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關燈


    明明一片心都已在皇帝身上,而始終不肯明确地承認;明明舍不得離開皇帝,偏偏要裝得遠嫁塞外,亦不在乎的态度。

    這不是很可笑嗎? 這也算是一種心境的開朗。

    盡管矛盾糾結,不知如何才能解消?至少可以看得出矛盾存在。

    不再是混沌一片,昭君覺得心裡比較好過些了。

     當然,一半也靠淳于秀的藥力。

    一夜過去,咳嗽已減,胃口亦開,精神已好得多。

    而心裡亦已積了好多話,要跟林采與韓文從長計議。

     “我現在想幾件事:第一、太後與皇上母子失和,決非國家之福;第二、為我大動幹戈,倘或戰敗,我就是千古的罪人;第三、兵連禍結,百姓受苦。

    所以,我隻有一條路子好走。

    ” “何以見得隻有一條?”韓文大不以為然。

     “三妹,”林采攔住她:“你先别打岔,聽二妹說完。

    ” “依我想,隻有一條路:不如一瞑不視,萬般煩惱都沒有了。

    ” 何以忽動此念!林采與韓文無不吃驚,不約而同地說:“使不得,使不得!” “何以使不得?”昭君争辯着:“大姊、三妹,我是想了又想,才下的決心,這不是輕生。

    ” 居然道出“決心”二字,林韓二人越覺事态嚴重。

    因為如此,反而不急着勸解,姊妹倆人眼色微詢,取得了默契,由林采向昭君說詞。

     “你還道不是輕生。

    二妹,我原來很佩服你,如今卻失望了!你亦為尋常女子,私心極重。

    ” 這是做文章從反面掀起波瀾,昭君心裡不服。

    不過林采居長,她不能不尊敬,所以盡力保持平靜地問:“大姊,怎見得我的私心極重?” “你說,你一瞑不視,便可消除萬般煩惱。

    然則,你隻是為求自己解脫,抛下許多難題給别人。

    有道是死者已矣,生者何堪?你這樣做,不是私心作祟?” “大姊,這話我可不能承認。

    誠然,我有煩惱,可是我一死,解消了國家的難題。

    太後、皇上,母子可以不緻失和;漢朝與呼韓邪亦可不緻于再興兵戎;百姓可免幹戈流離之苦。

    這些,都是非我死不可得的事,難道也是私心?” 昭君自是侃侃正論,但林采的口才高人一等,不慌不忙地答說:“二妹,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須知宮闱事秘,易起流言,你這一死,必然為太後帶來惡名。

    ” “惡名!為太後帶來惡名?”昭君愕然:“大姊,我不懂你的話。

    ” “我一說,你一定承認。

    你果然死了,民間不會了解你這番為國家、為百姓的苦心,必定道是你是為太後逼死的!你想這不是為太後無端蒙上惡名?” “是啊!”韓文在一旁幫腔:“外頭一定會這樣說。

    因為太後曾賜你的死,這件事,外面知道的人很不少。

    ” “這——”昭君口齒遲滞了:“皇上總不緻對太後誤解吧?” “是的!皇上當然知道,你的死,不是出于太後的逼迫! 而是出于呼韓邪的逼迫。

    憑心而論,若非呼韓邪這麼痞賴,得理不讓,毫無通融的餘地,二妹,你也不必尋出拙見吧?” 昭君默然。

    心裡承認林采的分析不錯。

    于是韓文又插嘴了,“這倒不可不防!”她說:“皇上如果是這麼想,一定饒不得呼韓邪。

    ” “饒不得他,便待如何?”林采問,同時使個眼色。

     韓文完全領會得到她的用意,便即答道:“那一來,可真要大動幹戈了!” “那倒也不見得!”林采故意這麼說:“人都死了,何必大動幹戈?” “正因為人死了,才非要讨伐呼韓邪,才能報仇雪恥。

    ” “報仇猶可說,怎說雪恥?” “怎麼不是雪恥?”韓文振振有詞地說:“堂堂漢朝的妃子,讓蕞爾小國的呼韓邪,逼得天子都無法庇護,非尋死路不可。

    這還不是恥辱嗎?”“啊!”林采故意吃驚地說:“這一層我倒沒有想到,莫非無法化解了?” “大姊,你是說,這一場戰火,可有化解之道?我看很難。

    ” “何以呢?” “皇上一直覺得呼韓邪欺人太甚,故有讨伐以示膺懲之意。

    但他人不感,隻說皇上為了貪戀美色,不惜興兵。

    故而有人以為師出無名。

    若是二姊一死,便師出有名了。

    ” “怎麼?”一直在傾聽的昭君,不由得吃驚地擡眼:“為什麼我一死,反倒師出有名?” “那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

    不是為了要留下二姊你興兵,皇上的話就說得響了:呼韓邪逼死了漢朝的妃子,就是目中無漢!這樣,如果還能忍氣吞聲,别說皇上,恐怕皇太後也不願意!” “你是說,”林采抓住好題目,趕緊又問:“太後本來一直反對興兵。

    若是二妹一死,她就不會反對了?” “是啊!太後反對興兵,是因為兵起無名,怕百姓口中不敢講,心裡怨恨皇上。

    如今情形不同了,人家欺侮到咱們頭上,還能沒有表示嗎?”韓文又加了一句:“大姊,你可别忘了,太後不像尋常人家老太太,膽小怕事。

    太後是很有決斷的人!” “照此說來,真是沒有化解之道了?” “這倒也未必。

    隻要,”韓文略停一下,清清楚楚地說:“隻要呼韓邪肯賠罪。

    ” “他肯嗎?” “是啊!顧慮的就是這一點。

    如果是我,我就不肯。

    人财兩失,臨了兒還要跟人家賠罪,太窩囊了。

    ” “糟糕了!”林采頓着足說:“照此看來,竟是非打個你死我活不可。

    ” 俗話說得好,“言者無意,聽者有心”。

    而言者有心裝做無意,更易教人入彀。

    林采與韓文這樣假作辯議,句句打入昭君心坎,一死便當挑起戰火,是确鑿不疑的事。

    于是,昭君的輕生之念,即時抛到九霄雲外去了。

     “唉!”她不自覺地歎口氣,接着,兩行清淚,斷線珍珠似地滾滾下落。

     林采與韓文都不大明白,她這副眼淚從何而來?相顧錯愕之下,那一吹一唱,專為說給昭君聽的話,自然而然停了下來。

     “做人真難。

    大姊,三妹,我真不知道怎麼才好?”昭君哽咽着說:“世上真有求生不可,求死不得這回事。

    ” 一連三個“真”字,真可想見昭君的心境,萬般無奈。

    林采心想,勸是勸得她回心轉意了,再不擔心她會尋短見。

    可是她心中的為難,亦須替她設法解消。

    這比勸她忍死要難得多,隻有平心靜氣地慢慢商量。

     “二妹,你不要着急。

    我絕不相信世上有何過不去的難關。

    最要緊的是,你自己不要鑽牛角尖。

    ” “不!我細細想過,确實是難。

    大姊,你請想,如果不能死,活着可又怎麼辦?莫非我以漢家妃子的身份,真個出塞?” “當然不會。

    ” “然則呼韓邪呢?肯讓步嗎?” “當然要勸得他讓步。

    ” “這是一定的!一定要他讓步。

    ”韓文接口:“以漢朝疆土之廣,人才之盛,莫非終無蘇秦、張儀之類的辨士,可以說勸呼韓邪?我不相信。

    ” “我也不相信。

    ”林采很快地說:“果真呼韓邪堅持己見,也還有别的辦法,可以迫使他就範。

    ” “是什麼辦法?”昭君問。

     林采不答。

    韓文卻忍不住開口了:“當然是興師問罪!” “說來說去還是免不了如此!” “不然,”林采作個區分:“和戰如今在不定之際。

    可是,二妹,你如果自憂不善,這場仗就打定了。

    ” “唉!”昭君又歎口氣。

     “二姊,”韓文說道:“天塌下來有高人頂,你不必太自苦——” 正說到這裡,聽得殿外傳呼:“皇上駕到!” 這一下,林采與韓文趕緊回避。

    而昭君卻不能不掙紮着起身,出殿接駕。

     她一面走,一面在想,如今是以何身份見君?而念頭轉到,随即有了定見。

    走到門口,皇帝已經入殿,她閃開一步,側面跪下,而皇帝的動作很快,不等她開口,便俯身伸手來扶。

     “妃子,起來!” 昭君不答,管自己說道;“臣妹昭君,給皇上請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