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晴空霹靂

關燈
在我告訴高波将随他去雷電研究所的決定時,他說“在你做出最終決定前,我應該把事情說清楚:我知道你現在滿腦子想的是球狀閃電,雖然我們的出發點不同,我也對這個項目看好,但你要知道,一開始,我不可能讓所裡用很大的力量搞你這個項目。

    你知道張彬為什麼失敗嗎?他鑽到理論裡出不來了!但這也不能怪他,實在是條件所限。

    這兩年我給你的印象是忽視實驗,錯了,你做博士項目時我沒考慮實驗,是因為這種實驗的投入太高了,照我們現有的條件,根本做不好,不精确甚至不真實的實驗結果會拉理論的後腿,這番話使我重新認識了高波這人,像他這樣在學術上思想如此活躍,在社會上又如此現實真是不多見,這可能就是麻省理工出來的人的特點吧。

    其實我想的同他一樣,我明白建立起基礎實驗設施對球狀閃電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球狀閃電研究成功的标志是人工産生它。

    這些實驗設施首先應該包括大型的雷電模拟裝置,還有複雜的磁場發生裝置,以及更複雜的傳感探測系統,這套系統的預算肯定大的吓死人。

    我不是個書呆子,我知道要實現理想就得從現實開始一步步走。

     在火車上,高波突然向我問起了林雲的事。

    自泰山一别已兩年,林雲的影子一直沒有從我的腦海中消失過,但是因為對球狀閃電的專注,這記憶并沒有發展成某種無法控制的東西。

    與她在泰山上度過的短暫時光是我記憶中最美好的珍藏,對她的回憶往往是在最勞累室浮現出來,這使就像聽一首柔美的音樂,是一種很好的休息。

    高波曾說他很羨慕我這種狀态,因為感情生活就要超然度外,陷進去就不好了。

     高波談到林雲時說:“她向你提起過雷電武器系統的事?我對此很感興趣。

    “ “你想搞國防項目?“ “為什麼不?軍方不可能有完善的雷電研究機構,他們最終還得靠我們。

    這類項目經費來源很穩定的,也是一個極有潛力的市場。

    “ 自分别後我與林雲再沒聯系過,她隻給我留了一個手機号,高波讓我到京後立刻同她聯系。

     “你要搞清楚軍方雷電武器研究的現狀,注意,不要直接問她,你可以先請她吃頓飯或聽聽音樂會之類的,待關系發展成熟了再……”高波這時看上去像個老奸巨滑的間諜頭子。

     抵京後,還沒安頓下來,我就給林雲打了電話,當那熟悉的聲音傳來時,我感到一種說不出的溫暖,聽得出來她得知是我也很驚喜。

    按高波的意思,我應提出到她工作單位去看她,但這話實在說不出口,倒是她出人意料的請我過去。

     “你到新概念來找我吧,有事同你談!”她接着給了我一個北京近郊的地址。

     “新概念?”我立刻想到的是亞曆山大的英語教材。

     “哦,我們這樣叫慣了,是國防大學新概念武器開發中心,我畢業後就在這裡工作。

    ” 我還沒有到新單位報道,高波就迫不及待地讓我去找林雲。

     汽車出四環路後又走了約半個小時,公路邊出現了麥田。

    這一帶聚集了很多軍方的研究機構,它們大都是高大圍牆内式樣簡樸的建築,大門沒有标牌。

    但新概念武器開發中心卻是一幢外形很現代很張揚的20層高樓,看上去像哪個跨國公司的寫字樓,同附近的其他機構不同,大門口沒有哨兵,人們随意進出。

     我通過自動門進入寬大明亮的門廳,乘電梯上樓去找林雲的辦公室,發現這個地方類似于一個文職行政機構,從走廊兩冊幾個半開的門望進去,看到裡面是現在辦公場所的分格組合式布局,許多人在電腦和文檔紙堆中忙碌着,如果不是他們的軍裝,真會誤以為走進了一家大公司的寫字樓。

    我還看到幾名外國人,他們中有兩人甚至還穿着本國軍裝,與中國軍人混在一個辦公室中談笑風生。

     在一間标有“系統評價二部”的辦公室中,我找到了林雲。

    當身着少校軍裝的她帶着燦爛的笑容向我走來時,一種超越時尚的美令我怦然心動,我立刻明白了她是屬于軍隊的。

     “這裡與你想象的不同吧?”打過招呼後她問我。

     “太不同了,這到底是幹什麼的?” “顧名思義嘛。

    ” “什麼是新概念武器?” “比如,二戰中蘇軍把炸藥綁在經過訓練的軍犬身上,讓它們鑽到德軍坦克下面,就是一種新概念武器,這種想法甚至到現在都算新概念,不過它有很多變種:比如把爆炸物拴到海豚身上讓它們去攻擊潛艇,或訓練一群攜帶小型炸彈的飛鳥等,這裡是一種最新的想法――”林雲伏身到她的電腦上,調出了一份圖文并茂看上去像昆蟲知識網頁的文檔,“把衛星的強腐蝕性液囊裝到蟑螂之類的昆蟲身上,讓它們去摧毀敵人武器系統的集成電路。

    ” “真有趣。

    ”我說,在看電腦屏幕時,我距林雲很近,聞到了隐隐約約的清香,這是一種去除了所有甜分的香,有一種令人舒适的微苦,令我聯想到暴雨後初晴陽光中的青草地…… “還有,看這個,一種液體,噴灑後可使路面變得光滑而不可通行;這個,一種能使車輛和坦克發動機熄火的氣體;這個就不太有趣了:一台激光器,可像電視顯象管上的電子槍那樣掃描一個區域,使身處這個區域内的所有人暫時或永久使命……” 林雲的舉動讓我很吃驚:似乎他們的信息系統中的任何東西都可以随便調出來給外人看。

     “我們是生産概念的,這些概念大部分都沒用,有些甚至看上去像個玩笑,但其中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有可能變成現實,就很有意義了。

    ” “那麼這是個思想庫。

    ” “可以這麼說。

    我所在的這個部門的工作,就是從這些想法中發現可行的,并着手進一步的研究,有時這種研究可能深入到相當的程度,比如我們馬上要談的雷電武器系統。

    ” 她這麼快就談到了高波想知道的東西是個好兆頭,不過我還是問了她另外一個讓我很好奇的的問題:“這裡的那些西方軍官是怎麼回事?” “訪問學者。

    武器研究是一門科學,也需要交流。

    新概念武器離實現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它隻是一個概念。

    這個領域最需要的是思想活躍,需要大量的信息和各種思想的碰撞,交流對雙方都是有利的。

    ” “那就是說,你們也向對方派過訪問學者。

    ” “兩年前從泰山回來,我就到歐洲和北美,作為訪問學者在他們的新概念武器開發機構呆了三個月,他們哪個機構叫做武器系統超前評估委員會,在肯尼迪時代就有了……你這兩年怎麼樣,還是每天追蹤球狀閃電嗎?” 我說:“當然,我還能幹什麼,不過目前隻能從紙上追蹤。

    ” “那我送你一份禮物吧,”她說着又移動鼠标從電腦中找什麼,“這是一份球狀閃電的目擊者的叙述記錄。

    ” 我不以為然地說:“這類東西我見過上千份了。

    ” “但這份不一樣。

    ”林雲說着,屏幕上出現一段錄象:在一個林間空地上,有一架軍用直升機,直升機前站着兩個人,一個是穿着陸軍作訓服的林雲,另一個穿着輕便飛行服,顯然是這架直升機的駕駛員,後面的遠景中還可以看到幾個升上半空的氣球。

    林雲介紹說:“這是王松林上尉,陸航的直升機駕駛員。

    ” 接着我聽到了錄象中林雲的話音:“你再說一遍,我錄下來給我那位朋友。

    ” 上尉說:“好吧。

    我是說我哪次見到的絕對是你說的那種東西。

    那是1998年長江抗洪的時候,我出航去災區空投搶險物資,在700米的高度,不小心飛進了一片雷暴雲,這是絕對的禁飛區,但我一時轉不出來了。

    當時雲中的亂流使飛機像一片風中的樹葉上下颠簸,我的頭一下字撞到艙蓋上;大部分的儀表指針胡亂抖動,無線電裡什麼都聽不清。

    外面黑乎乎的,突然亮起一道閃電,然後我就看到了它,有籃球大小,發出橘紅色的光,它一出現,無線電裡的幹擾聲猛然增大了……” “注意聽下面的話!”林雲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