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異象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與池面幾乎融為一體;有的則白了一半,正是那些黑的部分使我看到了它們。
這不可能是我兩年前留下的,我從來沒有過這麼長的頭發,更沒有白發。
我輕輕拿起其中一根半黑半白的長發。
……拔一根長七根……我将頭發扔掉,仿佛它燙手似的。
那根頭發在空氣中漫漫飄落,竟拖着一道尾迹,那尾迹是由許多頭發自身的轉瞬即逝的映象組成,就好象我的視覺暫留時間延長了許多時間似的。
這根頭發并沒有落回地沿上,它隻落了一半的高度就在半空中消失了。
我再看地沿上其他頭發,它們也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我把頭放到水龍頭下沖了好長時間,然後木然地回到客廳,坐在沙發上,聽着外面的雨聲。
雨已經下得很大了,是一場暴雨,但沒有雷聲和閃電。
雨打在窗上,聽上去像一個人或許多人的低語,仿佛在提醒我什麼。
聽久了,我漸漸想象出了那低語的内容,它一遍遍地重複着,聽起來越來越真實: “那天有雷,那天有雷,那天有雷,那天有雷,那天有雷……” 我再次在一個暴雨之夜在家裡一直坐到天亮,然後再次木然地離開了家,我知道自己把什麼東西永遠留在這裡,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再回來了。
球狀閃電,我必須要面對它了,因為開學後,大氣電氣專業的課程就要開始了。
講大氣電學的是一名叫張彬的副教授,這人五十歲左右,個子不高不矮,眼鏡不厚不薄,講話聲音不高不低,課講的不好不壞,總之,是那種最一般的人,他唯一與衆不同的地方是腿有點瘸,但不注意就看不出來。
這天下午下課好,階梯教室中隻剩我和張彬兩人,他在講台上收拾東西,沒有注意到我。
時值中秋,夕陽把幾縷金色的光投進來,窗台上落了一層金黃色的落葉,内心一向冷漠的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作詩的季節了。
我站起來走到講台前:“張老師,我想請教個問題,與今天的課無關。
” 張彬擡頭看了我一眼,點了點頭,又低頭收拾東西。
“關于球狀閃電,您能告訴我什麼?”我說出了那個一直深埋在心中但從未說出口的詞。
張彬的手停止了動作,擡起頭,但沒看我,而是看着窗外的夕陽,仿佛那就是我指的東西。
“你想知道些什麼?”過了幾秒鐘他才問。
“關于它的一切。
”我說。
張彬一動不動地直視着夕陽,任陽光直射到臉上,這時陽光仍然很亮,他就不覺得刺眼嗎? “比如,它的曆史記錄。
”我不得不問的更詳細些。
“在歐洲,它在中世紀就有記載;在中國,比較詳細的記載是明代的張居正寫下的。
但直到1837年才有了第一次正規的科學記載,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它在最近四十年才為科學界所接受。
” “那麼,關于它的理論呢?” “有很多種。
”張彬簡單地說了一句後又不吱聲了。
他把目光從夕陽上收回來,但沒有接着收拾東西,像在深思什麼。
“最傳統的理論是什麼?” “認為它是一種旋渦狀高溫等離子體,由于内部高速旋轉造成的離心力與外部大氣壓力達到平衡,因而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穩定性。
” “還有嗎?” “還有人認為它是高溫混合氣體之間的化學反應,從而維持了能量的穩定。
” “您能告訴我更多一些嗎?”我說。
向他提問,如同費力地推着一個沉重的石碾子,推一下才動一下。
“還有微波激射-孤立子理論,認為球狀閃電是由體積約為若幹立方米的大氣微波激設所引起的。
微波激射所引起的。
微波激射相當與能量低的多的激光,在空氣體積很大時,微波激射會産生局部電場即孤立子,從而導緻看的見的球狀閃電。
” “那麼最新的理論呢?” “也有很多,比較受到注意的是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亞伯拉罕森和迪尼斯的理論,認為球狀閃電主要是由微型含矽顆粒組成的網絡球體燃燒形成。
其他的五花八門,甚至有人認為它是空氣中的常溫核聚變。
” 張彬停了一下,終于說出了更多的内容:“在國内,中科院大氣所有人提出了大氣中等離子體的理論,從電磁流體力學方程出發,引入旋渦-孤立子諧振腔模型,在适當溫度場邊界條件下,通過數值求解方程,從理論上得出了大氣中等離子體渦團――火球的解及它存在的必要和充分條件。
” “您認為這些理論怎麼樣?” 張彬緩緩地搖了搖頭:“要證明這些理論的正确,隻有在實驗室中産生出球狀閃電,但至今沒人成功過。
” “在國内,目擊球狀閃電的案例有多少?” “不少,有上千份吧。
其中最著名的是1998年中央電視台拍攝的長江抗洪記錄片中,無意間清晰地攝下了一個球狀閃電。
” “張老師,最後一個問題:在國内大氣物理學界,有親眼看見過它的人嗎?” 張彬又擡頭看窗外的夕陽:“有。
” “什麼時間?” “1962年7月。
” “什麼地方?” “泰山玉皇頂。
” “您知道這人現在在哪兒嗎?” 張彬搖了搖頭,擡腕看了看表:“你該去食堂打飯了。
”說完拿起他的東西徑自朝外走去。
我追上了他,把這麼多年來自己心中的問題全部傾瀉出來:“張老師,您能夠想象有這麼一種東西,以一團火球的形式毫不困難地穿過牆壁,在空氣中飛行時你感不到它的一點熱量,卻能瞬間把人燒成灰?有記載它曾把睡在被窩裡的一對夫妻燒成灰,被子上卻連一道焦痕都沒留下!您能想象它進入冰箱,瞬間使裡面的所有冷凍食品都
這不可能是我兩年前留下的,我從來沒有過這麼長的頭發,更沒有白發。
我輕輕拿起其中一根半黑半白的長發。
……拔一根長七根……我将頭發扔掉,仿佛它燙手似的。
那根頭發在空氣中漫漫飄落,竟拖着一道尾迹,那尾迹是由許多頭發自身的轉瞬即逝的映象組成,就好象我的視覺暫留時間延長了許多時間似的。
這根頭發并沒有落回地沿上,它隻落了一半的高度就在半空中消失了。
我再看地沿上其他頭發,它們也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我把頭放到水龍頭下沖了好長時間,然後木然地回到客廳,坐在沙發上,聽着外面的雨聲。
雨已經下得很大了,是一場暴雨,但沒有雷聲和閃電。
雨打在窗上,聽上去像一個人或許多人的低語,仿佛在提醒我什麼。
聽久了,我漸漸想象出了那低語的内容,它一遍遍地重複着,聽起來越來越真實: “那天有雷,那天有雷,那天有雷,那天有雷,那天有雷……” 我再次在一個暴雨之夜在家裡一直坐到天亮,然後再次木然地離開了家,我知道自己把什麼東西永遠留在這裡,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再回來了。
球狀閃電,我必須要面對它了,因為開學後,大氣電氣專業的課程就要開始了。
講大氣電學的是一名叫張彬的副教授,這人五十歲左右,個子不高不矮,眼鏡不厚不薄,講話聲音不高不低,課講的不好不壞,總之,是那種最一般的人,他唯一與衆不同的地方是腿有點瘸,但不注意就看不出來。
這天下午下課好,階梯教室中隻剩我和張彬兩人,他在講台上收拾東西,沒有注意到我。
時值中秋,夕陽把幾縷金色的光投進來,窗台上落了一層金黃色的落葉,内心一向冷漠的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作詩的季節了。
我站起來走到講台前:“張老師,我想請教個問題,與今天的課無關。
” 張彬擡頭看了我一眼,點了點頭,又低頭收拾東西。
“關于球狀閃電,您能告訴我什麼?”我說出了那個一直深埋在心中但從未說出口的詞。
張彬的手停止了動作,擡起頭,但沒看我,而是看着窗外的夕陽,仿佛那就是我指的東西。
“你想知道些什麼?”過了幾秒鐘他才問。
“關于它的一切。
”我說。
張彬一動不動地直視着夕陽,任陽光直射到臉上,這時陽光仍然很亮,他就不覺得刺眼嗎? “比如,它的曆史記錄。
”我不得不問的更詳細些。
“在歐洲,它在中世紀就有記載;在中國,比較詳細的記載是明代的張居正寫下的。
但直到1837年才有了第一次正規的科學記載,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它在最近四十年才為科學界所接受。
” “那麼,關于它的理論呢?” “有很多種。
”張彬簡單地說了一句後又不吱聲了。
他把目光從夕陽上收回來,但沒有接着收拾東西,像在深思什麼。
“最傳統的理論是什麼?” “認為它是一種旋渦狀高溫等離子體,由于内部高速旋轉造成的離心力與外部大氣壓力達到平衡,因而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穩定性。
” “還有嗎?” “還有人認為它是高溫混合氣體之間的化學反應,從而維持了能量的穩定。
” “您能告訴我更多一些嗎?”我說。
向他提問,如同費力地推着一個沉重的石碾子,推一下才動一下。
“還有微波激射-孤立子理論,認為球狀閃電是由體積約為若幹立方米的大氣微波激設所引起的。
微波激射所引起的。
微波激射相當與能量低的多的激光,在空氣體積很大時,微波激射會産生局部電場即孤立子,從而導緻看的見的球狀閃電。
” “那麼最新的理論呢?” “也有很多,比較受到注意的是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亞伯拉罕森和迪尼斯的理論,認為球狀閃電主要是由微型含矽顆粒組成的網絡球體燃燒形成。
其他的五花八門,甚至有人認為它是空氣中的常溫核聚變。
” 張彬停了一下,終于說出了更多的内容:“在國内,中科院大氣所有人提出了大氣中等離子體的理論,從電磁流體力學方程出發,引入旋渦-孤立子諧振腔模型,在适當溫度場邊界條件下,通過數值求解方程,從理論上得出了大氣中等離子體渦團――火球的解及它存在的必要和充分條件。
” “您認為這些理論怎麼樣?” 張彬緩緩地搖了搖頭:“要證明這些理論的正确,隻有在實驗室中産生出球狀閃電,但至今沒人成功過。
” “在國内,目擊球狀閃電的案例有多少?” “不少,有上千份吧。
其中最著名的是1998年中央電視台拍攝的長江抗洪記錄片中,無意間清晰地攝下了一個球狀閃電。
” “張老師,最後一個問題:在國内大氣物理學界,有親眼看見過它的人嗎?” 張彬又擡頭看窗外的夕陽:“有。
” “什麼時間?” “1962年7月。
” “什麼地方?” “泰山玉皇頂。
” “您知道這人現在在哪兒嗎?” 張彬搖了搖頭,擡腕看了看表:“你該去食堂打飯了。
”說完拿起他的東西徑自朝外走去。
我追上了他,把這麼多年來自己心中的問題全部傾瀉出來:“張老師,您能夠想象有這麼一種東西,以一團火球的形式毫不困難地穿過牆壁,在空氣中飛行時你感不到它的一點熱量,卻能瞬間把人燒成灰?有記載它曾把睡在被窩裡的一對夫妻燒成灰,被子上卻連一道焦痕都沒留下!您能想象它進入冰箱,瞬間使裡面的所有冷凍食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