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武器
關燈
小
中
大
但閃電的巨響從300米外的實驗室直接傳過來。
被激發的球狀閃電出現了,在磁場的作用下緩緩前移,在途中又接連觸發了9道電弧,雷鳴聲不斷地從實驗室方向傳來。
每觸發一道電弧,球狀閃電的能量就增加一倍,它的亮度并不随能量的增加而增大,但色彩卻在變化:由暗紅變為橘黃、純黃、白色、鮮綠、天藍、绛紫,最後,這紫色的火球進入了加速區,在加速磁場中,它像被卷入了一條急流一樣,速度驟然增加,轉眼進入了靶區,立刻像被沖進了一個平靜的水池,速度緩下來,開始在靶标間悠然飄行。
我們屏住呼吸等待着,發生了能量爆發,一道閃光之後,實驗室方向傳來了一聲巨響,把地下控制室的幾個玻璃櫃震得嗡嗡響。
這次能量爆發把一個塑料錐體燒成了白紙上的一堆黑灰。
但操縱高速攝影機的攝影師報告說,這不是攝影機所對準的靶體,什麼也沒拍下來。
後面又接着發射了8個雷球,其中的5個發生了能量爆發,但其擊中的目标都不是3台高速攝影機中任何一台所對準的。
最後一次能量爆發還擊中了一個放置靶體的水泥台,把它炸塌可,紛飛的水泥塊把靶區搞得一塌糊塗,不得不暫停試驗,進入那充滿臭氧味的實驗室重新整理。
靶區重新布置好後,試驗繼續進行。
宏電子一個接着一個地向靶區發射,3台高速攝影機進行着捉迷藏似的拍攝。
光學研究所的工程師們擔心他們那3台攝影機的安全了,那是距離靶區最近的設備。
我們硬着頭皮把試驗做下去,終于在第11次能量爆發的時候,捕捉了一次靶體被擊中的圖象。
這次被擊中的靶體是一個邊長為30厘米的正方體松木塊。
這是球狀閃電能量的一次完美的演示:那個木塊被徹底燒成淺色的灰,這灰最初還保持着正方體的形狀,但一觸就散了。
把灰清理後,鋪在下面的那張紙光滑潔白如初,沒有任何燒痕。
當未被處理的高速攝影圖象被輸入計算機時,我們如按普通速度播放,它将長達上千小時,而真正記錄靶體被擊中過程的圖象隻有20秒左右。
當我們借助計算機從這上千小時的影片中把這20秒鐘找出來時,已是深夜了。
我們屏住呼吸盯着屏幕,看着這個神秘魔鬼被揭開另一層面紗。
整個過程用每秒24幅的正常速度播放有22秒長,能量爆發時雷球距木塊約有1.5米,這很幸運,使我們在畫面中能同時看到雷球和木塊。
在頭10秒鐘,我們看到雷球的亮度急劇增大,再看看那個木塊,我們本期望看到它發出火光,卻吃驚地發現它正在失去色彩變得透明,最後,它變得隻能隐約看出一個正方體的輪廓,當雷球的亮度達到最大值時,那個正方體輪廓也完全消失了。
然後雷球的亮度開始減弱,這過程又有約5秒鐘,在這5秒鐘内,原來放木塊的位置空無一物!接着,那個透明的正方體輪廓又在那個位置隐現,很快有了色彩變成實體,但呈灰白色,已是一塊正方體的灰了。
這時,雷球正好完全熄滅。
我們全都呆若木雞,過了好一陣才想起重放圖象。
我們用慢速一格一格地放,當放到木開變成那個透明輪廓時,我們定格圖象。
“它多像一個立方體的空派!”林雲指着那個透明輪廓說。
圖象再往下,畫面中隻有正在暗下去的雷球和雷球下方那一張空空的白紙,畫面一張一張向下翻,透明輪廓重新出現,幻化為那塊立方體的灰…… 這時,一團煙霧籠罩了屏幕,那煙霧是丁儀從後面噴過來的,他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點燃了煙鬥。
“你們剛剛目睹了物質的波粒二像性!”丁儀指着屏幕大聲說,“在那短暫的瞬間,空泡和木塊都呈現了波的性質,它們發生了共振,共振中兩者合為一體,木塊波接受了宏電子波釋放的能量,然後它們各自又恢複了粒子性質,燒焦後的木塊重新在原位會聚成實體。
這就是那個讓各位困惑的謎:雷球能量釋放目标的選擇性的解釋,目标在被能量擊中時呈一束波的狀态,根本就不在原來那個位置上,這能量對它周圍相鄰的一切毫無影響了。
” “那為什麼隻有目标物體,比如這個木塊呈現波的性質,而下面的那張白紙沒有呢?” “這是由一個物體的邊界條件決定的,其機理很像圖象處理軟件從一張照片中自動摳出人像的功能。
” “還有一個謎也得到了解釋:球狀閃電的穿透性!”林雲興奮地說,“當宏電子呈現出波的性質時,它自然可以穿透物體,遇到與它尺寸相當的孔洞時還會發生衍射。
” “球狀閃電呈現波性質時,就能覆蓋一定的範圍,所以雷球能量爆發時,能波及到與它有一定距離的物體!”許大校也恍然大悟地說。
就這樣,蒙在球狀閃電上的迷霧漸漸散去。
但這些理論成果對球狀閃電武器的研制并沒有什麼直接作用。
對于武器研制而言,首先是要收集大量的具有殺傷力的宏電子,在這點上,理論提供不了任何幫助。
不過,到目前為止基地已采集并存貯的宏電子數
被激發的球狀閃電出現了,在磁場的作用下緩緩前移,在途中又接連觸發了9道電弧,雷鳴聲不斷地從實驗室方向傳來。
每觸發一道電弧,球狀閃電的能量就增加一倍,它的亮度并不随能量的增加而增大,但色彩卻在變化:由暗紅變為橘黃、純黃、白色、鮮綠、天藍、绛紫,最後,這紫色的火球進入了加速區,在加速磁場中,它像被卷入了一條急流一樣,速度驟然增加,轉眼進入了靶區,立刻像被沖進了一個平靜的水池,速度緩下來,開始在靶标間悠然飄行。
我們屏住呼吸等待着,發生了能量爆發,一道閃光之後,實驗室方向傳來了一聲巨響,把地下控制室的幾個玻璃櫃震得嗡嗡響。
這次能量爆發把一個塑料錐體燒成了白紙上的一堆黑灰。
但操縱高速攝影機的攝影師報告說,這不是攝影機所對準的靶體,什麼也沒拍下來。
後面又接着發射了8個雷球,其中的5個發生了能量爆發,但其擊中的目标都不是3台高速攝影機中任何一台所對準的。
最後一次能量爆發還擊中了一個放置靶體的水泥台,把它炸塌可,紛飛的水泥塊把靶區搞得一塌糊塗,不得不暫停試驗,進入那充滿臭氧味的實驗室重新整理。
靶區重新布置好後,試驗繼續進行。
宏電子一個接着一個地向靶區發射,3台高速攝影機進行着捉迷藏似的拍攝。
光學研究所的工程師們擔心他們那3台攝影機的安全了,那是距離靶區最近的設備。
我們硬着頭皮把試驗做下去,終于在第11次能量爆發的時候,捕捉了一次靶體被擊中的圖象。
這次被擊中的靶體是一個邊長為30厘米的正方體松木塊。
這是球狀閃電能量的一次完美的演示:那個木塊被徹底燒成淺色的灰,這灰最初還保持着正方體的形狀,但一觸就散了。
把灰清理後,鋪在下面的那張紙光滑潔白如初,沒有任何燒痕。
當未被處理的高速攝影圖象被輸入計算機時,我們如按普通速度播放,它将長達上千小時,而真正記錄靶體被擊中過程的圖象隻有20秒左右。
當我們借助計算機從這上千小時的影片中把這20秒鐘找出來時,已是深夜了。
我們屏住呼吸盯着屏幕,看着這個神秘魔鬼被揭開另一層面紗。
整個過程用每秒24幅的正常速度播放有22秒長,能量爆發時雷球距木塊約有1.5米,這很幸運,使我們在畫面中能同時看到雷球和木塊。
在頭10秒鐘,我們看到雷球的亮度急劇增大,再看看那個木塊,我們本期望看到它發出火光,卻吃驚地發現它正在失去色彩變得透明,最後,它變得隻能隐約看出一個正方體的輪廓,當雷球的亮度達到最大值時,那個正方體輪廓也完全消失了。
然後雷球的亮度開始減弱,這過程又有約5秒鐘,在這5秒鐘内,原來放木塊的位置空無一物!接着,那個透明的正方體輪廓又在那個位置隐現,很快有了色彩變成實體,但呈灰白色,已是一塊正方體的灰了。
這時,雷球正好完全熄滅。
我們全都呆若木雞,過了好一陣才想起重放圖象。
我們用慢速一格一格地放,當放到木開變成那個透明輪廓時,我們定格圖象。
“它多像一個立方體的空派!”林雲指着那個透明輪廓說。
圖象再往下,畫面中隻有正在暗下去的雷球和雷球下方那一張空空的白紙,畫面一張一張向下翻,透明輪廓重新出現,幻化為那塊立方體的灰…… 這時,一團煙霧籠罩了屏幕,那煙霧是丁儀從後面噴過來的,他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點燃了煙鬥。
“你們剛剛目睹了物質的波粒二像性!”丁儀指着屏幕大聲說,“在那短暫的瞬間,空泡和木塊都呈現了波的性質,它們發生了共振,共振中兩者合為一體,木塊波接受了宏電子波釋放的能量,然後它們各自又恢複了粒子性質,燒焦後的木塊重新在原位會聚成實體。
這就是那個讓各位困惑的謎:雷球能量釋放目标的選擇性的解釋,目标在被能量擊中時呈一束波的狀态,根本就不在原來那個位置上,這能量對它周圍相鄰的一切毫無影響了。
” “那為什麼隻有目标物體,比如這個木塊呈現波的性質,而下面的那張白紙沒有呢?” “這是由一個物體的邊界條件決定的,其機理很像圖象處理軟件從一張照片中自動摳出人像的功能。
” “還有一個謎也得到了解釋:球狀閃電的穿透性!”林雲興奮地說,“當宏電子呈現出波的性質時,它自然可以穿透物體,遇到與它尺寸相當的孔洞時還會發生衍射。
” “球狀閃電呈現波性質時,就能覆蓋一定的範圍,所以雷球能量爆發時,能波及到與它有一定距離的物體!”許大校也恍然大悟地說。
就這樣,蒙在球狀閃電上的迷霧漸漸散去。
但這些理論成果對球狀閃電武器的研制并沒有什麼直接作用。
對于武器研制而言,首先是要收集大量的具有殺傷力的宏電子,在這點上,理論提供不了任何幫助。
不過,到目前為止基地已采集并存貯的宏電子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