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出潼關,渡黃河,到蒲州,自此北上,曆經河東的大邑。
每到一處,地方官親迎親送,執禮甚恭。
經過城市鎮甸,夾道圍觀的百姓,擁擠不堪,都說從無此種盛況,而且亦都覺得不枉了這番擠軋的辛苦。
看熱鬧的目标有二:一是長公主的嫁妝,花團錦簇,都是民間任何富室嫁女所比不上的;再是昭君本人。
風沙撲面,她總是深藏在車帷後面的時候居多,偶而一現真相,有幸識面的人,那份興奮,與津津樂道,數日不息的勁兒,可真是自己都會驚奇,不知何以竟能如此! 終于到了代州了,州北便是雁門關。
預定在此地留駐五日,時間相當從容,所以昭君一到行館,便即傳話:長途勞頓,需要好好休息,這天什麼人都不見。
可是有一個人卻非見不可。
事實上故意宣布什麼客不見,就是要騰出功夫來見這個人——韓文。
要找韓文很費周折,昭君隻能托匡衡,匡衡又隻好找石敢當,石敢當去找代州衙門的一個掾吏,輾轉傳信息,直到黃昏才有着落,說要夜靜更深才能來。
于是昭君囑咐秀春,摒絕行館中執役的僮仆侍女。
入夜與林采枯望相待,等人最難耐,一個更次真比一年還長。
好不容易到得三更過後,隻見窗外有個影子,穿的是衛士的服飾,昭君不由得詫異,定睛向暗陰中凝視,一點不錯,是個衛士悄然進來了。
“什麼人?”昭君威嚴地呼叱:“此是何地?怎能擅自闖了進來?” 那人不答,腳步卻加快了,竟一直踏進廳來。
秀春、逸秋二人聞聲趕來,想攔阻而又不敢。
就在這大家緊張得手足無措的當兒,那衛士起手往頭上一抹,去了軍帽,露出一頭長發,妩媚地笑道:“大姊、二姊,是我!” 原來是韓文。
昭君又驚又喜,愣在那裡隻是含笑相視。
林采便急步迎上來,握着她的手問道:“三妹,你何以作此裝束?” “無非求其隐秘。
大姊,”韓文笑道:“我聽說你也要來,太高興了。
我有好些話要跟你、跟二姊說!” “我們也是一樣。
相隔的日子雖不久,要講的話,要談的事,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 在這彼此情緒激動,悲喜交集,而風塵勞頓,疲倦不堪,卻又亢奮異常之際,昭君使勁地揮一揮手說:“反正今晚上是都不睡的了,大家換了衣服,慢慢兒談。
” 果然,這一句話有鎮撫情緒的功效,林采與韓文都欣然同意。
昭君不但自己換了隻有在姊妹面前才穿着的寝前便衣,而且命秀春、逸秋亦不必拘束。
姊妹三人都赤着腳,在錦裀上随意倚坐。
韓文心直,忍不住便說:“這好像就是我們又在掖庭了!” 在掖庭,多的就是閑功夫,姊妹情深,每日晚上都是這樣聚在一起要談到夜深人靜才歸寝,有時就索性偎倚在一起,似寝非寝地度過一宵。
如今韓文一點破,昭君與林采都覺她的感覺不錯。
“我好想吃雜煮粥!”韓文又說:“不知道為什麼,這一晌我老記起我們從前一起在掖庭的日子。
” 昭君知道,她是因為在雁門暫作逗留,不久便将出塞,此去恐無生回漢宮之日,所以對過去的日子,格外懷念。
如今事雖中變,她可以不必有那一段惋惜的追憶,但昭君卻願意為自己重溫舊夢,好為出塞以後多留一段可資回想玩味的材料,所以很興奮地說:“對了!我也好想雜煮粥的滋味!” 說着,已站了起來,竟是親自要去調制雜煮粥。
那也大可不必,所以林采把她攔住,将秀春找了來,吩咐她去預備——原來在掖庭的時候,飯菜向例每人一份,有那親密到片刻不可離的姊妹,将剩下的飯菜留了下來。
到得夜深雜煮成粥,用來果腹,寒冬天氣,得此一盂中吃不中看的雜煮粥,真能暖到心頭,所以能令人如此向往。
“好些日子未嘗雜煮粥了,”昭君自疑地問:“我不知道味道是不是還會跟從前一樣?也許粥仍舊是那樣的粥,隻不過我們的口舌變過了。
” “二姊,”韓文答說:“口舌也不會變的!心尚且不變,口舌之欲是嘗慣了的,怎麼會變?” “是的!”昭君深深點頭:“心是不會變的,也不應該變的!” “這是就我們姊妹來說。
别人就不一定這樣子了。
” “三妹!”昭君突然眼睛發亮,很有興味地問:“這一路來,陳将軍對你的态度沒有變吧?” 聽她這一問,韓文的臉頰耳根都紅了。
昭君越覺有趣,不由得就笑了,而越是如此,越使得一向善于詞令的韓文無法開口。
“說啊!”昭君催問着。
“我不知道。
”韓文将臉扭了過去。
“這樣看來,越發證明我的推測不錯了!” 幸好雜煮粥解了韓文的圍,連秀春、逸秋在内,人手一盂熱粥,啜吸有聲,形狀不雅,而滋味卻以各人都加進了懷念長安與掖庭的因素在内,覺得格外醇厚。
這樣口無二用,隻顧吃粥。
無法講話,将陳湯就擱起來了。
韓文一面吃粥,一面思量自己,覺得自己是大錯而特錯了,此行與陳湯相共,既是勤勞王事,又是成全姊妹,極其光明正大的一件事,而況一路發乎情、止乎禮,不欺暗室,可質鬼神,何以昭君一提到,羞得那樣子不可開交,倒像作下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實非自己作賤自己? 悔恨之餘,自然要設法彌補,唯一的辦法是盡量公開,處之泰然。
因此,吃完粥反是她先談陳湯。
“陳壽——”剛說了這兩個字。
自己便覺好笑。
“陳将軍路上改名叫陳壽,叫慣了竟不易改口。
” “怎麼?”昭君問道:“你一路都叫他陳壽?” “不!在别人面前我稱他——”韓文硬一硬頭皮,不帶表情地說:“‘我家陳壽’。
” “喔,你們扮的是夫妻。
”昭君笑着問道:“當了面呢?” “那還不是窮家小戶的習慣,隻叫聲,“喂!’他自會馬上轉臉來答應。
” 這些見得陳湯是時時刻刻關注在韓文身上,聽到這一點,林采也感興趣了,“三妹!”她問:“那麼,他管你叫什麼呢?” 韓文撇一撇嘴,“好肉麻!”她說:“叫‘娘子!’” “想來叫得很親熱?”昭君插嘴問說。
“不親熱也不行。
”韓文索性裝得毫不在乎地:“不然就不像了。
” “這樣說,總還是親親熱熱的情形?” “有的!都是做給人家看的!一到了卧室裡,就沒有什麼話說了。
” “這樣說,你們正好跟俗語所說的相反。
”林采說道,“是‘上床君子,下床夫妻’。
” “‘君子’亦不見得連話都不說。
”昭君率直說道:“我就不能想像,兩個人一燈相對,你看我,我看你,一句話都沒有!” “話當然有的。
”韓文想了一下,态度又一變,是真正姊妹談“悄悄話”的模樣了:“他倒是總想跟我說話,一雙眼睛,亦跟着我轉,臉上是随時預備擺出笑容來的神氣。
” 昭君與林采相視而笑。
隻是昭君的笑容一直不消,而林采卻忽然變得憂郁了。
“怎麼啦?”昭君突然發覺,不安地問:“大姊,你想到了什麼?” 她是一時的感觸,昭君一出塞,像這樣姊妹歡樂的日子,是再不會有了。
由此一念又想到趙美,死别生離的滋味,都嘗到了。
韓文亦是關切地催問,要知道她是何心事?林采無奈,隻好這樣答說:“我是忽然想起四妹。
”
每到一處,地方官親迎親送,執禮甚恭。
經過城市鎮甸,夾道圍觀的百姓,擁擠不堪,都說從無此種盛況,而且亦都覺得不枉了這番擠軋的辛苦。
看熱鬧的目标有二:一是長公主的嫁妝,花團錦簇,都是民間任何富室嫁女所比不上的;再是昭君本人。
風沙撲面,她總是深藏在車帷後面的時候居多,偶而一現真相,有幸識面的人,那份興奮,與津津樂道,數日不息的勁兒,可真是自己都會驚奇,不知何以竟能如此! 終于到了代州了,州北便是雁門關。
預定在此地留駐五日,時間相當從容,所以昭君一到行館,便即傳話:長途勞頓,需要好好休息,這天什麼人都不見。
可是有一個人卻非見不可。
事實上故意宣布什麼客不見,就是要騰出功夫來見這個人——韓文。
要找韓文很費周折,昭君隻能托匡衡,匡衡又隻好找石敢當,石敢當去找代州衙門的一個掾吏,輾轉傳信息,直到黃昏才有着落,說要夜靜更深才能來。
于是昭君囑咐秀春,摒絕行館中執役的僮仆侍女。
入夜與林采枯望相待,等人最難耐,一個更次真比一年還長。
好不容易到得三更過後,隻見窗外有個影子,穿的是衛士的服飾,昭君不由得詫異,定睛向暗陰中凝視,一點不錯,是個衛士悄然進來了。
“什麼人?”昭君威嚴地呼叱:“此是何地?怎能擅自闖了進來?” 那人不答,腳步卻加快了,竟一直踏進廳來。
秀春、逸秋二人聞聲趕來,想攔阻而又不敢。
就在這大家緊張得手足無措的當兒,那衛士起手往頭上一抹,去了軍帽,露出一頭長發,妩媚地笑道:“大姊、二姊,是我!” 原來是韓文。
昭君又驚又喜,愣在那裡隻是含笑相視。
林采便急步迎上來,握着她的手問道:“三妹,你何以作此裝束?” “無非求其隐秘。
大姊,”韓文笑道:“我聽說你也要來,太高興了。
我有好些話要跟你、跟二姊說!” “我們也是一樣。
相隔的日子雖不久,要講的話,要談的事,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 在這彼此情緒激動,悲喜交集,而風塵勞頓,疲倦不堪,卻又亢奮異常之際,昭君使勁地揮一揮手說:“反正今晚上是都不睡的了,大家換了衣服,慢慢兒談。
” 果然,這一句話有鎮撫情緒的功效,林采與韓文都欣然同意。
昭君不但自己換了隻有在姊妹面前才穿着的寝前便衣,而且命秀春、逸秋亦不必拘束。
姊妹三人都赤着腳,在錦裀上随意倚坐。
韓文心直,忍不住便說:“這好像就是我們又在掖庭了!” 在掖庭,多的就是閑功夫,姊妹情深,每日晚上都是這樣聚在一起要談到夜深人靜才歸寝,有時就索性偎倚在一起,似寝非寝地度過一宵。
如今韓文一點破,昭君與林采都覺她的感覺不錯。
“我好想吃雜煮粥!”韓文又說:“不知道為什麼,這一晌我老記起我們從前一起在掖庭的日子。
” 昭君知道,她是因為在雁門暫作逗留,不久便将出塞,此去恐無生回漢宮之日,所以對過去的日子,格外懷念。
如今事雖中變,她可以不必有那一段惋惜的追憶,但昭君卻願意為自己重溫舊夢,好為出塞以後多留一段可資回想玩味的材料,所以很興奮地說:“對了!我也好想雜煮粥的滋味!” 說着,已站了起來,竟是親自要去調制雜煮粥。
那也大可不必,所以林采把她攔住,将秀春找了來,吩咐她去預備——原來在掖庭的時候,飯菜向例每人一份,有那親密到片刻不可離的姊妹,将剩下的飯菜留了下來。
到得夜深雜煮成粥,用來果腹,寒冬天氣,得此一盂中吃不中看的雜煮粥,真能暖到心頭,所以能令人如此向往。
“好些日子未嘗雜煮粥了,”昭君自疑地問:“我不知道味道是不是還會跟從前一樣?也許粥仍舊是那樣的粥,隻不過我們的口舌變過了。
” “二姊,”韓文答說:“口舌也不會變的!心尚且不變,口舌之欲是嘗慣了的,怎麼會變?” “是的!”昭君深深點頭:“心是不會變的,也不應該變的!” “這是就我們姊妹來說。
别人就不一定這樣子了。
” “三妹!”昭君突然眼睛發亮,很有興味地問:“這一路來,陳将軍對你的态度沒有變吧?” 聽她這一問,韓文的臉頰耳根都紅了。
昭君越覺有趣,不由得就笑了,而越是如此,越使得一向善于詞令的韓文無法開口。
“說啊!”昭君催問着。
“我不知道。
”韓文将臉扭了過去。
“這樣看來,越發證明我的推測不錯了!” 幸好雜煮粥解了韓文的圍,連秀春、逸秋在内,人手一盂熱粥,啜吸有聲,形狀不雅,而滋味卻以各人都加進了懷念長安與掖庭的因素在内,覺得格外醇厚。
這樣口無二用,隻顧吃粥。
無法講話,将陳湯就擱起來了。
韓文一面吃粥,一面思量自己,覺得自己是大錯而特錯了,此行與陳湯相共,既是勤勞王事,又是成全姊妹,極其光明正大的一件事,而況一路發乎情、止乎禮,不欺暗室,可質鬼神,何以昭君一提到,羞得那樣子不可開交,倒像作下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實非自己作賤自己? 悔恨之餘,自然要設法彌補,唯一的辦法是盡量公開,處之泰然。
因此,吃完粥反是她先談陳湯。
“陳壽——”剛說了這兩個字。
自己便覺好笑。
“陳将軍路上改名叫陳壽,叫慣了竟不易改口。
” “怎麼?”昭君問道:“你一路都叫他陳壽?” “不!在别人面前我稱他——”韓文硬一硬頭皮,不帶表情地說:“‘我家陳壽’。
” “喔,你們扮的是夫妻。
”昭君笑着問道:“當了面呢?” “那還不是窮家小戶的習慣,隻叫聲,“喂!’他自會馬上轉臉來答應。
” 這些見得陳湯是時時刻刻關注在韓文身上,聽到這一點,林采也感興趣了,“三妹!”她問:“那麼,他管你叫什麼呢?” 韓文撇一撇嘴,“好肉麻!”她說:“叫‘娘子!’” “想來叫得很親熱?”昭君插嘴問說。
“不親熱也不行。
”韓文索性裝得毫不在乎地:“不然就不像了。
” “這樣說,總還是親親熱熱的情形?” “有的!都是做給人家看的!一到了卧室裡,就沒有什麼話說了。
” “這樣說,你們正好跟俗語所說的相反。
”林采說道,“是‘上床君子,下床夫妻’。
” “‘君子’亦不見得連話都不說。
”昭君率直說道:“我就不能想像,兩個人一燈相對,你看我,我看你,一句話都沒有!” “話當然有的。
”韓文想了一下,态度又一變,是真正姊妹談“悄悄話”的模樣了:“他倒是總想跟我說話,一雙眼睛,亦跟着我轉,臉上是随時預備擺出笑容來的神氣。
” 昭君與林采相視而笑。
隻是昭君的笑容一直不消,而林采卻忽然變得憂郁了。
“怎麼啦?”昭君突然發覺,不安地問:“大姊,你想到了什麼?” 她是一時的感觸,昭君一出塞,像這樣姊妹歡樂的日子,是再不會有了。
由此一念又想到趙美,死别生離的滋味,都嘗到了。
韓文亦是關切地催問,要知道她是何心事?林采無奈,隻好這樣答說:“我是忽然想起四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