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羽斬顔良,誅文醜

關燈
但征戰天下十餘載,所謀者即是匡扶漢室複興社稷。

    無奈兵敗城失妻子離散,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四海之大卻無立錐之地。

    多虧大将軍垂憐,招我至此才得脫險境,在下深感天高地厚之恩,自當全心竭力以效驅馳……”這幾句話把袁紹說得美滋滋的,手撚胡須不住微笑。

    劉備見他高興,趕緊趁熱打鐵,“如今曹賊霸占朝廷欺淩天子,凡我大漢正義之臣皆當奮勇向前斬奸除惡,上報祖宗下安黎庶,中成自身之功名。

    大将軍威震四海德追孔孟,以拳拳報國之心興兵至此,我等就該甘效犬馬争相破敵,怎可猶豫不定推脫不前呢?我劉某人表個态……”他跳下馬,跪倒袁紹跟前,“備雖然不才,願意率先渡河追擊曹賊,輔佐大将軍力挽狂瀾建立奇功!” 袁紹見他這番舉動簡直喜不自勝,立即嘉獎道:“好!劉使君願率先渡河,這才是真真正正的大漢功臣。

    ” 諸将見他們把調子定得這麼高,有唱的有和的,似乎誰不過河誰就不是大漢忠臣似的,哪還敢再反對,隻得情不願意不順地表态:“我等也願渡河。

    ” 沮授見大勢已定無可更改,望着滾滾黃河連連歎息:“唉……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不反乎!①” 袁紹聽他還敢說喪氣話,實已忍無可忍,喝問道:“你這是什麼意思!詛咒我軍全軍覆沒嗎?” “不敢。

    ”沮授無奈地搖了搖頭,“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在下庸才,自度不能指揮兵馬戰勝曹操,請主公允許在下辭去都督之職吧。

    ” 此話一出不論主不主戰的都很不滿,審配第一個反對:“大敵當前怎可臨陣換将?沮都督不可如此!” 韓荀也道:“沮兄怎能推卸責任啊?即便不同意渡河,大将軍有令也當求同存異。

    由你統軍掌握進退,兄弟們心裡還有些底氣……” 連郭圖都看不過去了:“你要辭職當早言語,現在大軍要渡河了才說,這不是惑亂軍心嗎?這絕對不行!你幹也得幹,不幹也得幹!” 沮授一半是傷心一半是賭氣,任别人怎麼勸,就是堅持不幹了。

    袁紹的火終于給鬥上來了,厲聲喝道:“誰都别勸了,不幹就不幹吧!少一個人仗就不打了嗎?郭公則,從現在起他所部兵馬全部歸你調遣!”對于這個決定,大家都不高興。

    郭圖雖然堅毅果敢,但有時過于偏激,性格又忒陰狠,因而高覽、張郃等人不願與他共事;而郭圖也知諸将與沮授相厚,未必肯聽自己号令,這個差事不好當。

    兩頭都不大樂意,但袁紹偏要這麼安排,有什麼辦法呢?他怒沖沖指着沮授鼻子道:“你不幹了也别打算輕閑,本将軍降你為參謀随軍聽用。

    你休想回邺城,跟着我渡河!” “大将軍息怒,”劉備趕緊打圓場,“還是速速安排要事吧。

    ” 袁紹緩了口氣才道:“劉使君勇氣可嘉,但你東西轉戰多有勞苦,還是叫文醜為先鋒第一個渡河吧。

    ”他不放心劉備的能力。

     劉備一門心思要尋關羽,哪裡肯罷休:“大将軍,您莫要誤了我一番壯志啊!” “劉使君不要争了。

    ”郭圖道,“我看這樣吧,文醜率騎兵先渡河,您督後隊步兵相助,你們相互配合還能更穩妥一些。

    ” 劉備還欲再争,袁紹卻一揮手道:“就這麼定了!舟楫下水,先鋒文醜速速渡河,劉使君第二個。

    你們到對岸後馬上向東,興許還能截擊到曹操。

    其他各部兵馬排好隊伍依次渡河,去給淳于瓊送個信,叫他快點兒過來。

    ” 張郃還是覺得不妥:“主公啊,渡河我不反對,但是咱們可不可以分兵幾路繞擊曹操之後?” 韓荀也道:“在下願率領一彪人馬進取河内,繞道杜氏津……” “沒必要!”袁紹一口否定,“打仗就要打硬的,隻要破了官渡,豫州之地望風而降!咱就全力以赴跟曹操幹!” 許攸忽然想起一件事,奏道:“即便大軍渡河,咱們也得留些人馬在北岸接應啊。

    ” “就讓蔣義渠一部留下吧。

    ”袁紹定了片刻又補充道,“鮮于輔一部也留在河北。

    ”他還是對幽州舊部懷有芥蒂,不準鮮于輔到前線,以免臨陣倒戈。

     “這不好吧。

    ”高覽腆着肚子道,“并肩作戰越打越親,叫幽州兄弟們一塊上,興許打完仗我們就成哥們了呢!” 袁紹白了這個粗人一眼:“你曉得什麼?一切聽我安排。

    ” 諸将見他一意孤行,都暗暗咋舌,扭頭看沮授。

    這位大參謀已是心灰意冷,雙目空洞地望着大河上的舟楫,似乎什麼也不關心了,而文醜已經迫不及待領兵上船了…… 誘敵誅将 曹操雖解了白馬之圍,亦知此地無法戍守,趕緊叫劉延号召百姓轉移。

    一時間城裡城外鬧得沸沸揚揚,百姓扶老攜幼拉家帶口湧進軍隊之中,有些人舍不得家私,背着抱着拖拖拉拉,行動甚是緩慢。

    眼見已将近未時,今天不可能回轉官渡了。

    這樣慢吞吞行進必會遭袁軍堵截,曹操與荀攸商議一番,決定率騎兵護衛糧草辎重先行,争取搶先在白馬山以南建立大寨,好将步兵和百姓掩護起來。

     在張遼、徐晃、關羽督率之下,騎兵急行了一陣,堪堪已到白馬山南坡的峽谷,恰遇官渡使者趕到,言說袁紹兵至延津北岸。

    朱靈已率部回官渡,而于禁竟帶一支兵馬向西、過杜氏津攻拔河北别軍營寨去了。

    曹操不免咋舌,千算萬算倒忘了于朱二将不和,兩人分道揚镳各幹各的。

    好在杜氏津在河内郡,袁紹暫且顧及不到,于禁應該不會有閃失。

     不管那麼樣,延津的誘敵之兵總算是成功轉移了,曹操心頭的大石頭落了地,趕緊命人在山谷之外搭設營寨,催辎重車輛速速前進。

    哪知鑼鼓帳篷、鹿角拒馬等物還未運到,又有斥候倉皇趕來:“袁紹前軍已經渡河,有兵馬正奔白馬山方向而來!” “啊?!”曹操大吃一驚,“未與淳于瓊會合就下令搶渡,袁紹竟敢這樣冒險用兵?” “他這瞎貓還真碰上咱這死耗子了。

    ”荀攸一陣苦笑,伸手指向後面——彎曲狹窄的山谷裡,曹軍的辎重車密密麻麻列成好幾隊,來不及轉出南面谷口,後面步兵趕不來,手頭的騎兵又隻有五百,這要是讓袁紹的兵殺過來,即便可以全身而退,辎重糧草也保不住了! 徐晃連忙建議:“這些東西不要了,咱們快些南撤,繞出白馬山連夜趕回官渡,他們一來貪圖辎重、二來沒有立寨,未必敢追咱。

    ”這實是無奈之策。

     曹操似乎根本沒聽見,輕輕拍了拍腦門道:“命斥候上山觀望,倒要看看他們來了多少人。

    ” 徐晃、張遼等皆顯困惑——就五百兵還要跟人家打呀?但曹操既這麼吩咐,也不敢說什麼,歸攏各自部下準備行動。

    大家不發一語等了小一刻工夫,突聞斥候兵在山頭上大呼:“看見袁軍來了!有五六百騎!後面……”這個數目已經勢均力敵了,諸将漸有憂色,哪知斥候又疾呼,“數不清了!大隊步兵至少有四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