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枝老山人參

關燈
總要把他的長處發揮出來,才是無忝所生;他之捐官内閣中書,就因為這個職位易于熟悉朝章制度,而在這方面的學問,是他一直感興趣的,所以到内閣以後,常有論說、指陳政事、應興應革之道。

     此時,他看劉仲範腹有詩書,勁氣内斂,如果做縣官,必是一個寬猛相濟,能得民心的好官,但不論大挑,或者捐班,分發到省以後,倘無門路,補缺不易;而看他中懷淡泊,又絕不是肯去鑽營的人,隻有兩榜出身,用為知縣,是遇缺先補的“老虎班”,才能一展懷抱,暢行其志,因此,龔定庵便極力勸他不必灰心,即令這一科失意,下一科仍須再來。

     “多謝定庵先生盛意。

    科名雖有遲早,不過有了出身,年紀不饒人,不能用世,亦無謂得很。

    ”劉仲範接下來又說,“譬如康熙三十八年,廣東有個四十歲入學,六十歲補廪生,八十三歲成歲貢的老儒黃章,這年已過百歲,還進京應北闱鄉試,入場時命他的曾孫持燈籠前導,大書‘百歲觀場’,雖成一時佳話,但我實在不明白,這個年紀,何必還像你我此刻這樣子,局促場屋,吃這麼一場辛苦?” 這使得龔定庵記起一樁轶聞,也出在廣東,有個秀才名叫謝啟祚,年至八十,猶應鄉試;其時他照例可以恩賜舉人,巡撫打算專折奏報,謝啟祚堅辭不可;這樣過了六科,年已九十有八,居然中了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的舉人。

    謝啟祚戲作“老女出嫁”詩,道是“行年九十八,出嫁弗勝羞,照鏡花生面,光梳雪滿頭,自知真處子,人号老風流。

    寄語青春女,休誇早好逑。

    ” “‘自知真處子’,意謂憑真才實學,得中舉人,人不服老,有如此者!不能不令人傾服。

    ”龔定庵問道,“仲範先生以為如何?” 劉仲範知道是激勵他的意思,心感其意,卻不願作何表示,顧而言他地說:“如論‘真處子’,湖北從前有個‘老童’,我覺得倒比謝啟祚還高明些。

    ” “老童”是老童生的簡稱。

    劉仲範所說的這個老童,恰好姓也是童,因而都尊稱他一聲“童老”,白發龐眉,年已七十有餘,還去應考。

    學校問他幾歲,又問考過幾次? “初次。

    ” 這個答複,大出學政意外,“老童不乏其人,七十多歲初次赴考,卻是絕無僅有,”學政問道,“其中可有說法?” “有。

    ”童老答說,“考試必須功夫做到極處,自信确有把握而赴考,才是正辦。

    如果讀幾篇腐爛時文在肚子裡,每一回逐隊應考,即令僥幸進學,與學問一道,毫不相幹。

    童生是為了問心無愧,以至于不知老之将至。

    ” 學政笑道:“既如此,試作破題如何?” “破題”顧名思義,即是将題義破開,規定隻能用“二句單行”,即是一逗一結,成為一個長句。

    破法繁多,視題目而定,大緻題目太大,要破得冠冕堂皇;反之,題目太小,無可發揮,便須就題義上為人忽略之處着眼,破以小巧;至于題目太長,或者是摘取四書五經中某一句,聯以他書中的某一句,稱為“截搭題”,每苦于無從以一句話來概括,那是“破題”中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