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後即帝王之天子

關燈
敢之說。

    ”達五停了一下問道,“嘉慶元年,乾清宮那場火是怎麼來的?” 據達五說,宮中太監,平時不斷偷盜,到得要清點時,無以交賬,往往放一把火,燒個精光。

    嘉慶元年太上皇帝内禅以後,乾清宮由嗣君入主,打算清查原有的古玩文物,這就是起火之因。

     “原來如此。

    ”龔定庵歎口氣說,“君子道消,小人道長。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這話。

    ” 接下來話鋒一轉,達五大談太監在宮中的鬼蜮伎倆,然後自然而然地提到嘉慶十八年的“林清事變”――那是九年前的事,教匪林清,勾結太監突入紫禁城,逼近内廷;在上書房的皇次子綿甯,下令關閉乾清門拒賊,用火槍擊斃在月華門搖旗指揮的頭目。

    宮外王公大臣得到警報,率領健銳營、火器營的官兵,進宮平亂。

    回銮途中的仁宗,下诏罪己,并封皇次子綿甯為智親王,即是當今的道光皇帝。

     這段變故,龔定庵并不陌生。

    那年他是四月間由徽州動身進京,應順天鄉試,發榜落第,又接到家信,元配病殁,正在整理衣裝,準備南歸時,發生了這場震驚京師的事變,他記得那天是九月十五。

     “‘我又南行矣!笑今年鸾飄鳳泊,情懷何似?縱使文章驚海内,紙上蒼生而已――’” 龔定庵朗吟着那年出京時所賦的一阕《金縷曲》,吟到“縱使文章驚海内”,不由得觸動心事,當時落第,不過賦一首詞發發牢騷,今年如果落第,牽連着一意等候捷報的燕紅,那就真不知“情懷何似”了。

     貢院建于明朝,本是元朝禮部的舊址,坐北朝南五開間的門樓,門外是一座木牌坊,分成三路,各有題額,中間是“天開文運”;東面“明經取士”;西面“為國求賢”。

    牌坊之外是圍牆,一共開四道門,名之為磚門。

     進磚門,過牌坊,點了名接着便是搜身。

    龔定庵一隻手提考籃,一隻手提行李,脖子上挂着“卷袋”,走到番役面前,隻說一聲:“搜吧!” 他人都是将行李、考籃放在地上,自己解開長袍,聽憑搜檢;像龔定庵這種姿态,番役還是第一次遇見,愣了一下,冷笑說道:“你懶得動,我可不客氣了。

    ” 說罷,便自動手去解他的衣鈕,其實是直拽橫拉,動作非常粗魯。

    顯然是有意跟他過不去。

     “住手!”有人喝道:“你怎麼可以這樣子?” 出面喝阻的是乾清門的侍衛良複,此人略通翰墨,最好結交名士;龔定庵由于他的幹預,順利通關,少不得在道謝之餘,稍作寒暄。

     “龔大哥是哪一号?” “騰字九号。

    ” “好兆頭!升騰九霄,今科一定高中。

    請進去吧!”良複将手中的一張“貢院坐号便覽”看了一下說:“騰字号在‘東龍腮’,挺好的号子。

    ” 原來貢院分做三部分,搜檢以後入“龍門”,便是号舍,以龍門為界分東西兩區,按照“千字文”編号,所謂“東龍腮”便是在東面接近龍門之處,進場出場都很方便,可以節省好些腳步與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