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毛既硬又顯得髒,腳上生着有力的爪子,能夠攀登樹木,它平時吃樹葉。
他們認清了這個動物,也沒有侵犯它。
吉丁-史佩萊把寫生畫的标題“熊”擦去,改成“無尾熊”,然後大家就繼續前進了。
傍晚五點鐘,賽勒斯-史密斯下令大家停下來。
他們現在已經穿過森林,來到作為富蘭克林山東部基礎的主要支脈下。
紅河在幾百英尺以外的地方流過,附近可以得到大量的淡水。
營地馬上就安排好了。
不到一個小時,他們就在森林邊緣的樹木之間,用爬藤把樹枝編起來,搭成一個營棚,外面抹上一層泥土,這樣就建成一個不壞的住處了。
他們的地質勘探工作預定到第二天再進行。
現在營棚前生起了一堆熊熊的篝火,烤肉在火焰上轉動着。
晚飯準備好了,八點鐘的時候,大家都已睡下,隻留一個人守夜,不使篝火熄滅,以防野獸潛到營地附近來。
第二天,4月21日,賽勒斯-史密斯讓赫伯特随同一道去找古代生成的土層,上一次他已經在這種土地上發現了鐵礦石的标本。
他們在東北的一個支脈下發現礦脈,這個地方靠近紅河發源地,而且礦石就露在地面上。
這種礦石容易熔化,含鐵量也很大,非常适合工程師打算采用的還原煉鐵法,也就是加泰羅尼亞人用的土法,不過象科西嘉人那樣把這種方法簡化了。
一般所說的土法,需要砌個熔爐,制造幾個坩埚,把礦石和炭一層夾一層地放在坩埚裡,然後讓它變化和還原。
可是賽勒斯-史密斯不打算用這些設備,隻想把礦石和煤做成一個立方體,用風箱把空氣鼓入立方體的中心。
毫無疑問,這是土八-該隐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冶金學家所采用的辦法。
既然亞當的子孫用這個方法能夠成功,而且在鐵礦和燃料豐富的國家裡也曾收到良好的效果,那麼林肯島上的居民也一定會成功的。
他們在地上毫不費力地撿到炭和鐵礦石。
他們先把鐵礦石打碎,用手把鐵礦石表面一層雜質擦幹淨,然後就把炭和鐵礦石一層夾一層地堆起來,好象木炭工人用木柴燒炭那樣。
這樣,在鼓風機的作用下,炭就變為碳酸,然後又變成氧化碳,在變成氧化碳的過程中就使氧化鐵還原,放出了氧氣。
工程師就這樣進行工作。
他事先在窯裡造了一根陶土的管子,把它裝在海豹皮風箱的一端,然後把風箱裝在礦石堆附近,工程師用一個木架、一些植物纖維做的繩子和一個秤錘做成鼓風機,把大量的空氣吹到立方體裡去,溫度提高以後,空氣也促進化學變化,到一定的時候就能冶煉出純鐵來。
工作是艱巨的,需要居民們最大的耐心和全部的智慧。
最後終于成功了,煉出一塊和海綿差不多的生鐵,這塊生鐵還要加以錘煉,也就是說,必須經過打鐵,把熔解的雜質排除出去。
當然,這些業餘鐵匠是沒有錘子的,可是他們的情況并不見得比最早的冶金家更壞,因此他們就模仿前輩的樣子幹起來了。
他們給一塊生鐵按上木柄,當作錘子,把花崗石當作砧子,就這樣打起鐵來。
他們打出來的鐵,雖然粗糙一些,卻很有用。
經過無數次的艱苦嘗試,終于在4月25日打出了幾根鐵條,用它們做成許多工具,如鐵橇、鉗子、鶴嘴鋤、鏟子等等。
潘克洛夫和納布拿着這些工具,興奮得象得了寶貝似的。
可是這種金屬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也就是說還沒有變成鋼。
鋼是鐵和炭的混合物。
要取得鋼,必須從生鐵裡除去多餘的炭,或是把一定數量的炭加到熟鐵裡去才行。
第一種脫炭的方法可以産生天然鋼或是鑄鋼,第二種加炭的方法可以制成有泡鋼。
賽勒斯-史密斯打算煉制後面一種,因為他煉得的鐵質地很純。
為了進行這項工作,他事先用陶土做了一個坩埚,把鐵和炭末一起放在坩埚裡加熱,結果鋼就煉成了。
這種鋼不論在冷或熱的情況下,都能任人擺布,于是他就用錘子在鋼上進行加工。
納布和潘克洛夫在他精明指導下,把鋼燒紅了,然後突然浸入水中,制得了許多硬度很強的斧頭。
還有許多其他工具也制造出來了,形狀自然是非常簡陋的,其中有:做刨刀、砍柴斧、短斧用的鋼闆,做鋸和鑿子用的鋼塊;此外還有制造鏟子、鶴嘴鋤、錘子、釘子用的鐵等等。
5月5日那天,“金屬時期”終于結束了。
鐵匠們回到“石窟”裡,很快就要有新的工作給他們加上新的頭銜了。
他們認清了這個動物,也沒有侵犯它。
吉丁-史佩萊把寫生畫的标題“熊”擦去,改成“無尾熊”,然後大家就繼續前進了。
傍晚五點鐘,賽勒斯-史密斯下令大家停下來。
他們現在已經穿過森林,來到作為富蘭克林山東部基礎的主要支脈下。
紅河在幾百英尺以外的地方流過,附近可以得到大量的淡水。
營地馬上就安排好了。
不到一個小時,他們就在森林邊緣的樹木之間,用爬藤把樹枝編起來,搭成一個營棚,外面抹上一層泥土,這樣就建成一個不壞的住處了。
他們的地質勘探工作預定到第二天再進行。
現在營棚前生起了一堆熊熊的篝火,烤肉在火焰上轉動着。
晚飯準備好了,八點鐘的時候,大家都已睡下,隻留一個人守夜,不使篝火熄滅,以防野獸潛到營地附近來。
第二天,4月21日,賽勒斯-史密斯讓赫伯特随同一道去找古代生成的土層,上一次他已經在這種土地上發現了鐵礦石的标本。
他們在東北的一個支脈下發現礦脈,這個地方靠近紅河發源地,而且礦石就露在地面上。
這種礦石容易熔化,含鐵量也很大,非常适合工程師打算采用的還原煉鐵法,也就是加泰羅尼亞人用的土法,不過象科西嘉人那樣把這種方法簡化了。
一般所說的土法,需要砌個熔爐,制造幾個坩埚,把礦石和炭一層夾一層地放在坩埚裡,然後讓它變化和還原。
可是賽勒斯-史密斯不打算用這些設備,隻想把礦石和煤做成一個立方體,用風箱把空氣鼓入立方體的中心。
毫無疑問,這是土八-該隐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冶金學家所采用的辦法。
既然亞當的子孫用這個方法能夠成功,而且在鐵礦和燃料豐富的國家裡也曾收到良好的效果,那麼林肯島上的居民也一定會成功的。
他們在地上毫不費力地撿到炭和鐵礦石。
他們先把鐵礦石打碎,用手把鐵礦石表面一層雜質擦幹淨,然後就把炭和鐵礦石一層夾一層地堆起來,好象木炭工人用木柴燒炭那樣。
這樣,在鼓風機的作用下,炭就變為碳酸,然後又變成氧化碳,在變成氧化碳的過程中就使氧化鐵還原,放出了氧氣。
工程師就這樣進行工作。
他事先在窯裡造了一根陶土的管子,把它裝在海豹皮風箱的一端,然後把風箱裝在礦石堆附近,工程師用一個木架、一些植物纖維做的繩子和一個秤錘做成鼓風機,把大量的空氣吹到立方體裡去,溫度提高以後,空氣也促進化學變化,到一定的時候就能冶煉出純鐵來。
工作是艱巨的,需要居民們最大的耐心和全部的智慧。
最後終于成功了,煉出一塊和海綿差不多的生鐵,這塊生鐵還要加以錘煉,也就是說,必須經過打鐵,把熔解的雜質排除出去。
當然,這些業餘鐵匠是沒有錘子的,可是他們的情況并不見得比最早的冶金家更壞,因此他們就模仿前輩的樣子幹起來了。
他們給一塊生鐵按上木柄,當作錘子,把花崗石當作砧子,就這樣打起鐵來。
他們打出來的鐵,雖然粗糙一些,卻很有用。
經過無數次的艱苦嘗試,終于在4月25日打出了幾根鐵條,用它們做成許多工具,如鐵橇、鉗子、鶴嘴鋤、鏟子等等。
潘克洛夫和納布拿着這些工具,興奮得象得了寶貝似的。
可是這種金屬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也就是說還沒有變成鋼。
鋼是鐵和炭的混合物。
要取得鋼,必須從生鐵裡除去多餘的炭,或是把一定數量的炭加到熟鐵裡去才行。
第一種脫炭的方法可以産生天然鋼或是鑄鋼,第二種加炭的方法可以制成有泡鋼。
賽勒斯-史密斯打算煉制後面一種,因為他煉得的鐵質地很純。
為了進行這項工作,他事先用陶土做了一個坩埚,把鐵和炭末一起放在坩埚裡加熱,結果鋼就煉成了。
這種鋼不論在冷或熱的情況下,都能任人擺布,于是他就用錘子在鋼上進行加工。
納布和潘克洛夫在他精明指導下,把鋼燒紅了,然後突然浸入水中,制得了許多硬度很強的斧頭。
還有許多其他工具也制造出來了,形狀自然是非常簡陋的,其中有:做刨刀、砍柴斧、短斧用的鋼闆,做鋸和鑿子用的鋼塊;此外還有制造鏟子、鶴嘴鋤、錘子、釘子用的鐵等等。
5月5日那天,“金屬時期”終于結束了。
鐵匠們回到“石窟”裡,很快就要有新的工作給他們加上新的頭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