扶蘇身後一尺之處,彎弓搭箭,完全模仿着扶蘇的動作。
弓弦铮的一聲脆響,箭矢離弦而去,幹淨利落的正中靶心。
“善。
”扶蘇淺笑贊揚道。
少年恭敬地收弓而立,為扶蘇又呈上了四支箭矢。
君子六藝中的射,是五射,分别是白矢,參連,剡注,襄尺和井儀。
井儀便是連射四矢,扶蘇收弓而立,少年看着正中靶心的那四支箭矢,上下左右排列的正好像個井字。
“公子射藝精湛,畢之佩服。
”少年說完這句話後,招了招手,一旁的侍衛便打算跑到靶位處,取下靶心上的十支箭矢。
但在侍衛動手之前,那個一直旁邊觀看的小男孩竟先一步跑了過去,費力地踮起腳把一支支箭矢都取了下來,然後噔噔噔地跑了回來。
扶蘇見狀微微一笑,又拿過一個箭筒,遞給了少年道:“君子無所争,必也射之,揖鑲(足字旁,沒查到)而升,下而飲,其争也君子。
畢之,該汝了。
” 少年撇了撇嘴,也不去提醒自家公子居然對他說這些他已經知道的話,而是故意提高
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秦王親立的規則,反而差點害死他自己。
這規則,究竟如何立之?” 扶蘇放下手中的竹簡,在袅袅而升得香薰爐煙中,靜靜的思考着。
這個問題顯然在少年心中存在已久,既然開了頭,他便侃侃而談下去:“此會軍報所言,燕國王公大臣除太子丹外,全部留的性命。
滅韓趙魏楚四國時,也無任何殺戮,秦王此舉仁義。
現今六國僅剩齊國殘存,統一天下指日可待,但臣恐六國貴族不甘于此日後必為禍患。
”他頓了頓後,字字擲地有聲的說道,“王座是用鮮血而塗成的,秦王應該讓那些人知道,要麼臣服,要麼死。
” 扶蘇眼中劃過深思,這個問題他以前也隐隐約約的想過。
但父王并不大開殺戒,這對師從大儒淳于越的他來說,也是頗為認同的。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孔子提出的“仁義禮”,這三個字扶蘇還是很認同的。
他與少年經常辯論,便知此乃今天一個的議題,扶蘇細細思量,唇邊揚起笑容,卻是很滿意少年已經開始學會了質疑。
質疑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所有規則,才能建立起自己心中的規則,這是成長的一個信号。
每個人心中,都有着屬于自己的青鎮圭。
隻是有些人會完全複制其他人的模樣形狀,有些人确實喜歡自己雕琢。
内侍顧存靜悄悄地走進殿内,呈上兩碗還冒着熱氣的蓮子羹,輕手輕腳的放在案幾上,又悄無聲息的倒退着離開。
扶蘇看着蓮子羹升騰的熱氣,隻是拿着調羹在慢慢地攪勻,看着白嫩的蓮子在漆碗中沉浮,扶蘇淺淺一笑道:“畢之,坐。
汝可知白起長張之戰否?” 少年一愣,随即點了點頭坐在複蘇身側,他兩私下從不計較尊卑,所以少年也很自然的捧了另一碗蓮子羹,不顧熱燙,親自嘗了一口,才把他嘗過的那碗放在了扶蘇面前。
這并不是恃寵而驕,而是在為扶蘇試毒。
盡管這個動作少年已經做過了無數次,但扶蘇也不禁在心底自嘲。
侍讀侍讀,其實真正是試毒吧? 這等舉措,自然在呈上來之前,還有其他内侍做過了。
但少年總是放不下心,每次扶蘇勸說都不管用,總推說他自小随師父學習百家技藝,草藥毒藥一門也頗有涉獵。
扶蘇越想就越怔忪,直到少年捧着另一碗蓮子羹已經吃了大半,他才回過神來,繼續前面的話題道:“白起位列戰國亂世四大名将之首,就因這長平一戰。
在此一役,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軍降卒四十餘萬,震驚天下。
雖大揚吾秦之威名,但對統一大業卻無絲毫一處。
” 白起一生領兵百戰百勝共殲滅六國軍隊一百餘萬,攻六國城池大小約九十餘座,一生從無敗績,被秦國人甚至其他國家的人奉為戰神。
甚至可以說,白起在秦國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比起秦王來都有過之而無不及,扶蘇居然敢在戰略上向白起提出質疑,若是傳将出去,肯定會掀起軒然大波。
見這少年捧着碗思索了起來,扶蘇也沒有把話說透。
因為他知道,少年必能領會他的意思。
果然沒過多久,少年便幽幽一歎道:“原來如此。
” 扶蘇滿意的點了點頭。
白起殺了降卒四十餘萬,固然造成了趙國自胡服騎射之後的驟然衰落和低迷,但也讓其餘六國起了兔死狐悲之心,同仇敵忾。
那四十餘萬的降卒,若知道是必死的下場,誰又能夠甘心棄械投降?就算是死,也要拉個墊背的。
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内,秦國再讨伐他國,所受到的抵抗都是非常頑強的。
“怪不得”少年喃喃道,也明白了為何秦王政每滅一國後,不殺王公大臣,也是為了那統一大業着想。
“父王此舉,雖短期内有所隐患,但若吾強秦延續,六國餘族不足為懼。
”扶蘇淡淡的說道,話語中的淡然氣勢十足。
少年眼中依舊有着憂慮,但他卻再也沒有說什麼。
而是悶頭把碗中的蓮子羹一口口喝完,這才擡起頭來,對扶蘇微笑道:“{這羹無事,可用。
” 扶蘇這才拿起調羹,喝了一口已經變涼的羹,表面上毫不在意,實際上心裡各種不爽。
這小子,不會是故意有意不讓他吃熱食,故意整他吧? 扶蘇站在靶場,先是接過自家伴讀遞過來的骨韘套在大拇指上,又接過一把紫衫木角弓,和一枝白色隼羽箭,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側身左肩對準靶位,微眯雙目沉心靜氣。
擡手,搭箭,扣弦,開弓。
每個動作都做的無比流暢自如遊刃有餘,動作優雅賞心悅目,一舉手一投足的氣度風範彰顯無遺。
“刷——”箭矢射向靶心,穿靶而過,扶蘇即使不用去确認,也知道力度應該正好讓靶子背後剛剛露出白色箭頭。
“白矢。
”少年在扶蘇的背後有遞來一堆箭矢。
扶蘇拈起三支箭矢,三矢好不停歇地連續而去,矢矢中的,箭矢與箭矢相銜,連珠得看象是一根箭。
“參連。
”少年的聲音中語帶贊賞,同時瞄向靶旁怯怯而立的小男孩,眼中帶着冷冷的警告。
扶蘇又拿起一支箭矢,搭在弦上凝視了許久,才緩緩出手。
這根箭矢是朝高處而射,箭尾和箭頭并不在同一條水平面上,速度并不快,平穩前行徐徐前進,最終也同樣正中靶心。
“剡注。
”少年的語氣中有着掩飾不住的崇拜,前兩種射藝他也可以做到,但這一手剡注卻是最難的。
之前的白矢和參連因為速度夠快,所以風向并不起決定作用。
剡注既要找好角度,也要對風向有正确的判斷,少年自認還不能做的這麼完美。
“襄尺。
”扶蘇淡淡的說道,眼角餘稍瞥過那又站得近了一些的小男孩,并未作任何停留便收回了目光。
襄尺,臣與君射,不與君并立,應退讓一尺。
少年站在扶蘇身後一尺之處,彎弓搭箭,完全模仿着扶蘇的動作。
弓弦铮的一聲脆響,箭矢離弦而去,幹淨利落的正中靶心。
“善。
”扶蘇淺笑贊揚道。
少年恭敬地收弓而立,為扶蘇又呈上了四支箭矢。
君子六藝中的射,是五射,分别是白矢,參連,剡注,襄尺和井儀。
井儀便是連射四矢,扶蘇收弓而立,少年看着正中靶心的那四支箭矢,上下左右排列的正好像個井字。
“公子射藝精湛,畢之佩服。
”少年說完這句話後,招了招手,一旁的侍衛便打算跑到靶位處,取下靶心上的十支箭矢。
但在侍衛動手之前,那個一直旁邊觀看的小男孩竟先一步跑了過去,費力地踮起腳把一支支箭矢都取了下來,然後噔噔噔地跑了回來。
扶蘇見狀微微一笑,又拿過一個箭筒,遞給了少年道:“君子無所争,必也射之,揖鑲(足字旁,沒查到)而升,下而飲,其争也君子。
畢之,該汝了。
” 少年撇了撇嘴,也不去提醒自家公子居然對他說這些他已經知道的話,而是故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