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暗箭難防,皇帝在背後陰了曹操
關燈
小
中
大
…”
“你聽聽!我爹叫你滾出去。
” “胡說八道,他叫你這個不孝子滾出去。
” “我家的大帳憑什麼叫我走?” “喲!你還真以為你是太子了。
” 眼見四人仍舊争吵不休,袁術無名火起,扯着幹裂的嗓子嚷了起來:“都給我滾!都給我滾出去!” 袁燿、袁胤等皆是一怔,紛紛作揖退出,可剛邁出大帳又喋喋不休繼續吵。
袁術喊了兩嗓子,覺胸口越發憋悶難受,渾身被燥熱包攏着,卻一滴汗都流不出來,翻身躺倒在卧榻之上,懷裡兀自抱着那顆傳國玉玺。
本以為這樣躺一會兒會好受些,哪知越躺越難受,暈頭漲腦朦朦胧胧,耳輪中隻聞外面的對罵聲,仿佛他們句句罵的都是自己!他幹渴到了極點,竟不住呻吟起來:“水……我要水……” 帳口一個衛兵隐約聽到了他的聲音,抖膽走進帳來,輕聲問道:“陛下說什麼?” “水……水……” “聽不清,您說什麼?” “水……我要水……” 那兵怯生生道:“取水的兵還沒回來,恐怕……”恐怕也借機當了逃兵,再也不會回來了! 袁術依舊低吟:“蜜水……”他當皇帝的時候飲食奢侈,即便是喝水也要喝加了蜂蜜的。
那兵慘兮兮搖頭道:“蜜水沒有,現在隻有血水!” 袁術聞聽此言體似篩糠,不自禁地抽搐起來,無數往事恍惚閃過眼前……我父袁逢被先帝尊為三老,家裡連吃飯的碗都是金的!袁氏門生故吏遍于天下,誰敢怠慢我!何進遇害之際是我第一個沖入禁宮誅殺宦官的!天下大亂之時是我第一個稱雄中原的!我當過皇帝!我有玉玺!代漢者當塗高,我受命于天!憑什麼連蜜水都喝不上?為什麼……這是為什麼…… 他不禁仰天大呼:“我袁術怎麼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啊!”這一聲喊罷,身子抽搐着翻在榻邊,隻覺腹内一緊、胸口一痛、嗓子一鹹、眼前一黑——大口鮮血自口中噴了出來!一口吐罷又是第二口、第三口……霎時間吐了足有一鬥血。
衛兵頓時亂作一鍋粥,趕緊搶過去攙扶。
但覺袁術身體沉重毫無反應,扳過來一看,見他白眼上翻兩腮凹陷——已經斷了氣!袁術兩手一松,那沾滿血污的金鑲玉玺在他身上滾了兩滾,掉落在塵埃之中……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自稱仲家皇帝的袁術窘困潦倒,在江亭抱着傳國玉玺吐血而亡。
暗藏殺機 就在袁術撒手人寰之際,許都城外一派喧騰,曹操已經點三萬大軍誓師起兵。
為了彰顯王師讨逆的正義,文武百官都到城外大軍送行。
曹操更是下令将逆臣袁叙當衆斬首,一者祭祀金钺、白旄,二者警示首鼠兩端之人,然後率領兵馬殺氣騰騰奔赴河北前線。
偏将軍劉服雖有諸侯王子之貴,又曾在曹操遷都之際鼎力相助,但時至今日也隻能坐冷闆凳了。
他名義上是京師第二留守統帥,但任何軍務都是夏侯惇一人說了算,根本輪不到他這個二把手,而且他自梁國帶出來的五百精壯也被人家換成了老弱殘兵。
好在曹操感念其功勞,待遇還算豐厚,俸祿無缺膏粱不愁,每逢得勝都贈送些戰利品,還時不時地準他到城外射獵。
但這位王子服偏偏自視忒高,又能文能武甚具才幹,更兼二十出頭雄心壯志,實不想當這百無聊賴舞風弄月的逍遙王子,此生所欲非是常人可度!當今天子有沒有實權他不關心,他隻在乎自己滿懷壯志何以施展,因而曹操出兵之際他也主動請纓随軍效力,但立刻被人家婉言謝絕了。
名義上的理由是宗室重臣不宜以身犯險,實際原因卻很清楚,人家不想叫一個有劉氏血統的人坐大勢力嘛。
劉服心中不暢,卻隻能佯裝笑臉将曹操送走,自嗟自歎回了府邸。
用過飯他本打算小憩一會兒,避過午間的暑熱到城外射獵,哪知剛一躺下,就聽到外面響起轟隆隆的悶雷——又下雨了。
“曹阿瞞出兵半日就挨雨淋。
該!誰叫你不帶我去!”劉服幸災樂禍笑了一陣,又覺百無聊賴,昂首枕臂在床榻上發呆。
忽有蒼頭(家奴)來報:“車騎将軍董承過府。
” 劉服來了精神:“快快有請!再預備些酒菜果子來。
”他與董承本是一對冤家,當初遷都許縣時,劉服暗助曹操阻擋見駕,搞得董承束手無策隻能就範。
但随着時光推移,宗室外戚都受到壓抑,倆人倒成了同病相憐的朋友。
劉服冒雨迎到二門,見董承身披蓑衣而來,身邊隻跟着一個名叫盧洪的心腹長随。
“董國舅,您好雅興啊!”劉服拱手相讓把他迎至檐下。
董承脫去蓑衣,裡面穿的卻是便裝幅巾,笑道:“曹公一去咱也随意了,我過來找您聊聊。
” 杯盤盞碟随即擺下,也不要仆僮伺候,二人毫不拘束相對而坐。
董承似乎很興奮,反客為主給劉服滿酒,劉服連連推讓,他卻道:“王子身份尊貴,在下多多禮敬是應當的。
” 劉服微微點頭,待他滿上酒盞,拿起舀子為董承滿酒:“董将軍身為外戚重臣,我也為您滿上。
”說罷兩人相顧而笑,飽含辛酸自嘲,什麼宗室尊貴什麼外戚重臣,如今都是徒負虛名罷了。
董承輕輕抿了口酒,接着恭維道:“我們外戚之人實不敢與王家相比。
在下想起位有名的宗室,當年諸呂亂政,高祖之孫城陽王手刃僞丞相呂産,掃除把持朝政逆臣,可稱得起大英雄!”劉服覺得他這話的弦外之音甚可怖,便揣着明白裝糊塗,回敬道:“這等事不算什麼,想當初外戚大将軍衛青征讨匈奴捍我大漢疆土,那才是真英雄呢。
” 董承見他不接茬,便低頭擺弄着酒盞,似笑非笑喃喃道:“咱們也不要互相吹捧了,其實有名的宗室外戚都不過是鳳毛麟角,開創天下大業靠的還是田野英豪。
就比如那韓信,未遇之時不過是個執戟郎,哪知日後登台拜帥暗度陳倉、攻魏平趙定齊滅楚,十面埋伏逼項羽,功成名就跻身諸侯王之列?”說到這兒他見劉服連連點頭,于是話鋒一轉,“惜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誅,隻落得未央宮中刀下亡!可惜啊可惜……” 劉服不由得暗暗出神——當初他助曹操脅迫天子遷都,現在卻成了遺棄之人,雖然不曾誅不曾烹,但道理還不是一樣的嗎?想着想着,生怕自己陷入了董承設下的圈套,趕忙佯裝譏笑:“國舅這話見地不高。
腳下的泡都是自己走的,當初韓信被貶淮陰侯,若從此夾着尾巴做人,何至落個凄慘下場?說不定日後還能和陳平一樣全始全終呢!隻怪他自己不老實,譏諷樊哙勾結陳豨,自己找死還能怨誰?” 董承見他一句話都不接,心中急似油煎。
他是揣着滿腹機密來的,如今口風已經吹過去,萬一這個乖戾王子油鹽不進,扭頭把這些犯忌諱的話告訴曹操,自己這條老命就賠進去了!想至此董承把酒喝幹壯了壯膽子,凜然道:“大丈夫生于世間當有所作為,但千古機遇都是電光火石轉瞬即逝,若不能在這有生之年一展抱負,苟延到老也隻能扼腕歎息。
我倒是看好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 這話最投劉服的脾氣,但他兀自矜持,警示道:“國舅說話可要有個分寸,不要衛青當不成,反倒成了李貳師。
”所謂李貳師,是漢武帝愛妃李夫人、寵臣李延年之兄李廣利,曾攻克西域大宛貳師城引進優良戰馬,受封貳師将軍。
武帝晚年猜忌太子劉據,李廣利一方面結交丞相劉屈氂,一面征讨匈奴建立戰功,欲要讓自己的外甥昌邑王取劉據而代之。
哪知李廣利出師不利,迫于形勢投降匈奴,不但沒當成國舅,還成了外戚的恥辱,自此後世變節投敵之人還因他的官諱被稱為“貳臣”。
董承心明眼亮,若是王子服絲毫無意早就下逐客令了,他不但不惱還拉出這個典故警戒,足見早有抗擊曹操之心,索性一句話挑明:“王子莫要這樣講話,我可不是要反大漢,而是要保大漢江山不至于落于别家賊臣之手!” 劉服不免有些吃驚,趕緊示意他住口,起身踱至門邊觀察動靜,見隻有董承的仆人盧洪坐在廊下喝酒吃肉,那副饞相連打雷都聽不進去。
這才掩好門轉回案邊重新落座,說話的口吻卻完全變了,換做一副桀骜的責備語氣:“國舅忒孟浪,跑來嚷這種話,要是隔牆有耳聽了去,豈不是給我惹麻煩?” “多多得罪……”董承笑道,“王子乃是大漢宗親,忠心報國定不需在下相告。
如今曹賊勢力見漲,天子憂怨不已,特意授臣密诏
” “胡說八道,他叫你這個不孝子滾出去。
” “我家的大帳憑什麼叫我走?” “喲!你還真以為你是太子了。
” 眼見四人仍舊争吵不休,袁術無名火起,扯着幹裂的嗓子嚷了起來:“都給我滾!都給我滾出去!” 袁燿、袁胤等皆是一怔,紛紛作揖退出,可剛邁出大帳又喋喋不休繼續吵。
袁術喊了兩嗓子,覺胸口越發憋悶難受,渾身被燥熱包攏着,卻一滴汗都流不出來,翻身躺倒在卧榻之上,懷裡兀自抱着那顆傳國玉玺。
本以為這樣躺一會兒會好受些,哪知越躺越難受,暈頭漲腦朦朦胧胧,耳輪中隻聞外面的對罵聲,仿佛他們句句罵的都是自己!他幹渴到了極點,竟不住呻吟起來:“水……我要水……” 帳口一個衛兵隐約聽到了他的聲音,抖膽走進帳來,輕聲問道:“陛下說什麼?” “水……水……” “聽不清,您說什麼?” “水……我要水……” 那兵怯生生道:“取水的兵還沒回來,恐怕……”恐怕也借機當了逃兵,再也不會回來了! 袁術依舊低吟:“蜜水……”他當皇帝的時候飲食奢侈,即便是喝水也要喝加了蜂蜜的。
那兵慘兮兮搖頭道:“蜜水沒有,現在隻有血水!” 袁術聞聽此言體似篩糠,不自禁地抽搐起來,無數往事恍惚閃過眼前……我父袁逢被先帝尊為三老,家裡連吃飯的碗都是金的!袁氏門生故吏遍于天下,誰敢怠慢我!何進遇害之際是我第一個沖入禁宮誅殺宦官的!天下大亂之時是我第一個稱雄中原的!我當過皇帝!我有玉玺!代漢者當塗高,我受命于天!憑什麼連蜜水都喝不上?為什麼……這是為什麼…… 他不禁仰天大呼:“我袁術怎麼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啊!”這一聲喊罷,身子抽搐着翻在榻邊,隻覺腹内一緊、胸口一痛、嗓子一鹹、眼前一黑——大口鮮血自口中噴了出來!一口吐罷又是第二口、第三口……霎時間吐了足有一鬥血。
衛兵頓時亂作一鍋粥,趕緊搶過去攙扶。
但覺袁術身體沉重毫無反應,扳過來一看,見他白眼上翻兩腮凹陷——已經斷了氣!袁術兩手一松,那沾滿血污的金鑲玉玺在他身上滾了兩滾,掉落在塵埃之中……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自稱仲家皇帝的袁術窘困潦倒,在江亭抱着傳國玉玺吐血而亡。
暗藏殺機 就在袁術撒手人寰之際,許都城外一派喧騰,曹操已經點三萬大軍誓師起兵。
為了彰顯王師讨逆的正義,文武百官都到城外大軍送行。
曹操更是下令将逆臣袁叙當衆斬首,一者祭祀金钺、白旄,二者警示首鼠兩端之人,然後率領兵馬殺氣騰騰奔赴河北前線。
偏将軍劉服雖有諸侯王子之貴,又曾在曹操遷都之際鼎力相助,但時至今日也隻能坐冷闆凳了。
他名義上是京師第二留守統帥,但任何軍務都是夏侯惇一人說了算,根本輪不到他這個二把手,而且他自梁國帶出來的五百精壯也被人家換成了老弱殘兵。
好在曹操感念其功勞,待遇還算豐厚,俸祿無缺膏粱不愁,每逢得勝都贈送些戰利品,還時不時地準他到城外射獵。
但這位王子服偏偏自視忒高,又能文能武甚具才幹,更兼二十出頭雄心壯志,實不想當這百無聊賴舞風弄月的逍遙王子,此生所欲非是常人可度!當今天子有沒有實權他不關心,他隻在乎自己滿懷壯志何以施展,因而曹操出兵之際他也主動請纓随軍效力,但立刻被人家婉言謝絕了。
名義上的理由是宗室重臣不宜以身犯險,實際原因卻很清楚,人家不想叫一個有劉氏血統的人坐大勢力嘛。
劉服心中不暢,卻隻能佯裝笑臉将曹操送走,自嗟自歎回了府邸。
用過飯他本打算小憩一會兒,避過午間的暑熱到城外射獵,哪知剛一躺下,就聽到外面響起轟隆隆的悶雷——又下雨了。
“曹阿瞞出兵半日就挨雨淋。
該!誰叫你不帶我去!”劉服幸災樂禍笑了一陣,又覺百無聊賴,昂首枕臂在床榻上發呆。
忽有蒼頭(家奴)來報:“車騎将軍董承過府。
” 劉服來了精神:“快快有請!再預備些酒菜果子來。
”他與董承本是一對冤家,當初遷都許縣時,劉服暗助曹操阻擋見駕,搞得董承束手無策隻能就範。
但随着時光推移,宗室外戚都受到壓抑,倆人倒成了同病相憐的朋友。
劉服冒雨迎到二門,見董承身披蓑衣而來,身邊隻跟着一個名叫盧洪的心腹長随。
“董國舅,您好雅興啊!”劉服拱手相讓把他迎至檐下。
董承脫去蓑衣,裡面穿的卻是便裝幅巾,笑道:“曹公一去咱也随意了,我過來找您聊聊。
” 杯盤盞碟随即擺下,也不要仆僮伺候,二人毫不拘束相對而坐。
董承似乎很興奮,反客為主給劉服滿酒,劉服連連推讓,他卻道:“王子身份尊貴,在下多多禮敬是應當的。
” 劉服微微點頭,待他滿上酒盞,拿起舀子為董承滿酒:“董将軍身為外戚重臣,我也為您滿上。
”說罷兩人相顧而笑,飽含辛酸自嘲,什麼宗室尊貴什麼外戚重臣,如今都是徒負虛名罷了。
董承輕輕抿了口酒,接着恭維道:“我們外戚之人實不敢與王家相比。
在下想起位有名的宗室,當年諸呂亂政,高祖之孫城陽王手刃僞丞相呂産,掃除把持朝政逆臣,可稱得起大英雄!”劉服覺得他這話的弦外之音甚可怖,便揣着明白裝糊塗,回敬道:“這等事不算什麼,想當初外戚大将軍衛青征讨匈奴捍我大漢疆土,那才是真英雄呢。
” 董承見他不接茬,便低頭擺弄着酒盞,似笑非笑喃喃道:“咱們也不要互相吹捧了,其實有名的宗室外戚都不過是鳳毛麟角,開創天下大業靠的還是田野英豪。
就比如那韓信,未遇之時不過是個執戟郎,哪知日後登台拜帥暗度陳倉、攻魏平趙定齊滅楚,十面埋伏逼項羽,功成名就跻身諸侯王之列?”說到這兒他見劉服連連點頭,于是話鋒一轉,“惜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誅,隻落得未央宮中刀下亡!可惜啊可惜……” 劉服不由得暗暗出神——當初他助曹操脅迫天子遷都,現在卻成了遺棄之人,雖然不曾誅不曾烹,但道理還不是一樣的嗎?想着想着,生怕自己陷入了董承設下的圈套,趕忙佯裝譏笑:“國舅這話見地不高。
腳下的泡都是自己走的,當初韓信被貶淮陰侯,若從此夾着尾巴做人,何至落個凄慘下場?說不定日後還能和陳平一樣全始全終呢!隻怪他自己不老實,譏諷樊哙勾結陳豨,自己找死還能怨誰?” 董承見他一句話都不接,心中急似油煎。
他是揣着滿腹機密來的,如今口風已經吹過去,萬一這個乖戾王子油鹽不進,扭頭把這些犯忌諱的話告訴曹操,自己這條老命就賠進去了!想至此董承把酒喝幹壯了壯膽子,凜然道:“大丈夫生于世間當有所作為,但千古機遇都是電光火石轉瞬即逝,若不能在這有生之年一展抱負,苟延到老也隻能扼腕歎息。
我倒是看好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 這話最投劉服的脾氣,但他兀自矜持,警示道:“國舅說話可要有個分寸,不要衛青當不成,反倒成了李貳師。
”所謂李貳師,是漢武帝愛妃李夫人、寵臣李延年之兄李廣利,曾攻克西域大宛貳師城引進優良戰馬,受封貳師将軍。
武帝晚年猜忌太子劉據,李廣利一方面結交丞相劉屈氂,一面征讨匈奴建立戰功,欲要讓自己的外甥昌邑王取劉據而代之。
哪知李廣利出師不利,迫于形勢投降匈奴,不但沒當成國舅,還成了外戚的恥辱,自此後世變節投敵之人還因他的官諱被稱為“貳臣”。
董承心明眼亮,若是王子服絲毫無意早就下逐客令了,他不但不惱還拉出這個典故警戒,足見早有抗擊曹操之心,索性一句話挑明:“王子莫要這樣講話,我可不是要反大漢,而是要保大漢江山不至于落于别家賊臣之手!” 劉服不免有些吃驚,趕緊示意他住口,起身踱至門邊觀察動靜,見隻有董承的仆人盧洪坐在廊下喝酒吃肉,那副饞相連打雷都聽不進去。
這才掩好門轉回案邊重新落座,說話的口吻卻完全變了,換做一副桀骜的責備語氣:“國舅忒孟浪,跑來嚷這種話,要是隔牆有耳聽了去,豈不是給我惹麻煩?” “多多得罪……”董承笑道,“王子乃是大漢宗親,忠心報國定不需在下相告。
如今曹賊勢力見漲,天子憂怨不已,特意授臣密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