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要鈔
關燈
小
中
大
七識名心之義非種積集。
然心之義第八獨勝。
楞伽雲。
藏識說名心。
思量性名意。
能了諸境相。
是說名為識。
攝百法為五法。
歸五法為八識。
總八識為一心。
八識自性不可言定一。
行相所依緣相應異故。
起滅異故。
薰習異故。
亦非定異。
經說八識如水波等無差别故定異。
應非因果性故。
如幻事等。
無定性故若依勝義八識不異。
設依世俗以末從本。
總說一心。
或又本末雖異。
心名等故總為一心。
諸教施設随應可知。
若欲了知有為根本流轉所依可觀賴耶。
若欲了知妄執根本有漏過失可觀末那。
若欲了知分别相狀三性差别方觀第六。
第六意識行相無邊。
有十五種不共業。
随應知之 二引教者。
遺教雲。
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
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文)此經正說戒律之相。
密守根門制心放逸。
一心折伏三業無犯。
然實依戒引定。
依定滿慧。
制心之相。
定慧為本。
心如毒蛇壞法身故。
心如惡獸害慧命故。
心如犯賊奪聖财故。
心如大火燒善根故。
夫人欲别言好。
鳥欲去音和。
大師最後之教。
遣弟誰不守。
雙林之昔。
若我親聞。
一言之下定證無生。
悠悠末法。
鳴呼悲哉。
才見遺教不能奉行 三解疑者問。
身語放逸心亦不調。
水随器漏。
樹依枝動。
直制一心何時住靜。
是以二乘戒行偏守身語早證苦際。
八支禅定先調威儀漸引等持。
初心行者甯舍易立難耶答。
心境相助。
内外不離。
通論之者制外為宜。
而毒樹截根枝葉早枯。
獅子近人礫石永止。
本末之功何敢為等。
況菩薩三業修心為本。
不同聲聞狹劣自調。
仙人意憤害物是深。
練若假名招訛尤多。
不如能制一心漸卻萬緣 第五觀心門 初示相者。
觀者觀照。
以智為體。
章雲。
能觀唯識以别境慧而為自體。
心是所觀。
即一切法。
略有五重。
從粗至細展轉相推。
遣虛舍濫粗顯前門。
今且有為之識觀本末義。
真如之心用遣相門。
事理指歸以之可足。
章雲。
三攝末歸本識。
心内所取境界顯然。
内能取心作用亦爾。
此見相分俱依識有。
離識自體本末法必無故。
三十頌言(乃至)解深密說。
諸識所緣唯所現(雲雲)又雲。
五遣相證性識。
識言所表具有理事。
事為相用。
遣而不取。
理為性體。
應求作證(乃至)證見彼分時。
知如蛇智亂(已上)心法微細。
可用譬喻。
譬者譬況。
喻是曉喻。
佛化劣根依譬喻故。
深密經雲。
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為緣還見本質。
而謂我今見于影像。
及謂離質别有所行影像顯現。
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
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雲雲)無著教授頌雲。
菩薩于定位。
觀影唯是心。
護法雲。
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照外境。
但如鏡等似外境現。
故契經言(已上)又如來圓鏡智能現能生身土智影。
故知圓鏡譬心尤近。
一本末相依門。
鏡體為本。
光影為末。
依鏡光影生。
心心所法自體為本。
相見為末。
本末相依亦複如是。
二體用轉變門。
鏡體轉似光用。
光用轉似影像。
光影二用一鏡所現。
心體生時轉似能取。
能取亦轉似所取相。
相見二用一體所變。
本頌雲。
是諸識轉變分别所分别。
釋雲。
是諸識者謂前所說三能變識及彼心所。
見相二分立轉變名。
所變見分說名分别。
能取相故。
所變相分名所分别。
見所取故。
故無性雲。
即一體上有二影生。
三不一不異門。
一鏡之體光影二用三義不即。
所依能照所照異故三義亦不異。
鏡能照邊名為光。
光映質假說影故。
三相展轉互無定異。
心中三分亦爾。
所量能量量果各别。
相是非緣慮不定即緣慮心。
見是外緣不定即内證體。
而見分即是體上緣用。
相分亦是見分行解相貌。
可知三用一體不一不異。
四非有似有門。
影非離鏡有。
如上義。
而于鏡上現有影像。
相狀宛然。
不說為無。
嬰兒見之欲取手中。
心影像非有似有亦爾。
非有者遮實有。
似有者談假有。
或似妄情實有之想。
故說似有。
五非外似外門。
六非實似實門。
準次前門。
而嬰兒見影為實人。
與影共戲自作嬉戲。
影亦嬉戲。
雞鳥見影為實鳥互相鬥诤。
自争之時謂他又争。
心用亦爾。
于自所變境執為實。
或為外故。
或愛或憎。
有智之人見鏡中影。
知似外質而非實質還在鏡中無别外質。
了于鏡影總不愛憎。
悟證唯識一切境界總非實相。
豈生愛怖耶。
七妄業生起門。
如上可知。
前取境邊。
今說心想。
嬰兒生戲。
雞鳥起忿。
皆是迷亂之想。
生死妄業亦爾。
八非内非外門。
影像于鏡不住外不住内。
亦非兩間。
以何知者。
以鏡近質時其影浮上。
若去質遠鏡時。
影在鏡底。
方知内外俱不可得。
心中境亦爾須彌巨海不住心外。
又心竊所思境不住心中。
若住外者成以他實物為心之所取。
如手等執物。
豈是心法影像耶。
既不在外不在内。
亦可知體變所現假說名*境。
境即是心體。
豈離心别居内外耶。
九非近非遠門。
遠近形相一時現鏡。
鏡中無有遠近。
阿賴耶識一時緣變無邊境亦爾。
依妄薰習境雖似住彼此方所。
實是虛假不可定遠近。
心是無形無實之法也。
豈無形作用實有方所耶。
若依假論非無此相。
鏡中影亦有左右等假相故。
方知皆是令人有此想。
鏡影不可說遠近。
十大小相容門。
小鏡中有大面等相。
鏡如實小。
影如實大。
大小不變。
小能容大。
心法亦爾。
雖無形質。
不托内身之時不說為大。
此心一時變無邊器界。
是小容大也。
亦于影像彼此衆相實非異所。
雖分布中邊影實在中。
以何知者。
一人向鏡面見衆像在别所。
一人在傍見之時其影微小縮在中央。
可知鏡中邊諸光相共映外寫諸影故。
不可言彼影在彼所此影在此所。
實是不定住中。
映邊光故不定住邊。
又映中光故既共所生。
豈有定所。
心中諸境九山八海微塵大器互更不即不離亦爾也。
十一非青非黃門。
鏡面向衆像有種種色。
白色鏡體生實青黃。
可知與外緣合假似青黃。
心中色相非實色亦爾。
心是緣慮法。
無色界之香等變異相。
衆緣和合心上似色非真實相可知亦同。
十二無來無去門。
鏡面人質來影亦來。
而無所從來。
鏡外本無影。
豈自東來耶。
人去影亦去。
而無所至往。
鏡外本無影。
豈住西哉。
未來無所從過去無所往亦爾。
隻對境時有影。
現在一念亦爾。
十三不生不滅門。
以無去來可知鏡中影不生。
以非内外等諸義。
既知影像空了不生義。
可悟不生又不滅。
有為亦爾。
真如體本無生滅。
緣合假生。
緣止假滅。
十四不動凝然門。
影有去來。
鏡體常恒。
有為生滅無為不變亦爾。
理事相對論諸門皆準上可知。
十五依空顯實門。
若見有影時眼正向影見至鏡性。
若明知影影既無實。
眼所照實即鏡體。
如是知有為不可得。
心既依空證真理體。
十六光鏡冥合門。
受外光時。
鏡中實有影。
若覆箱蓋冥而無影。
而光體不滅常顯鏡性。
理智冥合遣相證自性亦爾。
十七不照而照門。
無影故不照。
有鏡故自照。
不對外影隻照内性故。
常無分别智不取之取可知亦爾。
十八不照後照門。
開蓋還見影。
後得智取相亦爾。
真俗合觀内照外照門。
後得俗智雖照外相。
根本正智亦照内性。
真俗二智并照可知亦爾。
十九體性堅實門。
鏡是金。
于衆物中性即堅實。
不同木石等。
故能現影。
心法亦爾。
性是堅實。
妙寂不同色不相應等。
故能取理。
二十體用照了門。
如鏡明朗。
心緣慮亦爾。
二十一垢染不明門。
鏡上有垢照影不明。
心法有障取境微昧也。
二十二塵瑩轉勝門。
鏡随瑩明。
照形不暗。
智随修淨。
觀境不滞。
二十三最極圓明門。
五日百練化為秋水潭。
為聖主之寶。
三祇千修轉向朝日 二引教者。
心地觀經雲。
汝等凡夫不觀自心。
是故漂流生死海中。
諸佛菩薩能觀心故。
度生死海到于彼岸。
論雲。
或諸愚夫迷執于境起煩惱業。
生死沉淪不解觀心欣求出離。
哀愍彼故說唯識言 三解疑者。
鏡無質時不能現影。
心亦可爾。
何無本質獨托相生答。
色法有形礙。
鏡是色故唯有質現。
心法無相狀。
作用無礙無質亦起問。
内鏡不離心故名唯識。
内心不離相故亦名唯境答。
許亦無過。
故論雲。
既無實境離能取識。
甯有實識離所取境。
所取能取相待立故。
鏡中影外無别光明。
說為影時隻有影名。
可知緣慮外無别行相。
以相名心行解相貌此義也。
故唯境義亦無所背。
清辨為違護法立唯境此義也。
而教中故于境不說唯言。
哀愍愚夫迷境受苦。
佛為止彼迷故說唯識也 第六念佛門 先示相者。
念者謂别境中念。
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
定依為業。
謂數憶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
佛者如來。
若相好若名号。
若福智若本願。
乃至法身一切功德。
身心無亂。
思念不忘。
數數明淨遂發三昧。
是念佛相 二引教者。
大般若經雲。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
心無疑惑。
于七日中澡浴清淨。
着新淨衣。
葉香供養。
一心正念如前所說如來功德及大威神。
爾時如來慈悲護念現身令見。
使願滿足。
若有阙少華香等事。
但一心念功德威神。
将命終時必得見佛(前功德者。
大慈大悲說法無畏等)觀無量壽經雲。
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此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稱南無無量壽佛。
稱佛名故。
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乃至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不能念者觀念為本故。
稱名亦念。
故得三昧得見佛也。
善導和尚現成三昧。
專勸口稱念佛 三解疑者問。
諸行不一。
何唯念佛答。
十住論說難易行。
念佛為易行。
如往海路問。
上機易行。
無散亂故。
末代衆生不得專注。
何得成就答。
唐土法照禅師粥缽中。
再見五台相。
至大曆年中。
往詣彼山。
至大聖竹林寺。
寺之周圍二十餘裡黃金為地。
講堂中有普賢文殊二大菩薩。
普賢在東。
無數菩薩圍繞。
文殊在西。
一萬菩薩俱。
身量百尺。
說法之聲曆曆可聽。
法照進禮二菩薩已白言。
末代衆生去聖遙久。
智識轉劣。
福薄垢重。
真如實相無由顯現。
不知方修何法門疾得成佛。
文殊答言。
修行之門莫過念佛供養福慧并修。
念佛是諸法之王。
甚深之禅定。
乃至般若波羅蜜皆從念佛生。
我昔念佛故今得一切種智。
汝已念佛。
今正是時。
重白而言。
何方得修。
答雲。
自此西方有佛名無量壽。
彼佛本願力不可思議。
一心稱念得生彼土(禅師恐有疑謗。
秘不語人。
後有化人再勸雲。
汝何不語台山事。
因記流布)告訖摩頂。
為與授記(雲雲)念佛三昧專為末世。
心意散亂。
根機轉劣。
若非念佛不得見佛。
末法萬年餘經悉滅。
彌陀一教利物偏增。
況像法季聖教悉存。
豈不得成耶。
大聖文殊方鑒此時問。
今念何佛答。
念彌勒佛。
命終得生兜率内院。
是正我願問。
諸教所贊多在彌陀。
彌陀大願誓度娑婆。
念佛三昧專本彼佛。
何不念耶答。
三世諸佛功德平等。
随機授記不可是非。
慈尊是大師補處當來導師。
若聞所說一句法偈。
必遇下生可得不退。
佛附屬末法之中持戒破戒有戒無戒。
皆于彌勒龍華會可得解脫。
慈尊自言。
我得釋迦大師要契付屬。
不念我者尚不舍。
況有念願耶。
又無著世親戒賢玄奘師資相承。
皆在兜率。
慈恩法師造瑞應疏所誡殷勤。
門人末學何得不從彼。
昔釋昙戒常稱彌勒名。
弟子智生侍病問師。
何不願生安養。
戒曰。
我師道安等願生兜率。
我獨留故願。
言訖有光照身。
命終之後葬安公墓右。
當知不守師迹為誤。
我今如此。
聖凡賢愚共同有緣。
大聖慈氏必不舍矣。
無著以來一千年。
三國傳風。
爰至當代。
何去父母膝下。
忽望主君之恩惠。
況上生經雲。
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具教知足依正二觀。
豈非念佛三昧耶。
若一念頃稱彌勒名。
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
造衆惡業。
聞是菩薩大悲名字。
五體投地誠心忏悔。
是諸惡業速得清淨。
此人命欲終時。
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
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
此人須臾即得往生。
未舉頭頃便得聞法。
于無上
然心之義第八獨勝。
楞伽雲。
藏識說名心。
思量性名意。
能了諸境相。
是說名為識。
攝百法為五法。
歸五法為八識。
總八識為一心。
八識自性不可言定一。
行相所依緣相應異故。
起滅異故。
薰習異故。
亦非定異。
經說八識如水波等無差别故定異。
應非因果性故。
如幻事等。
無定性故若依勝義八識不異。
設依世俗以末從本。
總說一心。
或又本末雖異。
心名等故總為一心。
諸教施設随應可知。
若欲了知有為根本流轉所依可觀賴耶。
若欲了知妄執根本有漏過失可觀末那。
若欲了知分别相狀三性差别方觀第六。
第六意識行相無邊。
有十五種不共業。
随應知之 二引教者。
遺教雲。
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
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文)此經正說戒律之相。
密守根門制心放逸。
一心折伏三業無犯。
然實依戒引定。
依定滿慧。
制心之相。
定慧為本。
心如毒蛇壞法身故。
心如惡獸害慧命故。
心如犯賊奪聖财故。
心如大火燒善根故。
夫人欲别言好。
鳥欲去音和。
大師最後之教。
遣弟誰不守。
雙林之昔。
若我親聞。
一言之下定證無生。
悠悠末法。
鳴呼悲哉。
才見遺教不能奉行 三解疑者問。
身語放逸心亦不調。
水随器漏。
樹依枝動。
直制一心何時住靜。
是以二乘戒行偏守身語早證苦際。
八支禅定先調威儀漸引等持。
初心行者甯舍易立難耶答。
心境相助。
内外不離。
通論之者制外為宜。
而毒樹截根枝葉早枯。
獅子近人礫石永止。
本末之功何敢為等。
況菩薩三業修心為本。
不同聲聞狹劣自調。
仙人意憤害物是深。
練若假名招訛尤多。
不如能制一心漸卻萬緣 第五觀心門 初示相者。
觀者觀照。
以智為體。
章雲。
能觀唯識以别境慧而為自體。
心是所觀。
即一切法。
略有五重。
從粗至細展轉相推。
遣虛舍濫粗顯前門。
今且有為之識觀本末義。
真如之心用遣相門。
事理指歸以之可足。
章雲。
三攝末歸本識。
心内所取境界顯然。
内能取心作用亦爾。
此見相分俱依識有。
離識自體本末法必無故。
三十頌言(乃至)解深密說。
諸識所緣唯所現(雲雲)又雲。
五遣相證性識。
識言所表具有理事。
事為相用。
遣而不取。
理為性體。
應求作證(乃至)證見彼分時。
知如蛇智亂(已上)心法微細。
可用譬喻。
譬者譬況。
喻是曉喻。
佛化劣根依譬喻故。
深密經雲。
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為緣還見本質。
而謂我今見于影像。
及謂離質别有所行影像顯現。
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
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雲雲)無著教授頌雲。
菩薩于定位。
觀影唯是心。
護法雲。
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照外境。
但如鏡等似外境現。
故契經言(已上)又如來圓鏡智能現能生身土智影。
故知圓鏡譬心尤近。
一本末相依門。
鏡體為本。
光影為末。
依鏡光影生。
心心所法自體為本。
相見為末。
本末相依亦複如是。
二體用轉變門。
鏡體轉似光用。
光用轉似影像。
光影二用一鏡所現。
心體生時轉似能取。
能取亦轉似所取相。
相見二用一體所變。
本頌雲。
是諸識轉變分别所分别。
釋雲。
是諸識者謂前所說三能變識及彼心所。
見相二分立轉變名。
所變見分說名分别。
能取相故。
所變相分名所分别。
見所取故。
故無性雲。
即一體上有二影生。
三不一不異門。
一鏡之體光影二用三義不即。
所依能照所照異故三義亦不異。
鏡能照邊名為光。
光映質假說影故。
三相展轉互無定異。
心中三分亦爾。
所量能量量果各别。
相是非緣慮不定即緣慮心。
見是外緣不定即内證體。
而見分即是體上緣用。
相分亦是見分行解相貌。
可知三用一體不一不異。
四非有似有門。
影非離鏡有。
如上義。
而于鏡上現有影像。
相狀宛然。
不說為無。
嬰兒見之欲取手中。
心影像非有似有亦爾。
非有者遮實有。
似有者談假有。
或似妄情實有之想。
故說似有。
五非外似外門。
六非實似實門。
準次前門。
而嬰兒見影為實人。
與影共戲自作嬉戲。
影亦嬉戲。
雞鳥見影為實鳥互相鬥诤。
自争之時謂他又争。
心用亦爾。
于自所變境執為實。
或為外故。
或愛或憎。
有智之人見鏡中影。
知似外質而非實質還在鏡中無别外質。
了于鏡影總不愛憎。
悟證唯識一切境界總非實相。
豈生愛怖耶。
七妄業生起門。
如上可知。
前取境邊。
今說心想。
嬰兒生戲。
雞鳥起忿。
皆是迷亂之想。
生死妄業亦爾。
八非内非外門。
影像于鏡不住外不住内。
亦非兩間。
以何知者。
以鏡近質時其影浮上。
若去質遠鏡時。
影在鏡底。
方知内外俱不可得。
心中境亦爾須彌巨海不住心外。
又心竊所思境不住心中。
若住外者成以他實物為心之所取。
如手等執物。
豈是心法影像耶。
既不在外不在内。
亦可知體變所現假說名*境。
境即是心體。
豈離心别居内外耶。
九非近非遠門。
遠近形相一時現鏡。
鏡中無有遠近。
阿賴耶識一時緣變無邊境亦爾。
依妄薰習境雖似住彼此方所。
實是虛假不可定遠近。
心是無形無實之法也。
豈無形作用實有方所耶。
若依假論非無此相。
鏡中影亦有左右等假相故。
方知皆是令人有此想。
鏡影不可說遠近。
十大小相容門。
小鏡中有大面等相。
鏡如實小。
影如實大。
大小不變。
小能容大。
心法亦爾。
雖無形質。
不托内身之時不說為大。
此心一時變無邊器界。
是小容大也。
亦于影像彼此衆相實非異所。
雖分布中邊影實在中。
以何知者。
一人向鏡面見衆像在别所。
一人在傍見之時其影微小縮在中央。
可知鏡中邊諸光相共映外寫諸影故。
不可言彼影在彼所此影在此所。
實是不定住中。
映邊光故不定住邊。
又映中光故既共所生。
豈有定所。
心中諸境九山八海微塵大器互更不即不離亦爾也。
十一非青非黃門。
鏡面向衆像有種種色。
白色鏡體生實青黃。
可知與外緣合假似青黃。
心中色相非實色亦爾。
心是緣慮法。
無色界之香等變異相。
衆緣和合心上似色非真實相可知亦同。
十二無來無去門。
鏡面人質來影亦來。
而無所從來。
鏡外本無影。
豈自東來耶。
人去影亦去。
而無所至往。
鏡外本無影。
豈住西哉。
未來無所從過去無所往亦爾。
隻對境時有影。
現在一念亦爾。
十三不生不滅門。
以無去來可知鏡中影不生。
以非内外等諸義。
既知影像空了不生義。
可悟不生又不滅。
有為亦爾。
真如體本無生滅。
緣合假生。
緣止假滅。
十四不動凝然門。
影有去來。
鏡體常恒。
有為生滅無為不變亦爾。
理事相對論諸門皆準上可知。
十五依空顯實門。
若見有影時眼正向影見至鏡性。
若明知影影既無實。
眼所照實即鏡體。
如是知有為不可得。
心既依空證真理體。
十六光鏡冥合門。
受外光時。
鏡中實有影。
若覆箱蓋冥而無影。
而光體不滅常顯鏡性。
理智冥合遣相證自性亦爾。
十七不照而照門。
無影故不照。
有鏡故自照。
不對外影隻照内性故。
常無分别智不取之取可知亦爾。
十八不照後照門。
開蓋還見影。
後得智取相亦爾。
真俗合觀内照外照門。
後得俗智雖照外相。
根本正智亦照内性。
真俗二智并照可知亦爾。
十九體性堅實門。
鏡是金。
于衆物中性即堅實。
不同木石等。
故能現影。
心法亦爾。
性是堅實。
妙寂不同色不相應等。
故能取理。
二十體用照了門。
如鏡明朗。
心緣慮亦爾。
二十一垢染不明門。
鏡上有垢照影不明。
心法有障取境微昧也。
二十二塵瑩轉勝門。
鏡随瑩明。
照形不暗。
智随修淨。
觀境不滞。
二十三最極圓明門。
五日百練化為秋水潭。
為聖主之寶。
三祇千修轉向朝日 二引教者。
心地觀經雲。
汝等凡夫不觀自心。
是故漂流生死海中。
諸佛菩薩能觀心故。
度生死海到于彼岸。
論雲。
或諸愚夫迷執于境起煩惱業。
生死沉淪不解觀心欣求出離。
哀愍彼故說唯識言 三解疑者。
鏡無質時不能現影。
心亦可爾。
何無本質獨托相生答。
色法有形礙。
鏡是色故唯有質現。
心法無相狀。
作用無礙無質亦起問。
内鏡不離心故名唯識。
内心不離相故亦名唯境答。
許亦無過。
故論雲。
既無實境離能取識。
甯有實識離所取境。
所取能取相待立故。
鏡中影外無别光明。
說為影時隻有影名。
可知緣慮外無别行相。
以相名心行解相貌此義也。
故唯境義亦無所背。
清辨為違護法立唯境此義也。
而教中故于境不說唯言。
哀愍愚夫迷境受苦。
佛為止彼迷故說唯識也 第六念佛門 先示相者。
念者謂别境中念。
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
定依為業。
謂數憶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
佛者如來。
若相好若名号。
若福智若本願。
乃至法身一切功德。
身心無亂。
思念不忘。
數數明淨遂發三昧。
是念佛相 二引教者。
大般若經雲。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
心無疑惑。
于七日中澡浴清淨。
着新淨衣。
葉香供養。
一心正念如前所說如來功德及大威神。
爾時如來慈悲護念現身令見。
使願滿足。
若有阙少華香等事。
但一心念功德威神。
将命終時必得見佛(前功德者。
大慈大悲說法無畏等)觀無量壽經雲。
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此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稱南無無量壽佛。
稱佛名故。
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乃至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不能念者觀念為本故。
稱名亦念。
故得三昧得見佛也。
善導和尚現成三昧。
專勸口稱念佛 三解疑者問。
諸行不一。
何唯念佛答。
十住論說難易行。
念佛為易行。
如往海路問。
上機易行。
無散亂故。
末代衆生不得專注。
何得成就答。
唐土法照禅師粥缽中。
再見五台相。
至大曆年中。
往詣彼山。
至大聖竹林寺。
寺之周圍二十餘裡黃金為地。
講堂中有普賢文殊二大菩薩。
普賢在東。
無數菩薩圍繞。
文殊在西。
一萬菩薩俱。
身量百尺。
說法之聲曆曆可聽。
法照進禮二菩薩已白言。
末代衆生去聖遙久。
智識轉劣。
福薄垢重。
真如實相無由顯現。
不知方修何法門疾得成佛。
文殊答言。
修行之門莫過念佛供養福慧并修。
念佛是諸法之王。
甚深之禅定。
乃至般若波羅蜜皆從念佛生。
我昔念佛故今得一切種智。
汝已念佛。
今正是時。
重白而言。
何方得修。
答雲。
自此西方有佛名無量壽。
彼佛本願力不可思議。
一心稱念得生彼土(禅師恐有疑謗。
秘不語人。
後有化人再勸雲。
汝何不語台山事。
因記流布)告訖摩頂。
為與授記(雲雲)念佛三昧專為末世。
心意散亂。
根機轉劣。
若非念佛不得見佛。
末法萬年餘經悉滅。
彌陀一教利物偏增。
況像法季聖教悉存。
豈不得成耶。
大聖文殊方鑒此時問。
今念何佛答。
念彌勒佛。
命終得生兜率内院。
是正我願問。
諸教所贊多在彌陀。
彌陀大願誓度娑婆。
念佛三昧專本彼佛。
何不念耶答。
三世諸佛功德平等。
随機授記不可是非。
慈尊是大師補處當來導師。
若聞所說一句法偈。
必遇下生可得不退。
佛附屬末法之中持戒破戒有戒無戒。
皆于彌勒龍華會可得解脫。
慈尊自言。
我得釋迦大師要契付屬。
不念我者尚不舍。
況有念願耶。
又無著世親戒賢玄奘師資相承。
皆在兜率。
慈恩法師造瑞應疏所誡殷勤。
門人末學何得不從彼。
昔釋昙戒常稱彌勒名。
弟子智生侍病問師。
何不願生安養。
戒曰。
我師道安等願生兜率。
我獨留故願。
言訖有光照身。
命終之後葬安公墓右。
當知不守師迹為誤。
我今如此。
聖凡賢愚共同有緣。
大聖慈氏必不舍矣。
無著以來一千年。
三國傳風。
爰至當代。
何去父母膝下。
忽望主君之恩惠。
況上生經雲。
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具教知足依正二觀。
豈非念佛三昧耶。
若一念頃稱彌勒名。
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
造衆惡業。
聞是菩薩大悲名字。
五體投地誠心忏悔。
是諸惡業速得清淨。
此人命欲終時。
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
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
此人須臾即得往生。
未舉頭頃便得聞法。
于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