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正午。
我穿着一身幹淨的新衣服。
它們是我在那災難性的流浪最後一天買的,是柔軟的長袖白色套頭衫和流行的褪色藍工裝褲。
我倆在劈啪作響的壁爐火前擺上一頓“野餐”。
地毯上鋪一塊白布,我倆坐在上面共進遲到的早餐,莫約則在廚房地闆上以它的方式大吃大嚼它的早餐。
又是法式黃油面包、桔子汁、煮雞蛋,切成大塊的水果。
我大口吃着,不顧她警告我病還沒完全好。
我已經基本上痊愈。
連她的數字小體溫表都這麼說。
我應該出發去新奧爾良。
如果機場開放,我大概入夜時就會到那兒,但我現在還不想離開她。
我向她要了點葡萄酒。
我想與地聊天,我想了解她,我也害怕離開她,害怕她不在身邊的孤獨。
坐飛機旅行使我心裡感到恐懼。
再說,我也喜歡與她作伴。
…… 她正在滔滔不絕講她的傳教生活,說她從一開始就十分喜歡這項活動。
她先在秘魯待了幾年,然後到中美洲北部的尤卡坦半島。
她最近一次使命是到法屬圭亞那的叢林地帶,那裡全是原始的印第安人部落。
具體地點是聖瑪格麗特-瑪麗,是距離聖洛朗鎮不遠的一個地方,乘機動船沿着馬羅尼河逆流而上,行走六個小時就到。
她和其他修女修整那裡的水泥小教堂、白牆壁的小型學校校舍和醫院。
她還經常做些傳教之外的善事,直接到村民中去幫助他們。
她說她很熱愛這項工作。
她向我展示一大堆照片,都是些長方形的小彩照,上面有傳教團住的粗糙的小房子,有她和其地修女住的房間,有主持彌撒的牧師的房子。
相片上的修女沒有一個戴面紗或佩載宗教飾物,她們全都穿卡其布或白棉布服裝,頭發都披散着,她說她們都是真正做事的姊妹。
這些相片中也有她本人,神采奕奕、喜氣洋洋,毫無現在的沉思默想和郁郁寡歡。
在一張近鏡頭韓昊,她被一群紅臉龐的印第安人簇擁着站在中間,背景是一座奇形怪狀的小建築,牆壁上有一些花稍的雕刻裝飾。
在另一張照片,她正在給一位像鬼魂般的老翁打針,對方坐在一張塗得花花綠綠的直背靠椅上。
她說多少世紀以來,這些熱帶叢林村莊裡的生活一直沒有改變。
這些人早在法國和西班牙人踏上南美洲的土地之前就世代居住在這裡。
很難讓他們相信護士、醫生和牧師。
她本人倒不在乎這些土着是否聽懂她們的布道和祈禱。
她在乎的是預防接種和受感染傷口的消毒。
她在乎的是把斷手斷腿走好位,好讓傷員不緻于終生殘廢。
所以,他們當然希望她回去。
他們已經做到很理解她的這次請假。
他們需要她。
她的工作在等着她去做。
她給我看我已經看過的那份電報,釘在浴室鏡子上方的牆上。
“你想念他們,這很顯然。
”我說。
我正在觀察她,想見到内疚的神色顯現在她臉上,以表示她對我倆剛做過的那事感到後悔。
但她并沒做這樣的表示。
她對那封電報好像也沒感到有什麼不安。
“我當然要回去,”她說。
“這聽起來也許荒唐,但剛開始時我也很不願離開。
可是貞操這個問題――它早已成為毀滅我的陰影,纏上我,讓我擺脫不了。
” 我當然理解她。
她睜大眼睛平靜地看着我。
“現在你也知道了,”我說,“是否與男人睡覺真的不是一件重要的事。
是不是?” “也許吧。
”她淡淡微笑了一下說。
她顯得真怪,坐在毛毯上,兩腿拘謹地并攏歪靠向一邊,頭發披散,在這房間裡看上去比在她的所有照片裡都更像被着面紗的修女。
“它是何時纏上你的?”我問。
“你認為這很重要嗎?”她反問。
“即使我講了,你也不會誇獎我的故事。
” “但我想知道。
”我說。
她在芝加哥的布裡奇波特區長大,父母分别是信仰天主教的教師和會計師,她很小就展現出很有彈鋼琴的天賦。
為此全家人犧牲一切,給她請個著名的鋼琴教師。
“你知道,這是自我犧牲,”她又微微笑了一下說,“從一開始就是。
不同的是,那時是音樂,而現在是醫護。
” 但即使在那時,她也是個笃信宗教的孩子,整天讀聖徒傳,幻想當個聖人,長大後到國外去傳教和工作。
那位神秘的聖羅絲-德-利瑪尤其讓她着迷。
聖馬丁-德-波雷斯――他更多是在全球範圍内工作――也是如此。
還有聖麗塔。
她希望有一天能去救治麻瘋病人,能找到一種充滿激情和英雄主義工作的人生。
她還是個小女孩時,就在她家房子的後面蓋一座小禮拜堂。
她常在裡面,跪在十字架前,一跪就是好幾個小時,盼望耶稣的傷口(聖傷痕)會在她的手腳裡展開。
“我對這些聖經故事非常當真,”她說。
“對我來說,聖徒都确有其人。
當英雄的可能對我來說真的存在”。
“英雄主義。
”我重複這個詞。
不過這是我對它的理解,與她的大相徑庭。
但我沒打斷她的叙述。
“後來,彈鋼琴似乎和我的精神世界沖突起來。
我想犧牲一切幫助别人,這就意味着放棄鋼琴,首先是放棄鋼琴。
” 我聽了這很傷心。
我覺得她并不常講自己的往事,所以她講的時候聲音非常壓抑。
“可是你彈琴時給别人帶來快樂,這又怎麼講呢?”我問。
“這不也是很有意義的事麼?” “現在我可以說确是這樣,”她說,聲音更加低沉,艱難地緩緩說出。
“但那時呢?我也沒把握。
我那時覺得自大概不是彈琴的料。
我才不想表演,雖然我不介意讓人聽見。
她看看我,臉有點紅。
要是我躲在教堂樓箱或布幕後面彈琴,我也許就不害怕。
” “我懂,”我說。
“是有許多人都像你這樣害羞。
” “可是你不害羞,對吧?” 我搖搖頭。
她解釋說,讓她穿着白花邊裙當衆演奏特别難受。
為了取悅她父母和老師,她隻好這麼做。
參加各種比賽簡直是折磨。
但她差不多每次都奪冠。
等她到十六歲時,她的彈琴已經成為全家人的事業。
“那音樂本身呢,你喜歡嗎?” 她想了一會兒,說:“音樂讓我非常入迷。
當我一個人彈琴時……沒有人在旁邊看着我,這時我完全陶醉在音樂裡,就像吃了迷幻藥一樣,音樂簡直可以說是……情欲的。
旋律有時讓我沉醉不醒。
它們不斷在我的腦海響起。
我彈琴時忘記了時間。
現在我聽音樂時還總是振奮或陶醉。
你在我這兒見不到收音機或錄音機。
現在我連這些東西都不敢放在身邊。
” “但你為什麼排斥自己的這種需要呢?”我看着周圍。
房間裡也沒有鋼琴。
她不在乎地搖搖頭,說:“你沒看出音樂的效果對我太強烈了嗎?一聽音樂我就把别的事都忘記。
這樣我就做不成事了。
也就是說,中斷日常
我穿着一身幹淨的新衣服。
它們是我在那災難性的流浪最後一天買的,是柔軟的長袖白色套頭衫和流行的褪色藍工裝褲。
我倆在劈啪作響的壁爐火前擺上一頓“野餐”。
地毯上鋪一塊白布,我倆坐在上面共進遲到的早餐,莫約則在廚房地闆上以它的方式大吃大嚼它的早餐。
又是法式黃油面包、桔子汁、煮雞蛋,切成大塊的水果。
我大口吃着,不顧她警告我病還沒完全好。
我已經基本上痊愈。
連她的數字小體溫表都這麼說。
我應該出發去新奧爾良。
如果機場開放,我大概入夜時就會到那兒,但我現在還不想離開她。
我向她要了點葡萄酒。
我想與地聊天,我想了解她,我也害怕離開她,害怕她不在身邊的孤獨。
坐飛機旅行使我心裡感到恐懼。
再說,我也喜歡與她作伴。
…… 她正在滔滔不絕講她的傳教生活,說她從一開始就十分喜歡這項活動。
她先在秘魯待了幾年,然後到中美洲北部的尤卡坦半島。
她最近一次使命是到法屬圭亞那的叢林地帶,那裡全是原始的印第安人部落。
具體地點是聖瑪格麗特-瑪麗,是距離聖洛朗鎮不遠的一個地方,乘機動船沿着馬羅尼河逆流而上,行走六個小時就到。
她和其他修女修整那裡的水泥小教堂、白牆壁的小型學校校舍和醫院。
她還經常做些傳教之外的善事,直接到村民中去幫助他們。
她說她很熱愛這項工作。
她向我展示一大堆照片,都是些長方形的小彩照,上面有傳教團住的粗糙的小房子,有她和其地修女住的房間,有主持彌撒的牧師的房子。
相片上的修女沒有一個戴面紗或佩載宗教飾物,她們全都穿卡其布或白棉布服裝,頭發都披散着,她說她們都是真正做事的姊妹。
這些相片中也有她本人,神采奕奕、喜氣洋洋,毫無現在的沉思默想和郁郁寡歡。
在一張近鏡頭韓昊,她被一群紅臉龐的印第安人簇擁着站在中間,背景是一座奇形怪狀的小建築,牆壁上有一些花稍的雕刻裝飾。
在另一張照片,她正在給一位像鬼魂般的老翁打針,對方坐在一張塗得花花綠綠的直背靠椅上。
她說多少世紀以來,這些熱帶叢林村莊裡的生活一直沒有改變。
這些人早在法國和西班牙人踏上南美洲的土地之前就世代居住在這裡。
很難讓他們相信護士、醫生和牧師。
她本人倒不在乎這些土着是否聽懂她們的布道和祈禱。
她在乎的是預防接種和受感染傷口的消毒。
她在乎的是把斷手斷腿走好位,好讓傷員不緻于終生殘廢。
所以,他們當然希望她回去。
他們已經做到很理解她的這次請假。
他們需要她。
她的工作在等着她去做。
她給我看我已經看過的那份電報,釘在浴室鏡子上方的牆上。
“你想念他們,這很顯然。
”我說。
我正在觀察她,想見到内疚的神色顯現在她臉上,以表示她對我倆剛做過的那事感到後悔。
但她并沒做這樣的表示。
她對那封電報好像也沒感到有什麼不安。
“我當然要回去,”她說。
“這聽起來也許荒唐,但剛開始時我也很不願離開。
可是貞操這個問題――它早已成為毀滅我的陰影,纏上我,讓我擺脫不了。
” 我當然理解她。
她睜大眼睛平靜地看着我。
“現在你也知道了,”我說,“是否與男人睡覺真的不是一件重要的事。
是不是?” “也許吧。
”她淡淡微笑了一下說。
她顯得真怪,坐在毛毯上,兩腿拘謹地并攏歪靠向一邊,頭發披散,在這房間裡看上去比在她的所有照片裡都更像被着面紗的修女。
“它是何時纏上你的?”我問。
“你認為這很重要嗎?”她反問。
“即使我講了,你也不會誇獎我的故事。
” “但我想知道。
”我說。
她在芝加哥的布裡奇波特區長大,父母分别是信仰天主教的教師和會計師,她很小就展現出很有彈鋼琴的天賦。
為此全家人犧牲一切,給她請個著名的鋼琴教師。
“你知道,這是自我犧牲,”她又微微笑了一下說,“從一開始就是。
不同的是,那時是音樂,而現在是醫護。
” 但即使在那時,她也是個笃信宗教的孩子,整天讀聖徒傳,幻想當個聖人,長大後到國外去傳教和工作。
那位神秘的聖羅絲-德-利瑪尤其讓她着迷。
聖馬丁-德-波雷斯――他更多是在全球範圍内工作――也是如此。
還有聖麗塔。
她希望有一天能去救治麻瘋病人,能找到一種充滿激情和英雄主義工作的人生。
她還是個小女孩時,就在她家房子的後面蓋一座小禮拜堂。
她常在裡面,跪在十字架前,一跪就是好幾個小時,盼望耶稣的傷口(聖傷痕)會在她的手腳裡展開。
“我對這些聖經故事非常當真,”她說。
“對我來說,聖徒都确有其人。
當英雄的可能對我來說真的存在”。
“英雄主義。
”我重複這個詞。
不過這是我對它的理解,與她的大相徑庭。
但我沒打斷她的叙述。
“後來,彈鋼琴似乎和我的精神世界沖突起來。
我想犧牲一切幫助别人,這就意味着放棄鋼琴,首先是放棄鋼琴。
” 我聽了這很傷心。
我覺得她并不常講自己的往事,所以她講的時候聲音非常壓抑。
“可是你彈琴時給别人帶來快樂,這又怎麼講呢?”我問。
“這不也是很有意義的事麼?” “現在我可以說确是這樣,”她說,聲音更加低沉,艱難地緩緩說出。
“但那時呢?我也沒把握。
我那時覺得自大概不是彈琴的料。
我才不想表演,雖然我不介意讓人聽見。
她看看我,臉有點紅。
要是我躲在教堂樓箱或布幕後面彈琴,我也許就不害怕。
” “我懂,”我說。
“是有許多人都像你這樣害羞。
” “可是你不害羞,對吧?” 我搖搖頭。
她解釋說,讓她穿着白花邊裙當衆演奏特别難受。
為了取悅她父母和老師,她隻好這麼做。
參加各種比賽簡直是折磨。
但她差不多每次都奪冠。
等她到十六歲時,她的彈琴已經成為全家人的事業。
“那音樂本身呢,你喜歡嗎?” 她想了一會兒,說:“音樂讓我非常入迷。
當我一個人彈琴時……沒有人在旁邊看着我,這時我完全陶醉在音樂裡,就像吃了迷幻藥一樣,音樂簡直可以說是……情欲的。
旋律有時讓我沉醉不醒。
它們不斷在我的腦海響起。
我彈琴時忘記了時間。
現在我聽音樂時還總是振奮或陶醉。
你在我這兒見不到收音機或錄音機。
現在我連這些東西都不敢放在身邊。
” “但你為什麼排斥自己的這種需要呢?”我看着周圍。
房間裡也沒有鋼琴。
她不在乎地搖搖頭,說:“你沒看出音樂的效果對我太強烈了嗎?一聽音樂我就把别的事都忘記。
這樣我就做不成事了。
也就是說,中斷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