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來到山塘
關燈
小
中
大
等下你自己問她。
” 他此時的心境約略如試後望榜。
到得簾鈎微響,定睛看時,又恰如鄉試中第四名時的那種感覺。
高中在“五經魁”之内,多少是喜出望外的。
“顧老爺,多日不見了。
”燕紅問道,“哪位是人公子?” 行了!顧千裡心上一塊石頭落地了。
他雖覺得燕紅對龔定庵會另眼相看,但并無十足的把握,倘或仍舊端起她那自命不凡的架子,豈非大煞風景,照現在的情形看,是無論如何不會有焚琴煮鶴的出現。
“你也知道‘人公子’這個稱呼?一定是讀過歸佩珊的詞。
”顧千裡指點着說,“這位便是。
” 燕紅便殷殷下拜,口中說道:“在我真是幸會。
不過――”她笑笑沒有再說下去。
接着,又跟其餘兩客見了禮,薛太太已用幹淨手巾,裹着一把烏木鑲銀的筷子,帶着娘姨來擺席了。
“寒夜客來,幸而有酒。
不過沒有什麼好東西吃,請包涵。
” 龔定庵隻含笑看着她招呼席面;顧千裡自告奮勇做主人,吩咐拿局票來,兩個陪客都不肯叫局,說夜深了。
隻有顧千裡寫了素秋的局票,叫相幫傳送。
燕紅待客,倒不是那種冷若冰霜的神态,一一敬酒,最後到了龔定庵身邊,斟滿了酒,在他身後坐了下來。
于是龔定庵開口了:“燕紅,你是山西哪一府?” “蒲州。
” “果不其然,我猜想你應該是蒲州人。
” “這一猜從何而來?” “聽你的口音。
” 燕紅不信,“我生在蒲州,久居正定。
”她說,“家鄉口音很少了。
” “雖少瞞不過龔老爺。
”顧千裡說,“燕紅,你知道不知這龔老爺家世?” “隻知道是上海道龔大人的大少爺。
” “那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你知道不知道龔大人是金壇段家的乘龍快婿?” “原來人公子是段老先生的外孫,那就怪不得能聽出我的微薄鄉音了。
”燕紅舉杯說道,“請飲第一杯。
” “好個請飲第一杯。
”顧千裡笑道,“看來定庵今天是不醉無歸了。
” “那不正好滅燭留嗎?”有個陪客接口。
勾欄人家當然容許開開這種玩笑,但初次見面,而燕紅的身份又與衆不同,這“滅燭留”四字便顯得有些輕薄,因此沒有人答腔。
龔定庵仍舊接續他自己的話題:“蒲州我到過;舜都蒲坂,就是蒲州,古迹無其數。
”他問,“你是哪一縣?” “城裡。
” “那就是永濟縣?” “是。
永濟附郭。
” “永濟的古迹,”顧千裡笑道,“應該是普救寺吧?” 這也有點開玩笑的意味,《會真記》中“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西廂”,便在普救寺中;燕紅點點頭說:“我小時候去過,那時還不知道張生跟莺莺的故事;等知道了,反倒覺得當時不知道的好。
” “其故安在?” “因為可以為我留下一片怅惘之思,心裡常常在想:當時要知道有這麼一段哀感婉豔的故事,細細憑吊,那有多好?”燕紅又說,“如果真的憑吊過了,也就丢開了。
”
” 他此時的心境約略如試後望榜。
到得簾鈎微響,定睛看時,又恰如鄉試中第四名時的那種感覺。
高中在“五經魁”之内,多少是喜出望外的。
“顧老爺,多日不見了。
”燕紅問道,“哪位是人公子?” 行了!顧千裡心上一塊石頭落地了。
他雖覺得燕紅對龔定庵會另眼相看,但并無十足的把握,倘或仍舊端起她那自命不凡的架子,豈非大煞風景,照現在的情形看,是無論如何不會有焚琴煮鶴的出現。
“你也知道‘人公子’這個稱呼?一定是讀過歸佩珊的詞。
”顧千裡指點着說,“這位便是。
” 燕紅便殷殷下拜,口中說道:“在我真是幸會。
不過――”她笑笑沒有再說下去。
接着,又跟其餘兩客見了禮,薛太太已用幹淨手巾,裹着一把烏木鑲銀的筷子,帶着娘姨來擺席了。
“寒夜客來,幸而有酒。
不過沒有什麼好東西吃,請包涵。
” 龔定庵隻含笑看着她招呼席面;顧千裡自告奮勇做主人,吩咐拿局票來,兩個陪客都不肯叫局,說夜深了。
隻有顧千裡寫了素秋的局票,叫相幫傳送。
燕紅待客,倒不是那種冷若冰霜的神态,一一敬酒,最後到了龔定庵身邊,斟滿了酒,在他身後坐了下來。
于是龔定庵開口了:“燕紅,你是山西哪一府?” “蒲州。
” “果不其然,我猜想你應該是蒲州人。
” “這一猜從何而來?” “聽你的口音。
” 燕紅不信,“我生在蒲州,久居正定。
”她說,“家鄉口音很少了。
” “雖少瞞不過龔老爺。
”顧千裡說,“燕紅,你知道不知這龔老爺家世?” “隻知道是上海道龔大人的大少爺。
” “那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你知道不知道龔大人是金壇段家的乘龍快婿?” “原來人公子是段老先生的外孫,那就怪不得能聽出我的微薄鄉音了。
”燕紅舉杯說道,“請飲第一杯。
” “好個請飲第一杯。
”顧千裡笑道,“看來定庵今天是不醉無歸了。
” “那不正好滅燭留嗎?”有個陪客接口。
勾欄人家當然容許開開這種玩笑,但初次見面,而燕紅的身份又與衆不同,這“滅燭留”四字便顯得有些輕薄,因此沒有人答腔。
龔定庵仍舊接續他自己的話題:“蒲州我到過;舜都蒲坂,就是蒲州,古迹無其數。
”他問,“你是哪一縣?” “城裡。
” “那就是永濟縣?” “是。
永濟附郭。
” “永濟的古迹,”顧千裡笑道,“應該是普救寺吧?” 這也有點開玩笑的意味,《會真記》中“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西廂”,便在普救寺中;燕紅點點頭說:“我小時候去過,那時還不知道張生跟莺莺的故事;等知道了,反倒覺得當時不知道的好。
” “其故安在?” “因為可以為我留下一片怅惘之思,心裡常常在想:當時要知道有這麼一段哀感婉豔的故事,細細憑吊,那有多好?”燕紅又說,“如果真的憑吊過了,也就丢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