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糊塗應對
關燈
小
中
大
石就不錯了,又有幾人肯說出實情為他說項。
楊淩所述這些事情,弘治還是第一次聽說,所以心中頓時意動,他一直遺憾自已沒有才能象太祖、成祖那樣揚鞭塞外,讓鞑虜望風而逃。
但做為大明天子,他還是希望自已至少可以讓鞑虜不敢輕易侵犯,不緻讓大明的百姓為蠻夷蹂躏。
一個何參将是否懲治問題并不大,但若是因為禦下太嚴,讓邊軍此後做戰畏首畏尾,實非他心中所願。
看來此次喧嚣京師的“議罪”風波可以就此平息了,弘治心中暗暗盤算着,已有了主意,面上卻不置可否地呵呵一笑,又問道:“兵部王守仁上了一個折子,對你提到的練兵之道甚為推崇呀,今日你且暢所欲言,讓朕看看有何獨到之處”。
楊淩有點兒郁悶,侍讀到底是幹什麼的呀?難道不是你兒子的伴讀麼?怎麼好象請先生似的,還要先考試不成?他卻不知,皇帝要操心的事情多的是,他若有心考較一個人的本事,便是有了惜才重用的念頭,若是有個熟習官場規矩的官兒,這時還不振奮精神,恨不得十八般武藝全拿出來現上一現,讨皇帝的歡心。
楊淩想了想,就自已所看到的一些情形,結合後世軍隊的情況,對比着說道:“萬歲,臣觀軍中将領,能力參差不齊,雖有骁勇的将軍,卻多隻重視個人武功,于治軍并無所長。
而且,如今之世,重道輕器,重文輕武,百戰軍功不及一篇錦繡文章,能文能武者大多棄武而就文,更是良将難求。
再者,軍中号令不一,武器甲胄不一,糧草供應不一,平時訓練極少,縱有戰力也難以發揮,臣在雞鳴,常見軍中操演,一時間旗幟鮮明,衣着耀眼,刀槍奪目、鑼鼓喧天,看起來軍威雄壯。
但大量時間卻都是用在這些陣形演練上,隻重外表不重實效,實無多大用處。
如果軍中每日的演練哪怕隻抽出一點時間用于野戰演習,新兵才能成為老兵,老兵才能成為精兵,就以我大明軍隊配備的火器來說,實是一件難得的利器,若用得好,鞑虜不堪一擊,可兵器再好,也得人來使用,但是現在的兵士,會用火器的已是難得,更别談精擅了,所以臣以為實戰練兵才是最有效的強軍之道”。
弘治的臉色微微沉了下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弊病他不是不知道,但分兵制權,是帝王牢牢把持君權的重要手段,若是由得将領牢牢控制軍隊,時時操練演習,豈不是授權柄與他人? 楊淩窺見弘治臉色,心知糟了,自古做帝王的最擔心的就是篡位奪權,自已所說的豈不正是他所忌憚的?楊淩連忙道:“故此臣以為,可挑選良将為教授專司練兵,以千人為團,訓練主動作戰、臨敵應變的能力,而統兵者戰時隻是居中調遣,縱然為帥者不在,頂多各軍之間配合有所差遲,斷不會出現将帥不在,則全軍潰敗的局面。
一言以蔽之,臣以為自古以來都是重将不重兵,常說千軍易得一将難求,用此法練兵,卻是重兵不重将,試看昔年的蒙古鐵騎,那些帶兵的将領有幾個讀過兵書戰策、懂得文韬武略?若是全軍骁勇善戰,縱無良将,誰人能敵?” 他想着怎麼把現代的一些詞彙換成弘治能聽得懂的話說給他聽,所以有些辭不達意,其實想說的意思就是加強團級以下軍中單位的主動作戰能力,高級将領隻負責居中調遣,而不是事必躬親,雖然權力下放了,但是卻越過了高級将領,所以皇帝的實際控制力反而增強了 。
弘治聽到後來,隐約覺得他說的内容好象能夠避免出現權臣擁兵自重的局面,又能充分提高明軍的作戰能力,可是一時又想的不是那麼透澈。
他正想再細問詳情,旁邊那個老太監輕輕湊上來,低聲提醒道:“陛下,午朝快開始了,您看......”。
弘治輕哦一聲,對楊淩道:“嗯,愛卿所言有理,朕會予以考慮。
來人,賜楊淩宮中行走禦牌,授同進士出身,即日起為東宮侍讀,帶楊卿去春坊吧”。
“謝萬歲!”楊淩跪地謝恩,雙手接過由太監遞過來的一塊可以出入宮禁的玉牌,然後随着引他進來的那個小太監退了出去。
楊淩随着小太監過了乾清門,直奔太子居住的春坊,進了一處宮殿,楊淩候在門外,小太監進内禀報。
過了會兒,宮門打開,隻見一個年約五旬的官兒走了出去,看也不看楊淩一眼,袍袖一拂,怒氣沖沖地出去了。
楊淩瞧着他背影正發怔,傳訊的小太監也跟了出來,向楊淩道:“楊侍讀,你且在這兒候着吧,谷公公已經知道了,待會兒太子爺就召見你,咱家先回了”。
楊淩杵在那兒,腳後跟都站酸了,他看這宮裡冷冷清清,既沒有宮女,連太監也不見一個,趁機彎下腰活動着酸軟的身子,忽地後腰一沉,緊接着肩頭一緊,似乎有什麼東西竄上了肩頭,楊淩唬了一跳。
他一扭頭,正和一張毛茸茸的雷公臉對個正着,那尖嘴猴腮的臉上,一雙滴溜溜的小眼睛正眨也不眨地瞪着他。
楊淩吓得一聲大叫,還不待他去抓,那張雷公臉也被他的叫聲吓了一跳,登時把頭一縮,蹭地一下蹦上了他的頭,這時側殿門口傳來一個沙啞難聽的少年聲音:“谷大用,李大學士走了麼?哎喲,你是誰?可不要亂動,惹急了我的小猴兒,小心它抓你個滿臉花”。
楊淩所述這些事情,弘治還是第一次聽說,所以心中頓時意動,他一直遺憾自已沒有才能象太祖、成祖那樣揚鞭塞外,讓鞑虜望風而逃。
但做為大明天子,他還是希望自已至少可以讓鞑虜不敢輕易侵犯,不緻讓大明的百姓為蠻夷蹂躏。
一個何參将是否懲治問題并不大,但若是因為禦下太嚴,讓邊軍此後做戰畏首畏尾,實非他心中所願。
看來此次喧嚣京師的“議罪”風波可以就此平息了,弘治心中暗暗盤算着,已有了主意,面上卻不置可否地呵呵一笑,又問道:“兵部王守仁上了一個折子,對你提到的練兵之道甚為推崇呀,今日你且暢所欲言,讓朕看看有何獨到之處”。
楊淩有點兒郁悶,侍讀到底是幹什麼的呀?難道不是你兒子的伴讀麼?怎麼好象請先生似的,還要先考試不成?他卻不知,皇帝要操心的事情多的是,他若有心考較一個人的本事,便是有了惜才重用的念頭,若是有個熟習官場規矩的官兒,這時還不振奮精神,恨不得十八般武藝全拿出來現上一現,讨皇帝的歡心。
楊淩想了想,就自已所看到的一些情形,結合後世軍隊的情況,對比着說道:“萬歲,臣觀軍中将領,能力參差不齊,雖有骁勇的将軍,卻多隻重視個人武功,于治軍并無所長。
而且,如今之世,重道輕器,重文輕武,百戰軍功不及一篇錦繡文章,能文能武者大多棄武而就文,更是良将難求。
再者,軍中号令不一,武器甲胄不一,糧草供應不一,平時訓練極少,縱有戰力也難以發揮,臣在雞鳴,常見軍中操演,一時間旗幟鮮明,衣着耀眼,刀槍奪目、鑼鼓喧天,看起來軍威雄壯。
但大量時間卻都是用在這些陣形演練上,隻重外表不重實效,實無多大用處。
如果軍中每日的演練哪怕隻抽出一點時間用于野戰演習,新兵才能成為老兵,老兵才能成為精兵,就以我大明軍隊配備的火器來說,實是一件難得的利器,若用得好,鞑虜不堪一擊,可兵器再好,也得人來使用,但是現在的兵士,會用火器的已是難得,更别談精擅了,所以臣以為實戰練兵才是最有效的強軍之道”。
弘治的臉色微微沉了下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弊病他不是不知道,但分兵制權,是帝王牢牢把持君權的重要手段,若是由得将領牢牢控制軍隊,時時操練演習,豈不是授權柄與他人? 楊淩窺見弘治臉色,心知糟了,自古做帝王的最擔心的就是篡位奪權,自已所說的豈不正是他所忌憚的?楊淩連忙道:“故此臣以為,可挑選良将為教授專司練兵,以千人為團,訓練主動作戰、臨敵應變的能力,而統兵者戰時隻是居中調遣,縱然為帥者不在,頂多各軍之間配合有所差遲,斷不會出現将帥不在,則全軍潰敗的局面。
一言以蔽之,臣以為自古以來都是重将不重兵,常說千軍易得一将難求,用此法練兵,卻是重兵不重将,試看昔年的蒙古鐵騎,那些帶兵的将領有幾個讀過兵書戰策、懂得文韬武略?若是全軍骁勇善戰,縱無良将,誰人能敵?” 他想着怎麼把現代的一些詞彙換成弘治能聽得懂的話說給他聽,所以有些辭不達意,其實想說的意思就是加強團級以下軍中單位的主動作戰能力,高級将領隻負責居中調遣,而不是事必躬親,雖然權力下放了,但是卻越過了高級将領,所以皇帝的實際控制力反而增強了 。
弘治聽到後來,隐約覺得他說的内容好象能夠避免出現權臣擁兵自重的局面,又能充分提高明軍的作戰能力,可是一時又想的不是那麼透澈。
他正想再細問詳情,旁邊那個老太監輕輕湊上來,低聲提醒道:“陛下,午朝快開始了,您看......”。
弘治輕哦一聲,對楊淩道:“嗯,愛卿所言有理,朕會予以考慮。
來人,賜楊淩宮中行走禦牌,授同進士出身,即日起為東宮侍讀,帶楊卿去春坊吧”。
“謝萬歲!”楊淩跪地謝恩,雙手接過由太監遞過來的一塊可以出入宮禁的玉牌,然後随着引他進來的那個小太監退了出去。
楊淩随着小太監過了乾清門,直奔太子居住的春坊,進了一處宮殿,楊淩候在門外,小太監進内禀報。
過了會兒,宮門打開,隻見一個年約五旬的官兒走了出去,看也不看楊淩一眼,袍袖一拂,怒氣沖沖地出去了。
楊淩瞧着他背影正發怔,傳訊的小太監也跟了出來,向楊淩道:“楊侍讀,你且在這兒候着吧,谷公公已經知道了,待會兒太子爺就召見你,咱家先回了”。
楊淩杵在那兒,腳後跟都站酸了,他看這宮裡冷冷清清,既沒有宮女,連太監也不見一個,趁機彎下腰活動着酸軟的身子,忽地後腰一沉,緊接着肩頭一緊,似乎有什麼東西竄上了肩頭,楊淩唬了一跳。
他一扭頭,正和一張毛茸茸的雷公臉對個正着,那尖嘴猴腮的臉上,一雙滴溜溜的小眼睛正眨也不眨地瞪着他。
楊淩吓得一聲大叫,還不待他去抓,那張雷公臉也被他的叫聲吓了一跳,登時把頭一縮,蹭地一下蹦上了他的頭,這時側殿門口傳來一個沙啞難聽的少年聲音:“谷大用,李大學士走了麼?哎喲,你是誰?可不要亂動,惹急了我的小猴兒,小心它抓你個滿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