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啞舍·天钺斧
關燈
小
中
大
了那塊破舊的錦布,上面的字迹依舊鮮明無比。
“天钺斧,周武王之斧,姜子牙姜太師所制,傳非天命之人所不能執。
武王因此斧怒斬摯友,後大悔,言執此斧之人,猜忌之心大起,禍及左右,于武王十二年封印。
” 猜忌之心嗎?趙光義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多心,這天钺斧不是編造出來的嗎?為什麼……他攥緊了手中的錦布,一時心亂如麻。
公元973年垂拱殿 “砰!”趙匡胤把奏折狠狠地拍在禦案之上。
一個印花影青圈足碗被掃落在地,随着一聲清脆的碎裂聲,裡面的羹湯灑得四散飛起,濺在趙匡胤的雲龍紅金條紗绛紗袍上,留下星星點點的印迹。
可是并沒有内侍敢來收拾,此時這垂拱殿内,隻有趙光義一個人。
趙光義眼觀鼻鼻觀心,他大哥看到的奏折,是他遞上去的,自然知道大哥為何震怒。
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隻是商州司戶雷德骧之子雷有鄰狀告中書堂後官胡贊、李可度情托受賄,上蔡縣主薄劉偉僞造履曆騙取官職等等數事。
其實這些事如果單拿出來,根本就細碎得報不到皇帝面前,可是整合在一起,便完完全全地指向了隐藏在這些事後面的一個人,宰相趙普。
如果沒有趙普包庇,是不可能有人敢欺君罔上,以權謀私的。
趙光義低頭看着依舊在地上震顫的杯碟碎片,默默想着,也許他大哥以前是信任趙普的,甚至拿他當家人來對待,經常去他家裡做客,直呼趙普的妻子為兄嫂。
可是随着時間的流逝,人是會變的。
當初他大哥剛登基一年,便在趙普的獻計下,杯酒釋兵權,和平圓滿地解決了武将專權的事件,把軍權收回囊中。
他大哥任命趙普為宰相,但也并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趙匡胤設立了樞密使以管軍事,三司以管财政,讓原來事無不統的宰相,淪落到隻負責日常的行政事務。
還分别設置了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為三者的副手,互相牽制約束。
把宰相的權力限制在最小的範圍,可見其對趙普的猜忌之心有多重。
可是就是這樣的防範,也終究放不下心。
地上的杯碟終于停止了震顫,趙光義彎下身,把碎瓷片撿在手中,慢慢地收拾起來。
這種活其實用不着他來做,但他怕他不做些什麼,就要說些什麼。
與其說錯話,他還不如多做事。
他大哥有時候看起來會很大度,趙光義這樣想着。
那周世宗柴榮的小兒子,沒有被殺,反而被封裡個鄭王。
要知道那些功勳之臣也隻是在死後才追封為王,他大哥說大宋以後要無在世異姓之王,但第一個破例的就是那個姓柴的小子。
應該是那小子沒有絲毫威脅吧?那投降的蜀後主孟昶,也好端端地封了官職,享盡天年之後追封了王爵。
南面的那個李煜,前幾日讓他來汴京開封,卻托病不來。
這敬酒不吃吃罰酒,估計沒多久就要發兵攻打南唐了,早晚也會成為李後主,來開封當個閑人散客。
也就是說,他大哥對于沒有威脅的人,都是很寬容的。
可是對待有威脅的人呢……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義社十兄弟、趙普……接下來還會是誰? 趙光義手一抖,鋒利的碎瓷片劃過食指,血滴立現。
他把食指攥緊,克制着心中的激蕩。
他好像,離他大哥,有些太近了,近到那種會把他大哥猜忌的距離了。
雖然他相信他們之間的兄弟之情,但當他擡起頭時,看到他大哥摩挲着手中的天钺斧,心中不由生起刺骨的寒意。
他懷裡的那片錦布自從重新找到之後,就未曾離過身。
那上面的字迹已經倒背如流,深刻在他心底。
執此斧之人,猜忌心大起,禍及左右…… “傳朕旨意,責禦史台調查,若情況屬實,嚴辦。
”趙匡胤冰冷的聲音緩緩傳來,“另,參知政事薛居正、呂馀慶升都唐,與宰相同議軍政大事。
” 趙光義拜服領旨,手指在冰冷的地磚上,傷口刺痛。
他知道,這是他大哥公開表示不信任趙普了,趙普的宰相,最多一兩個月就當到頭了。
禍及左右……現在左膀右臂已去其一,那他呢…… 公元976年 燭影綽綽,薰香袅袅,趙光義為趙匡胤滿上一杯他最愛喝的蒲中酒。
這蒲中酒源自蒲州酒,在北周時就名揚天下,至隋唐尚經久不衰。
趙匡胤隻要飲酒,就必飲此酒。
趙光義見趙匡胤舉杯一飲而盡,不由得擔心地勸道:“皇兄,你還在病中,喝酒傷身。
” 趙匡胤則一擺手道:“無事,隻是風寒罷了。
難得病中偷閑幾日,喊你過來喝喝酒,你可别掃興。
” 趙光義笑了笑,他大哥勤政愛民,自從趙普三年前離任,這朝中的大小事務,都由趙匡胤親自過問,可想而知會有多辛苦。
看他臉色不錯,便也不再勸阻,伸手再替他滿上一杯。
這一杯趙匡胤倒也并不着急喝了,此時已經是夜深之時,他和趙光義兩人盤膝坐在案幾兩頭,兩兄弟如此親近地獨處,倒也是近年來極少見的一幕了。
趙匡胤嗅着濃郁的酒香,微微一笑道:“你我兄弟二人,倒是多年沒有如此親近了。
” 趙光義聽他大哥這一句并未自稱朕,口氣也親密了許多,便放下了心中一直提起來的戒備,灑然一笑舉杯道:“也是,今日不醉不歸。
” 多少年都沒人敢在他面前不羁言笑了,趙匡胤當下也是歡喜非常,兩人推杯換盞,一時喝得好不痛快。
兩兄弟都是在戰場裡厮殺出來的猛将,等閑醉不得,但趙匡胤自從當了皇帝以後,就很少敞開胸懷喝酒,酒過三巡就有了些醉意。
“想當年和世宗相交一場,朕如今好好照顧着他的兒子,也算是并未負了他的知遇之恩……”酒意上湧,話匣子一打開,趙匡胤便開始絮絮叨叨地回憶着。
趙光義繼續替他滿上酒,聞言卻不以為意。
他大哥留着柴榮的兒子不殺,那是沽名釣譽,收複人心。
一個隻有七歲的小孩子控制起來,自然要簡單得許多,若那孩子當年是個成年人,恐怕屍骨早就已經爛了。
“義社的那些兄弟們,朕都授了他們節度使,給了他們榮華富貴。
多積些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
當官為的不就是這些嗎?一杯酒啊!隻要一杯酒就解決了朕的心頭大患。
”趙匡胤說起當年的杯酒釋兵權,甚為得意。
趙光義微笑着繼續倒酒,那些軍官們表面上都是感激涕零地謝恩,但心下滿意不滿意他可就不知道了。
那些人都是戰場上千萬人中厮殺出來的豪傑人物,而在杯酒釋兵權之後,就隻能解甲歸田了。
大好男兒,誰不想在戰場上一決雌雄,就算是馬革裹屍,也好比現在這樣當個無事可做的富家翁。
而現在領軍出征的都是文官,雖然避免了武将獨大,但那些文官都是紙上談兵,哪裡會打仗? “唉,趙普、趙普……朕視為左右手,事無大小,悉咨決焉。
可他是怎麼回報朕的?當年臣僚要晉見朕,趙普居然要先令供狀,确認奏章中不敢抵斥時政,方許登殿。
他還在視事閣中設一大瓦壺,中外表疏,若是他不打算采納的,連上報都無,直接投入瓦壺中焚燒。
那年雷有鄰的奏章,若不是光義你親自遞上來,恐怕朕至今都被蒙在鼓裡!”趙匡胤說着說着便升起了怒意,喝酒如喝水一般痛快。
趙光義依舊是微笑倒酒,他知道他大哥今晚隻是想要找個人傾述,他的任務隻要傾聽,而不是附和。
言多必失,這是他他這些
“天钺斧,周武王之斧,姜子牙姜太師所制,傳非天命之人所不能執。
武王因此斧怒斬摯友,後大悔,言執此斧之人,猜忌之心大起,禍及左右,于武王十二年封印。
” 猜忌之心嗎?趙光義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多心,這天钺斧不是編造出來的嗎?為什麼……他攥緊了手中的錦布,一時心亂如麻。
公元973年垂拱殿 “砰!”趙匡胤把奏折狠狠地拍在禦案之上。
一個印花影青圈足碗被掃落在地,随着一聲清脆的碎裂聲,裡面的羹湯灑得四散飛起,濺在趙匡胤的雲龍紅金條紗绛紗袍上,留下星星點點的印迹。
可是并沒有内侍敢來收拾,此時這垂拱殿内,隻有趙光義一個人。
趙光義眼觀鼻鼻觀心,他大哥看到的奏折,是他遞上去的,自然知道大哥為何震怒。
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隻是商州司戶雷德骧之子雷有鄰狀告中書堂後官胡贊、李可度情托受賄,上蔡縣主薄劉偉僞造履曆騙取官職等等數事。
其實這些事如果單拿出來,根本就細碎得報不到皇帝面前,可是整合在一起,便完完全全地指向了隐藏在這些事後面的一個人,宰相趙普。
如果沒有趙普包庇,是不可能有人敢欺君罔上,以權謀私的。
趙光義低頭看着依舊在地上震顫的杯碟碎片,默默想着,也許他大哥以前是信任趙普的,甚至拿他當家人來對待,經常去他家裡做客,直呼趙普的妻子為兄嫂。
可是随着時間的流逝,人是會變的。
當初他大哥剛登基一年,便在趙普的獻計下,杯酒釋兵權,和平圓滿地解決了武将專權的事件,把軍權收回囊中。
他大哥任命趙普為宰相,但也并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趙匡胤設立了樞密使以管軍事,三司以管财政,讓原來事無不統的宰相,淪落到隻負責日常的行政事務。
還分别設置了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為三者的副手,互相牽制約束。
把宰相的權力限制在最小的範圍,可見其對趙普的猜忌之心有多重。
可是就是這樣的防範,也終究放不下心。
地上的杯碟終于停止了震顫,趙光義彎下身,把碎瓷片撿在手中,慢慢地收拾起來。
這種活其實用不着他來做,但他怕他不做些什麼,就要說些什麼。
與其說錯話,他還不如多做事。
他大哥有時候看起來會很大度,趙光義這樣想着。
那周世宗柴榮的小兒子,沒有被殺,反而被封裡個鄭王。
要知道那些功勳之臣也隻是在死後才追封為王,他大哥說大宋以後要無在世異姓之王,但第一個破例的就是那個姓柴的小子。
應該是那小子沒有絲毫威脅吧?那投降的蜀後主孟昶,也好端端地封了官職,享盡天年之後追封了王爵。
南面的那個李煜,前幾日讓他來汴京開封,卻托病不來。
這敬酒不吃吃罰酒,估計沒多久就要發兵攻打南唐了,早晚也會成為李後主,來開封當個閑人散客。
也就是說,他大哥對于沒有威脅的人,都是很寬容的。
可是對待有威脅的人呢……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義社十兄弟、趙普……接下來還會是誰? 趙光義手一抖,鋒利的碎瓷片劃過食指,血滴立現。
他把食指攥緊,克制着心中的激蕩。
他好像,離他大哥,有些太近了,近到那種會把他大哥猜忌的距離了。
雖然他相信他們之間的兄弟之情,但當他擡起頭時,看到他大哥摩挲着手中的天钺斧,心中不由生起刺骨的寒意。
他懷裡的那片錦布自從重新找到之後,就未曾離過身。
那上面的字迹已經倒背如流,深刻在他心底。
執此斧之人,猜忌心大起,禍及左右…… “傳朕旨意,責禦史台調查,若情況屬實,嚴辦。
”趙匡胤冰冷的聲音緩緩傳來,“另,參知政事薛居正、呂馀慶升都唐,與宰相同議軍政大事。
” 趙光義拜服領旨,手指在冰冷的地磚上,傷口刺痛。
他知道,這是他大哥公開表示不信任趙普了,趙普的宰相,最多一兩個月就當到頭了。
禍及左右……現在左膀右臂已去其一,那他呢…… 公元976年 燭影綽綽,薰香袅袅,趙光義為趙匡胤滿上一杯他最愛喝的蒲中酒。
這蒲中酒源自蒲州酒,在北周時就名揚天下,至隋唐尚經久不衰。
趙匡胤隻要飲酒,就必飲此酒。
趙光義見趙匡胤舉杯一飲而盡,不由得擔心地勸道:“皇兄,你還在病中,喝酒傷身。
” 趙匡胤則一擺手道:“無事,隻是風寒罷了。
難得病中偷閑幾日,喊你過來喝喝酒,你可别掃興。
” 趙光義笑了笑,他大哥勤政愛民,自從趙普三年前離任,這朝中的大小事務,都由趙匡胤親自過問,可想而知會有多辛苦。
看他臉色不錯,便也不再勸阻,伸手再替他滿上一杯。
這一杯趙匡胤倒也并不着急喝了,此時已經是夜深之時,他和趙光義兩人盤膝坐在案幾兩頭,兩兄弟如此親近地獨處,倒也是近年來極少見的一幕了。
趙匡胤嗅着濃郁的酒香,微微一笑道:“你我兄弟二人,倒是多年沒有如此親近了。
” 趙光義聽他大哥這一句并未自稱朕,口氣也親密了許多,便放下了心中一直提起來的戒備,灑然一笑舉杯道:“也是,今日不醉不歸。
” 多少年都沒人敢在他面前不羁言笑了,趙匡胤當下也是歡喜非常,兩人推杯換盞,一時喝得好不痛快。
兩兄弟都是在戰場裡厮殺出來的猛将,等閑醉不得,但趙匡胤自從當了皇帝以後,就很少敞開胸懷喝酒,酒過三巡就有了些醉意。
“想當年和世宗相交一場,朕如今好好照顧着他的兒子,也算是并未負了他的知遇之恩……”酒意上湧,話匣子一打開,趙匡胤便開始絮絮叨叨地回憶着。
趙光義繼續替他滿上酒,聞言卻不以為意。
他大哥留着柴榮的兒子不殺,那是沽名釣譽,收複人心。
一個隻有七歲的小孩子控制起來,自然要簡單得許多,若那孩子當年是個成年人,恐怕屍骨早就已經爛了。
“義社的那些兄弟們,朕都授了他們節度使,給了他們榮華富貴。
多積些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
當官為的不就是這些嗎?一杯酒啊!隻要一杯酒就解決了朕的心頭大患。
”趙匡胤說起當年的杯酒釋兵權,甚為得意。
趙光義微笑着繼續倒酒,那些軍官們表面上都是感激涕零地謝恩,但心下滿意不滿意他可就不知道了。
那些人都是戰場上千萬人中厮殺出來的豪傑人物,而在杯酒釋兵權之後,就隻能解甲歸田了。
大好男兒,誰不想在戰場上一決雌雄,就算是馬革裹屍,也好比現在這樣當個無事可做的富家翁。
而現在領軍出征的都是文官,雖然避免了武将獨大,但那些文官都是紙上談兵,哪裡會打仗? “唉,趙普、趙普……朕視為左右手,事無大小,悉咨決焉。
可他是怎麼回報朕的?當年臣僚要晉見朕,趙普居然要先令供狀,确認奏章中不敢抵斥時政,方許登殿。
他還在視事閣中設一大瓦壺,中外表疏,若是他不打算采納的,連上報都無,直接投入瓦壺中焚燒。
那年雷有鄰的奏章,若不是光義你親自遞上來,恐怕朕至今都被蒙在鼓裡!”趙匡胤說着說着便升起了怒意,喝酒如喝水一般痛快。
趙光義依舊是微笑倒酒,他知道他大哥今晚隻是想要找個人傾述,他的任務隻要傾聽,而不是附和。
言多必失,這是他他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