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關燈
局勢急轉直下。

    主和的君臣都改變了态度。

    這是受了兩個人的影響,一個是陳湯,一個是毛延壽。

     陳湯奉召到京,首先去看石顯,責備他對呼韓邪的态度過于軟弱。

    在他看,讨伐呼韓邪一舉,不但勢在必行,而且戰必可勝。

    加以毛延壽随匡衡歸來,有所獻議,獲勝更有把握,所以本來猶豫的人亦變為堅定了。

     石顯于和戰并無定見,對呼韓邪亦隻有利害關系,并無感情可言。

    他的考慮是個人的功名第一,國家的利益其次。

    如今陳湯有把握制服呼韓邪,自然是宰相的勳業,于己于國,兩皆有利,且又能迎合皇帝的意旨,何樂不為? 因此,在廷議中,他首先慷慨發言:“呼韓邪受大漢的扶植,不思感恩圖報,竟敢假借名義,輕易挑釁,其情實在可惡。

    臣請皇上即日下诏讨伐,以伸天威。

    ” 皇帝反倒慎重了。

    “匡衡,”他說:“你剛從塞外歸來,有什麼看法?” “臣于軍事,素所未習。

    竊以為用兵糜饷,如果曠日持久,支出浩繁。

    臣職司度支,不能不預先籌劃,恐非旦夕之間,可以畢事。

    ” “這,該陳湯說話了!” “是!”陳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答說:“曆來遠征西域,春去秋回,成為定例。

    倘非如此,便受天候的限制,嚴冬大雪,有被困之危。

    臣以為此番讨伐呼韓邪,宜集重兵,兼程行軍,庶幾一戰而勝。

    糧秣軍需,如能事先籌劃妥善,不虞匮乏,臣有把握,四個月内,必可凱旋。

    ” “如果隻是支持四個月的戰争,不須加稅,國庫亦可應付。

    ” “匡衡的話,你們都聽見了?”皇帝環視君臣,最後将視線落在馮野王身上:“你有什麼意見?” “容臣先問陳湯。

    ”馮野王回視同列:“陳将軍,請問,你究竟有多少把握?” “士氣可用,軍需亦足,我有十分把握。

    ” “既然如此,”馮野王朝上說道:“臣願申同仇敵忾之志。

    ” “好!好!”皇帝欣喜地說:“連你都覺得不能容忍了!” 接着皇帝作了裁斷,指定陳湯為讨伐的主帥。

    一切作戰計劃,軍需征集,兵員調配,以及與此役相關的事項,由石顯與匡衡會同陳湯商辦。

    都限一個月内籌劃就緒,以便擇期出師。

     退朝以後石顯又留了下來,因為他自陳尚有機密面奏,所以君臣二人在禦書房,還有一次對談。

     開口之前,石顯将一幅地圖展開在皇帝面前,上面題着“呼韓邪國兵略形勢要圖”十字。

    山川道路,施朱布彩,畫得十分工細,皇帝還不曾見過這麼講究的地圖,不由得便定睛注視了。

     “這幅地圖是哪兒來的?” “請皇上暫勿垂問。

    ”石顯有着掩不住的笑容,也就是掩不住的得意。

    “隻請皇帝示下,此圖有可取之處否?” “畫得很細,就怕是虛好看。

    ”皇帝答說:“我得讓陳湯來看一看,才知道這幅地圖,究竟有多大用處。

    ” 這番答語,在石顯意料之中,因而就越發得意了,坐直了身子說:“臣交陳湯看過,請皇上即刻宣召陳湯,問他的觀感。

    ” “這麼說,你已經知道觀感了!說來我聽。

    ” “陳湯說,他雖在西域多年,但以用兵不在呼韓邪那裡,所以,”石顯斂容低首,不徐不疾地說:“塞外别的地方都熟悉,唯獨呼韓邪例外。

    有這幅圖正好彌補他的不足。

    ” 怪不得,皇帝心裡在想,陳湯敢有那樣的把握,原來所憑的就是這幅兵略圖! “别人呢?”皇帝很細心:“到過呼韓邪國的人不少,你問過他們沒有?” “問過。

    都說大緻不差。

    ” “大緻不差?”皇帝想了一下問:“這意思是還不十分确實?” “不是這意思。

    隻為奉使到塞外的人,都走大路,一路山川要隘,人家不肯說,自己就不便問,所以隻能就個人經曆,說得一聲‘差不多’。

    ” “這倒也是實話!”皇帝又問:“這幅圖既是這麼來的,想來進圖的人,一定到過塞外,那是誰啊?” “是!臣必當奏聞。

    隻是臣奏明了此圖來曆,還求皇上恩出格外。

    ” “你先說來看,是誰?誰進的圖?” “毛延壽。

    ” “毛延壽!”皇帝大為搖頭:“是毛延壽進的圖?靠不住,靠不住!” “如果靠不住,臣不敢妄陳。

    ” “我看,”皇帝大搖其頭:“不大靠得住!” “回奏皇上,”石顯加重了語氣說:“毛延壽自知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