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更為着急,隻得上前迎接,親自将太後扶上寶座,硬着頭皮陪笑說道:“怎麼把你老人家也驚動了?”
“聽說有了大喜之事,我還不該來看一看?”太後冷冷地答說。
皇帝平時就畏懼這位老太後,此時自知做錯了事,加以太後一開口的話風,便令人有凜冽之感,所以更讷讷然無以為答。
在難堪的沉默中,隻聽腳步雜沓。
一群宮女擁着淚流滿面的公主,匆匆而來。
一進殿門,公主放聲大哭,跪在太後面前,抽抽咽咽地且哭且訴:“孫女兒再不能在太後面前承歡了!請太後做主。
” “你别哭!我自有道理。
”太後威嚴地喊一聲:“皇帝!” “兒臣在。
” “你身為漢家天子,莫非連親生女兒都保護不了,還談什麼蔭覆黎民?” 這頂大帽子壓下來,皇帝覺得負荷不勝,急忙也跪了下來,“母後責備得是。
不過,兒臣亦有不得已的苦衷。
”他說:“和親乃是本朝的家法,為了永息幹戈,不能不許這頭親事。
” “哼!”太後冷笑道:“和親雖是本朝家法,不過,你也要想一想,此一時彼一時,情勢不同的道理。
國勢不振了不得已而和親,委屈所以求全。
這幾年匈奴王單于自相殘殺,其中最強的郅支單于,是我漢朝派大将甘延壽、陳湯把他擊敗了的,呼韓邪單于,因此才能不受他的欺侮。
照理說,呼韓邪感德之不遑,何敢作此狂妄要求?” 這番義正辭嚴的責備,将皇帝說得不敢申辯,亦無從申辯,唯有推到臣子頭上,“這,這,”他結結巴巴地說:“都是石顯的主意!” “石顯,”太後厲聲說道:“石顯就是奸臣!” “母後千萬别動氣,”皇帝唯求解除眼前的困境,這樣答說:“兒臣去設法搪塞就是。
” “我不管你設法不設法搪塞,反正我的孫女兒決不嫁給匈奴!” 太後斬釘截鐵地作了這個表示,起身就走,顯得絕無絲毫商量的餘地。
皇帝不能不急召大臣,商議挽回之計了! “你們知道不知道,我在宮裡大鬧家務?皇後跟我吵架,太後大罵我一頓?” 聽這一說,奉召的石顯、匡衡與馮野王,無不惶恐,一齊俯伏請罪,石顯的責任最重,開口說道:“臣等侍奉無狀,上煩睿憂,請皇上治罪。
” “我倒也不是怪你們,不過老太後的責備,不能不服!和親雖是本朝的家法,隻是今昔異勢,呼韓邪受漢朝的扶植,實在不該作此非分的要求。
” “是!”石顯答說,“扶植呼韓邪原是為了彼此和好,幹戈可息。
如果他求婚不許,兩下失和,豈不有失扶植的本意?” 皇帝的耳根很軟,覺得石顯的話,亦有道理,心想,事已如此,也說不上不算。
為今之計,唯有設法将這場麻煩料理開,誰是誰非就不必去細辨了。
“石顯的話也不錯。
如今為難的是,老太後堅持不許,把公主接到慈壽宮去了!你們說:這件事該怎麼辦?總不能教我左右為難吧?” 三個人都沒有話,因為一時想不出可以解除困窘的善策,君臣蹙眉相對,難堪之極。
突然間,匡衡發言:“臣有一策,或者可行。
後宮佳麗甚多,選取一人,封為公主,下嫁遠人,這樣子,也就可以不失信于呼韓邪了。
” 話還未完,皇帝已大感輕松。
馮野王亦深以為然,緊接着說:“此策甚妙,誠為兩全之計。
伏乞皇上嘉納。
” 皇帝當然贊成,不過,多問一問也不要緊:“石顯,你以為如何?” 石顯心裡很難過,這并不是什麼奇計,自己也該想得到的!如今為匡衡着了先鞭,隻好附和,“倘若公主一定不願下嫁,此為唯一之計。
”他說:“事為機密,決不能有絲毫洩露,否則呼韓邪必有異議。
” “顧慮得是!”皇帝随即說道:“這件事就交給你辦。
” “遵旨。
”石顯提出請求:“皇上先取圖冊,點明人選,臣好預備。
”東西皇帝準奏,當時便命周祥取了圖冊來,翻來翻去翻到王昭君,立刻作了決定。
“這個秭歸女子王昭君,枉擔虛名,而且面有兇痣,離得越遠越好。
就讓她跟了呼韓邪去吧!” “是!”石顯的聲音中有些勉強同意的味道,“王昭君的封号,請皇上示下。
” “你們倒想一想看。
” “莫如用‘甯胡’二字。
”匡衡建議。
“甯胡”有安撫匈奴之意,皇帝欣然接受。
匡衡又建議,将王昭君封為“長公主”——皇帝的姊妹稱為“長公主”,這也就是以呼韓邪為皇帝的妹婿。
因為公主目前隻有一位,如說已遠嫁塞外,将來另配驸馬時,就會使人詫異。
這個建議,當然亦蒙嘉納。
皇帝平時就畏懼這位老太後,此時自知做錯了事,加以太後一開口的話風,便令人有凜冽之感,所以更讷讷然無以為答。
在難堪的沉默中,隻聽腳步雜沓。
一群宮女擁着淚流滿面的公主,匆匆而來。
一進殿門,公主放聲大哭,跪在太後面前,抽抽咽咽地且哭且訴:“孫女兒再不能在太後面前承歡了!請太後做主。
” “你别哭!我自有道理。
”太後威嚴地喊一聲:“皇帝!” “兒臣在。
” “你身為漢家天子,莫非連親生女兒都保護不了,還談什麼蔭覆黎民?” 這頂大帽子壓下來,皇帝覺得負荷不勝,急忙也跪了下來,“母後責備得是。
不過,兒臣亦有不得已的苦衷。
”他說:“和親乃是本朝的家法,為了永息幹戈,不能不許這頭親事。
” “哼!”太後冷笑道:“和親雖是本朝家法,不過,你也要想一想,此一時彼一時,情勢不同的道理。
國勢不振了不得已而和親,委屈所以求全。
這幾年匈奴王單于自相殘殺,其中最強的郅支單于,是我漢朝派大将甘延壽、陳湯把他擊敗了的,呼韓邪單于,因此才能不受他的欺侮。
照理說,呼韓邪感德之不遑,何敢作此狂妄要求?” 這番義正辭嚴的責備,将皇帝說得不敢申辯,亦無從申辯,唯有推到臣子頭上,“這,這,”他結結巴巴地說:“都是石顯的主意!” “石顯,”太後厲聲說道:“石顯就是奸臣!” “母後千萬别動氣,”皇帝唯求解除眼前的困境,這樣答說:“兒臣去設法搪塞就是。
” “我不管你設法不設法搪塞,反正我的孫女兒決不嫁給匈奴!” 太後斬釘截鐵地作了這個表示,起身就走,顯得絕無絲毫商量的餘地。
皇帝不能不急召大臣,商議挽回之計了! “你們知道不知道,我在宮裡大鬧家務?皇後跟我吵架,太後大罵我一頓?” 聽這一說,奉召的石顯、匡衡與馮野王,無不惶恐,一齊俯伏請罪,石顯的責任最重,開口說道:“臣等侍奉無狀,上煩睿憂,請皇上治罪。
” “我倒也不是怪你們,不過老太後的責備,不能不服!和親雖是本朝的家法,隻是今昔異勢,呼韓邪受漢朝的扶植,實在不該作此非分的要求。
” “是!”石顯答說,“扶植呼韓邪原是為了彼此和好,幹戈可息。
如果他求婚不許,兩下失和,豈不有失扶植的本意?” 皇帝的耳根很軟,覺得石顯的話,亦有道理,心想,事已如此,也說不上不算。
為今之計,唯有設法将這場麻煩料理開,誰是誰非就不必去細辨了。
“石顯的話也不錯。
如今為難的是,老太後堅持不許,把公主接到慈壽宮去了!你們說:這件事該怎麼辦?總不能教我左右為難吧?” 三個人都沒有話,因為一時想不出可以解除困窘的善策,君臣蹙眉相對,難堪之極。
突然間,匡衡發言:“臣有一策,或者可行。
後宮佳麗甚多,選取一人,封為公主,下嫁遠人,這樣子,也就可以不失信于呼韓邪了。
” 話還未完,皇帝已大感輕松。
馮野王亦深以為然,緊接着說:“此策甚妙,誠為兩全之計。
伏乞皇上嘉納。
” 皇帝當然贊成,不過,多問一問也不要緊:“石顯,你以為如何?” 石顯心裡很難過,這并不是什麼奇計,自己也該想得到的!如今為匡衡着了先鞭,隻好附和,“倘若公主一定不願下嫁,此為唯一之計。
”他說:“事為機密,決不能有絲毫洩露,否則呼韓邪必有異議。
” “顧慮得是!”皇帝随即說道:“這件事就交給你辦。
” “遵旨。
”石顯提出請求:“皇上先取圖冊,點明人選,臣好預備。
”東西皇帝準奏,當時便命周祥取了圖冊來,翻來翻去翻到王昭君,立刻作了決定。
“這個秭歸女子王昭君,枉擔虛名,而且面有兇痣,離得越遠越好。
就讓她跟了呼韓邪去吧!” “是!”石顯的聲音中有些勉強同意的味道,“王昭君的封号,請皇上示下。
” “你們倒想一想看。
” “莫如用‘甯胡’二字。
”匡衡建議。
“甯胡”有安撫匈奴之意,皇帝欣然接受。
匡衡又建議,将王昭君封為“長公主”——皇帝的姊妹稱為“長公主”,這也就是以呼韓邪為皇帝的妹婿。
因為公主目前隻有一位,如說已遠嫁塞外,将來另配驸馬時,就會使人詫異。
這個建議,當然亦蒙嘉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