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武器

關燈
自從對空泡的捕獲成功後,研究的道路豁然開闊,進程也變得平滑起來,成果一個接着一個出現,真有種坐在過山車上的感覺。

    繼我提出球狀閃電激發猜想,丁儀從理論上描述了宏電子的存在後,林雲的技術天才開始發揮關鍵性作用。

     研究的下一步自然是收集宏電子,丁儀的理論研究所需的數量并不多,但對于基地的武器研究來說則所需數量十分巨大。

    這本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傳統的電弧采集方式危險性很大,幾乎不可能再次進行。

    人們想出了各種解決方法,其中被考慮最多的是使用遙控飛行器,這雖然可以解決安全問題,但對于采集大量宏電子來說,則耗資巨大,效率很低。

     林雲則考慮直接探測未激發狀态的宏電子,她認為,既然宏電子在近距離能夠被肉眼看到,那麼它也一定能被高靈敏度的光學觀測手段在遠距離定位。

    她設想了一種大氣光學探測系統,這種系統可以在一個巨大的空間範圍内探測到透明但對光産生折射的實體,系統有兩束掃描大氣的激光,相互垂直,在地面有一套高靈敏度圖象采集和識别系統,将兩束激光在大氣中的折射變化組合成三維圖象,其算法與CT掃描相似。

     一時間,基地裡充滿了許多不穿軍裝的人,他們是軟件工程師、光學專家、模式識别專家,甚至還有天文望遠鏡的制作者。

     系統建成後,我們在屏幕上看到的并不是宏電子,而是大氣紛亂的擾動和氣體流,這些大氣運動平時是看不到的,這個系統則使其十分清晰地顯示出來。

    我驚奇地看到,平時看去甯靜如水的大氣竟是一個如此騷動的世界,如同一個巨大洗衣機中的水流。

    我意識到這套系統在氣象學上一定有很大用處,但由于精力集中在宏電子探測上,這方面并沒有向深處細想。

     宏電子的影象混在這龐雜的擾動氣流影象中,但由于其顯著的圓形形狀,模式識别軟件可以很容易地将它們從一片混沌中提取出來。

    這樣,就實現了大批量宏電子的空中定位,定位後的采集就很容易了,因為未被激發的宏電子沒有危險。

    采集時也不再用探杆,而是使用一張由超導線織成的大網,有時一次就能收集到多個宏電子,這過程很像在空中捕魚。

     現在,要獲得球狀閃電并将其變成人類的收藏品已是輕而易舉了,回想人類研究它的艱難曆程,那些像張彬和鄭敏一樣獻出了畢生精力甚至生命而一無所獲的人,那西伯利亞密林深處悲壯的3141基地,大家感慨萬分,我們現在才發現自己走了多少彎路,繞了多麼大的一個圈子。

     許大校說:“這就是科學研究,以前的每一步不管多荒唐,都是必不可少的。

    ” 他是在為直升機編隊送行時說出這些話的。

    以後,為了節約資金,宏電子的捕獲使用氦氣飛艇進行,基地的研究工作再也用不着直升機了。

    我們與兩個曾一同曆盡艱辛和危險的飛行員依依惜别,那無數次拉着雪亮的電弧的夜航,将成為我們一生中最珍貴的記憶,我們相信,科學史也會記下這些。

     臨别前,劉上尉對我們說:“加油幹吧,我們等着裝備你們的雷球機關槍呢!” 這是繼雷球之後飛行員創造的第二個名詞,以後在球狀閃電武器領域,它一直沿用下去。

     對未激發狀态宏電子光學探測的成功,激發了我們的另一個希望,但最後隻是證明了我們在物理學上的淺薄。

    系統首次試驗成功後,我和林雲興沖沖地找到丁儀。

     “丁教授,我們現在應該能夠找到宏原子的原子核了!” “是什麼讓你們這麼想?” “找不到宏原子核,是因為宏質子和宏中子不能像宏電子那樣被激發,可現在,我們用光學手段就可以直接定位空泡了!” 丁儀笑着搖搖頭,像是在寬容兩個小學生的錯誤:“找不到宏原子核主要不是因為它們不能激發,而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它們是什麼樣子。

    ” “什麼?它們不是空泡嗎?” “誰告訴過你它們是空泡的?從理論上推斷,它們的外形與宏電子完全不同,就像冰與火的外形完全不同一樣。

    ” 我實在想象不出還能有什麼形狀的宏粒子漂浮在我們周圍,隻是覺得周圍這看似空無一物的空間充滿了詭異。

     現在,我們在實驗室内就可以激發球狀閃電。

    激發裝置是這樣的:起點是一個存貯空泡的超導電池,空泡從這個超導電池中釋放出來以後,在一個磁場中被加速,然後連續通過10個閃電發生器。

    這些閃電發生器查聲的閃電能量總和遠大于以前在空中激發雷球時所用的電弧。

    開啟幾道閃電,依實驗的需要而定。

     對于武器制造而言,我們現在最想知道的就是宏電子能量釋放時對目标的高度選擇性,這也是球狀閃電最令人困惑和恐懼的魔鬼特性。

     丁儀說:“這與宏粒子的波粒二像性有關,我在理論上已經建立了一個能量釋放模型,我設計了一個觀察試驗,将使你們看到最不可思議的景象。

    這個試驗很簡單: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