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的胃口。
既然工程師需要化學藥品,他就象過去變成泥水匠和皮匠似的,一下子又變成化學家了。
大家需要什麼,他就可以幹什麼,正如他對納布所說的,如果必要的話,“連舞蹈和禮儀教師都能擔任”。
納布和潘克洛夫首先被派去取儒艮的油,把它的肉留着食用。
他們對工程師十分信任,連一句話也不問,馬上就出發了。
幾分鐘以後,賽勒斯-史密斯、赫伯特和吉丁-史佩萊也帶着筐子往煤層去了,那裡的最近過渡地層裡,含有大量的黃鐵礦石,史密斯上一次曾經找到過一塊這類的标本。
他們用了一整天的工夫,把礦石運回“石窟”,傍晚的時候,這些礦石已經運來好幾噸了。
第二天,5月8日,工程師開始工作了。
這些黃鐵礦石的主要成分是炭、火石、礬土和硫化鐵,其中硫化鐵的含量過多,必須使它分離,盡快地把它變為硫酸鹽。
取得硫酸鹽以後,就可以蒸餾出硫酸來了。
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取得硫酸。
硫酸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原料,根據硫酸的消耗量,就可以估計出一個國家工業生産的情況來。
這種酸的用處很大,居民們将來可以利用它制造蠟燭,鞣制皮革等等,可是這一次工程師另有用途,把它留起來了。
賽勒斯-史密斯在“石窟”後面找了一塊十分平坦的地方,他在地面上鋪了一層樹枝和木柴,上面堆了幾塊黃鐵礦石,互相架起來,上面又蓋了一層薄薄的黃鐵礦石,這是事先打碎的,大小都和核桃差不多。
這一步完成以後,他們就把木柴點着了,熱度傳到片岩上,片岩含有炭和硫磺,馬上就燃燒起來。
然後他們又新添了幾層碎礦石,堆成一大堆,外面蓋上幹土和野草,還留下通氣的窟窿,好象在把一堆木柴燒成木炭似的。
硫化鐵變成硫酸鐵和礬土變成硫酸鋁的過程至少需要十天到十二天,他們經過上述的安排以後,就讓它自己去變化,不再照料了。
硫酸鐵和硫酸鋁都能在水中溶解,可是其他如火石、焦炭、灰渣等是不能在水中溶解的。
在進行這項化學工作的同時,賽勒斯-史密斯繼續從事其他的工作,他們幹得非常起勁,恨不得一下子就成功。
納布和潘克洛夫已經把儒艮身上的脂肪全部取下來,裝在大陶土罐裡了。
現在需要用堿化的方法把甘油從脂肪裡分離出來。
要完成這項工作,一定要有小蘇打或石灰,用其中的任何一種分解脂肪,就可以形成肥皂,使甘油分離出來,這種甘油正是工程師想得到的。
想用石灰倒很方便,可是這樣所得到的是石灰質的肥皂,不能在水裡溶解,因此毫無用處。
反過來說,如果利用小蘇打,就可以得到一種能溶解的肥皂,可供日常使用。
賽勒斯-史密斯是一個從實際出發的人,他甯可費事也要弄到小蘇打。
困難嗎?不,因為岸邊水生植物很多,有海蓬子、番杏和各種漂上岸來的馬尾藻科。
他們把這種植物大量地收集起來,先把它們曬幹,然後在露天的坑洞裡焚燒。
他們一連燒了好幾天,結果得到許多灰色的粉末,很久以來,人們就把這種物質叫做“天然小蘇打”。
有了小蘇打,工程師就用來和脂肪化合,結果既得到了可以溶解的肥皂,又有了中性物質——甘油。
可是這還不算完。
為了将來的工作着想,賽勒斯-史密斯還需要另外一樣東西,那就是硝酸鉀,通常叫做硝鹽,也叫硝石鹽。
賽勒斯-史密斯可以用硝酸和碳酸鉀化合制成硝酸鉀,碳酸鉀很容易從植物灰裡面取到。
成問題的是硝酸,如果硝酸不象别的物質那樣,伸手就可拿到的話,他就會遇到一些困難了。
幸而赫伯特在富蘭克林山麓發現了一個硝鹽礦脈,他們隻要把這種鹽提煉一下就行了。
這些不同的工作繼續了一個星期,在硫化鐵沒有變成硫酸鐵以前就完成了。
剩下幾天,居民們抓緊時間,砌了一個特殊的磚爐,預備蒸餾尚未制得的硫酸鐵。
到5月18日左右,這一切幾乎和化學變化同時完成了。
幾天來,吉丁-史佩萊、赫伯特、納布和潘克洛夫在工程師聰明的指導下,成了最能幹的工人。
實際需要是最能使人信服和最善于教導人的老師。
大堆的黃鐵礦石經過加熱以後,完全還原了,他們把得到的硫酸鐵、硫酸鋁、火石、炭渣和灰燼全放在一隻盛滿了水的盆子裡,把這種混合物攪和一陣,接着讓它沉澱,然後把水倒出來,得到一種含有硫酸鐵溶液和硫酸鋁溶液的純淨液體,其他不能溶解的物質,還保持着固體的狀态。
最後,蒸發了的一部分液體,形成硫酸鐵的結晶,其餘含有硫酸鋁的沒有蒸發過的液體就不要了。
賽勒斯-史密斯現在有大量的硫酸鐵結晶可以用來提取硫酸。
制造硫酸需要很大成本。
有不少設備都是必需的,如:一套特殊的工具、白金的儀器、不怕酸類腐蝕的鉛室——用來在裡面進行化學變化——等等。
這些東西工程師手裡一樣也沒有,可是他知道,特别是在波希米亞,有一種非常簡單的制造硫酸的方法,這種方法也有一個優點,能夠生産濃度很高的硫酸。
“北歐硫酸”就是用
既然工程師需要化學藥品,他就象過去變成泥水匠和皮匠似的,一下子又變成化學家了。
大家需要什麼,他就可以幹什麼,正如他對納布所說的,如果必要的話,“連舞蹈和禮儀教師都能擔任”。
納布和潘克洛夫首先被派去取儒艮的油,把它的肉留着食用。
他們對工程師十分信任,連一句話也不問,馬上就出發了。
幾分鐘以後,賽勒斯-史密斯、赫伯特和吉丁-史佩萊也帶着筐子往煤層去了,那裡的最近過渡地層裡,含有大量的黃鐵礦石,史密斯上一次曾經找到過一塊這類的标本。
他們用了一整天的工夫,把礦石運回“石窟”,傍晚的時候,這些礦石已經運來好幾噸了。
第二天,5月8日,工程師開始工作了。
這些黃鐵礦石的主要成分是炭、火石、礬土和硫化鐵,其中硫化鐵的含量過多,必須使它分離,盡快地把它變為硫酸鹽。
取得硫酸鹽以後,就可以蒸餾出硫酸來了。
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取得硫酸。
硫酸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原料,根據硫酸的消耗量,就可以估計出一個國家工業生産的情況來。
這種酸的用處很大,居民們将來可以利用它制造蠟燭,鞣制皮革等等,可是這一次工程師另有用途,把它留起來了。
賽勒斯-史密斯在“石窟”後面找了一塊十分平坦的地方,他在地面上鋪了一層樹枝和木柴,上面堆了幾塊黃鐵礦石,互相架起來,上面又蓋了一層薄薄的黃鐵礦石,這是事先打碎的,大小都和核桃差不多。
這一步完成以後,他們就把木柴點着了,熱度傳到片岩上,片岩含有炭和硫磺,馬上就燃燒起來。
然後他們又新添了幾層碎礦石,堆成一大堆,外面蓋上幹土和野草,還留下通氣的窟窿,好象在把一堆木柴燒成木炭似的。
硫化鐵變成硫酸鐵和礬土變成硫酸鋁的過程至少需要十天到十二天,他們經過上述的安排以後,就讓它自己去變化,不再照料了。
硫酸鐵和硫酸鋁都能在水中溶解,可是其他如火石、焦炭、灰渣等是不能在水中溶解的。
在進行這項化學工作的同時,賽勒斯-史密斯繼續從事其他的工作,他們幹得非常起勁,恨不得一下子就成功。
納布和潘克洛夫已經把儒艮身上的脂肪全部取下來,裝在大陶土罐裡了。
現在需要用堿化的方法把甘油從脂肪裡分離出來。
要完成這項工作,一定要有小蘇打或石灰,用其中的任何一種分解脂肪,就可以形成肥皂,使甘油分離出來,這種甘油正是工程師想得到的。
想用石灰倒很方便,可是這樣所得到的是石灰質的肥皂,不能在水裡溶解,因此毫無用處。
反過來說,如果利用小蘇打,就可以得到一種能溶解的肥皂,可供日常使用。
賽勒斯-史密斯是一個從實際出發的人,他甯可費事也要弄到小蘇打。
困難嗎?不,因為岸邊水生植物很多,有海蓬子、番杏和各種漂上岸來的馬尾藻科。
他們把這種植物大量地收集起來,先把它們曬幹,然後在露天的坑洞裡焚燒。
他們一連燒了好幾天,結果得到許多灰色的粉末,很久以來,人們就把這種物質叫做“天然小蘇打”。
有了小蘇打,工程師就用來和脂肪化合,結果既得到了可以溶解的肥皂,又有了中性物質——甘油。
可是這還不算完。
為了将來的工作着想,賽勒斯-史密斯還需要另外一樣東西,那就是硝酸鉀,通常叫做硝鹽,也叫硝石鹽。
賽勒斯-史密斯可以用硝酸和碳酸鉀化合制成硝酸鉀,碳酸鉀很容易從植物灰裡面取到。
成問題的是硝酸,如果硝酸不象别的物質那樣,伸手就可拿到的話,他就會遇到一些困難了。
幸而赫伯特在富蘭克林山麓發現了一個硝鹽礦脈,他們隻要把這種鹽提煉一下就行了。
這些不同的工作繼續了一個星期,在硫化鐵沒有變成硫酸鐵以前就完成了。
剩下幾天,居民們抓緊時間,砌了一個特殊的磚爐,預備蒸餾尚未制得的硫酸鐵。
到5月18日左右,這一切幾乎和化學變化同時完成了。
幾天來,吉丁-史佩萊、赫伯特、納布和潘克洛夫在工程師聰明的指導下,成了最能幹的工人。
實際需要是最能使人信服和最善于教導人的老師。
大堆的黃鐵礦石經過加熱以後,完全還原了,他們把得到的硫酸鐵、硫酸鋁、火石、炭渣和灰燼全放在一隻盛滿了水的盆子裡,把這種混合物攪和一陣,接着讓它沉澱,然後把水倒出來,得到一種含有硫酸鐵溶液和硫酸鋁溶液的純淨液體,其他不能溶解的物質,還保持着固體的狀态。
最後,蒸發了的一部分液體,形成硫酸鐵的結晶,其餘含有硫酸鋁的沒有蒸發過的液體就不要了。
賽勒斯-史密斯現在有大量的硫酸鐵結晶可以用來提取硫酸。
制造硫酸需要很大成本。
有不少設備都是必需的,如:一套特殊的工具、白金的儀器、不怕酸類腐蝕的鉛室——用來在裡面進行化學變化——等等。
這些東西工程師手裡一樣也沒有,可是他知道,特别是在波希米亞,有一種非常簡單的制造硫酸的方法,這種方法也有一個優點,能夠生産濃度很高的硫酸。
“北歐硫酸”就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