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啞舍·定盤珠
關燈
小
中
大
了十年的時間,但在她面前來來去去的那麼多人,也就隻有他在一堆物事裡選中了她,可見真的是有緣分的。
“那……宛城還去嗎?不如把谷糧直接在新野賣掉算了。
”劉秀有些擔心,對方說的好聽點是起義軍,說的難聽點那就是反賊。
若是這些反賊不付錢,明搶了他的谷糧,他豈不是血本無歸?劉秀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像個商人一樣思考了。
珠兒嘴角一翹,帶了點不屑的口氣道:“看你的這點出息,當年範少伯把自己心愛的女子送往吳國,換取了越國十餘年的休養生息,最終越王卧薪嘗膽,三千越甲打敗吳國,成就春秋霸業。
昔日的呂不韋,一次奇貨可居,便輔佐了秦莊襄王登上秦國王位,又把自己的舞姬送與秦王,至今仍有人對嬴政的出身質疑不已。
呂不韋最後官至丞相,把持秦國朝政十三年,一手遮天,連秦始皇都不敢擅動之。
這兩位才是最成功的商人,你可要多學着點。
” 劉秀聽出來點門道,訝異地追問道:“難不成那呂不韋,珠兒你也曾認識?” 珠兒懶洋洋地伸了個懶腰,單手撐着下巴,充滿懷念的輕笑道:“沒錯,他也曾是定盤珠的主人。
” 劉秀心神一晃,有些把持不住。
定盤珠的主人他到現在隻知道兩個,都是聞名一時之主。
他有些羞赧,也知道了為何珠兒十年來都不聲不響,視他于無物。
一個立志當農夫的莊稼漢,确實是沒什麼前途的。
珠兒并沒有察覺到劉秀的心思,繼續諄諄教導道:“你可知世人皆看不起商賈,是從何而起嗎?” 劉秀本是讀書人,這個問題也難不倒他,片刻後便回答道:“秦自商鞅以後,重農抑商,以農為本商為末之議。
呂不韋也曾在《呂氏春秋》上收錄有《上農》等四篇,倡導這種說法,自漢武之後,更甚之。
” 豬兒輕蔑一笑道:“農為本商為末不是這麼理解的,本和末的實質也不是這樣的。
打個比方,一個國家就像是一棵茁壯成長的參天大樹,那麼農業就是這棵大樹的根系,商業就是這棵大樹的職業。
一棵樹沒有了根系固然活不了,但又有哪棵生長得好的樹枝葉都掉落枯萎的呢?呂相雖然不能表面上與商鞅留下的政策對抗,但他自己身為最頂尖的商人,自是懂得這些道理的。
隻是後世那漢武帝,為了愚民,生生扭曲了這個概念,當真是本末倒置。
” 劉秀被珠兒的一番話說得目瞪口呆,雖然覺得其中有些強詞奪理,但又不得不承認這确有幾分道理。
珠兒笑了笑,并沒有繼續說下去,也沒有期望一下子就讓他改變根深蒂固的想法,她轉回之前的話題道:“經商之道的最高境界,是投其所好,麥其所需之物。
眼下你就有個極佳的機會,對方所需的東西,你正好有,可以一試之。
” 劉秀并沒有立刻問出口,而是細細地思量起來。
表面上看起來,那宛城的豪強需要的是糧食,他确實有,可以交易,但珠兒不可能單純指的這一點。
豪強起義,缺什麼?缺糧食,缺武器,缺人……實在是缺太多東西了。
那麼,反過來思考,他除了糧食又能提供什麼呢?他讀書讀得也不多,沒有太多的學識,雖然挂着劉邦九世孫的名頭,家裡卻沒有錢……等等,他剛剛想到了什麼?劉邦九世孫? 珠兒看着劉秀恍然大悟的表情,暗道此人果然是可造之才。
“沒錯,對方缺一個名正言順的起義名頭,一個漢朝宗室的人加入,想必會掃榻相迎。
” 劉秀有些遲疑,他根本沒想過會卷入戰争之中。
但他随即看到珠兒晶亮期待的雙眸,便狠狠心點了點頭。
既然珠兒前兩任的主人都名極一時,那麼他也絕對不能落于人後! 一個月後,劉秀在宛城,劉縯在春陵,劉秀的二姐夫鄧晨在新野同時分别起兵,其中大哥劉縯召集了劉氏子弟賓客七八千人,聲勢最為浩大。
在劉秀的生活中,六歲開始啟蒙之後,十年在苦讀詩書中熬過,接下來的十年在田間辛勤勞作中度過,從未接觸過任何有關于作戰打仗的事情。
但珠兒卻告訴他一切都很簡單。
這世上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用經商之道來對待。
他不會打仗,沒關系,他可以讓會打仗的人沖鋒陷陣,然後給予對方想要的官位與财富。
他沒有武器,沒有關系,他可以找到可以打造武器的人,用金銀财寶與之交換。
他漸漸承認,商人确實是無所不能的存在。
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着需求的東西,隻要能找出對方所需要的,便能與之交換自己想得到的。
而且即使自己沒有對方所需求的,在一串串的交易中,也可以從旁人那裡得到,而這個龐大的利益鍊,便會逐漸形成一個龐然大物,而劉秀便是隐藏在其中的主導者。
舍得,隻要有舍,就有得。
劉秀信奉着珠兒教導他的這句話,建議大哥劉縯尋找一個更大的靠山,因為他們的起義軍雖然骁勇,可是無法單獨與政府軍抗衡。
劉縯選中了綠林軍。
劉縯才能出衆,斬将殺敵,僅僅在兩年之間,就在綠林軍中日漸做大,同時也給其他派系不小的壓力。
珠兒早就警告過劉秀,後者也勸過他大哥,可惜劉縯一向不聽人勸,自是把劉秀的忠告當成耳旁風。
劉秀也隻能自己低調,把自己搞得謹慎小心,溫吞不起眼,在旁人眼中是懦弱怕事的一個人。
珠兒和劉秀的關系也隐隐有所改變,不再是珠兒單方面對劉秀指導,劉秀時不時也會做出極佳的判斷,令珠兒對他另眼相看。
這個男人,比起她的淺兩任主人,實在是進步的太快了。
珠兒有時也不禁在心中佩服,怎麼有人能在當了十年書生又十年農夫之後,當商人當得還這麼如魚得水呢? 好吧,其實嚴格上來說,劉秀現在并不是商人,而是個執政者。
劉縯屢戰屢勝,在軍中擁有着越來越高的名聲。
綠林軍的将領們為了壓制劉縯的風頭,便聯名推舉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劉氏子弟劉玄當皇帝。
這劉玄算起來還是劉縯他們的族兄,原來隻是個屬官,這樣沒有根基沒有實力的皇帝,最适合在高高的位置上當傀儡。
劉縯顧全大局,不得不同意擁戴劉玄為帝,改元為更始元年,稱更始帝。
劉秀隐約中看出事态的發展不對,可他暫時也無力回天。
他同時也認識到,他們的實力遠遠不夠,否則他完全可以推舉他大哥為帝,而并不是落到這樣被動的下場。
至此,劉秀便再也不隐藏自己的才華,在昆陽之戰中,僅以一萬人便戰勝了四十二萬人的新朝大軍,震懾天下。
這次昆陽大捷,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改變了官軍和起義軍的實力對比。
而造成這樣結果的劉秀,讓所有人都對他刮目相看。
與此同時,劉縯攻克了新朝政權重兵把守的宛城,随即讓更始帝遷都宛城。
“你大哥危險了。
”珠兒在聽聞這個消息後,便如此定論道。
劉秀臉色鐵青,他和大哥還是頭一次分開行動,他負責昆陽守衛,而大哥則負責進攻宛城,本打着遙相呼應互相扶持的念頭,結果他大哥并沒有改掉自己鋒芒必露的性格,現在如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必定會引來綠林軍各利益集團的敵視。
“呐……你會怎麼決斷呢?”珠兒饒有興趣地詢問道。
劉秀幾乎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這就去宛城。
” 珠兒挑了挑眉,有些詫異:“你剛守住昆陽,不平定軍心嗎?” 劉秀撥動着手中的算盤珠,淡淡地回道:“你曾說過,有舍就有得,在我心中,大哥是永遠不會舍棄的那一個。
” 珠兒被他那理所當然的态度和擲地有聲的話語,說得微微怔神。
在他以
“那……宛城還去嗎?不如把谷糧直接在新野賣掉算了。
”劉秀有些擔心,對方說的好聽點是起義軍,說的難聽點那就是反賊。
若是這些反賊不付錢,明搶了他的谷糧,他豈不是血本無歸?劉秀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像個商人一樣思考了。
珠兒嘴角一翹,帶了點不屑的口氣道:“看你的這點出息,當年範少伯把自己心愛的女子送往吳國,換取了越國十餘年的休養生息,最終越王卧薪嘗膽,三千越甲打敗吳國,成就春秋霸業。
昔日的呂不韋,一次奇貨可居,便輔佐了秦莊襄王登上秦國王位,又把自己的舞姬送與秦王,至今仍有人對嬴政的出身質疑不已。
呂不韋最後官至丞相,把持秦國朝政十三年,一手遮天,連秦始皇都不敢擅動之。
這兩位才是最成功的商人,你可要多學着點。
” 劉秀聽出來點門道,訝異地追問道:“難不成那呂不韋,珠兒你也曾認識?” 珠兒懶洋洋地伸了個懶腰,單手撐着下巴,充滿懷念的輕笑道:“沒錯,他也曾是定盤珠的主人。
” 劉秀心神一晃,有些把持不住。
定盤珠的主人他到現在隻知道兩個,都是聞名一時之主。
他有些羞赧,也知道了為何珠兒十年來都不聲不響,視他于無物。
一個立志當農夫的莊稼漢,确實是沒什麼前途的。
珠兒并沒有察覺到劉秀的心思,繼續諄諄教導道:“你可知世人皆看不起商賈,是從何而起嗎?” 劉秀本是讀書人,這個問題也難不倒他,片刻後便回答道:“秦自商鞅以後,重農抑商,以農為本商為末之議。
呂不韋也曾在《呂氏春秋》上收錄有《上農》等四篇,倡導這種說法,自漢武之後,更甚之。
” 豬兒輕蔑一笑道:“農為本商為末不是這麼理解的,本和末的實質也不是這樣的。
打個比方,一個國家就像是一棵茁壯成長的參天大樹,那麼農業就是這棵大樹的根系,商業就是這棵大樹的職業。
一棵樹沒有了根系固然活不了,但又有哪棵生長得好的樹枝葉都掉落枯萎的呢?呂相雖然不能表面上與商鞅留下的政策對抗,但他自己身為最頂尖的商人,自是懂得這些道理的。
隻是後世那漢武帝,為了愚民,生生扭曲了這個概念,當真是本末倒置。
” 劉秀被珠兒的一番話說得目瞪口呆,雖然覺得其中有些強詞奪理,但又不得不承認這确有幾分道理。
珠兒笑了笑,并沒有繼續說下去,也沒有期望一下子就讓他改變根深蒂固的想法,她轉回之前的話題道:“經商之道的最高境界,是投其所好,麥其所需之物。
眼下你就有個極佳的機會,對方所需的東西,你正好有,可以一試之。
” 劉秀并沒有立刻問出口,而是細細地思量起來。
表面上看起來,那宛城的豪強需要的是糧食,他确實有,可以交易,但珠兒不可能單純指的這一點。
豪強起義,缺什麼?缺糧食,缺武器,缺人……實在是缺太多東西了。
那麼,反過來思考,他除了糧食又能提供什麼呢?他讀書讀得也不多,沒有太多的學識,雖然挂着劉邦九世孫的名頭,家裡卻沒有錢……等等,他剛剛想到了什麼?劉邦九世孫? 珠兒看着劉秀恍然大悟的表情,暗道此人果然是可造之才。
“沒錯,對方缺一個名正言順的起義名頭,一個漢朝宗室的人加入,想必會掃榻相迎。
” 劉秀有些遲疑,他根本沒想過會卷入戰争之中。
但他随即看到珠兒晶亮期待的雙眸,便狠狠心點了點頭。
既然珠兒前兩任的主人都名極一時,那麼他也絕對不能落于人後! 一個月後,劉秀在宛城,劉縯在春陵,劉秀的二姐夫鄧晨在新野同時分别起兵,其中大哥劉縯召集了劉氏子弟賓客七八千人,聲勢最為浩大。
在劉秀的生活中,六歲開始啟蒙之後,十年在苦讀詩書中熬過,接下來的十年在田間辛勤勞作中度過,從未接觸過任何有關于作戰打仗的事情。
但珠兒卻告訴他一切都很簡單。
這世上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用經商之道來對待。
他不會打仗,沒關系,他可以讓會打仗的人沖鋒陷陣,然後給予對方想要的官位與财富。
他沒有武器,沒有關系,他可以找到可以打造武器的人,用金銀财寶與之交換。
他漸漸承認,商人确實是無所不能的存在。
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着需求的東西,隻要能找出對方所需要的,便能與之交換自己想得到的。
而且即使自己沒有對方所需求的,在一串串的交易中,也可以從旁人那裡得到,而這個龐大的利益鍊,便會逐漸形成一個龐然大物,而劉秀便是隐藏在其中的主導者。
舍得,隻要有舍,就有得。
劉秀信奉着珠兒教導他的這句話,建議大哥劉縯尋找一個更大的靠山,因為他們的起義軍雖然骁勇,可是無法單獨與政府軍抗衡。
劉縯選中了綠林軍。
劉縯才能出衆,斬将殺敵,僅僅在兩年之間,就在綠林軍中日漸做大,同時也給其他派系不小的壓力。
珠兒早就警告過劉秀,後者也勸過他大哥,可惜劉縯一向不聽人勸,自是把劉秀的忠告當成耳旁風。
劉秀也隻能自己低調,把自己搞得謹慎小心,溫吞不起眼,在旁人眼中是懦弱怕事的一個人。
珠兒和劉秀的關系也隐隐有所改變,不再是珠兒單方面對劉秀指導,劉秀時不時也會做出極佳的判斷,令珠兒對他另眼相看。
這個男人,比起她的淺兩任主人,實在是進步的太快了。
珠兒有時也不禁在心中佩服,怎麼有人能在當了十年書生又十年農夫之後,當商人當得還這麼如魚得水呢? 好吧,其實嚴格上來說,劉秀現在并不是商人,而是個執政者。
劉縯屢戰屢勝,在軍中擁有着越來越高的名聲。
綠林軍的将領們為了壓制劉縯的風頭,便聯名推舉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劉氏子弟劉玄當皇帝。
這劉玄算起來還是劉縯他們的族兄,原來隻是個屬官,這樣沒有根基沒有實力的皇帝,最适合在高高的位置上當傀儡。
劉縯顧全大局,不得不同意擁戴劉玄為帝,改元為更始元年,稱更始帝。
劉秀隐約中看出事态的發展不對,可他暫時也無力回天。
他同時也認識到,他們的實力遠遠不夠,否則他完全可以推舉他大哥為帝,而并不是落到這樣被動的下場。
至此,劉秀便再也不隐藏自己的才華,在昆陽之戰中,僅以一萬人便戰勝了四十二萬人的新朝大軍,震懾天下。
這次昆陽大捷,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改變了官軍和起義軍的實力對比。
而造成這樣結果的劉秀,讓所有人都對他刮目相看。
與此同時,劉縯攻克了新朝政權重兵把守的宛城,随即讓更始帝遷都宛城。
“你大哥危險了。
”珠兒在聽聞這個消息後,便如此定論道。
劉秀臉色鐵青,他和大哥還是頭一次分開行動,他負責昆陽守衛,而大哥則負責進攻宛城,本打着遙相呼應互相扶持的念頭,結果他大哥并沒有改掉自己鋒芒必露的性格,現在如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必定會引來綠林軍各利益集團的敵視。
“呐……你會怎麼決斷呢?”珠兒饒有興趣地詢問道。
劉秀幾乎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這就去宛城。
” 珠兒挑了挑眉,有些詫異:“你剛守住昆陽,不平定軍心嗎?” 劉秀撥動着手中的算盤珠,淡淡地回道:“你曾說過,有舍就有得,在我心中,大哥是永遠不會舍棄的那一個。
” 珠兒被他那理所當然的态度和擲地有聲的話語,說得微微怔神。
在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