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武鮑信
關燈
小
中
大
在漢代,迎接秋天是十分麻煩的事,一切都要按禮法行事。
立秋以前十八天就要開始準備,先是祭祀黃帝陵,帝王要親自前往,京都官員也都要身着黃衣随駕祭祀。
奏黃鐘大禮之樂,百官齊唱《帝臨》之歌,獻《雲翹》《育命》之舞。
祭祀一直要持續到立秋之日,那一天過子時夜漏五刻,京都的百官都要除去黃衣換上皂領白衣在西郊迎接第一陣秋風。
這個儀式到天亮結束,百官再脫掉白衣另換绛色朝服,這種朝服一直要穿到立冬。
但白郊之禮結束還不算完,接下來還要供奉陵廟,由太宰令事先準備好一頭麋鹿。
皇帝乘輿到近前,親自搭弓射箭獵殺麋鹿,派遣太宰令、谒者騎快馬持鹿趕往陵廟貢獻。
然後武官帶京師武備兵馬操演戰陣,要布孫吳兵法六十四陣,然後斬殺牲畜,号為戰陣之儀、斬牲之儀。
最後帝王才能回宮,并賞賜文官束帛,這一年的迎秋儀式才算徹底結束。
皇帝射殺麋鹿一來是為了祭祀陵廟以示誠孝,二來也是迎合秋天肅殺之氣。
所以在這一天之後,士大夫和民間的射獵活動也逐漸活躍起來。
官宦子弟、世家族人、公府幕賓甚至太學生紛紛服武弁、騎快馬、背弓箭到郊外遊獵,這也算是一種流行的消遣方式。
熹平五年(公元176年)的這個秋天,袁紹剛好被朝廷任命為濮陽長。
眼看就要去上任,想來京都還有不少的朋友故交,幹脆約出來玩一趟,既算遊獵又算辭行了。
他找來袁基、袁術商量了一番,決定共同做東,把各自的朋友都約出來。
大家得到邀請各備車馬從人,齊聚西郊。
曹操、樓圭、王儁、許攸自然是少不了的,還有邊讓、孔融二位名士,另外又多了兩個十五六歲的小子。
關于孔融、邊讓,曹操雖未見過,但還是比較熟悉的。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帝師,父親孔宙是泰山都尉,他是名副其實的名門望族聖人之後,年紀比曹操諸人都大。
邊讓字文禮,陳留浚儀人,莫看才二十出頭,卻名氣不小,以一篇辭藻華美的《章華賦》享譽文壇。
這兩個人都與袁基、袁術兄弟相交深厚。
至于那兩個年紀較小的公子,非但曹操,其他人也都不認識。
“諸位兄台,我來介紹一下。
”袁紹的聲音裡透着興奮,“這位小公子是張孟卓的兄弟張超,是替他兄長來看望我的,大家多親多近不要見外。
” 張超個子不高卻顯得精明伶俐,興高采烈給大家見了個禮。
“這一位……”袁紹又指了指另一位小兄弟,“可了不得!他叫臧洪臧子源,是新進太學童子郎。
他的父親大名鼎鼎,就是出使西域,名震羌人,在會稽殄滅反賊的使匈奴中郎将臧旻。
” “哦?”曹操聽他這麼一說,特意上下打量臧洪幾眼:這小子别看才十六七歲,卻不比自己矮小多少,結實強壯,不愧為将門之子。
大家相互見過禮,席地而坐,衆人紛紛向袁紹道賀;袁紹也是滿面喜色應對着,衆人有說有笑。
許攸是最能活躍氣氛的,他拍了拍王儁肩頭道:“子文,給大夥彈支曲子來。
” “抱歉。
”王儁勉強一笑,“我今天沒帶琴出來。
” “我帶了!我帶了!”邊讓趕忙插嘴道,“久聞王兄善于撫琴,技法直追蔡伯喈,我也好此道,今天怎麼能錯過?一會兒他們賽弓馬,我可要與你較量較量琴技。
”說着哈哈大笑起來。
“邊兄過獎了,在下有幸聽過一次蔡伯喈鼓奏《廣陵散》,真乃天籁之音,難望其項背。
” “《廣陵散》?”邊讓略一遲疑,轉頭對孔融道,“這可不是一般的琴曲,《廣陵散》乃當初聶政刺韓王之曲。
” “哦?”衆人聽他這麼一說也來了興趣。
“聶政之父為韓哀侯鑄劍,逾越工期未成,韓王将其殺死。
當時其母正懷聶政,逃入深山而産政。
待其長大,聶政發誓為父報仇,要刺殺韓王。
他習武學劍,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王宮,行刺未成,于是逃進泰山,随一隐士鑽研琴術。
他又怕被人認出,就漆身為厲,吞炭變音,還擊落滿口牙齒。
苦練十年,彈得一手好琴,辭師下山再刺韓王。
他重歸韓國,在街頭彈琴時,琴聲悠揚引得觀者成行、馬牛止聽,一下子名聲鵲起。
韓王下旨召其進宮彈琴,政藏利刃于琴内,神态自若,撫琴弄音。
待韓王聞音癡迷之際,抽出短劍,猛地一撲,韓王猝不及防,當場斃命。
聶政自己割面挖眼,自屠出腸而死,一時間無人能辨刺客是誰。
而當初他入宮刺殺韓王時所奏的曲子就是這支《廣陵散》。
” “邊文禮果真博學超凡呀!”曹操誇獎道。
可有一件事曹操萬不會料到,這個邊讓素來與他的同鄉桓邵交好。
昔日曹操為救卞氏姐弟殺死桓府管家,這件事桓邵沒少與邊文禮訴說,所以邊文禮從一開始就對曹操存有芥蒂。
他聽到曹操的誇獎,故意不理不睬,兀自與衆人說道:“這《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為‘起音’、‘刺韓’、‘沖冠’、‘發怒’、‘報劍’、‘自殘’六個部分,我曾習學過,實在是太難了,隻通貫了‘發怒
立秋以前十八天就要開始準備,先是祭祀黃帝陵,帝王要親自前往,京都官員也都要身着黃衣随駕祭祀。
奏黃鐘大禮之樂,百官齊唱《帝臨》之歌,獻《雲翹》《育命》之舞。
祭祀一直要持續到立秋之日,那一天過子時夜漏五刻,京都的百官都要除去黃衣換上皂領白衣在西郊迎接第一陣秋風。
這個儀式到天亮結束,百官再脫掉白衣另換绛色朝服,這種朝服一直要穿到立冬。
但白郊之禮結束還不算完,接下來還要供奉陵廟,由太宰令事先準備好一頭麋鹿。
皇帝乘輿到近前,親自搭弓射箭獵殺麋鹿,派遣太宰令、谒者騎快馬持鹿趕往陵廟貢獻。
然後武官帶京師武備兵馬操演戰陣,要布孫吳兵法六十四陣,然後斬殺牲畜,号為戰陣之儀、斬牲之儀。
最後帝王才能回宮,并賞賜文官束帛,這一年的迎秋儀式才算徹底結束。
皇帝射殺麋鹿一來是為了祭祀陵廟以示誠孝,二來也是迎合秋天肅殺之氣。
所以在這一天之後,士大夫和民間的射獵活動也逐漸活躍起來。
官宦子弟、世家族人、公府幕賓甚至太學生紛紛服武弁、騎快馬、背弓箭到郊外遊獵,這也算是一種流行的消遣方式。
熹平五年(公元176年)的這個秋天,袁紹剛好被朝廷任命為濮陽長。
眼看就要去上任,想來京都還有不少的朋友故交,幹脆約出來玩一趟,既算遊獵又算辭行了。
他找來袁基、袁術商量了一番,決定共同做東,把各自的朋友都約出來。
大家得到邀請各備車馬從人,齊聚西郊。
曹操、樓圭、王儁、許攸自然是少不了的,還有邊讓、孔融二位名士,另外又多了兩個十五六歲的小子。
關于孔融、邊讓,曹操雖未見過,但還是比較熟悉的。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帝師,父親孔宙是泰山都尉,他是名副其實的名門望族聖人之後,年紀比曹操諸人都大。
邊讓字文禮,陳留浚儀人,莫看才二十出頭,卻名氣不小,以一篇辭藻華美的《章華賦》享譽文壇。
這兩個人都與袁基、袁術兄弟相交深厚。
至于那兩個年紀較小的公子,非但曹操,其他人也都不認識。
“諸位兄台,我來介紹一下。
”袁紹的聲音裡透着興奮,“這位小公子是張孟卓的兄弟張超,是替他兄長來看望我的,大家多親多近不要見外。
” 張超個子不高卻顯得精明伶俐,興高采烈給大家見了個禮。
“這一位……”袁紹又指了指另一位小兄弟,“可了不得!他叫臧洪臧子源,是新進太學童子郎。
他的父親大名鼎鼎,就是出使西域,名震羌人,在會稽殄滅反賊的使匈奴中郎将臧旻。
” “哦?”曹操聽他這麼一說,特意上下打量臧洪幾眼:這小子别看才十六七歲,卻不比自己矮小多少,結實強壯,不愧為将門之子。
大家相互見過禮,席地而坐,衆人紛紛向袁紹道賀;袁紹也是滿面喜色應對着,衆人有說有笑。
許攸是最能活躍氣氛的,他拍了拍王儁肩頭道:“子文,給大夥彈支曲子來。
” “抱歉。
”王儁勉強一笑,“我今天沒帶琴出來。
” “我帶了!我帶了!”邊讓趕忙插嘴道,“久聞王兄善于撫琴,技法直追蔡伯喈,我也好此道,今天怎麼能錯過?一會兒他們賽弓馬,我可要與你較量較量琴技。
”說着哈哈大笑起來。
“邊兄過獎了,在下有幸聽過一次蔡伯喈鼓奏《廣陵散》,真乃天籁之音,難望其項背。
” “《廣陵散》?”邊讓略一遲疑,轉頭對孔融道,“這可不是一般的琴曲,《廣陵散》乃當初聶政刺韓王之曲。
” “哦?”衆人聽他這麼一說也來了興趣。
“聶政之父為韓哀侯鑄劍,逾越工期未成,韓王将其殺死。
當時其母正懷聶政,逃入深山而産政。
待其長大,聶政發誓為父報仇,要刺殺韓王。
他習武學劍,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王宮,行刺未成,于是逃進泰山,随一隐士鑽研琴術。
他又怕被人認出,就漆身為厲,吞炭變音,還擊落滿口牙齒。
苦練十年,彈得一手好琴,辭師下山再刺韓王。
他重歸韓國,在街頭彈琴時,琴聲悠揚引得觀者成行、馬牛止聽,一下子名聲鵲起。
韓王下旨召其進宮彈琴,政藏利刃于琴内,神态自若,撫琴弄音。
待韓王聞音癡迷之際,抽出短劍,猛地一撲,韓王猝不及防,當場斃命。
聶政自己割面挖眼,自屠出腸而死,一時間無人能辨刺客是誰。
而當初他入宮刺殺韓王時所奏的曲子就是這支《廣陵散》。
” “邊文禮果真博學超凡呀!”曹操誇獎道。
可有一件事曹操萬不會料到,這個邊讓素來與他的同鄉桓邵交好。
昔日曹操為救卞氏姐弟殺死桓府管家,這件事桓邵沒少與邊文禮訴說,所以邊文禮從一開始就對曹操存有芥蒂。
他聽到曹操的誇獎,故意不理不睬,兀自與衆人說道:“這《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為‘起音’、‘刺韓’、‘沖冠’、‘發怒’、‘報劍’、‘自殘’六個部分,我曾習學過,實在是太難了,隻通貫了‘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