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南(一)

關燈
直發涼,從心窩涼到每個毛孔。

     聽家丁們彙報說“害群之馬”走遠了,“活菩薩”誠伯放下茶杯,笑着向大夥拱手。

    “感謝各位老少爺們幫忙,咱們周家也不會虧了大夥。

    路不遠,隻要将船上的木箱卸下來,從碼頭搬到官道旁,就算一趟完工。

    咱家的賬房在那邊等着,每人每趟會給大夥發一根竹簽!” 說到這兒,他故意頓了頓,留點時間供衆人将自己的話理解透徹。

    衆力棒早已被船上吹過來的米香燒得如坐針氈,立刻七嘴八舌地回應,“誠伯,你老就接着說吧。

    規矩我們都懂!不就是按竹簽結算麼,自打有了這河,哪回不是這樣?” “對,您老接着說。

    我們明白,絕對不給您添亂!” “誠伯,說吧,大夥聽着呢!” 見衆人沒有異議,誠伯高興地點點頭,笑着從家丁手中抓起一根長半尺,寬一寸的竹簽,舉到面前:“老夫也是防患于未然,免得起了誤會,墜了我們老周家的名頭。

    竹簽,大夥看好了,是這種塗了漆的竹簽,上面有衙門的花押。

    大夥千萬别拿錯,免得被劉捕頭抓去打闆子。

    這鄉裡鄉親的,我也不能害了你們!” “不會,不會,誰敢弄假的充數,大夥第一個不饒他!”衆力棒們有求于人,心裡罵老家夥狗眼看人低,口頭上卻不得不說些場面話來響應。

     “那就好!”誠伯繼續點頭,臉上的笑容看起來比廟裡的彌勒佛還慈祥許多,“幹完了活,憑竹簽到我這兒領工錢。

    每二十根竹簽換糙米半鬥。

    或者換肉好五個,即點即發,絕不拖欠!” 話音落下,剛才還興高采烈的人群立刻如潑了冷水的炭火般炸了開來。

    “什麼,二十趟才給半鬥米,誠伯,這也忒黑了些吧。

    上個月給官府幹,還一根簽子換一個錢呢!” “就是,誠伯,這價錢壓得太狠了。

    大夥沒法幹啊。

    去年這個時候,可是七根簽子就給一鬥米!”(注4) 也不怪衆人抗議。

    碼頭距離官道的确不算遠,卻是個大斜坡。

    背着百十斤的草袋爬坡,即便是有經驗的老力棒,一天也頂多走二十個來回。

    辛辛苦苦一天隻賺半鬥米,累壞了的人自己就能吃掉其中一半。

    剩下的那點兒拿回家去,也就夠老婆孩子們喝上幾天稀粥的。

    若是類似的活經常有,大夥還咬着牙能答應。

    可這種大活兒一年也就幹一次,今天做完,明天就再無其他營生可做。

    那就意味着一家大小要挨餓,意味着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讓衆人怎地不為自己而争? “去年!”誠伯将臉色一摔,冷冷地道:“去年是什麼黃曆?去年一鬥新米不過五個錢,今年這館陶城裡,少了十個錢你能買到陳米麼?小老兒我是看在鄉親的份上才開這個價兒,不信你們去武陽郡城裡邊打聽打聽,不給工錢,光給頓飽飯吃,也有人打破腦袋搶着幹!” 對這些從小沒離開過家門四十裡外的漢子們來說,郡城武陽與皇帝老爺領兵征讨的遼東差不多是一樣的遙遠。

    沒憑沒據,誰也不敢與管家硬犟,紛紛低下頭去,在心裡計算自己努力幹上一整天,能否給家人賺回一頓飽飯。

    個别膽子大的,則堅持誠伯按照官府先前的舊例支付工錢,否則大夥就幹脆都不接受,任船上的貨在河道上晾着。

     那誠伯怎是個受要挾的主兒,咧嘴冷笑了幾聲,用小拇指點着土台上的衆人道:“呵呵,還真有人不知道好歹,拿官府來壓小老兒。

    我問問你們,官府上個月找你們幹活,答應的工錢呢,哪個收到了?收到的站出來吱一聲?超過十個人站出來,小老兒這就跟老少爺們兒賠禮道歉,大爺您說開多少就開多少,小的絕不會壓價!” 衆漢子們紛紛身體閃開去,沮喪得就像一群看到屠夫的綿羊。

    官府上個月的确答應搬一趟貨物換一個銅錢,但最後發到大夥手裡的,卻是根更寬些的竹簽子,上面寫着每個人應得的銅錢數量。

    可具體什麼時候能結算,卻沒給任何準信兒。

    幾個膽子大的去找衙門裡的郭戶曹理論,結果剛靠近衙門口,便被衙役上了枷鎖,不交齊去年拖欠的丁稅絕不放還。

    害得家裡的婆娘賣了房子又賣人,好不容易将衙門索要的數目湊齊了,才将自家男人給贖回來。

    一家人從此淪為乞丐,半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