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你要甚麼?
關燈
小
中
大
多久都沒有問題”。
老頭兒一笑道:“好,不過這現繪人物可不是五十文一幅了”。
正德慷慨地道:“無所謂,你說,多少銀錢一幅?” 老頭兒瞧這幾人衣着闊綽,談吐大方,壯着膽子道:“要........要一百文一幅畫”。
“沒問題!”正德一擺手,很大方地道:“一幅畫一兩銀子!萬年兄,你付帳”。
楊淩幹笑兩聲,對吃驚的瞪大雙眼的老頭兒道:“呃........這位朱公子有個喜歡加價的毛病,好!一兩銀子一副畫,老先生這就動筆吧”。
老頭兒精神大振,今天真碰上敗家子了,一兩銀子一副,那還有什麼不肯的,老頭兒立即吩咐兩個弟子鋪排筆墨紙硯、各色顔料,老頭兒又自懷中一件東西慢騰騰地挂在了眼睛上,然後走到桌後坐下,微笑道:“哪位小姐先畫?” 楊淩初時沒有在意,他低頭喝了兩口茶,一擡頭瞧見老頭模樣,這一口茶差點兒全噴到對面正德臉上去,楊淩驚奇地指着老頭道:“這........老先生,你眼睛上所戴何物?” 老頭兒一愣,還未及回答,正德已笑道:“這是叆叇,老眼昏花者戴之可以清晰視物,增強視力”。
楊淩目瞪口呆,他建造水師時就想到若有望遠鏡,視力超越敵軍數倍,在大海上料敵機先、先發制人,不知要起多大作用,隻是想到那時他還沒有見到過可用來制作凸透鏡的玻璃,這個想法隻得做罷。
誰知道........誰知道原來民間早已有了眼鏡,那要制作望遠鏡還有何難?若有了這東西,何止在大海上,就是在大草原上,長了千裡眼的明軍和兩眼一抹黑的對手打仗,也不知要搶占多少先機了。
望遠鏡之所以沒有問世,隻是這個時代沒有人懂的它的原理罷了,而楊淩卻是知道它的原理,但是不會制作玻璃。
楊淩喜出望外,連忙走過去說道:“老先生,可否将這眼鏡........呃,這叆叇給學生一觀?” 正德笑道:“你希罕這東西麼?等回到宮........回去後,我送你幾副便是”。
楊淩快暈了,原來這東西宮裡也有?自已當初要是把望遠鏡的設想對人說一說就好了,說不定馬上就有人會提醒他世上已經有了可以制作這種千裡眼的材料,自已平時沒有機會接觸這些,想不到還是無意中在這裡看到。
楊淩按捺不住,倒底從老者手中接過眼鏡,仔細看了半晌,确認那是鏡片無異,這才還了回去。
老頭那是兩片橢圓的鏡片,用鐵絲固定制成鏡架,隻是還未發明鏡腿,在鏡片邊上穿了孔,系以絲線,使用時往耳朵上一挂。
楊淩啧啧稱奇,返回桌邊坐下向正德問起,原來眼鏡在中國古已有之,據古藉記載,最初是有人發現松香樹脂結晶體中恰巧有隻蚊子,透過松香去看,蚊子體形放大,由此引起工匠注意,進而利用天然水晶磨制凸透鏡。
朱厚照雜書看的多,正經事了解的不怎麼樣,這樣雜七雜八的東西他倒看了不少,宮裡孤本藏書又多,當下邊喝茶,加看老者為唐一仙畫像,邊向楊淩賣弄了一番。
原來早在戰國時期,《墨子》第l5卷中己載有墨子研究光和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的許多論述。
秦國還未統一六國時,古人就懂得通過透鏡取火,東漢初年時張衡發現了月亮的盈虧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借助于透鏡的。
到了宋代,就已經有文人借助水晶鏡片提高視力了,元代時就連蒙古人也懂得了利用這種東西,并且被一個叫馬可波羅的人傳到了威尼斯,進而傳及整個歐州。
到了大明宣德年間發明了老花鏡,但是由于水晶珍貴并不易得,所以是做為重要禮物,一般是由皇帝作為禦品賜給年老大臣的,所以正德對此知之甚詳。
隻因此物沒有鏡腿攜帶不易,那些大臣們上朝時也是不帶的,回到家裡在書房使用的話楊淩又不知道,他想不起來問,也沒人多嘴告訴他。
尋常百姓家哪裡買的起這種東西,老畫師這物件兒還是給一位豪門世家的老夫人繪制的遺像栩栩如生,那家主才賜了他這麼一件昂貴的好東西,因緣巧合,現在就被楊淩發現了。
楊淩喜孜孜地對正德說了兩枚透鏡制造遠望效果的功能,正德聽的目瞪口呆,他實是想不出兩片水晶就能起到千裡眼的效果。
要不是現在雙腿酸疼難忍,再加上唐一仙正手托香腮,美滋滋地等着老者給她繪畫,他早就拉起楊淩一路狂奔回去,叫人馬上制作這件神奇的東西來賞玩了。
那老者看來繪制人物尤為專長,唐一仙的畫像繪制出來,竟遠遠快過預料時間,待着色已畢,唐一仙眼見自已形貌躍然紙上,神采飛揚似欲破紙而出,不禁欣喜之極。
三位公主見了更是心動,永福已端坐在位上,欣欣然地等着畫師給她繼續繪像了。
楊淩和正德皇帝喝着茶聊着天,待繪到永淳公主時二人已歇過乏來,便在房中随意踱步,欣賞四壁書畫。
楊淩正望着一副意境深遠的山水畫悠然出神,正德踱到案台上随意翻閱着,忽地興沖沖招手道:“萬年兄,快來快來”。
楊淩急步走了過去,隻見正德神色詭秘地看了眼正專心欣賞肖像的皇妃和妹子,然後做了個趕緊過來的姿勢,楊淩湊過去一看,隻見桌上放着兩本冊子,一本寫着《春水譜》,一本被正德半翻半合的,隻看見上邊有“鴛鴦”兩個大字。
“是畫冊........”,楊淩剛說了三個字,正德已經用眼神迅速制止了他,然後咳嗽一聲,擺出一副正人君子模樣道:“啊,萬年兄,你看此畫卷如何?” 楊淩湊到跟前,正德掀開畫冊,原來那卻是一副春宮圖。
一個小學徒笑嘻嘻地湊了上來:“二位公子爺,這就是我師傅的手筆了,原來還有一個唐寅與我師傅齊名,自從那人去了日本,這畫春........”。
“咳!”楊淩臉色也刷地一變,一臉正氣地道:“不要多嘴,我們自已欣賞便是”。
那小學徒瞧二人欲蓋彌彰的樣子不禁心中好笑,其實春宮圖在明朝并非如何見不得人的東西,不但文人仕子多喜欣賞,就是大家閨秀們也有描樣畫圖的,對于當時匮乏的性教育來說,這東西不但起到了教授知識的作用,還有人用其調劑閨房情趣,治療一些心理隐疾。
當時漫說江南,就是京師附近風氣,對于春宮圖也沒有岐視,但是正德和楊淩到底身份不同,再加上旁邊那四個美人兒若是發現,不免有些尴尬,所以兩人諱不敢言,不免被那小學徒恥笑,若非聽二人口音知道是北方貴介公子,還以為他們來自西
老頭兒一笑道:“好,不過這現繪人物可不是五十文一幅了”。
正德慷慨地道:“無所謂,你說,多少銀錢一幅?” 老頭兒瞧這幾人衣着闊綽,談吐大方,壯着膽子道:“要........要一百文一幅畫”。
“沒問題!”正德一擺手,很大方地道:“一幅畫一兩銀子!萬年兄,你付帳”。
楊淩幹笑兩聲,對吃驚的瞪大雙眼的老頭兒道:“呃........這位朱公子有個喜歡加價的毛病,好!一兩銀子一副畫,老先生這就動筆吧”。
老頭兒精神大振,今天真碰上敗家子了,一兩銀子一副,那還有什麼不肯的,老頭兒立即吩咐兩個弟子鋪排筆墨紙硯、各色顔料,老頭兒又自懷中一件東西慢騰騰地挂在了眼睛上,然後走到桌後坐下,微笑道:“哪位小姐先畫?” 楊淩初時沒有在意,他低頭喝了兩口茶,一擡頭瞧見老頭模樣,這一口茶差點兒全噴到對面正德臉上去,楊淩驚奇地指着老頭道:“這........老先生,你眼睛上所戴何物?” 老頭兒一愣,還未及回答,正德已笑道:“這是叆叇,老眼昏花者戴之可以清晰視物,增強視力”。
楊淩目瞪口呆,他建造水師時就想到若有望遠鏡,視力超越敵軍數倍,在大海上料敵機先、先發制人,不知要起多大作用,隻是想到那時他還沒有見到過可用來制作凸透鏡的玻璃,這個想法隻得做罷。
誰知道........誰知道原來民間早已有了眼鏡,那要制作望遠鏡還有何難?若有了這東西,何止在大海上,就是在大草原上,長了千裡眼的明軍和兩眼一抹黑的對手打仗,也不知要搶占多少先機了。
望遠鏡之所以沒有問世,隻是這個時代沒有人懂的它的原理罷了,而楊淩卻是知道它的原理,但是不會制作玻璃。
楊淩喜出望外,連忙走過去說道:“老先生,可否将這眼鏡........呃,這叆叇給學生一觀?” 正德笑道:“你希罕這東西麼?等回到宮........回去後,我送你幾副便是”。
楊淩快暈了,原來這東西宮裡也有?自已當初要是把望遠鏡的設想對人說一說就好了,說不定馬上就有人會提醒他世上已經有了可以制作這種千裡眼的材料,自已平時沒有機會接觸這些,想不到還是無意中在這裡看到。
楊淩按捺不住,倒底從老者手中接過眼鏡,仔細看了半晌,确認那是鏡片無異,這才還了回去。
老頭那是兩片橢圓的鏡片,用鐵絲固定制成鏡架,隻是還未發明鏡腿,在鏡片邊上穿了孔,系以絲線,使用時往耳朵上一挂。
楊淩啧啧稱奇,返回桌邊坐下向正德問起,原來眼鏡在中國古已有之,據古藉記載,最初是有人發現松香樹脂結晶體中恰巧有隻蚊子,透過松香去看,蚊子體形放大,由此引起工匠注意,進而利用天然水晶磨制凸透鏡。
朱厚照雜書看的多,正經事了解的不怎麼樣,這樣雜七雜八的東西他倒看了不少,宮裡孤本藏書又多,當下邊喝茶,加看老者為唐一仙畫像,邊向楊淩賣弄了一番。
原來早在戰國時期,《墨子》第l5卷中己載有墨子研究光和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的許多論述。
秦國還未統一六國時,古人就懂得通過透鏡取火,東漢初年時張衡發現了月亮的盈虧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借助于透鏡的。
到了宋代,就已經有文人借助水晶鏡片提高視力了,元代時就連蒙古人也懂得了利用這種東西,并且被一個叫馬可波羅的人傳到了威尼斯,進而傳及整個歐州。
到了大明宣德年間發明了老花鏡,但是由于水晶珍貴并不易得,所以是做為重要禮物,一般是由皇帝作為禦品賜給年老大臣的,所以正德對此知之甚詳。
隻因此物沒有鏡腿攜帶不易,那些大臣們上朝時也是不帶的,回到家裡在書房使用的話楊淩又不知道,他想不起來問,也沒人多嘴告訴他。
尋常百姓家哪裡買的起這種東西,老畫師這物件兒還是給一位豪門世家的老夫人繪制的遺像栩栩如生,那家主才賜了他這麼一件昂貴的好東西,因緣巧合,現在就被楊淩發現了。
楊淩喜孜孜地對正德說了兩枚透鏡制造遠望效果的功能,正德聽的目瞪口呆,他實是想不出兩片水晶就能起到千裡眼的效果。
要不是現在雙腿酸疼難忍,再加上唐一仙正手托香腮,美滋滋地等着老者給她繪畫,他早就拉起楊淩一路狂奔回去,叫人馬上制作這件神奇的東西來賞玩了。
那老者看來繪制人物尤為專長,唐一仙的畫像繪制出來,竟遠遠快過預料時間,待着色已畢,唐一仙眼見自已形貌躍然紙上,神采飛揚似欲破紙而出,不禁欣喜之極。
三位公主見了更是心動,永福已端坐在位上,欣欣然地等着畫師給她繼續繪像了。
楊淩和正德皇帝喝着茶聊着天,待繪到永淳公主時二人已歇過乏來,便在房中随意踱步,欣賞四壁書畫。
楊淩正望着一副意境深遠的山水畫悠然出神,正德踱到案台上随意翻閱着,忽地興沖沖招手道:“萬年兄,快來快來”。
楊淩急步走了過去,隻見正德神色詭秘地看了眼正專心欣賞肖像的皇妃和妹子,然後做了個趕緊過來的姿勢,楊淩湊過去一看,隻見桌上放着兩本冊子,一本寫着《春水譜》,一本被正德半翻半合的,隻看見上邊有“鴛鴦”兩個大字。
“是畫冊........”,楊淩剛說了三個字,正德已經用眼神迅速制止了他,然後咳嗽一聲,擺出一副正人君子模樣道:“啊,萬年兄,你看此畫卷如何?” 楊淩湊到跟前,正德掀開畫冊,原來那卻是一副春宮圖。
一個小學徒笑嘻嘻地湊了上來:“二位公子爺,這就是我師傅的手筆了,原來還有一個唐寅與我師傅齊名,自從那人去了日本,這畫春........”。
“咳!”楊淩臉色也刷地一變,一臉正氣地道:“不要多嘴,我們自已欣賞便是”。
那小學徒瞧二人欲蓋彌彰的樣子不禁心中好笑,其實春宮圖在明朝并非如何見不得人的東西,不但文人仕子多喜欣賞,就是大家閨秀們也有描樣畫圖的,對于當時匮乏的性教育來說,這東西不但起到了教授知識的作用,還有人用其調劑閨房情趣,治療一些心理隐疾。
當時漫說江南,就是京師附近風氣,對于春宮圖也沒有岐視,但是正德和楊淩到底身份不同,再加上旁邊那四個美人兒若是發現,不免有些尴尬,所以兩人諱不敢言,不免被那小學徒恥笑,若非聽二人口音知道是北方貴介公子,還以為他們來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