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童老的學政

關燈
面試童老的學政,出的就是截搭題,是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書的第一句湊成:“大學之道,天命之謂性,學而時習之,孟子見梁惠王。

    ”童老應聲而答:“道本乎天,家修而廷獻也。

    ”兩個短句中,第一句概括了學庸;“學而時習之”為在家進修,進修有得,獻議于朝廷,這正就是孟子見梁惠王的本意。

    那學政大為佩服,不必再試便取中了,童老不再成為“老童”,而是一名秀才了。

     這段佳話是劉仲範随父宦遊湖北時,親眼所見,娓娓言來,頗為動聽,龔定庵亦就忘了勸他不可消極的原意,由科場故事,談到文字得失,人才消長,兩人的見解,頗多契合之處,自然而然地一見如故,結成好友。

     黎明時分,龔定庵已經完卷,收拾了考具,去看劉仲範,他正在“補草”――作文章先有草稿,然後謄正,但謄正後有添注塗改,草稿上亦須照樣改正,名為“補草”,因為卷子解到禮部,“磨勘”時發現“真草不符”,便會受罰。

     “馬上就完了。

    ”劉仲範擡眼看了他一下說,“一起走。

    ” “不忙,不忙,我等你。

    ” 等劉仲範料理停當,兩人走到栅門邊,照規矩滿十個人開栅一次,恰好趕上,相偕出了号舍,頓覺天地皆寬,遙望路中巍峨的“明遠樓”,龔定庵不由自主地深深吸了口氣,然後到“至公堂”前去交卷。

     受卷的收掌官,分坐至公堂前,東西兩列,前有栅欄,隔栅投卷,各領一支“照出簽”,靜等“放牌”――交卷舉子集至千餘人,開放龍門一次,稱為“放牌”。

    大緻午前放第一牌,午後放第二牌,放後複閉;至黃昏時放第三牌,龍門不複再閉,以便放雜役入内,打掃号舍,稱為“清場”。

     一出龍門,接場的人招手呼叫,亂成一片,來接龔定庵的是達五與阿興,他将考具交了給阿興,回頭想邀劉仲範一起至達家小飲時,不道早已擠散得無影無蹤了。

     到得達家,已經預備好了很精緻的六菜一湯,燙上酒來,達五殷勤相勸,同時問道:“頭場三文一詩,一定很得意?” “場中莫論文。

    ” 這就表示,文字是得意的,卻不知機運如何,達五便又說道:“向來三場隻重第一場,必是第一場就薦上去了。

    ” “隻要薦上去,就有望了。

    ”龔定庵說,“這回四總裁,倒都不是有目無珠的人。

    ” 原來卷子由十八房官先看,有佳作上堂呈薦,主考官不會馬上作承諾,因為不知第二三場的文字如何?而在房考官看,第一場好,第二三場必不至壞,如果真有傑出文字,愛才心切,往往堅決要求當時定奪,謂之“力薦”。

    久而久之,漸漸形成一個不成文的規矩,第一場卷子經謄錄,對讀無誤,由外簾陸續送進龍門,進齊以後,主考邀十八房官聚飲,每房各取一兩卷,皆大歡喜,不再羅唣。

    然後主考官細細閱卷,合意的卷子,副主考批“取”,正主考批“中”。

    但即令如此,并不表示舉人或進士已經到手,因為往往在寫榜時,還會發現錯誤,譬如犯了禦諱、聖諱;擡頭應該“三擡”的,誤成“雙擡”或“單擡”,以及試帖詩失粘出韻等等,皆當黜落,而名次已經排定,重新推排,時所不許,這時候就隻有由主考官焚香告天,在“落卷”中抽一本來補位。

    所謂“場中莫論文”,正就因為有這種不測的變化與機遇在内之故。

     “不過,這趟得意之事也有。

    ”龔定庵說,“闱中結識了一個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