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是福不是禍

關燈
研學問的人能夠維持下去的。

    人際關系至關重要,尤其是和朝廷的人際關系,小天師肩上的擔子重啊! ********************************************************************************************** “你們确定嗎?他們真的逃到了金丹山去了?” 楊淩坐在寬敞的馬車裡,向車前拱手而立的錦衣衛密探沉聲問道。

     正德的大軍尚未至江西,三廠一衛的探子就已經撒了下去,布成一道嚴密的偵緝網,探察甯王世子的下落。

    據悉,甯王世子和幾個親信卷帶了大批金珠玉寶潛逃,本來的路線是直奔武夷山去的,但是朝廷反應迅速,福建方面布下了天羅地網,甯王世子半途改道,就此消失了蹤迹。

     “國公爺,小的們人生地不熟,尤其無人通曉瑤語,所以不敢深入瑤區,那裡和苗區的生苗、熟苗一樣,近山外的部落已經接受朝廷教化,但是往山裡去,許多部落刀耕火種,仍是不開化的蠻人。

     而且他們所居住的地方險峻崎岖,有的地方需要攀援蔓藤才能過去,實在難以探聽詳細消息。

    不過我們向金丹山下的瑤人打聽,他們幾日前曾親眼見到幾個漢人從此經過,深入瑤區,從衣着打扮來看,應是甯王世子幾人無疑了”。

     楊淩點點頭,說道:“好,前方将到鷹潭鎮,大軍先在此駐紮,然後再追索甯王世子下落”。

     鷹潭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鎮子,朝廷在此設下一個巡檢司衙門管理地方,他們的巡檢官連知府、通判一類的官兒也不曾見過,如今朝廷派了大軍來,領兵的居然是一位國公,可把李巡檢忙壞了,生怕有什麼不中意的地方惹的國公不悅。

     不過楊淩急于徹底解決甯王判亂一事早回北方,對于住處簡陋、夥食不夠精美根本無心在意,他在鷹潭隻歇息了一天,然後就率領一隊精兵親往金丹山察看情形去了。

     又是幾十裡的路程,前方路途難行,沒有勘驗明白,是不能把軍隊拉進這進退兩難、供給難輸的險地的。

    其實甯王世子已經沒有軍隊,隻需一個百戶率上些許人馬就能輕易把他擒下,若非他的身份重要、而且又深入官府沒有實際控制的蠻地,根本無需堂堂的國公親自出馬。

     金丹山下的瑤人,據說自漢魏時代就在此聚居了,山谷中有三個村寨,分别有蔣、何、黃、歐陽等十餘個姓氏,僅從姓氏上看倒與漢人無疑,三座村寨約四千多人,曆經數百上千年,村落始終沒有什麼大變化。

     他們是按照姓氏集合聚居的,一個姓氏一個門樓,形成以血緣為主脈的居住格局。

    這三個村寨呈品字型,四周的高山形成一道防禦外來入侵的天然屏障。

    他們在山與山之間的接口處修建了堅實的城門,城樓上有人把守站崗,并設有瞭望台與箭孔。

    堅固的城門上挂有數百斤重的大鐘,如果有警,衆鐘齊鳴,響徹雲霄。

     山谷間有限的土地是用來種植莊稼的,瑤寨建在一個個山坡上,一排一排的村屋依山勢逐級而上,往往是前面房子的屋頂與後面房子的地面平齊。

    臨高遠望,瑤寨的後面是一座座連綿不斷的山峰峽谷,谷中群峰突兀,百峰争雄,仿如千軍萬馬,洶湧而來。

     錦衣衛的探子站在山坡上指點道:“國公,我們就是在谷中村寨打探到甯王世子下落的,這裡幾座山寨對朝廷是很恭順的,但是再往深山裡去,那些與外界交往不多的瑤人對我們漢人卻沒有什麼好感,而且住處太過險要,想進去打探消息都難”。

     楊淩點點頭,說道:“走吧,去寨子裡看看,多了解一些詳情再做打算。

    ” 這裡雖然也有漢人往來,可是多是一些貨郎,如今來了一支上千人的隊伍,衣甲鮮明,顯然是朝廷的大軍,引起了瑤寨百姓的關注,楊淩等人剛剛進村,就吸引了許多瑤民圍攏上觀看。

     這些瑤民純樸的臉上滿是好奇,對官兵倒沒有懼色。

    一進村寨撲面而來就是一陣酒香,瑤寨家家會釀酒,家家都飲酒,這裡款待客人沒有茶,從來都是以酒代茶、代水的。

     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低矮的黃泥巴和石頭壘的房子,杉樹皮做的瓦,古樸的村莊、淳樸的村民和那和善的笑臉,讓這些殺氣沖天的官兵也不覺換上了和氣的笑容,收起了刀槍。

     一個白發蒼蒼、滿臉皺紋的老人在别人攙扶下走來了,他睜着一雙混濁的老眼,好奇地打量着這群遠方來客。

     楊淩由扮作貨郎的探子口中,已經知道這些與漢人交往較多的瑤寨實行的是瑤老制,村寨中的首領是由各姓寨民中推舉出來的年長者,他們分别擔任天長公、頭目公、管事頭、掌廟公、燒香公、放水公,負責管理村寨的戰争、糾紛、緝補人犯、耕田種山等等一切事務。

     天長公權力最大,年紀也是最大,眼前這老頭兒十有八九就是這座瑤寨的天長公,楊淩忙上前兩步,謙和地和老人家打招呼,說明自已的身份。

     老人攏着耳朵,聽扶着他的人大聲地向他喊完了話,咂巴咂巴掉光了牙齒的牙床,咧開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