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又在上升了嗎?”“不,正相反!我們在下降!”“比那還要糟,史密斯先生!我們正在往下掉!”“天哪!快把壓倉物扔出去吧!”“瞧!這最後的一袋都空了!”“氣球上升了嗎?”“沒有!”“我好象聽到波浪沖擊的聲音!”“吊籃下面就是海!”“離我們至多不過五百英尺了!”“把所有占分量的東西都扔下去!……所有的東西!”
這就是1865年3月23日下午四點鐘從遼闊的太平洋上空傳來的喊聲。
那年春分前後,那場從東北方吹來的駭人暴風是令人難忘的。
從3月18日到26日,大風暴片刻不停地怒吼着。
它從北緯35度斜穿赤道,直到南緯40度,掠過了一千八百英裡的地帶,給美洲、歐洲和亞洲造成了嚴重的災害。
城市被吹毀;樹木被連根撥起;排山倒海似的巨浪沖毀了堤岸,僅僅根據已經發表的數字,一直抛上陸地的船就有幾百隻;有些龍卷風經過的地方,整個都變成了平地;好幾千人在陸上和海裡喪了命;這就是當時瘋狂肆虐的暴風過去以後所留下的罪證。
1810年10月25日哈瓦那和1825年7月26日瓜德羅普的災情固然可怕,但是也比不上這一次。
就在這陸地和海洋上慘遭浩劫的時候,激蕩的高空中也演出了同樣驚心動魄的悲劇。
一隻輕氣球,象被龍卷風帶到水柱頂上的皮球一樣,卷進了一股氣流的旋渦中,它以每小時九十英裡的速度掠過太空,仿佛被什麼空中旋渦抓住了似的,不停地轉着。
氣球的下邊系着一隻吊籃,裡面坐着五個人,由于濃霧和水汽彌漫在整個的洋面上,人們很難看得清楚。
也許有人會問,這個氣球——暴風的玩具是從哪兒來的?它是從地球的哪個角落升起的?當然,它是不會在刮暴風的時候起飛的。
但是,暴風已經刮了五天,并且在18日那天就已經有了要起風暴的征兆。
毫無疑問,這個氣球是從極遠的地方飛來的,因為大風一晝夜至少要把它帶走兩千英裡。
這些迷失方向的乘客,橫豎也沒法計算他們起航以來經曆了多少路程。
奇怪的是,他們雖然在這怒吼的暴風中飄蕩,卻還是平安無事。
他們被風抛來抛去,吹得團團亂轉,卻絲毫不覺得自己在滾動,也不覺得怎樣颠簸。
他們的目光沒法透過吊籃下面的濃霧。
陰雲環抱着他們。
他們分辨不清是白天還是黑夜。
當時他們懸浮在高空中,周圍一片昏暗,既看不見地上的反光,也聽不到地上的人聲,連海洋的澎湃聲也傳不到他們的耳朵裡。
隻有當急驟下降的時候,他們才意識到會有慘遭滅頂的危險。
他們扔下了彈藥、槍枝和糧食一些重負以後,便又升到四千五百英尺高度的空中。
飛行的人們一發覺下面是汪洋大海,就覺得上面的危險總比下面小些,因此毫不猶豫地連他們最有用的東西都扔掉了,同時他們盡量想法不讓氣球漏掉一點氫氣,隻有這種氫氣,才是他們的命根子,才能把他們懸在海洋上。
黑夜在驚險恐怖中過去了(如果是膽小的人,恐怕早已吓死了)。
白晝又來臨了。
随着白晝的來臨,暴風也逐漸和緩下來。
從3月24日那一天清晨起,暴風有了減弱的征象。
黎明時分,一片片的輕雲向更高處升去。
幾小時的工夫,飓風已經變成了“強風”,這就是說:大氣流動的速度已經減弱了一半。
這時雖然還是水手們所說的“緊帆風”,然而風勢畢竟減弱不少了。
将近十一點鐘的時候,下層的空氣顯得比較明朗了。
大氣已經發出象雷雨過後常有的那種濕潤的氣息。
暴風似乎不再向西刮了。
風力已經顯得有氣無力了。
它會不會象印度洋上的台風那樣,往往說停就停,一下子就煙消雲散呢? 可是,就在這時候,氣球顯然又在慢慢地下降了。
看來它正在逐漸癟下去,氣囊愈伸愈長,從球形變成了橢圓形。
到了中午,氣球離海面隻有兩千英尺了。
氣囊能容納五萬立方英尺氣體,正因為它有這麼大容量,所以它才能在空中——或是向上升得很高,或是保持平行方向移動——停留很長時間。
乘客們感覺到自己有危險,把僅存的一些能夠使吊籃下墜的物品:少量存糧,每一件東西,甚至衣袋裡的小刀都扔掉了。
這時,有一個人爬到套住網索的圓環上,打算把氣球的下部系得更牢一些。
然而,乘客們心裡都很明白,氫氣已經不足了,氣球不可能再維持在更高的空際。
他們隻有死路一條了。
他們底下沒有大陸,甚至連一個小島也沒有。
隻是一片汪洋,沒有一處可以讓他們着陸、也沒有任何地面可以讓他們下錨。
遼闊的大海上,仍然翻騰着驚濤駭浪!這片汪洋大海,即使人們居高臨下,視野擴大到半徑四十英裡,也同樣是一眼望不到邊。
這流動的平原在暴風無情的鞭撻下激起洶湧的浪頭,真好比萬馬奔騰,那一片白色鬃毛還在迎風飄拂哩!看不到一寸陸地,也看不到一葉孤帆!這時必須不借任何代價阻止氣球再往下降,否則就有被波浪吞沒的危險。
乘
那年春分前後,那場從東北方吹來的駭人暴風是令人難忘的。
從3月18日到26日,大風暴片刻不停地怒吼着。
它從北緯35度斜穿赤道,直到南緯40度,掠過了一千八百英裡的地帶,給美洲、歐洲和亞洲造成了嚴重的災害。
城市被吹毀;樹木被連根撥起;排山倒海似的巨浪沖毀了堤岸,僅僅根據已經發表的數字,一直抛上陸地的船就有幾百隻;有些龍卷風經過的地方,整個都變成了平地;好幾千人在陸上和海裡喪了命;這就是當時瘋狂肆虐的暴風過去以後所留下的罪證。
1810年10月25日哈瓦那和1825年7月26日瓜德羅普的災情固然可怕,但是也比不上這一次。
就在這陸地和海洋上慘遭浩劫的時候,激蕩的高空中也演出了同樣驚心動魄的悲劇。
一隻輕氣球,象被龍卷風帶到水柱頂上的皮球一樣,卷進了一股氣流的旋渦中,它以每小時九十英裡的速度掠過太空,仿佛被什麼空中旋渦抓住了似的,不停地轉着。
氣球的下邊系着一隻吊籃,裡面坐着五個人,由于濃霧和水汽彌漫在整個的洋面上,人們很難看得清楚。
也許有人會問,這個氣球——暴風的玩具是從哪兒來的?它是從地球的哪個角落升起的?當然,它是不會在刮暴風的時候起飛的。
但是,暴風已經刮了五天,并且在18日那天就已經有了要起風暴的征兆。
毫無疑問,這個氣球是從極遠的地方飛來的,因為大風一晝夜至少要把它帶走兩千英裡。
這些迷失方向的乘客,橫豎也沒法計算他們起航以來經曆了多少路程。
奇怪的是,他們雖然在這怒吼的暴風中飄蕩,卻還是平安無事。
他們被風抛來抛去,吹得團團亂轉,卻絲毫不覺得自己在滾動,也不覺得怎樣颠簸。
他們的目光沒法透過吊籃下面的濃霧。
陰雲環抱着他們。
他們分辨不清是白天還是黑夜。
當時他們懸浮在高空中,周圍一片昏暗,既看不見地上的反光,也聽不到地上的人聲,連海洋的澎湃聲也傳不到他們的耳朵裡。
隻有當急驟下降的時候,他們才意識到會有慘遭滅頂的危險。
他們扔下了彈藥、槍枝和糧食一些重負以後,便又升到四千五百英尺高度的空中。
飛行的人們一發覺下面是汪洋大海,就覺得上面的危險總比下面小些,因此毫不猶豫地連他們最有用的東西都扔掉了,同時他們盡量想法不讓氣球漏掉一點氫氣,隻有這種氫氣,才是他們的命根子,才能把他們懸在海洋上。
黑夜在驚險恐怖中過去了(如果是膽小的人,恐怕早已吓死了)。
白晝又來臨了。
随着白晝的來臨,暴風也逐漸和緩下來。
從3月24日那一天清晨起,暴風有了減弱的征象。
黎明時分,一片片的輕雲向更高處升去。
幾小時的工夫,飓風已經變成了“強風”,這就是說:大氣流動的速度已經減弱了一半。
這時雖然還是水手們所說的“緊帆風”,然而風勢畢竟減弱不少了。
将近十一點鐘的時候,下層的空氣顯得比較明朗了。
大氣已經發出象雷雨過後常有的那種濕潤的氣息。
暴風似乎不再向西刮了。
風力已經顯得有氣無力了。
它會不會象印度洋上的台風那樣,往往說停就停,一下子就煙消雲散呢? 可是,就在這時候,氣球顯然又在慢慢地下降了。
看來它正在逐漸癟下去,氣囊愈伸愈長,從球形變成了橢圓形。
到了中午,氣球離海面隻有兩千英尺了。
氣囊能容納五萬立方英尺氣體,正因為它有這麼大容量,所以它才能在空中——或是向上升得很高,或是保持平行方向移動——停留很長時間。
乘客們感覺到自己有危險,把僅存的一些能夠使吊籃下墜的物品:少量存糧,每一件東西,甚至衣袋裡的小刀都扔掉了。
這時,有一個人爬到套住網索的圓環上,打算把氣球的下部系得更牢一些。
然而,乘客們心裡都很明白,氫氣已經不足了,氣球不可能再維持在更高的空際。
他們隻有死路一條了。
他們底下沒有大陸,甚至連一個小島也沒有。
隻是一片汪洋,沒有一處可以讓他們着陸、也沒有任何地面可以讓他們下錨。
遼闊的大海上,仍然翻騰着驚濤駭浪!這片汪洋大海,即使人們居高臨下,視野擴大到半徑四十英裡,也同樣是一眼望不到邊。
這流動的平原在暴風無情的鞭撻下激起洶湧的浪頭,真好比萬馬奔騰,那一片白色鬃毛還在迎風飄拂哩!看不到一寸陸地,也看不到一葉孤帆!這時必須不借任何代價阻止氣球再往下降,否則就有被波浪吞沒的危險。
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