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參觀遊覽故宮博物院

關燈
手臂有力地向前揮舞着。

    會場十分肅靜。

    他講的這個材料,便是我寫的《來自一個窮隊的報告》,當時作為内參,印發給了每個與會同志。

     縣委擴大會對這個材料産生了強烈反響;有震驚的、有懷疑的、有同情的,也有麻木的。

    有的建議把與會人員領到這個隊去實地參觀考察。

     于是,縣委組織了幾輛汽車,30多名幹部浩浩蕩蕩地來到了這個小隊。

    有很多社員說,他們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大幹部”來到他們家裡,他們很多感動得流了熱淚。

    當征求他們的意見時,他們幾乎全部表态,如果把地包給他們,吃飯問題,治病問題等等,他們都可以自己解決。

    有的還說,如果把地包給我,我不但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還可以幫助别人,甚至還可以交點公糧,給國家作貢獻哩!聽到這些話,好幾位書記、縣長都感動得流淚了。

     參觀回縣城後,縣委擴大會議的中心議題是:面對農村的這個實際問題怎麼辦?經過反複磋商,縣委作出一個決定:在三靠隊(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産靠貸款)實行大包幹責任制。

     1980年5月初,于田縣委政府立即行動,派出了大批幹部到各公社的大隊,宣傳、落實縣委常委擴大會決定,在三靠隊實行大包幹,所謂大包幹的含義是:按人口和勞力承包一定的土地,生産所得,除了上交農業稅和提留外,剩下的全歸農戶。

    這一決定像春風一樣,很快吹遍全縣的各個角落。

    農民對這一決定理解很快,他們把它簡化為:除了上交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又形象又好記。

    三靠隊的農民樂開了花,很快得到了落實。

    全縣共有844個生産隊,實行大包幹的有275個,占到了32.5%。

     實行大包幹後,社員的勞動熱情就像是啟開了閘門的急流,洶湧澎湃、勢不可擋。

    如蘭幹鄉25個長期吃返銷糧的生産隊,1979年吃返銷糧21萬公斤,1980年大包幹後,這25個隊糧食總産達90.15萬公斤,比1979年增47.85萬公斤,增113%。

    秋收時節,我們在這裡作調查,社員争着請我們吃羊肉拉面。

     這些事實,使得于田縣的領導下定了決心。

    全縣從1980年冬播開始,全縣全面推行大包幹制。

    農民喜氣洋洋,奔走相告,從9月底開始,廣大農村自動形成了一個生産熱潮。

    1981年,于田縣獲得有史以來的大豐收,全縣糧食總産4102萬公斤,比1979年增796萬公斤,增産24.1%。

     市場是最有說服力的。

    多年以來,市場見不到一點糧食,81年冬,于田農貿市場玉米價格低到一斤一角錢,說明農民家裡确實有餘糧了。

    農民有了餘糧就熱心請客,做抓飯、做拉面、做烤包子、烤全羊,就像過年一樣熱熱鬧鬧,慶祝豐收,慶祝農村改革的成功。

     但誰也沒有想到,1982年的秋初,自治區的一個廳級單位發來了一份簡報,醒目的标題是:實行大包幹以後十個怎麼辦?從發文的單位,語言的硬度來看,都是很有來頭的。

    提出十個怎麼辦其實是一個怎麼辦,即集體财産受到破壞怎麼辦?當時,于田是全疆最早一個縣實行大包幹的。

    因此,對這份簡報有特殊的敏感,有人散布“大包幹”就是毛主席當年反對的“三自一包”,是個路線的大問題。

    有的基層幹部就準備把承包給農民的土地收回來。

    農民也似乎聽到了什麼風聲,有的農民把肥料藏在自己挖的坑裡,不敢往地裡上,怕以後把土地收回去。

    我感到問題的嚴重。

    于是把這裡發生的情況和自己的看法給新疆日報總編寫了一封長信。

    新疆日報很快以農牧組的名義給我回了信,并要我很快寫一篇反映大包幹之後農村新情況的文章。

    我馬上下鄉,走訪了幾個公社,發覺廣大農民确實是多年以來沒有這樣高興過,糧食的大幅度增産,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面貌大為改觀,有個農民很風趣的對我說:“老婆也長得比以前漂亮了!”我十分興奮地寫了《實行大包幹之後》的調查散記,寄到新疆日報,很快,新疆日報以顯著的位置于82年11月7日發表了。

     輿論的支持,使縣委下定了決心,召開了專門會議,下發了穩定大包幹責任制的紅頭文件。

    1982年全縣糧食總産達4863萬公斤,又創新高,比1979年增1557萬公斤,增産47.1%,而且經濟作物也有大幅度的增長,如棉花總産達92.45萬公斤,比79年增53.8萬公斤,增長139%。

    農村經濟開始活躍了。

    1982年是于田縣農村改革的第三年,僅僅三年的時間,這個隻有14萬人口的小縣,糧食增産1557萬公斤,平均每人增産糧食111公斤,即222市斤,相當于幹部7個多月的口糧(當時幹部口糧定量是每月28斤)。

    這樣短的時間,取得了這樣大的成效,震驚中外,三十多年來,一直有人懷疑這個實實在在的現象是否真實。

    我記得當時就有人懷疑農民是否有虛報産量的現象,并親自到農戶去将糧食過秤抽查,結果證明屬實無誤,才不得不佩服這場改革的成功。

    但時至今日,已是近30年的事了,仍然有人用西方新制度主義經濟理論懷疑這場改革,認為勞動力的解放不可能産生這樣大的威力,認為增産主要是技術上的原因(見《讀書》2008年第二期《中國鄉村與鄉村中國》)。

    我認為這是對當時我國農村的特殊情況了解不深所緻。

     當年實行“大包幹”後,農民所暴發出來的那種積極性真是難以形容的,如科克亞公社有個社員叫艾沙卡拉,是個老實巴腳的農民,包給他的地是22畝荒灘,承包時定畝産小麥50公斤,經過他一家兩年來的改造,他們利用沖泥淤地,增施羊糞,小麥畝産達100多公斤,比定産翻了一番多。

    他們耕種的技術和方法,和三年前比并無多大變化,主要是在“大包幹”後,加強了責任心,注意到了精耕細作,為了提高勞動效力,他們購買了一輛毛驢車。

    這些措施,都是勞動力的解放所産生的結果。

    當時,我們在農村調查,這類事例随處可見。

    過去地裡雜草叢生,這時田邊地角都種上農作物了。

    過去采訪時找農民談話,他們會趁機休息,慢吞吞的和你拉家常;這時,他們都怕浪費時間,三言兩語便背上農具下地了,這種個體勞動力的解放怎麼不産生具大的威力呢。

     1983年元月2日,黨中央的第一個文件便是印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幹問題》。

    這個文件充分肯定了各種形式的聯産承包責任制,其中也包括大包幹責任制。

    因此,于田縣的工作也得到了自治區的肯定。

     農村改革的成功,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着人們的“溫飽問題”,為以後的全面改革打下了基礎。

    通過這幾年農村改革的調查,使我深深的認識到,勞動力的解放是調動勞動積極性的最大因素。

    還使我深深的認識到實踐是高于理論的。

    再偉大的理論也是低于實踐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通過這幾年的農村改革,使我認識到,一個知識分子,隻有真誠地投入到群衆的生産實踐之中,他的思想和知識才有活力,才能沖破種種禁锢,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樣大家可以從當年農村土地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巨大成功就可以預見到,對中國企業進一步實行獨立自主的職工代表大會管理制改革将會對中國政治經濟産生極大的推動作用,中國的經濟又會實現第二次巨大的騰飛。

     社會主義社會能戰勝資本主義社會,歸根到底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營集體企業,生産效益超過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下的企業。

    廣大職工群衆在國營集體企業裡享有主人翁的崇高的政治地位,有更高的勞動熱情,過着更加富裕、文明、民主、有尊嚴的生活。

     所以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經濟工作也要走群衆路線,在職工群衆當家作主的企業裡,廣大工人有主人翁的政治地位,還有先進民主的企業管理制度,才能充分調動最廣大職工群衆的生産積極性,讓國營集體企業的經濟效益突飛猛進,才能真正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要是社會主義的企業老是幹不過資本主義的企業,全世界的老百姓怎麼樣也不會相信社會主義制度好過資本主義制度。

     中國的國營集體企業采取職代會的管理制度改革,将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民主和經濟的發展,中國還采取了其他一系列的改革,如對廣大的農村繼續進行深入的改革,由國家扶持成立多家全國性的農業科技開發進出口公司,專門負責先進農業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把最先進的農業技術有償提供給農民。

    根據全國各地的土壤、氣候和經濟的具體情況,每一個地方都有幾個緻富的項目,發展特色農業,采用技術承包的方式,提供有償服務,以優惠的價格提供如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産資料,還提供貸款來購買種苗種畜,并簽定購銷合同來包銷産品,在農村實行專業化、集約化的合同經營方式。

    使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得到推廣應用,轉化為生産力。

    同時利用豐富的農村勞動力,對農産品進行精加工,這些新型鄉鎮企業緊緊依托農村,生産出蔬菜、水果、花卉、畜牧産品還有各種小商品、手工藝品等等,出口國際市場,積極發展出口農業,同時避免農副産品重複生産、互相壓價、惡意傾銷的現象。

    把中國農民的刻苦耐勞和先進的生産技術結合起來,使全國數億的農民變成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生力軍,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讓農民更快地富裕起來。

     全國各地由農民當家作主的職工代表大會管理制的新型鄉鎮企業和礦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為中國的經濟建設開創了一個了嶄新的新局面, 中國的領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是荒漠化和半荒漠化土地,綠化任務艱巨,通過把宜林的荒山荒地、戈壁、沙漠,按50年的開發周期,承包給國内外企業、集體、個人,簽訂開發合同,規定綠化任務,誰開發誰受益,還可以承包開發觀光旅遊等,這樣就可以利用中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的特點,吸收大量勞動力,增加國民收入,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生态環境。

     中國通過一系列改革開放的新主措,又迎來了政治經濟建設的新高潮。

    國民生産總值以驚人的15%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在很短的時間内,中國國民生産總值就躍居世界第一,綜合國力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迎來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中國人民的建設新成就,引起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高度矚目,全世界的勞動人民從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中國身上看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光明前景。

     中國企業積累了豐富的職工代表大會管理制的企業管理經驗後,就在全世界範圍内以低廉的價格大量收購那些虧損和瀕臨破産的企業,然後都采用以職工代表大會管理制來管理這些企業,讓這些企業很快又重新恢複了生機和活力,全世界各國廣大勞動人民在以全體職工當家作主的企業裡發揚主人翁的主觀能動性,奮力工作,創造的經濟效益遠遠超過資本家管理的企業,廣大職工群衆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過着更加富裕、文明、民主、有尊嚴的生活。

    通過不斷地在全世界收購各種企業,就像攻城奪地,經濟上不斷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全世界的勞動人民在看到這些生機勃勃的企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了人類的希望,又掀起了共産主義運動的新高潮,“星星之火”終于以燎原之勢在全世界燃燒起來,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又迎來了“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局面,進入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發展坦途,世界共産主義運動的中心毫無疑問的轉移到了中國,領導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了八千萬中國共産黨員的肩頭,在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的支持幫助下,與各國共産黨密切合作,全世界無産階級的政治經濟實力逐步增強,紛紛掌握了政權,隻經過兩百年左右的時間就初步實現了共産主義社會,從此人類曆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我們經過這麼一番親切熱烈的交談,蓉蓉姑娘聽到我能這麼精通政治經濟和時事,對我更加由衷的敬佩,彼此之間更加了解、心貼得更近了。

    喝完咖啡後,我們親親熱熱地離開咖啡廳又來到了故宮博物院的後宮繼續參觀遊覽。

     66 我們看到乾清宮後是交泰殿,它的形制與中和殿相同,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甯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

    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

    明、清時,該殿是皇後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

    清代皇後所謂親蠶典禮,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準備情況。

    清代的“寶玺”(印章)也收藏在這裡。

    蓉蓉介紹說現在這裡存有玉玺25塊,放置25塊的寓意是從《周易》“天數二十有五”之說而來的,而且1、3、5、7、9這五個陽數之和也是25,殿内高懸的“無為”二字是康熙親筆所寫,取意“無為而治”。

    殿内的内宮不可幹政的鐵牌也是康熙皇帝鑒于明亡的教訓而立的,隻可惜到清末依然出了安德海、李蓮英等太監弄權誤國。

     交泰殿後的坤甯宮原來是皇後的寝宮,後來皇帝移居養心殿,皇後移居體順堂,這裡成為祭神的地方。

    我們可以看到東暖閣内有龍鳳喜床,床有有象征多子多福的百子帳,這裡是皇帝大婚的洞房,一派喜氣景象。

     在後三宮東西庑,還有為皇帝存儲冠、袍、帶、履的端凝殿,放置圖書翰墨的懋勤殿。

    南庑有皇子讀書的上書房,有翰林學士承值的南書房,以及管理宮廷日常生活的處所。

    此外還有左右對稱的日精門、月華門、龍光門、鳳彩門、基化門、端則門、隆福門、景和門,通妃子居住的東西六宮。

    這種左右對稱的平面布局,也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征之一。

     參觀完後宮三大殿後,我們看見後宮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