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母女離散
關燈
小
中
大
親,怎麼辦?她開始暗暗地哭泣起來,期望母親一會兒能夠回來尋找自己,可是,等了半天,也沒有見到母親的影子。
老毛子的部隊,有着老長的隊伍,源源不斷地在花姑趴着的左邊大路上行過,激起沖天的塵土。
大洋馬拉拽的炮車,“哐當、哐當”的,車輪足有一人多高,震得大地一個勁地顫動。
步行的俄國軍人,成松散隊形,身着灰黃色的軍裝,穿着大皮靴,個子高高的,肩扛長槍,行進在前面,刺刀發着寒光。
大軍漸漸地過去以後,緊跟着的,是一些被俄軍強行征用的大清國百姓夫役,留着長辮子,衣着雜亂,挑擔拉車,一個個汗流浃背,垂頭喪氣,神情默然。
再後面,是押運的俄國軍人,神情戒備,保衛着運輸物資,防範着夫役們的逃跑。
老毛子的部隊,足有好幾千人之多,浩浩蕩蕩地在大路上行過,一個多時辰才過完。
花姑吓得趴在茅草叢裡,緊閉着雙眼,不敢窺探,心裡一個勁地撲騰,直到老毛子的部隊過去了好長時間,她才緩過勁來,小心地站起身來,準備到林子的那邊去尋找母親。
遠遠望去,在右邊的林子處,依稀有幾個蠕動的人影。
她的心裡有了希望,那裡面可能有自己的母親,在等待自己。
她趕快揉了揉已經紅腫的膝蓋,瘸着腿,一跳一跳地追上去。
總算趕到了,但是裡面沒有母親翠珍,隻是一夥逃難的人群。
她無助地坐在地上,四處張望着,等待着母親的出現。
可是天已經擦黑了,仍舊沒有見到母親的身影。
花姑不敢離開,就呆在山林附近,她怕走了以後,母親回來以後找不到她。
夜幕漸漸地降臨,母親還是沒有出現,她開始着急起來。
沒有地方可去,也沒有可吃的東西,她非常的餓,最後隻好進到林子裡,四處踅摸着,希望可以找點可吃的野菜。
她發現了林子邊緣的雜草叢裡,長着一些灰白色的白蒿和明葉菜,她知道可以吃,就拔了一些,放進嘴裡,暫時緩解一下饑餓。
白蒿有着淡淡的苦味,難以下咽,明葉菜鮮嫩可口,多有水分。
為了活命,她還是盡量多吃了一些,直到有了一些飽感。
為了等待母親,當天夜裡,花姑沒有走,就在林子裡找了一處茅草濃密的地方,把茅草壓伏,墊在身下,湊合着過了一夜。
林子的深處,不時傳來動物的嗥聲,可能是一些山狐已經發情,正在尋找伴侶。
還有悉悉索索走動的聲響,可能是野豬帶着幼崽,在四處覓食。
花姑吓得夠嗆,而且腫脹的腿部生疼,也不敢呻吟,她緊緊地抱着身邊的一棵小樹,生怕野獸會突然出現在身邊,沒敢睡覺,一直熬到天明。
次日一早,仍舊沒有見到母親,她想,母親可能已經去了别處,她隻好又回到大路上,看看母親是否在岔路口上等待自己。
在岔路口,她遇見了一群北去的人,也是從金洲逃難來的,花姑的心裡稍微安定了一些。
她感覺,因為害怕,母親可能已經走了,也可能是到前面去尋找自己。
她便尾随着那幾個鄉親,跌跌撞撞地繼續向北方走去,期望在前面能夠遇見母親。
一天多了,花姑都在尋找母親,但是沒有一點音信。
遇見其它逃難的人,她也會走上前去,打聽一下,問問他人是否見過。
她也想,要不就返回原路,重新尋找,但是她又不敢。
人生地不熟的,萬一迷了路咋辦?而且她也拿不準,母親現在到底身在何處。
老毛子的形象實在是太吓人了,人高馬大的,她十分害怕,也不敢自己單獨回去。
就這樣走了幾天,花姑仍舊沒有找到母親。
因為離家的時候走得太過慌張,沒有攜帶吃食,她幾乎天天饑腸辘辘。
僅僅幾天時間,已經面黃肌瘦。
白天趕路,如果遇到好心的人,她就讨一口飯吃,實在不行,就到路邊剜一點野菜充饑。
渴了,就在路邊的溪水中,捧一口水喝。
而到了晚上,沒有地方居住,就在路邊茂密的樹林裡,或者是草叢裡,找一處避風、安全的地方,和衣而卧。
好在天氣已經暖和,她的身上穿了一件紅花細布的夾襖,聊以遮蔽風寒。
一不小心,花姑與母親完全失散了。
花姑沒有花夾襖裡的那三塊銀元,一是沒有人家,難以采買,無處可花,二是不舍得,到錦州去投奔大舅,路途還遠着呢。
這一天,花姑一個人在大路上走着,忽然遇到了一輛騾車,正在路邊休息,是從複洲逃難過來的人家,要去蓋平投奔親戚。
她的腿部仍舊腫着,疼痛難忍,一瘸一瘸的,實在走不動了。
她顧不得自己是一個閨女家,向前祈求說:“大叔,俺和俺娘失散了。
我是金洲那邊逃難來的,要去錦州,請捎一捎腳吧。
” 大叔姓蘇,一家三口,夫妻之外,還有一位十多歲的兒子。
同病相憐,也是逃難的,蘇大叔見花姑可憐,就在騾車的後邊角,拾掇出一塊地方,讓花姑搭上了車。
花姑從夾襖裡摸索出一塊銀元,小心翼翼地遞給蘇大叔,以作為感謝。
蘇大叔沒有接,擺了擺手,說:“可憐的閨女,不用。
就是捎個腳。
你留着吧,從這兒到錦州,還有好幾百裡地呢,你的腿還傷着,以後用得着。
” 蘇大叔一家,是複洲人士,與金洲離着不遠,是一位老實巴交的農民,心腸特好。
他們算是鄉鄰,見到花姑孤身一人,一個閨女家,與自己的
老毛子的部隊,有着老長的隊伍,源源不斷地在花姑趴着的左邊大路上行過,激起沖天的塵土。
大洋馬拉拽的炮車,“哐當、哐當”的,車輪足有一人多高,震得大地一個勁地顫動。
步行的俄國軍人,成松散隊形,身着灰黃色的軍裝,穿着大皮靴,個子高高的,肩扛長槍,行進在前面,刺刀發着寒光。
大軍漸漸地過去以後,緊跟着的,是一些被俄軍強行征用的大清國百姓夫役,留着長辮子,衣着雜亂,挑擔拉車,一個個汗流浃背,垂頭喪氣,神情默然。
再後面,是押運的俄國軍人,神情戒備,保衛着運輸物資,防範着夫役們的逃跑。
老毛子的部隊,足有好幾千人之多,浩浩蕩蕩地在大路上行過,一個多時辰才過完。
花姑吓得趴在茅草叢裡,緊閉着雙眼,不敢窺探,心裡一個勁地撲騰,直到老毛子的部隊過去了好長時間,她才緩過勁來,小心地站起身來,準備到林子的那邊去尋找母親。
遠遠望去,在右邊的林子處,依稀有幾個蠕動的人影。
她的心裡有了希望,那裡面可能有自己的母親,在等待自己。
她趕快揉了揉已經紅腫的膝蓋,瘸着腿,一跳一跳地追上去。
總算趕到了,但是裡面沒有母親翠珍,隻是一夥逃難的人群。
她無助地坐在地上,四處張望着,等待着母親的出現。
可是天已經擦黑了,仍舊沒有見到母親的身影。
花姑不敢離開,就呆在山林附近,她怕走了以後,母親回來以後找不到她。
夜幕漸漸地降臨,母親還是沒有出現,她開始着急起來。
沒有地方可去,也沒有可吃的東西,她非常的餓,最後隻好進到林子裡,四處踅摸着,希望可以找點可吃的野菜。
她發現了林子邊緣的雜草叢裡,長着一些灰白色的白蒿和明葉菜,她知道可以吃,就拔了一些,放進嘴裡,暫時緩解一下饑餓。
白蒿有着淡淡的苦味,難以下咽,明葉菜鮮嫩可口,多有水分。
為了活命,她還是盡量多吃了一些,直到有了一些飽感。
為了等待母親,當天夜裡,花姑沒有走,就在林子裡找了一處茅草濃密的地方,把茅草壓伏,墊在身下,湊合着過了一夜。
林子的深處,不時傳來動物的嗥聲,可能是一些山狐已經發情,正在尋找伴侶。
還有悉悉索索走動的聲響,可能是野豬帶着幼崽,在四處覓食。
花姑吓得夠嗆,而且腫脹的腿部生疼,也不敢呻吟,她緊緊地抱着身邊的一棵小樹,生怕野獸會突然出現在身邊,沒敢睡覺,一直熬到天明。
次日一早,仍舊沒有見到母親,她想,母親可能已經去了别處,她隻好又回到大路上,看看母親是否在岔路口上等待自己。
在岔路口,她遇見了一群北去的人,也是從金洲逃難來的,花姑的心裡稍微安定了一些。
她感覺,因為害怕,母親可能已經走了,也可能是到前面去尋找自己。
她便尾随着那幾個鄉親,跌跌撞撞地繼續向北方走去,期望在前面能夠遇見母親。
一天多了,花姑都在尋找母親,但是沒有一點音信。
遇見其它逃難的人,她也會走上前去,打聽一下,問問他人是否見過。
她也想,要不就返回原路,重新尋找,但是她又不敢。
人生地不熟的,萬一迷了路咋辦?而且她也拿不準,母親現在到底身在何處。
老毛子的形象實在是太吓人了,人高馬大的,她十分害怕,也不敢自己單獨回去。
就這樣走了幾天,花姑仍舊沒有找到母親。
因為離家的時候走得太過慌張,沒有攜帶吃食,她幾乎天天饑腸辘辘。
僅僅幾天時間,已經面黃肌瘦。
白天趕路,如果遇到好心的人,她就讨一口飯吃,實在不行,就到路邊剜一點野菜充饑。
渴了,就在路邊的溪水中,捧一口水喝。
而到了晚上,沒有地方居住,就在路邊茂密的樹林裡,或者是草叢裡,找一處避風、安全的地方,和衣而卧。
好在天氣已經暖和,她的身上穿了一件紅花細布的夾襖,聊以遮蔽風寒。
一不小心,花姑與母親完全失散了。
花姑沒有花夾襖裡的那三塊銀元,一是沒有人家,難以采買,無處可花,二是不舍得,到錦州去投奔大舅,路途還遠着呢。
這一天,花姑一個人在大路上走着,忽然遇到了一輛騾車,正在路邊休息,是從複洲逃難過來的人家,要去蓋平投奔親戚。
她的腿部仍舊腫着,疼痛難忍,一瘸一瘸的,實在走不動了。
她顧不得自己是一個閨女家,向前祈求說:“大叔,俺和俺娘失散了。
我是金洲那邊逃難來的,要去錦州,請捎一捎腳吧。
” 大叔姓蘇,一家三口,夫妻之外,還有一位十多歲的兒子。
同病相憐,也是逃難的,蘇大叔見花姑可憐,就在騾車的後邊角,拾掇出一塊地方,讓花姑搭上了車。
花姑從夾襖裡摸索出一塊銀元,小心翼翼地遞給蘇大叔,以作為感謝。
蘇大叔沒有接,擺了擺手,說:“可憐的閨女,不用。
就是捎個腳。
你留着吧,從這兒到錦州,還有好幾百裡地呢,你的腿還傷着,以後用得着。
” 蘇大叔一家,是複洲人士,與金洲離着不遠,是一位老實巴交的農民,心腸特好。
他們算是鄉鄰,見到花姑孤身一人,一個閨女家,與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