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路慢慢而修遠
關燈
小
中
大
強大的思潮了。
并最終達到與張良這位“英雄神仙”大師的心靈對話與精神穿越。
三、悠閑生活的煩惱 張鴻雁讀完了三年研究生,因為成績優秀,被徐師大留校任教,這對于一個背景是貧困地區的農家子弟來說,是最好的出路了。
從貧困的家庭,一下子跨入小康生活,随着資曆的積累和自己的努力,還可以從講師逐步升為副教授、教授。
生活似乎給張鴻雁鋪設了一條鮮花開放的道路。
張鴻雁就此走上大學講台,開始了教書生涯。
大學教學和中學教學有很大的不同,中學教學是封閉、禁锢的,大學教學是開放、自由的。
在中學,老師要“安排”學生學什麼,“要求”學生做什麼,在大學,由于是自主教學,老師和學生除了在講台上有交流外,其它時間基本上就沒有接觸。
每天張鴻雁隻要上兩節課,其它時間完全是由自己支配。
相對于中學,尤其是有着中學教學經曆的張鴻雁來說,大學教學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悠閑的生活。
冬天,晨光落在院中的雪地上,重檐下晶透的冰淩蘊染出點點瑩亮,沿着深長無人的過道,一路穿過宿舍樓、教學樓,來到銀妝素裹的操場,此時天色尚早,萬籁俱靜的校園中,腳步踩雪的聲音蕩在四周,泛了開去。
清晨獨自出來散步,己經成為張鴻雁的癖好,他喜歡在極靜的環境下思考。
北方的冬天很冷,但張鴻雁喜歡冷的感覺,冰涼的空氣襲擊着臉龐,鑽入口鼻,将一種平靜和冷酷的思維傳入身體的每一根神經,讓張鴻雁把腳步停下來,看着冷酷在自己的身體裡不停而無止境地延伸。
傍晚時分的悠閑散步,除了是爬雲龍山、逛彭園、淮塔就是通常是學校附近的一家小書屋。
夜色被燈光映得很繁華,好似一個喧嚣的世界,四周卻是平靜的,路上不時有來來往往的熟悉與陌生的人。
張鴻雁到了小書屋,會翻一下時尚雜志,偶爾看到心動的書也會買上一二本。
小書屋的生意很好,小老闆也賺了不少錢。
一來二去,熱情大方的老闆和張鴻雁成了朋友。
悠閑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劑慢性毒藥。
世界上最悠閑的國家莫過于希臘。
希臘人擁有着淡定的悠閑時光,曾經對大海、對生命、對哲學的思考已經化了一段一段的閑暇時光,奧林匹亞的廢墟裡掩蓋着希臘曾經的榮耀。
然而,現今的希臘深陷債務危機泥潭,希臘文明也已經成了過眼煙雲,隻剩下斷垣殘壁,連懷舊都隻能走進曆史中尋覓。
希臘現在的困境,是許多發達國家悠閑生活難以維持的開始。
就在日複一日單調的教學,悠閑的散步、思考中,張鴻雁感到了一絲寂寞。
在大學裡,一個教師的教學任務完成與否,是通過課時數進行考核的,至于在這些課時數裡完成的教學效果如何則很少有人關注。
有不少教師是因為學校對其有教學工作量要求才勉強走上講台的,他們教學工作的重心,不是如何革新教學方法,而是考慮如何用最少的精力完成教學工作量,其它精力用在了教學之外。
這也很難完全怪這些教師,在學校裡,一個人想要發展,那是要講究論資排輩的,熬不到那個份上,你就邁不出一步。
學校要求教師們去承接課題,可是,一無背景二無資曆的年輕教師,要承接到大課題談何容易,那些看不上眼的小課題屬于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一年、二年,張鴻雁感覺是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後勁不足,漸漸的勁兒都不想使了,隻想放棄了自己,讓自己無所事事,頹廢麻木下去。
整個人木然了,見到花開花落不再濺淚,不再提心動神,以至于失去了生命的方向,仿佛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該往哪邊去,剩下的隻有浮躁和空虛。
此時的張鴻雁就象落水遇難者在生活海洋裡漫無目标的折騰,他們迫切需要某種力量來拯救無所皈依的靈魂。
春節期間,學校放假,張鴻雁回到了微山湖畔的老家,父親的笑聲多了,母親額頭上的皺紋似乎也少了,鄉親們都贊歎他們養了一個有出息的兒子,他們有了自豪的本錢。
然而,在臨近新年的好長一段時間裡,張鴻雁食欲大減,胃口全無,嘴上道着新年祝福,心裡卻亂如麻。
張鴻雁感覺,自己就象在一個空洞漆黑的青絲繭中的蠶蛹,在這個蛹中,自己努力地思索、成長,沒有一刻停止過。
但是,越是拼命思索,青絲就越來越多,蠶繭也就越來越大,自己也被越裹越緊。
最後,将輕輕地閉上眼睛沉睡過去,夢裡,是一片漆黑,想為自己尋出一條路來,卻總是找不到方向。
蠶最終是要化成蛾的,如果太留戀于我的青絲繭,永不破繭而出,最終将會困在自己編織的繭裡。
一向喜歡大風大浪中搏擊的張鴻雁在苦苦思索:路到底在那裡?人生的坐标到底在那裡? 張鴻雁在大學悠閑并煩惱着的時候,中國社會卻在發生着巨變。
在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的基礎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标确立,中國開始建立适應市場經濟要求,産權清晰、權責明确、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而鄧小平的南巡談話對中國90年代的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社會上湧動着各種思潮,人心躁動,風雲變幻,機關幹部、知識分子、國企人員“下海”經商成為熱潮。
在那個年代,中國似乎隻有大學還維持着相對的平靜,其實,這種相對的平靜下面還是有着暗潮在湧動。
在這樣悠閑的日子裡,張鴻雁連寫詩的激情也沒有了,自認為這樣也可以把日子過下去。
有一天,張鴻雁收到一封詩友的來信,信中說,他在一本雜志上讀到了張鴻雁的《淮陰侯》,詩中勃發着熱血男兒的驕傲與飄逸,征戰英雄的悲歌與壯烈。
淮陰侯韓信從忍胯下之辱到登台拜帥;暗度陳倉、擁兵百萬、指點江山這一悲壯的人生,被這首詩傳神凝練地演繹出來了。
詩友覺得,具有英雄情懷的詩人才能寫出這樣豪情幹雲的詩,這是一位英雄寫給另一位英雄的贊歌。
詩友在信中表示,希望能讀到更多這樣的詩。
最後,詩友還抄錄了張鴻雁的這首《淮陰侯》: 劍起劍落 伏屍百萬 酒杯浮蕩着一輪火熱的日 與藍藍的冷月 男人的潇灑與昂揚 怨恨與悲壯 在你劍尖上高歌 -------- 接到此信,張鴻雁看見仍然有人喜歡他的詩,而他自己卻沒有了一點快樂,感覺那不是自己寫的,是另一個人寫的,那個人不是自己,自己沒有了激動。
張鴻雁感到很詫異,自己是怎麼啦?難道自己的心靈已經在時光中荒蕪了嗎?張鴻雁感到了一絲恐懼,張鴻雁性格中的英雄情結使他不甘于平庸,然而,現實生活卻将詩情畫意、英雄情結,都統統放在了一邊。
在張鴻雁的一生中,這段日子是最悠閑的日子,也是最蒼白的日子。
這樣的日子還将繼續下去嗎?張鴻雁有點不寒而栗。
四、九裡山古戰場的飄蕩 徐州是西漢的發祥地,是楚漢争霸這場曆史大劇的重要舞台。
橫亘于徐州西北郊的九裡山,則是楚漢群英的終極PK場。
也是張良和韓信連手演義的千古絕唱。
這裡把韓信的軍事才能和張良的謀略演義得淋漓盡至。
在九裡山,既不見奇松、怪石、雲海,更難覓“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的景色。
但是,九裡
并最終達到與張良這位“英雄神仙”大師的心靈對話與精神穿越。
三、悠閑生活的煩惱 張鴻雁讀完了三年研究生,因為成績優秀,被徐師大留校任教,這對于一個背景是貧困地區的農家子弟來說,是最好的出路了。
從貧困的家庭,一下子跨入小康生活,随着資曆的積累和自己的努力,還可以從講師逐步升為副教授、教授。
生活似乎給張鴻雁鋪設了一條鮮花開放的道路。
張鴻雁就此走上大學講台,開始了教書生涯。
大學教學和中學教學有很大的不同,中學教學是封閉、禁锢的,大學教學是開放、自由的。
在中學,老師要“安排”學生學什麼,“要求”學生做什麼,在大學,由于是自主教學,老師和學生除了在講台上有交流外,其它時間基本上就沒有接觸。
每天張鴻雁隻要上兩節課,其它時間完全是由自己支配。
相對于中學,尤其是有着中學教學經曆的張鴻雁來說,大學教學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悠閑的生活。
冬天,晨光落在院中的雪地上,重檐下晶透的冰淩蘊染出點點瑩亮,沿着深長無人的過道,一路穿過宿舍樓、教學樓,來到銀妝素裹的操場,此時天色尚早,萬籁俱靜的校園中,腳步踩雪的聲音蕩在四周,泛了開去。
清晨獨自出來散步,己經成為張鴻雁的癖好,他喜歡在極靜的環境下思考。
北方的冬天很冷,但張鴻雁喜歡冷的感覺,冰涼的空氣襲擊着臉龐,鑽入口鼻,将一種平靜和冷酷的思維傳入身體的每一根神經,讓張鴻雁把腳步停下來,看着冷酷在自己的身體裡不停而無止境地延伸。
傍晚時分的悠閑散步,除了是爬雲龍山、逛彭園、淮塔就是通常是學校附近的一家小書屋。
夜色被燈光映得很繁華,好似一個喧嚣的世界,四周卻是平靜的,路上不時有來來往往的熟悉與陌生的人。
張鴻雁到了小書屋,會翻一下時尚雜志,偶爾看到心動的書也會買上一二本。
小書屋的生意很好,小老闆也賺了不少錢。
一來二去,熱情大方的老闆和張鴻雁成了朋友。
悠閑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劑慢性毒藥。
世界上最悠閑的國家莫過于希臘。
希臘人擁有着淡定的悠閑時光,曾經對大海、對生命、對哲學的思考已經化了一段一段的閑暇時光,奧林匹亞的廢墟裡掩蓋着希臘曾經的榮耀。
然而,現今的希臘深陷債務危機泥潭,希臘文明也已經成了過眼煙雲,隻剩下斷垣殘壁,連懷舊都隻能走進曆史中尋覓。
希臘現在的困境,是許多發達國家悠閑生活難以維持的開始。
就在日複一日單調的教學,悠閑的散步、思考中,張鴻雁感到了一絲寂寞。
在大學裡,一個教師的教學任務完成與否,是通過課時數進行考核的,至于在這些課時數裡完成的教學效果如何則很少有人關注。
有不少教師是因為學校對其有教學工作量要求才勉強走上講台的,他們教學工作的重心,不是如何革新教學方法,而是考慮如何用最少的精力完成教學工作量,其它精力用在了教學之外。
這也很難完全怪這些教師,在學校裡,一個人想要發展,那是要講究論資排輩的,熬不到那個份上,你就邁不出一步。
學校要求教師們去承接課題,可是,一無背景二無資曆的年輕教師,要承接到大課題談何容易,那些看不上眼的小課題屬于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一年、二年,張鴻雁感覺是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後勁不足,漸漸的勁兒都不想使了,隻想放棄了自己,讓自己無所事事,頹廢麻木下去。
整個人木然了,見到花開花落不再濺淚,不再提心動神,以至于失去了生命的方向,仿佛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該往哪邊去,剩下的隻有浮躁和空虛。
此時的張鴻雁就象落水遇難者在生活海洋裡漫無目标的折騰,他們迫切需要某種力量來拯救無所皈依的靈魂。
春節期間,學校放假,張鴻雁回到了微山湖畔的老家,父親的笑聲多了,母親額頭上的皺紋似乎也少了,鄉親們都贊歎他們養了一個有出息的兒子,他們有了自豪的本錢。
然而,在臨近新年的好長一段時間裡,張鴻雁食欲大減,胃口全無,嘴上道着新年祝福,心裡卻亂如麻。
張鴻雁感覺,自己就象在一個空洞漆黑的青絲繭中的蠶蛹,在這個蛹中,自己努力地思索、成長,沒有一刻停止過。
但是,越是拼命思索,青絲就越來越多,蠶繭也就越來越大,自己也被越裹越緊。
最後,将輕輕地閉上眼睛沉睡過去,夢裡,是一片漆黑,想為自己尋出一條路來,卻總是找不到方向。
蠶最終是要化成蛾的,如果太留戀于我的青絲繭,永不破繭而出,最終将會困在自己編織的繭裡。
一向喜歡大風大浪中搏擊的張鴻雁在苦苦思索:路到底在那裡?人生的坐标到底在那裡? 張鴻雁在大學悠閑并煩惱着的時候,中國社會卻在發生着巨變。
在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的基礎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标确立,中國開始建立适應市場經濟要求,産權清晰、權責明确、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而鄧小平的南巡談話對中國90年代的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社會上湧動着各種思潮,人心躁動,風雲變幻,機關幹部、知識分子、國企人員“下海”經商成為熱潮。
在那個年代,中國似乎隻有大學還維持着相對的平靜,其實,這種相對的平靜下面還是有着暗潮在湧動。
在這樣悠閑的日子裡,張鴻雁連寫詩的激情也沒有了,自認為這樣也可以把日子過下去。
有一天,張鴻雁收到一封詩友的來信,信中說,他在一本雜志上讀到了張鴻雁的《淮陰侯》,詩中勃發着熱血男兒的驕傲與飄逸,征戰英雄的悲歌與壯烈。
淮陰侯韓信從忍胯下之辱到登台拜帥;暗度陳倉、擁兵百萬、指點江山這一悲壯的人生,被這首詩傳神凝練地演繹出來了。
詩友覺得,具有英雄情懷的詩人才能寫出這樣豪情幹雲的詩,這是一位英雄寫給另一位英雄的贊歌。
詩友在信中表示,希望能讀到更多這樣的詩。
最後,詩友還抄錄了張鴻雁的這首《淮陰侯》: 劍起劍落 伏屍百萬 酒杯浮蕩着一輪火熱的日 與藍藍的冷月 男人的潇灑與昂揚 怨恨與悲壯 在你劍尖上高歌 -------- 接到此信,張鴻雁看見仍然有人喜歡他的詩,而他自己卻沒有了一點快樂,感覺那不是自己寫的,是另一個人寫的,那個人不是自己,自己沒有了激動。
張鴻雁感到很詫異,自己是怎麼啦?難道自己的心靈已經在時光中荒蕪了嗎?張鴻雁感到了一絲恐懼,張鴻雁性格中的英雄情結使他不甘于平庸,然而,現實生活卻将詩情畫意、英雄情結,都統統放在了一邊。
在張鴻雁的一生中,這段日子是最悠閑的日子,也是最蒼白的日子。
這樣的日子還将繼續下去嗎?張鴻雁有點不寒而栗。
四、九裡山古戰場的飄蕩 徐州是西漢的發祥地,是楚漢争霸這場曆史大劇的重要舞台。
橫亘于徐州西北郊的九裡山,則是楚漢群英的終極PK場。
也是張良和韓信連手演義的千古絕唱。
這裡把韓信的軍事才能和張良的謀略演義得淋漓盡至。
在九裡山,既不見奇松、怪石、雲海,更難覓“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的景色。
但是,九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