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之辯
關燈
小
中
大
可樂的,暫把自己那點兒荒唐事放下了。
“我雖學不及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然四書五經也是了然于胸的。
”曹德口氣頗為自傲,晃了晃手裡的竹簡,“唯這兵法怎麼也看不透!” “哦?還有你小子看不懂的書?竟然開口問我了,說說吧。
”曹操撩衣坐下。
曹德随意舉起一卷說:“就拿這《孫武子》第一卷的《計篇》來說吧!‘兵者,詭道也。
’你聽聽,詭詐欺人豈不有違君子之道?而且‘親而離之’明明就是小人所為!孫武何以教人詭道?你還在一旁批什麼‘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這都是什麼用心嘛!” 曹操瞧他一臉嚴肅的樣子,真是從心裡覺得弟弟既可氣又可笑,“德兒,你的《論語》、《中庸》是不是讀得太多了呀?兩軍交戰是你死我活的拼殺,怎麼能講什麼君子小人呢?” “不對呀!君子以仁德取信于天下,所以不欺君、不欺民、不欺心,亦不欺敵!仁德所在惡者望風而靡,何用詭詐之術取勝?昔日周武王會諸侯于孟津,牧野一戰殷商兵卒望風倒戈,不正是這樣的道理嗎?”曹德越發認真起來了。
“德兒,你為什麼不說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呢?依他的話講,武王連兵都沒用商人就降了!”曹操不屑地說,“仁德的話斷不可全信!孟子說‘無道齊桓晉文之事’,可他推崇的周武王卻是以殺戮奪取天下的。
難道不是嗎?” 曹德一時無語了,孟子确實有失語之處,這是無可争辯的。
“你還沒想明白嗎?打仗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必要速戰速決,才能使國家少受損失。
以詭計取勝、用智謀對敵,可以很快戰勝敵人,使百姓安定,你想想,這就不算仁德嗎?而且當初周武王會師孟津合諸侯之兵也是以多攻少、以強取弱,還不單單是仁德的原因。
” 曹德搖搖頭又說:“雖說是這樣,但古人用兵紛紛約定時辰、地點,攻殺戰守皆有定制,互不相欺,那不也是君子之戰嗎?” “德兒,你為什麼句句不離‘君子’二字呢?” “難道君子不好嗎?” “并非不好,我不是說了嘛,兩軍争鬥之時不能分什麼君子、小人,也不能刻意追求信義。
宋襄公就是因為在戰場上講君子信義,不肯偷襲渡河的楚軍,才在泓水戰敗禍國殃民的。
”曹操不知不覺也認真起來了。
“話雖如此,但宋襄公不也名列春秋五霸之中了嗎?正因為他講求信義、寬而待人呀!” 曹操反被他問得一時說不出話來。
“我甯學宋襄公之仁,也不以詭詐之術待人。
”曹德一臉嚴肅。
“你可真是讀書讀呆了!” “另外還有這一段……”曹德又拿起《九變篇》,“這裡說‘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
’你聽聽,‘必生’‘必死’‘忿速’倒還罷了,怎麼連廉潔愛民也成了危險之事呢?” “你隻知其一未知其二!”曹操款款道,“将帥廉潔愛民原是美德,但過于看重名節或一味注重百姓,就會被敵人利用。
孫武的意思是要将帥明晰利害,放寬眼光,方能在戰場上随機應變。
” “你能舉個例子嗎?” 曹操想了想,接過竹簡放在桌案上,随手拿起一支筆在“愛民,可煩也”的原文旁寫道:“出其所必趨,愛民者,則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則煩勞也。
”曹德點點頭,覺得似乎有些道理:“你寫了這麼多,都快成注解了!” “咱們生在太平年間,自然不必非學這等兵書戰策,我也不過是消遣消遣罷了。
你若有興趣,我房裡還有《司馬法》、《尉缭子》隻管取來看。
” “我可讀不透,還是算了吧!”曹德擺擺手。
“嗯。
我看你這輩子也當不成将軍了!” 曹德也笑了:“我雖不成,但你認識那麼多朋友,把你所批注的這套兵法拿去給他們看看,一起讨論為将用兵之道,縱然沒什麼裨益,博衆人一笑又有何不可呢?” 這倒是提醒了曹操:袁紹很喜歡探讨兵法,何不拿去給他看看?“你說得對呀!可惜咱身在城裡最多是紙上談兵,若在家鄉倒可以模仿一下戰場。
” “模仿戰場?” “是呀!在谯縣老家時總看見夏侯元讓(夏侯惇)、曹子廉他們這麼玩。
把大家分為幾隊,就用木棒石塊當兵器,打得還很熱鬧。
”曹操暗想,自己就是因為打群架,才有機會明白自家的真實血緣的。
曹德聽了似乎頗為神往:“谯縣什麼樣,我都快忘了。
上次回去我還太小,隻記得那時娘很年輕、很漂亮……” 曹
“我雖學不及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然四書五經也是了然于胸的。
”曹德口氣頗為自傲,晃了晃手裡的竹簡,“唯這兵法怎麼也看不透!” “哦?還有你小子看不懂的書?竟然開口問我了,說說吧。
”曹操撩衣坐下。
曹德随意舉起一卷說:“就拿這《孫武子》第一卷的《計篇》來說吧!‘兵者,詭道也。
’你聽聽,詭詐欺人豈不有違君子之道?而且‘親而離之’明明就是小人所為!孫武何以教人詭道?你還在一旁批什麼‘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這都是什麼用心嘛!” 曹操瞧他一臉嚴肅的樣子,真是從心裡覺得弟弟既可氣又可笑,“德兒,你的《論語》、《中庸》是不是讀得太多了呀?兩軍交戰是你死我活的拼殺,怎麼能講什麼君子小人呢?” “不對呀!君子以仁德取信于天下,所以不欺君、不欺民、不欺心,亦不欺敵!仁德所在惡者望風而靡,何用詭詐之術取勝?昔日周武王會諸侯于孟津,牧野一戰殷商兵卒望風倒戈,不正是這樣的道理嗎?”曹德越發認真起來了。
“德兒,你為什麼不說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呢?依他的話講,武王連兵都沒用商人就降了!”曹操不屑地說,“仁德的話斷不可全信!孟子說‘無道齊桓晉文之事’,可他推崇的周武王卻是以殺戮奪取天下的。
難道不是嗎?” 曹德一時無語了,孟子确實有失語之處,這是無可争辯的。
“你還沒想明白嗎?打仗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必要速戰速決,才能使國家少受損失。
以詭計取勝、用智謀對敵,可以很快戰勝敵人,使百姓安定,你想想,這就不算仁德嗎?而且當初周武王會師孟津合諸侯之兵也是以多攻少、以強取弱,還不單單是仁德的原因。
” 曹德搖搖頭又說:“雖說是這樣,但古人用兵紛紛約定時辰、地點,攻殺戰守皆有定制,互不相欺,那不也是君子之戰嗎?” “德兒,你為什麼句句不離‘君子’二字呢?” “難道君子不好嗎?” “并非不好,我不是說了嘛,兩軍争鬥之時不能分什麼君子、小人,也不能刻意追求信義。
宋襄公就是因為在戰場上講君子信義,不肯偷襲渡河的楚軍,才在泓水戰敗禍國殃民的。
”曹操不知不覺也認真起來了。
“話雖如此,但宋襄公不也名列春秋五霸之中了嗎?正因為他講求信義、寬而待人呀!” 曹操反被他問得一時說不出話來。
“我甯學宋襄公之仁,也不以詭詐之術待人。
”曹德一臉嚴肅。
“你可真是讀書讀呆了!” “另外還有這一段……”曹德又拿起《九變篇》,“這裡說‘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
’你聽聽,‘必生’‘必死’‘忿速’倒還罷了,怎麼連廉潔愛民也成了危險之事呢?” “你隻知其一未知其二!”曹操款款道,“将帥廉潔愛民原是美德,但過于看重名節或一味注重百姓,就會被敵人利用。
孫武的意思是要将帥明晰利害,放寬眼光,方能在戰場上随機應變。
” “你能舉個例子嗎?” 曹操想了想,接過竹簡放在桌案上,随手拿起一支筆在“愛民,可煩也”的原文旁寫道:“出其所必趨,愛民者,則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則煩勞也。
”曹德點點頭,覺得似乎有些道理:“你寫了這麼多,都快成注解了!” “咱們生在太平年間,自然不必非學這等兵書戰策,我也不過是消遣消遣罷了。
你若有興趣,我房裡還有《司馬法》、《尉缭子》隻管取來看。
” “我可讀不透,還是算了吧!”曹德擺擺手。
“嗯。
我看你這輩子也當不成将軍了!” 曹德也笑了:“我雖不成,但你認識那麼多朋友,把你所批注的這套兵法拿去給他們看看,一起讨論為将用兵之道,縱然沒什麼裨益,博衆人一笑又有何不可呢?” 這倒是提醒了曹操:袁紹很喜歡探讨兵法,何不拿去給他看看?“你說得對呀!可惜咱身在城裡最多是紙上談兵,若在家鄉倒可以模仿一下戰場。
” “模仿戰場?” “是呀!在谯縣老家時總看見夏侯元讓(夏侯惇)、曹子廉他們這麼玩。
把大家分為幾隊,就用木棒石塊當兵器,打得還很熱鬧。
”曹操暗想,自己就是因為打群架,才有機會明白自家的真實血緣的。
曹德聽了似乎頗為神往:“谯縣什麼樣,我都快忘了。
上次回去我還太小,隻記得那時娘很年輕、很漂亮……” 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