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路慢慢而修遠
關燈
小
中
大
山的每片山石都深深打上了古戰場的烙印,九裡山的每一條道路都是曆史的紋路。
張鴻雁正處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是将男人的潇灑與昂揚,怨恨與悲壯高歌在劍尖上,還是在悠閑中沉淪?張鴻雁在思考人生的走向。
為了尋找答案,張鴻雁來到了九裡山古戰場。
人生的重要關口往往就是那麼幾步,這幾步的邁出卻關系到人的一生走向。
面對古戰場,張鴻雁不禁想起唐代李華的《吊古戰場文》,李華開篇寫道: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
河水萦帶,群山糾紛。
黯兮慘悴,風悲日曛。
蓬斷草枯,凜若霜晨。
鳥飛不下,獸铤亡群。
亭長告餘曰:“此古戰場也。
長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傷心哉!秦欤?漢欤?将近代欤? 這篇雄文不僅描述了九裡山的馬場闊野、山勢險峻,而且也記叙了楚漢時期劉邦項羽兩軍對壘,九裡山前擺戰場,揮戈血刃、鐵騎厮殺、飛箭如梭的戰争慘景。
張鴻雁站在最西面的蘇山頭上駐足遠望:九裡山好似一隻長長的蜈蚣,中間的米山和水山就如蜈蚣伸出的兩根粗粗的螯爪,這兩隻螯爪像挺立前沿的碉堡,像探索器,像前沿哨所。
而張鴻雁所站的蘇山頭似乎戰略地位更重要,它的西、北兩面是不大的開闊地,既可以成為進攻方的突破口,也可以成為聚殲來犯之敵的最佳戰場,可謂險中之險。
觀望古戰場的地理形勢,張鴻雁禁不住血脈贲張,他仿佛看到了二千二百多年前的那場血戰—— 公元前202年10月,劉邦在以九裡山為軸心的100餘裡為半徑的地幅内,展開了與項羽決戰的戰略布勢,令韓信部在微山湖至九裡山一帶設伏,為北區戰場。
西區戰場的布署是中路軍劉邦、張良親率主力沿荥陽、開封、睢陽至芒砀山,左路軍由梁王彭越沿曹州、成武至砀山北,右路軍由英布、劉賈與降漢楚将周殷合為一軍沿壽縣、蒙城至淮北。
如果項羽主力西進,則形成鉗形合圍之勢,分割包抄,各個擊破;如果項羽主力北進,則在九裡山戰場進行圍殲,一旦取勝則乘勢攻取彭城。
北區戰場的韓信在九裡山排兵布陣,安下各路伏兵,又命令樊哙在九裡山山頂磨動大旗指揮戰鬥,項羽的兵馬到哪個方向,大旗就指向哪裡。
因旗大杆粗,無人扛起,隻得插在一個深1.7米、長3米、寬1.3米的石洞裡,前後左右磨動旗杆,所以,現在山頂還有一塊巨石叫磨旗石。
決戰的時刻來到了。
這日清晨,聯軍營中響起一陣“咚咚”的鼓聲,随即,韓信帶領中軍沖出大營,各路人馬依布置緊随其後,殺氣騰騰,塵埃蔽天。
楚軍也做好了戰鬥準備,十多萬人馬在西楚霸王的帶領下,不失其勁旅風範。
項羽手執蛇标槍,策動烏骓馬,大聲呼喊着,勇猛的向前迎去。
他越殺越猛,銳不可當。
韓信的中軍在項羽的兇猛攻擊下漸漸難以抵擋,為了實現整個戰略部署,韓信不再戀戰,迅速收攏中軍,向九裡山的腹地退卻。
項羽見韓信敗退,欣然自喜,揮軍追擊,誰知,在韓信的中軍敗退時,左右二軍已按計劃進入戰鬥位置,待項羽深入到伏擊地點,兩軍突然從左右兩側殺來,形成對項羽的夾擊之勢。
這一招是項羽始料未及的,他不得不停止了追擊韓信,轉來迎戰左右二軍。
韓信的中軍得知楚軍受阻,則回軍殺來,三軍對楚軍形成半包圍之勢,楚軍陷入了三面作戰極為不利的境地。
九裡山下,一場大仗殺的天昏地暗。
盡管項羽是力拔山、氣蓋世的西楚霸王,但也抵擋不住韓信大軍的三面夾擊,不得不丢盔卸甲,敗退而走。
韓信軍取得九裡山大捷、進占彭城。
項羽兵敗徐州九裡山白雲洞,被迫率十 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十二月,劉邦五路大軍于垓下基本完成了對十萬楚軍的合圍,随即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司馬遷在《史記&#8226高祖本紀》中記載: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 羽決勝垓下。
淮陰侯将三十萬自當之,孔将軍居左,費将軍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軍在皇帝後。
項羽之卒可十萬。
淮陰先合,不利,卻。
孔将軍、費将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複乘之,大敗垓下。
項羽被圍垓下,一場大仗,隻剩八千子弟兵,但個個能征慣戰,又有着蓋世 英雄霸王項羽統帥,一時漢軍難以速戰速決。
這時,張良出奇謀,以一管長箫吹奏楚曲,又令漢軍學楚聲,随處歌之。
一曲悲歌,如怨如訴,透入愁懷,離散英雄之心,消磨豪傑之氣。
吹得楚營中人人涕泣,個個心酸。
像有人托着他們的魂似的要往家裡跑,晚一刻鐘都不行。
有的甚至是雷厲風行:聽到這蕭聲、歌聲,馬上丢下武器,往家裡跑去了。
幾個人一走,馬上就有一批跟着,不一時,八千子弟兵已十散八九。
在四面楚歌的包圍中,楚軍士兵大都逃離了,隻剩二十八騎相随。
英雄一世的霸王項羽最後不得不自刎于烏江,留下了千古之恨。
至此,楚漢戰争結束,劉邦遂統一全國,建立西漢王朝。
毛澤東在1952年10月29日視察徐州時,談及九裡山古戰場,作了點評妙論,他說“韓信在九裡山下起兵,‘十面埋伏’,給項羽緻命一擊。
” 張鴻雁站在山頂,迎着獵獵山風,閉上了眼睛,感受着二千多年前九裡山下的這場大戰。
各路英雄如走馬燈似的在他的腦海裡不斷閃現,他們成是英雄,敗也是英雄,都是轟轟烈烈一生,沒有虛度寶貴的年華。
自己目前是一位年輕的大學教師,在一般人看來,這是一個隻可羨慕難以企及的位置,不僅風光體面,而且前程遠大。
的确,在現在的位置上,隻要熬上十幾、二十年,可以成為副教授、教授,可以著書立說,可以桃李滿天下。
但是,社會給人安排的位置未必适合此人,如果這個人的性格與社會給他安排的位置産生沖突,則是一個命運的悲劇。
自己是一個充滿激情、充滿幻想,有着英雄情結的人,喜歡天馬行空,不受約束。
雖然教師這個職業是非常崇高的職業,但這樣的職業并不适合自己的性格。
如果在目前這種悠閑的日子裡沉淪下去,無疑是在消磨自己的激情,浪費自己的青春。
張鴻雁決心要跳出這個悠閑生活,開拓一片适合自己的天地。
如何開拓?方向在哪裡?張鴻雁的思緒不斷的走向縱深。
目前,自己可以算作體制中的人,學校已經給自己安排好了既定的格局,要跳出體制,隻有舍棄一切,走向社會。
而走向社會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做好周密的籌劃,選擇正确的方向。
就好像九裡山前的這場大戰,如果韓信、張良沒有事先運籌帷幄,排兵布陣,制定正确的戰略部署,就不可能有決戰的勝利,而項羽雖然是天下英雄,沒有周密的籌劃,沒有正确的戰略,最終還是無奈地走向了失敗。
走向社會,按照時髦說法就是下海,應該選擇什麼方向呢?張鴻雁把目光投向了鄉鎮企業。
當時,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正迎來第二次高潮,對人才的渴求比較強烈,用人的環境比較寬松,發揮的空間比較大,張鴻雁感覺到,這裡,正是自己大展身手的地方。
想到這裡,張鴻雁不禁心情激蕩,豪氣又充盈在他的胸襟,站在九裡山的最高處,面對風起雲湧的天下,張鴻雁在心裡高喊了一聲:我來了!
張鴻雁正處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是将男人的潇灑與昂揚,怨恨與悲壯高歌在劍尖上,還是在悠閑中沉淪?張鴻雁在思考人生的走向。
為了尋找答案,張鴻雁來到了九裡山古戰場。
人生的重要關口往往就是那麼幾步,這幾步的邁出卻關系到人的一生走向。
面對古戰場,張鴻雁不禁想起唐代李華的《吊古戰場文》,李華開篇寫道: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
河水萦帶,群山糾紛。
黯兮慘悴,風悲日曛。
蓬斷草枯,凜若霜晨。
鳥飛不下,獸铤亡群。
亭長告餘曰:“此古戰場也。
長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傷心哉!秦欤?漢欤?将近代欤? 這篇雄文不僅描述了九裡山的馬場闊野、山勢險峻,而且也記叙了楚漢時期劉邦項羽兩軍對壘,九裡山前擺戰場,揮戈血刃、鐵騎厮殺、飛箭如梭的戰争慘景。
張鴻雁站在最西面的蘇山頭上駐足遠望:九裡山好似一隻長長的蜈蚣,中間的米山和水山就如蜈蚣伸出的兩根粗粗的螯爪,這兩隻螯爪像挺立前沿的碉堡,像探索器,像前沿哨所。
而張鴻雁所站的蘇山頭似乎戰略地位更重要,它的西、北兩面是不大的開闊地,既可以成為進攻方的突破口,也可以成為聚殲來犯之敵的最佳戰場,可謂險中之險。
觀望古戰場的地理形勢,張鴻雁禁不住血脈贲張,他仿佛看到了二千二百多年前的那場血戰—— 公元前202年10月,劉邦在以九裡山為軸心的100餘裡為半徑的地幅内,展開了與項羽決戰的戰略布勢,令韓信部在微山湖至九裡山一帶設伏,為北區戰場。
西區戰場的布署是中路軍劉邦、張良親率主力沿荥陽、開封、睢陽至芒砀山,左路軍由梁王彭越沿曹州、成武至砀山北,右路軍由英布、劉賈與降漢楚将周殷合為一軍沿壽縣、蒙城至淮北。
如果項羽主力西進,則形成鉗形合圍之勢,分割包抄,各個擊破;如果項羽主力北進,則在九裡山戰場進行圍殲,一旦取勝則乘勢攻取彭城。
北區戰場的韓信在九裡山排兵布陣,安下各路伏兵,又命令樊哙在九裡山山頂磨動大旗指揮戰鬥,項羽的兵馬到哪個方向,大旗就指向哪裡。
因旗大杆粗,無人扛起,隻得插在一個深1.7米、長3米、寬1.3米的石洞裡,前後左右磨動旗杆,所以,現在山頂還有一塊巨石叫磨旗石。
決戰的時刻來到了。
這日清晨,聯軍營中響起一陣“咚咚”的鼓聲,随即,韓信帶領中軍沖出大營,各路人馬依布置緊随其後,殺氣騰騰,塵埃蔽天。
楚軍也做好了戰鬥準備,十多萬人馬在西楚霸王的帶領下,不失其勁旅風範。
項羽手執蛇标槍,策動烏骓馬,大聲呼喊着,勇猛的向前迎去。
他越殺越猛,銳不可當。
韓信的中軍在項羽的兇猛攻擊下漸漸難以抵擋,為了實現整個戰略部署,韓信不再戀戰,迅速收攏中軍,向九裡山的腹地退卻。
項羽見韓信敗退,欣然自喜,揮軍追擊,誰知,在韓信的中軍敗退時,左右二軍已按計劃進入戰鬥位置,待項羽深入到伏擊地點,兩軍突然從左右兩側殺來,形成對項羽的夾擊之勢。
這一招是項羽始料未及的,他不得不停止了追擊韓信,轉來迎戰左右二軍。
韓信的中軍得知楚軍受阻,則回軍殺來,三軍對楚軍形成半包圍之勢,楚軍陷入了三面作戰極為不利的境地。
九裡山下,一場大仗殺的天昏地暗。
盡管項羽是力拔山、氣蓋世的西楚霸王,但也抵擋不住韓信大軍的三面夾擊,不得不丢盔卸甲,敗退而走。
韓信軍取得九裡山大捷、進占彭城。
項羽兵敗徐州九裡山白雲洞,被迫率十 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十二月,劉邦五路大軍于垓下基本完成了對十萬楚軍的合圍,随即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司馬遷在《史記&#8226高祖本紀》中記載: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 羽決勝垓下。
淮陰侯将三十萬自當之,孔将軍居左,費将軍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軍在皇帝後。
項羽之卒可十萬。
淮陰先合,不利,卻。
孔将軍、費将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複乘之,大敗垓下。
項羽被圍垓下,一場大仗,隻剩八千子弟兵,但個個能征慣戰,又有着蓋世 英雄霸王項羽統帥,一時漢軍難以速戰速決。
這時,張良出奇謀,以一管長箫吹奏楚曲,又令漢軍學楚聲,随處歌之。
一曲悲歌,如怨如訴,透入愁懷,離散英雄之心,消磨豪傑之氣。
吹得楚營中人人涕泣,個個心酸。
像有人托着他們的魂似的要往家裡跑,晚一刻鐘都不行。
有的甚至是雷厲風行:聽到這蕭聲、歌聲,馬上丢下武器,往家裡跑去了。
幾個人一走,馬上就有一批跟着,不一時,八千子弟兵已十散八九。
在四面楚歌的包圍中,楚軍士兵大都逃離了,隻剩二十八騎相随。
英雄一世的霸王項羽最後不得不自刎于烏江,留下了千古之恨。
至此,楚漢戰争結束,劉邦遂統一全國,建立西漢王朝。
毛澤東在1952年10月29日視察徐州時,談及九裡山古戰場,作了點評妙論,他說“韓信在九裡山下起兵,‘十面埋伏’,給項羽緻命一擊。
” 張鴻雁站在山頂,迎着獵獵山風,閉上了眼睛,感受着二千多年前九裡山下的這場大戰。
各路英雄如走馬燈似的在他的腦海裡不斷閃現,他們成是英雄,敗也是英雄,都是轟轟烈烈一生,沒有虛度寶貴的年華。
自己目前是一位年輕的大學教師,在一般人看來,這是一個隻可羨慕難以企及的位置,不僅風光體面,而且前程遠大。
的确,在現在的位置上,隻要熬上十幾、二十年,可以成為副教授、教授,可以著書立說,可以桃李滿天下。
但是,社會給人安排的位置未必适合此人,如果這個人的性格與社會給他安排的位置産生沖突,則是一個命運的悲劇。
自己是一個充滿激情、充滿幻想,有着英雄情結的人,喜歡天馬行空,不受約束。
雖然教師這個職業是非常崇高的職業,但這樣的職業并不适合自己的性格。
如果在目前這種悠閑的日子裡沉淪下去,無疑是在消磨自己的激情,浪費自己的青春。
張鴻雁決心要跳出這個悠閑生活,開拓一片适合自己的天地。
如何開拓?方向在哪裡?張鴻雁的思緒不斷的走向縱深。
目前,自己可以算作體制中的人,學校已經給自己安排好了既定的格局,要跳出體制,隻有舍棄一切,走向社會。
而走向社會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做好周密的籌劃,選擇正确的方向。
就好像九裡山前的這場大戰,如果韓信、張良沒有事先運籌帷幄,排兵布陣,制定正确的戰略部署,就不可能有決戰的勝利,而項羽雖然是天下英雄,沒有周密的籌劃,沒有正确的戰略,最終還是無奈地走向了失敗。
走向社會,按照時髦說法就是下海,應該選擇什麼方向呢?張鴻雁把目光投向了鄉鎮企業。
當時,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正迎來第二次高潮,對人才的渴求比較強烈,用人的環境比較寬松,發揮的空間比較大,張鴻雁感覺到,這裡,正是自己大展身手的地方。
想到這裡,張鴻雁不禁心情激蕩,豪氣又充盈在他的胸襟,站在九裡山的最高處,面對風起雲湧的天下,張鴻雁在心裡高喊了一聲: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