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日子像流水一般地過去,張繼林從同文館畢業後進了總理衙門,張幼林則揣着北洋師範的畢業文憑,拒絕了好幾家新式學堂的盛情邀請,他晃來晃去,最終也沒有參加任何公職。
張幼林有自己的想法:人生短暫,與其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他甯願選擇過一種無拘無束、輕松自在的生活。
可是,真有這樣的好日子等着他嗎? 轉眼之間已經到了辛亥革命的前夜,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領導的中國同盟會以及中華各路仁人志士在南方為推翻朝廷而進行的流血鬥争,張幼林都在密切地關注着。
然而,他并沒有想到,革命之火很快就會燃燒到京城,不僅波及榮寶齋,連他自己也被卷入其中了。
此時,張幼林正在去往西便門的途中,他将要見到一位來自美國的同門師妹潘文雅小姐。
這還得從當年張幼林在北洋師範的英文教習查理先生說起。
盡管在“庚子事變”中查理先生和張幼林所屬的陣營不同,但這并不妨礙查理先生欽佩自己這個與衆不同的學生。
對一個白面書生而言,在國家面臨危難之際敢于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抵禦迎面而來的猛烈炮火,無論如何是需要勇氣和膽識的,就憑這一點,張幼林就是個值得稱道的英雄。
這樣的想法深深地根植在了查理先生的心中,并且在他以後的生活中不時閃現出激越的火花。
張幼林畢業後不久,查理先生也返回了自己的祖國美國,進入了位于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大學Evelyn附屬女子學院繼續從事教職。
普林斯頓大學是個不同凡響的高等學府,除了教學一流外,校内的主樓NassauHall曾在美國獨立戰争期間做過大陸會議的會址,當時,NassauHall也曾一度被英軍占領,華盛頓将軍為從敵人手中将其奪回,下令加農炮手向NassauHall開炮,而飽受蹂躏的NassauHall居然在猛烈的轟擊下奇迹般地沒有坍塌,成為曆史的見證。
NassauHall的殘壁在1802年和1855年的兩次大火中焚毀,後來的建築是由著名的建築師約瑟夫·亨利·拉特羅布等人重新修建的。
那天下午,查理先生帶着新生來到NassauHall的大門外,慷慨激昂地講述過這段曆史之後,離下課的時間還有一會兒,他扯到了張幼林。
他告訴大家,同樣在炮火之中傲然聳立的除了NassauHall之外,還有他的中國學生張幼林。
查理先生對張幼林的贊美之辭溢于言表,不但再次感動了他自己,也感動了在場的華裔新生潘文雅。
那時潘文雅十八歲,正是充滿詩意幻想的年齡,就是從那一刻起,張幼林成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她還萌發了要回國見他的念頭。
三年之後,潘文雅終于如願以償,不遠萬裡踏上了大清國的土地。
他們見面的地點選在西便門外的跑馬場,這裡曾經是皇室王公的馴馬基地,“庚子事變”之後辟成了跑馬場,供洋人和京城内的官宦、富家子弟在此賽馬、娛樂。
潘文雅身穿騎馬裝,和幾個洋人在馬道上縱馬飛馳一番過後,來到場外,早已等候的張幼林迎上去,用英語打着招呼:“潘小姐,你好。
” 潘文雅的眼睛一亮:“張先生!” 他們就這樣相識了,這很符合潘文雅的想象:在茫茫的人海中,彼此一眼就認出了對方。
不過,對張幼林而言,認出潘文雅太簡單了,因為在這個跑馬場上,他還沒見過第二個縱馬飛馳的女性。
張幼林接過潘文雅手中的缰繩,贊賞地說道:“潘小姐,你的膽子真大,這樣的烈馬也敢騎?” 潘文雅笑了:“小意思,我父親在美國西部經營一家牧場,我從小就和各種各樣的馬打交道,知道它們的脾氣。
張先生,我能說句實話嗎?” “請講。
” “你的英文可不怎麼樣。
” “不好意思,查理先生回國有十年了吧?我記得那是‘庚子事變’最緊張的時候,後來我就再也沒有遇上像查理那樣的好教習,讓潘小姐見笑了。
” 潘文雅改用漢語:“沒關系,以後有機會,我教你!” “原來潘小姐能講漢語?這可太好了……”張幼林還沒來得及多說,一個貴族青年騎着一匹栗色的烈馬做了一個驚險的動作在他們面前飛馳而過,引得周圍人的大聲喝彩。
他們駐足觀看,潘文雅問道:“這位先生是誰?” “恭親王奕訢的孫子,溥心畲。
” “是在鹹豐、同治、光緒三朝,多次出任領班軍機大臣的那個恭親王嗎?” 張幼林點點頭:“正是,大清國二百多年,其間多有宗室親王參政輔佐皇上,而參政諸王以身前之功獲得身後之谥,其中得谥‘忠’者,隻有睿親王多爾衮和恭親王奕訢。
” 潘文雅漫不經心地說道:“可惜恭親王死得早,要是他活到現在,肯定也是個風雲人物。
兩年前皇上和西太後先後駕崩,我聽到一種說法,西太後在将死之前,派人下毒害死了皇帝,你覺得有沒有這種可能性?” 張幼林下意識地四處看了看:“這可不能亂說。
” 潘文雅笑道:“張先生不必緊張,中國同盟會聽說過吧?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推翻朝廷,這在海外是衆所周知的事。
” “潘小姐,你别忘了這是在中國,說錯了話就有可能掉腦袋。
” 潘文雅滿不在乎:“張先生,你感到恐怖了?你的表情向我證實了這一點,這進一步證明,這種令人恐怖的政府實在沒有存在下去的必要,它就應該垮台。
” “好家夥!以前我總聽别人說有革命黨,就是沒見過,今天總算是見識了,還是個美國革命黨。
”張幼林半調侃着。
潘文雅則唇槍舌劍:“張先生的膽量似乎不大,查理先生總和我說,他在中國有個叫張幼林的學生,他是個真正的紳士,也是天下最勇敢的人,現在的問題是,是查理先生說錯了,還是我的判斷有問題?” 張幼林環顧左右而言他:“當年查理先生告訴我,他來自一個自由的國度,他有權在任何情境下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
可是……他卻被‘庚子事變’吓破了膽,因為在中國沒有人可以真實地表達思想,所以查理先生走了以後就再也沒敢回來。
” 潘文雅沉默了,過了半晌她才感歎道:“張先生,你不愧是個生意人,說出話來滴水不漏。
” 莊虎臣終于等來了趙翰博,帶着他直接來到了後院休息室。
新來的學徒雲生給他們端上沏好的茶,雲生剛要倒茶,莊虎臣示意他退下。
莊虎臣邊倒茶邊急着問:“聽說小皇帝在太和殿登極的時候,在龍椅上是大哭大鬧,喊着要回家,有這事兒嗎?” 趙翰博凝惑地看着他:“您是朝廷的七品官,這事兒還用問我?” “我那七品官是蒙事兒的,沒資格參加皇上的登極大典,不問您問誰呀?”莊虎臣奉上茶來。
“有這事兒,當時小皇上在龍座上這麼一哭鬧,在場的王公大臣都很恐慌,登極大也就草草地結束了。
” “當皇上是個多好的差使,他怎麼哭上了?”莊虎臣很是不解,他轉念一想,臉上不覺陰郁起來,“這可不是好兆頭兒,您知道,買賣人最怕的就是天下大亂,一旦天下真亂了,買賣怕是也沒得做了。
” 趙翰博端起茶碗抿了一口:“您還真說對啦!一個小皇上怕是壓不住陣腳,鬧不好還真可能出亂子,這陣子,革命黨在南邊兒鬧得厲害!” “革命黨?”莊虎臣瞪大了眼睛,他隐隐覺得這不是什麼好詞兒。
趙翰博顯得很神秘:“嗨,一幫留學日本的學生,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嚷嚷着要推翻朝廷。
” “推翻朝廷?”莊虎臣吃驚不小,“那些留學生,不都是朝廷出銀子送出去的嗎,怎麼到了外國就反起朝廷來啦?” 趙翰博下意識地四處張望了一下,低聲說道:“這些留學生到了外國,眼界大開,見了世面,就覺出咱們的朝廷不行了。
” “那些個嘴上沒毛兒的學生,他們說不行,就不行啦?”莊虎臣很不以為然。
“莊掌櫃的,您還甭瞧不起那些學生,他們可是豁出命來幹。
” “怎麼個幹法兒呢?”莊虎臣擔心地問。
“搞暗殺,在南邊兒搞武裝起義。
” 這些莊虎臣前些日子聽張幼林念叨過,他沒怎麼當回事,“您那報上說,不是都失敗了嗎?” “失敗是失敗了,可革命黨沒死心,我臨出門的時候接到一篇急稿,”趙翰博湊近了莊虎臣,“革命黨要籌劃新的行動,而且已經到了京城。
” “啊?”莊虎臣不禁大驚失色。
俗話說,怕什麼就來什麼。
幾天之後,中國同盟會的發起人之一、近代中國叱咤風雲的重量級人物汪兆銘和他的戰友黃複生就出現在了琉璃廠,而且,他們租下了榮寶齋隔壁新倒閉的那家鋪子,和榮寶齋成了鄰居。
汪兆銘、黃複生都剪了辮子,身着洋裝,在琉璃廠顯得分外紮眼。
他們租下鋪子後就緊鑼密鼓,加緊布置,仿佛要在這裡大幹一番、一展宏
張幼林有自己的想法:人生短暫,與其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他甯願選擇過一種無拘無束、輕松自在的生活。
可是,真有這樣的好日子等着他嗎? 轉眼之間已經到了辛亥革命的前夜,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領導的中國同盟會以及中華各路仁人志士在南方為推翻朝廷而進行的流血鬥争,張幼林都在密切地關注着。
然而,他并沒有想到,革命之火很快就會燃燒到京城,不僅波及榮寶齋,連他自己也被卷入其中了。
此時,張幼林正在去往西便門的途中,他将要見到一位來自美國的同門師妹潘文雅小姐。
這還得從當年張幼林在北洋師範的英文教習查理先生說起。
盡管在“庚子事變”中查理先生和張幼林所屬的陣營不同,但這并不妨礙查理先生欽佩自己這個與衆不同的學生。
對一個白面書生而言,在國家面臨危難之際敢于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抵禦迎面而來的猛烈炮火,無論如何是需要勇氣和膽識的,就憑這一點,張幼林就是個值得稱道的英雄。
這樣的想法深深地根植在了查理先生的心中,并且在他以後的生活中不時閃現出激越的火花。
張幼林畢業後不久,查理先生也返回了自己的祖國美國,進入了位于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大學Evelyn附屬女子學院繼續從事教職。
普林斯頓大學是個不同凡響的高等學府,除了教學一流外,校内的主樓NassauHall曾在美國獨立戰争期間做過大陸會議的會址,當時,NassauHall也曾一度被英軍占領,華盛頓将軍為從敵人手中将其奪回,下令加農炮手向NassauHall開炮,而飽受蹂躏的NassauHall居然在猛烈的轟擊下奇迹般地沒有坍塌,成為曆史的見證。
NassauHall的殘壁在1802年和1855年的兩次大火中焚毀,後來的建築是由著名的建築師約瑟夫·亨利·拉特羅布等人重新修建的。
那天下午,查理先生帶着新生來到NassauHall的大門外,慷慨激昂地講述過這段曆史之後,離下課的時間還有一會兒,他扯到了張幼林。
他告訴大家,同樣在炮火之中傲然聳立的除了NassauHall之外,還有他的中國學生張幼林。
查理先生對張幼林的贊美之辭溢于言表,不但再次感動了他自己,也感動了在場的華裔新生潘文雅。
那時潘文雅十八歲,正是充滿詩意幻想的年齡,就是從那一刻起,張幼林成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她還萌發了要回國見他的念頭。
三年之後,潘文雅終于如願以償,不遠萬裡踏上了大清國的土地。
他們見面的地點選在西便門外的跑馬場,這裡曾經是皇室王公的馴馬基地,“庚子事變”之後辟成了跑馬場,供洋人和京城内的官宦、富家子弟在此賽馬、娛樂。
潘文雅身穿騎馬裝,和幾個洋人在馬道上縱馬飛馳一番過後,來到場外,早已等候的張幼林迎上去,用英語打着招呼:“潘小姐,你好。
” 潘文雅的眼睛一亮:“張先生!” 他們就這樣相識了,這很符合潘文雅的想象:在茫茫的人海中,彼此一眼就認出了對方。
不過,對張幼林而言,認出潘文雅太簡單了,因為在這個跑馬場上,他還沒見過第二個縱馬飛馳的女性。
張幼林接過潘文雅手中的缰繩,贊賞地說道:“潘小姐,你的膽子真大,這樣的烈馬也敢騎?” 潘文雅笑了:“小意思,我父親在美國西部經營一家牧場,我從小就和各種各樣的馬打交道,知道它們的脾氣。
張先生,我能說句實話嗎?” “請講。
” “你的英文可不怎麼樣。
” “不好意思,查理先生回國有十年了吧?我記得那是‘庚子事變’最緊張的時候,後來我就再也沒有遇上像查理那樣的好教習,讓潘小姐見笑了。
” 潘文雅改用漢語:“沒關系,以後有機會,我教你!” “原來潘小姐能講漢語?這可太好了……”張幼林還沒來得及多說,一個貴族青年騎着一匹栗色的烈馬做了一個驚險的動作在他們面前飛馳而過,引得周圍人的大聲喝彩。
他們駐足觀看,潘文雅問道:“這位先生是誰?” “恭親王奕訢的孫子,溥心畲。
” “是在鹹豐、同治、光緒三朝,多次出任領班軍機大臣的那個恭親王嗎?” 張幼林點點頭:“正是,大清國二百多年,其間多有宗室親王參政輔佐皇上,而參政諸王以身前之功獲得身後之谥,其中得谥‘忠’者,隻有睿親王多爾衮和恭親王奕訢。
” 潘文雅漫不經心地說道:“可惜恭親王死得早,要是他活到現在,肯定也是個風雲人物。
兩年前皇上和西太後先後駕崩,我聽到一種說法,西太後在将死之前,派人下毒害死了皇帝,你覺得有沒有這種可能性?” 張幼林下意識地四處看了看:“這可不能亂說。
” 潘文雅笑道:“張先生不必緊張,中國同盟會聽說過吧?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推翻朝廷,這在海外是衆所周知的事。
” “潘小姐,你别忘了這是在中國,說錯了話就有可能掉腦袋。
” 潘文雅滿不在乎:“張先生,你感到恐怖了?你的表情向我證實了這一點,這進一步證明,這種令人恐怖的政府實在沒有存在下去的必要,它就應該垮台。
” “好家夥!以前我總聽别人說有革命黨,就是沒見過,今天總算是見識了,還是個美國革命黨。
”張幼林半調侃着。
潘文雅則唇槍舌劍:“張先生的膽量似乎不大,查理先生總和我說,他在中國有個叫張幼林的學生,他是個真正的紳士,也是天下最勇敢的人,現在的問題是,是查理先生說錯了,還是我的判斷有問題?” 張幼林環顧左右而言他:“當年查理先生告訴我,他來自一個自由的國度,他有權在任何情境下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
可是……他卻被‘庚子事變’吓破了膽,因為在中國沒有人可以真實地表達思想,所以查理先生走了以後就再也沒敢回來。
” 潘文雅沉默了,過了半晌她才感歎道:“張先生,你不愧是個生意人,說出話來滴水不漏。
” 莊虎臣終于等來了趙翰博,帶着他直接來到了後院休息室。
新來的學徒雲生給他們端上沏好的茶,雲生剛要倒茶,莊虎臣示意他退下。
莊虎臣邊倒茶邊急着問:“聽說小皇帝在太和殿登極的時候,在龍椅上是大哭大鬧,喊着要回家,有這事兒嗎?” 趙翰博凝惑地看着他:“您是朝廷的七品官,這事兒還用問我?” “我那七品官是蒙事兒的,沒資格參加皇上的登極大典,不問您問誰呀?”莊虎臣奉上茶來。
“有這事兒,當時小皇上在龍座上這麼一哭鬧,在場的王公大臣都很恐慌,登極大也就草草地結束了。
” “當皇上是個多好的差使,他怎麼哭上了?”莊虎臣很是不解,他轉念一想,臉上不覺陰郁起來,“這可不是好兆頭兒,您知道,買賣人最怕的就是天下大亂,一旦天下真亂了,買賣怕是也沒得做了。
” 趙翰博端起茶碗抿了一口:“您還真說對啦!一個小皇上怕是壓不住陣腳,鬧不好還真可能出亂子,這陣子,革命黨在南邊兒鬧得厲害!” “革命黨?”莊虎臣瞪大了眼睛,他隐隐覺得這不是什麼好詞兒。
趙翰博顯得很神秘:“嗨,一幫留學日本的學生,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嚷嚷着要推翻朝廷。
” “推翻朝廷?”莊虎臣吃驚不小,“那些留學生,不都是朝廷出銀子送出去的嗎,怎麼到了外國就反起朝廷來啦?” 趙翰博下意識地四處張望了一下,低聲說道:“這些留學生到了外國,眼界大開,見了世面,就覺出咱們的朝廷不行了。
” “那些個嘴上沒毛兒的學生,他們說不行,就不行啦?”莊虎臣很不以為然。
“莊掌櫃的,您還甭瞧不起那些學生,他們可是豁出命來幹。
” “怎麼個幹法兒呢?”莊虎臣擔心地問。
“搞暗殺,在南邊兒搞武裝起義。
” 這些莊虎臣前些日子聽張幼林念叨過,他沒怎麼當回事,“您那報上說,不是都失敗了嗎?” “失敗是失敗了,可革命黨沒死心,我臨出門的時候接到一篇急稿,”趙翰博湊近了莊虎臣,“革命黨要籌劃新的行動,而且已經到了京城。
” “啊?”莊虎臣不禁大驚失色。
俗話說,怕什麼就來什麼。
幾天之後,中國同盟會的發起人之一、近代中國叱咤風雲的重量級人物汪兆銘和他的戰友黃複生就出現在了琉璃廠,而且,他們租下了榮寶齋隔壁新倒閉的那家鋪子,和榮寶齋成了鄰居。
汪兆銘、黃複生都剪了辮子,身着洋裝,在琉璃廠顯得分外紮眼。
他們租下鋪子後就緊鑼密鼓,加緊布置,仿佛要在這裡大幹一番、一展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