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的外甥
關燈
小
中
大
去取玉印。
“今天怕不能去看房子了。
”龔定庵很興奮地說,“此印的來曆,我略有所知,一直懷疑,未見得一定屬于趙飛燕,因為漢宮中的趙婕很多,飛燕的妹妹合德,不也是婕嗎?還有昭帝的生母,姓趙,也封婕。
不過,現在一看拓本,足以破惑,确是飛燕遺物。
” “你連原物都還未見,就能下此斷語!”李增厚不免懷疑,“你何所據而雲然?” “就在這個字上!” “”與趙在這裡是相同的。
龔定庵指出,漢朝揚雄所著、晉朝所注的十三卷《方言》,第十二卷中有這個“”字,解釋是:“,姊也”。
姊妹同封婕,趙飛燕是姊姊,用此“”字,巧合雙關,這是第一個證據。
第二個證據更為明确,這“”字左面的篆法奇古,作飛鳥之勢,非“燕”而何? 細看果然,不能說他穿鑿附會。
談到來曆,龔定庵說,在明朝,此印最早是嚴嵩之子嚴世蕃所收藏;嚴嵩父子敗後,流入有名的收藏家項子京手中;後來又歸無錫華家,最後為李日華所得。
李日華是萬曆年間江浙的大名士,精于鑒别,号稱“博物君子”,他有兩多,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
李增厚記得李日華的同鄉後輩,嘉興鮑昌熙所著的《金石屑》中,仿佛收得有李日華的一篇談印的記載;到書架上撿出《金石屑》,在第三冊中找到李竹懶的一篇短文,看頭一句便驚喜過望,原來竹懶便是李日華的别号之一,而所記的正是趙飛燕的玉印。
“定庵,你聽,”李增厚念道,“‘漢宮趙飛燕婕時印,不知何年流落人間。
嘉靖間曾藏嚴氏,後歸項墨林;又歸錫山華氏。
餘愛慕十餘載購得,藏于六硯齋,為一奇品,永為至寶,若願以十五城,豈能易也?’” 秦昭王願以十五城易趙國所得的和氏璧;在李日華看,這枚趙飛燕的玉印,價值連城。
經此品評,越發堅定了龔定庵的必得之心,但畢竟要看過實物,才能做最後的決定。
到得日中,方見王秀才重到李家,攜來一個包裹,重重錦袱,真所謂世襲珍藏,最後出現的是一個手掌大的紫檀方盒,盒蓋及盒身四周刻滿了字,但龔定庵無暇細看,一伸手揭開盒蓋,頓覺眼中一亮;那方鳳紐玉印,約莫一寸見方,五六分高,通體潔白,隻有紐旁有黍米大的一塊紅斑,格外顯得鮮豔奪目。
看玉、看紐、看印文,龔定庵把玩不釋,腦中漸漸形成一個體輕如燕的纖影,神遊在兩千年前的未央宮中,昭陽殿裡了。
“請問,”龔定庵定定神問,“此印是足下的珍藏?” “哪裡,窮措大哪裡有這樣的福分,我是受人之托,為寶物覓一位新主人。
”
“今天怕不能去看房子了。
”龔定庵很興奮地說,“此印的來曆,我略有所知,一直懷疑,未見得一定屬于趙飛燕,因為漢宮中的趙婕很多,飛燕的妹妹合德,不也是婕嗎?還有昭帝的生母,姓趙,也封婕。
不過,現在一看拓本,足以破惑,确是飛燕遺物。
” “你連原物都還未見,就能下此斷語!”李增厚不免懷疑,“你何所據而雲然?” “就在這個字上!” “”與趙在這裡是相同的。
龔定庵指出,漢朝揚雄所著、晉朝所注的十三卷《方言》,第十二卷中有這個“”字,解釋是:“,姊也”。
姊妹同封婕,趙飛燕是姊姊,用此“”字,巧合雙關,這是第一個證據。
第二個證據更為明确,這“”字左面的篆法奇古,作飛鳥之勢,非“燕”而何? 細看果然,不能說他穿鑿附會。
談到來曆,龔定庵說,在明朝,此印最早是嚴嵩之子嚴世蕃所收藏;嚴嵩父子敗後,流入有名的收藏家項子京手中;後來又歸無錫華家,最後為李日華所得。
李日華是萬曆年間江浙的大名士,精于鑒别,号稱“博物君子”,他有兩多,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
李增厚記得李日華的同鄉後輩,嘉興鮑昌熙所著的《金石屑》中,仿佛收得有李日華的一篇談印的記載;到書架上撿出《金石屑》,在第三冊中找到李竹懶的一篇短文,看頭一句便驚喜過望,原來竹懶便是李日華的别号之一,而所記的正是趙飛燕的玉印。
“定庵,你聽,”李增厚念道,“‘漢宮趙飛燕婕時印,不知何年流落人間。
嘉靖間曾藏嚴氏,後歸項墨林;又歸錫山華氏。
餘愛慕十餘載購得,藏于六硯齋,為一奇品,永為至寶,若願以十五城,豈能易也?’” 秦昭王願以十五城易趙國所得的和氏璧;在李日華看,這枚趙飛燕的玉印,價值連城。
經此品評,越發堅定了龔定庵的必得之心,但畢竟要看過實物,才能做最後的決定。
到得日中,方見王秀才重到李家,攜來一個包裹,重重錦袱,真所謂世襲珍藏,最後出現的是一個手掌大的紫檀方盒,盒蓋及盒身四周刻滿了字,但龔定庵無暇細看,一伸手揭開盒蓋,頓覺眼中一亮;那方鳳紐玉印,約莫一寸見方,五六分高,通體潔白,隻有紐旁有黍米大的一塊紅斑,格外顯得鮮豔奪目。
看玉、看紐、看印文,龔定庵把玩不釋,腦中漸漸形成一個體輕如燕的纖影,神遊在兩千年前的未央宮中,昭陽殿裡了。
“請問,”龔定庵定定神問,“此印是足下的珍藏?” “哪裡,窮措大哪裡有這樣的福分,我是受人之托,為寶物覓一位新主人。
”